#育兒

全職媽媽不簡單!正視育兒為工作

全職媽媽不簡單!正視育兒為工作#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以前沒有小D時,每當工作受挫,我都會說:「算了,大不了辭職回家生孩子。」很多媽媽潛意識中也總是把全職媽媽當成自己的退路,當成工作做得不稱心的一種逃避方式。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認為做全職媽媽不須技術,是輕鬆的,是低人一等的。說實話,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始終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能夠完全勝任工作 再來談想做的事直到有一天,當我被這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折騰得筋疲力盡時,有一次半夜擠奶,我想起自己之前的一名下屬。她是名校的畢業生,加入我的部門後,我讓她做一些資料整理的工作,建立資料庫。第二天,她跟我說,她不想做這份工作,覺得太大材小用了。當時我是這麼回答她的:「如果你真的覺得這份工作很簡單,請先把這份簡單的工作做好。當你能夠完全勝任這份工作時,我們再來談下一步你想做什麼。」事實證明,這份工作對於一個職場新手來說非但不簡單,反而特別考驗她的綜合技能和學習能力。像對待工作 來做全職媽媽的角色這時,我突然意識到當時所說的不就是自己現在的狀態嗎?是啊,與其每天糾結,不如先把當前的工作做好!想明白這一點之後,我的心態完全改變了,我把全職媽媽當成自己的新工作,唯一的區別只是工作環境改變了。做好一份工作是需要職業素養的,是需要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是需要有「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態度的,做全職媽媽也一樣。心態決定行為,眼界決定格局,當你覺得自己「只是個帶孩子的」,當你自己都看低自己時,你的感覺一定不會好,你也一定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而這一切都會影響到你做好「媽媽」這份工作時的心態。因此,要想做一個好媽媽,首先就要端正心態,像對待工作一樣來對待「媽媽」這份工作。(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講座/孕期營養、快樂洗澎澎

講座/孕期營養、快樂洗澎澎#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懷孕後最好能把吃進去的營養都往胎兒送,只要胖寶寶,不要胖到自己,是所有孕媽咪一致的期望,但是真的可以辦到嗎?怎麼吃才能讓胎兒壯壯,又不使自己身材走樣?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2/3(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營養師薛安栗主講「孕期營養:體重控制」,以及護理長陳燕菁指導「快樂洗澎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7年2月3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12樓會議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這樣教對了嗎?解密8件父母常犯的錯

