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別再用「3C保姆」!練習孩子7能力

別再用「3C保姆」!練習孩子7能力#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科技日益發達,孩子越來越早接觸到3C產品,手機與平板甚至成為有些孩子的專屬褓母。雖然給家長喘息的時間,但無形中也剝奪孩子鍛鍊手部肌肉及精細動作能力的機會,造成許多小朋友上小學前並沒有累積足夠的握筆寫字先備的能力,影響其學習能力及完成作業的速率。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師蔡欣芸列出孩子學習握筆寫字前需要相關能力,並提供練習活動的建議:1)肩胛肌肉關節穩定性及動作控制能力/單槓、盪鞦韆、翹翹板、彈簧床、拔河、雙手站立推牆、手撐椅子抬屁股等。2)手肘及手腕的穩定性及動作控制能力(包含手腕上翹的能力)/手撐椅子抬屁股、轉門把、擰毛巾、使用湯匙舀食物進食、翻紙牌、手心向上拍氣球、在桌面下貼貼紙、將黏土壓扁等等。3)手部關節的穩定性及動作控制能力/ 手弓穩定/揉紙球並投到籃子裡、橡皮筋做造型、使用指尖封好夾鏈袋、打洞機、擦乾碗盤。 手掌兩側分化/噴水槍、手部模仿動作、貼紙畫、鑷子夾豆子或棉花、黏土正方體、排骨牌。 虎口穩定/使用特殊形狀畫筆著色、使用膠水、射彈珠遊戲。 掌內操作能力/串珠、投硬幣進入存錢筒、手中翻轉錢幣、翻紙牌。4)上肢雙側協調能力/雙手同時在直立版面上畫對稱性圖形、串珠、搓黏土、球類運動、摺紙、撕貼畫。5)觸覺及運動覺/ 觸覺/袋子裡找特定形狀目標物、黏土中找藏起的彈珠或硬幣、超級盲探。 運動覺/手部模仿動作、連連看、投沙包或紙團。6)視覺動作整合能力/著色畫、拼圖、連連看、走迷宮、練習使用剪刀。7)視知覺能力/尋找物品(紙本教材、家中玩具堆中、商店商品陳列架上等等)、圖卡配對、拼圖。透過小遊戲 鍛鍊孩子手功能及大腦發展蔡欣芸職能治療師表示,握筆寫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備的能力,攸關孩子的大腦發展與學習的效率。建議家長們幫助孩子放開手機與平板,把握學習握筆寫字的黃金期,每天透過這些好玩的小遊戲,不僅鍛鍊孩子的手功能及精細動作能力,還可以幫助大腦發展,為孩子未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別「手機托嬰」!親子少互動是警訊

別「手機托嬰」!親子少互動是警訊#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日本內閣府於二○一七年五月,在「低年齡層孩子的網路使用環境實際狀況調查報告」中發表了「兒童使用上網工具狀況」之結果。親子之間少了微笑、談話是警訊根據調查,二歲兒童有三七.四%、三歲兒童有四七.五%、九歲兒童竟然有八九.九%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可以連接網路的工具。目前兒童們使用這些上網工具的平均時間為每日六○.九分鐘。應是受到智慧型手機的影響,聽說日本近來增加許多自己一個人就可以玩得很開心、「容易養育」的孩子。請各位讀者回想一下自己的育兒情形,並且重新檢視在皮膚接觸等方面的溝通是否足夠。如果覺得親子之間少了溫暖的微笑、出聲談話的機會,就請特意製造更多的溝通時間,試著用身體對孩子傳遞訊息:「我可以成為你的安全基地!」父親也應實行 多和孩子接觸不習慣皮膚接觸的孩子,剛開始或許會表現出很討厭、想逃離的樣子,可以用稍微帶有遊戲的感覺把孩子放在大腿上、試著搔搔孩子癢,必需有意識地創造這種可以互相接觸的時間。可以養成習慣,在睡覺之前回想今天與孩子接觸過幾次、用怎樣的語氣說話。這些事情並不只限母親,父親也應一起實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擁有家庭這個場所以及時間,彼此卻不好好地面對面,只以自己的生活或欲望為優先考量,這樣的行為也算是一種疏忽。(本文摘