這樣教對了嗎?解密8件父母常犯的錯#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上了學後,總喜歡講什麼大便、放屁、尿尿、小雞雞⋯⋯,對這類的話樂此不疲。其實,這有3種可能:1) 孩子想吸引注意力,爭取陪伴跟互動(這是正向的社交發展)。2) 單純覺得好笑,想要讓別人開心(沒錯!孩子會想讓人覺得開心。很貼心吧!)。3) 孩子想證明自己,偶爾可以到大人的禁區,因為這樣很刺激,有冒險的感覺(人應該有冒險基因才會進步)。禁忌話題公開討論能刺激孩子思考可是反過來看,當孩子們很得意地講這些話時,大人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噓!沒禮貌,好難聽,羞羞臉⋯⋯」之前,我到孩子的幼兒園講故事,刻意挑了一本《是誰便便在我頭上》這本書,想要打開這個被禁止的話題,結果大家果然都聽得興高采烈,也有很多回饋。後來在接兒子放學的時候,一個很可愛的小朋友來找我,跟我說:「叔叔,你上次講一個好笑的大便故事,下次可以再講一個香香的故事,謝謝你!」。聽完我很開心,因為把原本禁忌的話題搬上檯面,公開討論後,能降低孩子對錯誤行為的好奇心,又可以刺激孩子思考,這種引導的教育,一定比禁止有效許多。你自以為的關心 孩子不一定感受得到前面提到,孩子的搗蛋與刻意叛逆,其實是對大人的管教方式提出抗議與不滿。有時候父母不自覺做了一些事,自認為是關心,是對孩子好,但孩子對此卻是非常討厭,這種代溝,你一定要知道,因為這會深深地影響親子關係!對於以下的八種行為,孩子都非常有感。一、將孩子的隱私告訴親朋好友孩子總有些壞習慣,有些爸媽可能唸破了嘴,也無法讓孩子改變,最後就會在眾人面前說:「他不愛換襪子,腳很臭。」、「他房間都不收!是個髒小孩!」希望藉此給孩子一些教訓,可是卻會傷了孩子的自尊。二、跟孩子說:「我說這樣就是這樣!我都是為你好!」權威式教育,以及沒有太多時間講道理的「速食教養」,會讓孩子長大之後更叛逆。三、跟孩子說:「你比較大,要讓弟妹」家中的排行,不是孩子可以決定的。爸媽在爭執時,可能會出現不公平處理的語言,切忌說:「你有讓沒爭,我就會更愛你、更喜歡你!」這樣會讓孩子的價值觀混淆。四、不相信孩子說的是真話父母傾聽的方式,如果第一時間是用「真的嗎?」這種懷疑的問話方式,將讓孩子變得更不愛說,覺得「反正我講的你又不信!」,搞到孩子只喜歡跟同儕在一起,只願意跟同學分享。五、用取笑揶揄的方式,想讓孩子改正行為「你看!沒力氣常跌到,就是因為不吃飯!」、「羞羞臉,還在吃奶嘴沒戒尿布,像個小baby一樣!」有時候像這一些話從家長口中說出,會非常容易讓孩子產生無助感,孩子原本期待有爸媽的支持,可以慢慢修正;但爸媽用取笑的方式,孩子的行為會變得更沒有自信。六、爸媽可以打罵,但孩子不准打人很多幼小的孩子,在出現動手打人的行為時,我們一定會急於告戒;但有時候我們出手修理他們,反而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這種「別人可以,但我做了有嚴重後果」的感覺,在兒童心理非常地矛盾複雜。孩子得建立規則,找到有效的方法加以處罰喝止,但要盡量避免體罰。七、管教有雙重標準家庭裡有雙重標準,也是孩子很討厭的事。例如,爸媽自己可以玩平板手機,卻跟孩子說玩這個對你不好;爸媽會吃薯條飲料,卻跟孩子說這個對健康不好。你應該不難發現,當孩子越大之後,他就會開始問你:「為什麼你可以我不行???」八、在眾人面前逼著認錯讓孩子沒有台階下的教養行為常會讓孩子更反抗,有時反而更不知所措地回頭打父母,讓你更生氣。我們都想把孩子的行為引導好,但別忘了,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是有自尊的,你不喜歡的,他們也不喜歡,別因為要教好,就給自己或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孩子比大人愛吃糖 原來是大腦搞的鬼

孩子比大人愛吃糖 原來是大腦搞的鬼#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2016年的一項腦造影研究中發現,小孩看到一個不健康的食物,大腦抑制別去做的區域,活化比大人少;而大腦獎勵去做的區域,活化比大人多。由此證明,適度攝取含糖的食物,是有助健康的。所以,糖不是不能吃,而是別吃太多,而且以攝取天然的糖份最好。每日游離糖攝取量應降低至總熱量的5%糖可以分為2大類,包括「游離糖」和「內生性糖」。游離糖是指製造商、食物製備者或消費者,額外添加至食品中之單糖、雙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及果汁、濃縮果汁中的糖份;而內生性糖是指存在於新鮮蔬果中的糖份。至今沒有任何研究證據指出,吃內生性糖對身體有害,因此接下來我們所討論的糖,皆是指游離糖。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取量應降低至總熱量的5%。參考國民健康署1至6歲活動量適中兒童的每日所需熱量,計算出幼兒每日游離糖攝取量如下。一至六歲幼兒熱量與游離糖需求表* 每公克糖可產生4大卡熱量* 提供相對的方糖量,爸媽可以在家做實驗,看到底有多甜。大家平時為了預防便祕、幫助消化、抵抗過敏,給孩子喝的發酵乳酸菌飲料含糖量,不限品牌,一罐含糖量是7.6克至29克,1天只要1罐可能就破錶。水果的糖好代謝、不會成癮天然的水果,如香蕉、芒果的含糖量也很高,但它是屬於內生性糖,好代謝也不易嗜甜。過去還未發現、也沒有這麼多食品添加物的時候,自然不會有這麼多成癮的行為。隨著時代改變,醫學在進步,我們必須跟著時代一起走。當無法與時俱進的時候,飲食的危機就會產生。(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一天只要5分鐘 親子共讀愈早越好!

一天只要5分鐘 親子共讀愈早越好!#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天只要5分鐘,讓親子共讀時光融入日常生活,就能讓家庭更幸福。許多家長都會在睡前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共享甜蜜的親子時光。有兒科醫師建議,家長應從孩子出生後就為孩子念故事書,把「親子共讀」變醫囑,串聯醫療與教育,讓家庭更幸福。針對不同年齡搭配不同種類的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任方麗容表示,一天只要5分鐘,孩子出生後,可以將孩子抱在腿上唸故事給孩子聽,也可以在洗澡時跟孩子對話,從小培養閱讀習慣。面對3~6個月的孩子,可選擇可以咬可以洗的布書反覆閱讀;而針對6~12個月的孩子,可以選擇適合小手抓握的厚紙板書,讓孩子翻翻書本、指指圖片。隨著孩子學會爬、學會走後,即使孩子走來走去也可以以聊天的方式說故事給孩子聽。2歲後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故事書2歲後,當孩子已經能夠指著圖片說出名稱,可以試著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說給他聽;家長也可以為3~5歲的孩子選擇有故事情節的書,在過程中反覆閱讀,讓孩子跟你一起回味,也可以藉由簡單提問讓孩子回答內容。另外,在共讀過程中,孩子有反應時一定要給予鼓勵與讚美。親子共讀時不宜使用3C方麗容主任指出,為了在孩子的心中建立親子共讀是與父母相處且專屬他的活動,在親子共讀過程時,不宜使用3C產品避免孩子一心多用,讓孩子能享受父母專注並投入感情,讓親子共讀在愉悅的情境中進行。每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父母則是孩子最親近、最重要的守護者,從親子共同閱讀開始寶貝我們的小寶貝,讓閱讀的習慣能從小紮根,共享幸福時光。

孩子吃飯老坐不住?快學4招對付

孩子吃飯老坐不住?快學4招對付#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沒辦法一直坐在餐桌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肚子還不餓。此時不應勉強孩子吃東西,不妨結束用餐時間。要是孩子看起來好像不感興趣時,就須設法讓孩子不會感到一成不變。1) 改變座位/看到孩子蠢蠢欲動時,只要大人改變座位,他們的視野就會變得不一樣,而能繼續坐在餐桌上。因此不妨試著改變座位,有時坐在孩子面前,有時再坐到旁邊去。2) 給予偏好的食物/例如孩子吃水果時可以一口接一口,但是水果以外的食物就一口也不吃,因此不妨給予魩仔魚、海苔或芝麻等這類的配菜,這樣孩子的飲食分量就不會減少了。3) 每次上一道菜/讓孩子學習套餐料理的食用方式,每次上1道菜試試看。這樣不但能拉長孩子坐在位子上的時間,有時只要當孩子眼前的事物一變化就會集中精神,然後把食物吃下肚。設法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及興趣,也能看出一定的效果。4) 訂立規定/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就是要坐下來這個觀念,須制定當孩子站起來幾次就得結束用餐的規定。可藉由觀察孩子吃完飯時會站起來幾次,再來決定要如何制定。(本文摘自/0~5歲的味覺平衡訓練法/采實文化)

習慣性「等一下」 4撇步培養時間觀

習慣性「等一下」 4撇步培養時間觀#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管大人、孩子,人人都愛說「等一下」,卻不愛聽到對方說出這句話。想想看,當一個人脫口說出「等一下」,究竟要傳達什麼訊息?有時,父母容易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不太在乎的樣子,甚至因為想敷衍了事而以「等一下」3個字來擺脫孩子的糾纏。日子久了,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這並非源於孩子的報復心態,而是一種完全的仿效。有時父母甚至會告訴孩子:「以後再說。」這句話幾乎也等同「謝謝收看」,背後的意思是:「不管你說什麼,我都不會去做。」因為那件事情已經被他拋諸腦後。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常對孩子說「等一下」?是否常讓孩子等待,最後卻沒有下文,或總讓孩子感覺過了好久的時間才得到回應?請注意,你的「等一下」,也會讓孩子感到厭惡、反感、不舒服,或讓他覺得自己被敷衍。時間概念模糊有時大人可能會認為「等一下」指的是馬上就會去做,或是3、5秒鐘後就會有所行動。可是對孩子來說,「等一下」可能是指等他看完卡通、玩完一場電動遊戲、把樂高組完,或是「等我想做時再做」。親子間對「等一下」的定義落差,也牽扯到孩子對於時間概念可能過於籠統、抽象且模糊,甚至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等一下」,到底是等多久?引導孩子說明,這個等一下是指3分鐘、5分鐘,還是10分鐘。或者,它根本只是個敷衍的說詞?讓他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等一下?為什麼要等到明天,而不能現在就去做?同時讓他意識到,這句話他已說了太多遍,甚至因而變成了說話時的慣性回應。改變說話習慣 使用明確語詞1) 教導孩子採用精準正確的說詞,甚至可以和他一起討論「等一下」這個詞的定義。究竟等一下是等多久?是以「秒」計算,還是「分」?還是憑當下的心態與心情來決定?下回,當孩子說出「等一下」,可以拿張椅子坐在旁邊,用手機計時,看看他到底要過多久才會動手執行。2) 當然,「等一下」有時也表示當事人正在忙其他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清楚說明自己不能馬上抽身的原因。3) 確認孩子是否想藉由「等一下」這3個字來告訴爸媽:「我不想做這件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試著說服爸媽,具體表達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用「等一下」來敷衍、逃避眼前應該做的事情。4) 引導孩子改變說話的方式,將那句習慣性的「不要催啦」、「再一下下」、「還沒好啦」、「等一下」……改成「好的,我馬上來」。改變說話的方式,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想法,也是在告訴對方,自己正在改變,讓對方知道自己已明確接收到訊息,並且馬上採取行動(就像餐館裡的服務生說:「好的,我馬上來。」隨後立即遞上菜單或端上飲料一樣)。(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寶瓶文化)

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

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的拖延,有時也反映他們對那件事情有所抗拒。有些孩子在面對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時,容易在心裡暗示自己:「這件事太困難了,我一定無法完成」,接著便停在原地,沒有其他作為。當孩子再次為自己的拖延找來許多理由和藉口,可以讓他反問自己:「然後呢?接下來我可以怎麼做?」沒錯,重點就在於接下來可以怎麼做。讓孩子知道,我們不需要他一再告訴我們他不行、他不能。我們想知道的是,他在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難出現?面對這些困難,可以如何解決?而不是一直強調他不喜歡。孩子必須好好檢視自己拖延的內容,並正視眼前這個問題。只要自我覺察愈清楚,孩子就愈有機會從中找到自己拖延的盲點。尋找自己的行動詞彙有時,孩子也不希望自己再拖延下去,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疲倦、厭惡。但他似乎也透漏著:「我真的想改變,可是我真的無能為力,始終停留在原地。」孩子得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力。就像機場輸送帶上的行李,我們得動手去將它取下,那些一再被延宕的事物,孩子終究也要自己去解決。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把各種象徵行動力的單字、動詞,一個一個列出來。讓他想一想,哪些動詞能讓自己產生動力?最好是一想到,腦海裡就會有畫面、讓人想要動起來的動詞,例如飛奔、火速前進等會讓人想要動起來的詞彙。掌握孩子的拖延情況觀察孩子拖延的情況屬於下列哪一種:.事情就在眼前,孩子卻「動不起來」。.動起來了,可是方向不對。.跑去做些不必要的、不該做的事。孩子出現長時間拖延作業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這些作業給他帶來自尊上的影響,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對於與他人競爭、比較的結果敏感。這時,父母與其眼睜睜看著孩子把該做的事情擱置在原地,不想去碰,也害怕去碰,不如引導孩子思考,當他實際去做這件事後,到底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後果?或者,只是孩子一再自己嚇自己,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恐懼?有時,是孩子自己把眼前的事務放大了,放大到他覺得自己一定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若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讓孩子把事情給簡化,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就好,也給孩子具體的時間,甚至,我們就在一旁陪著他完成。想法的威力找出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懶蟲」——這隻懶蟲,讓我們缺乏行動力;這隻懶蟲,其實就躲在我們的想法裡面。如果有件事情擱在心裡不舒服了,就趕快去解決它。如果心裡一直被這些事情占據著,其實是很消耗腦力與心力的,也會讓人心情不美麗。(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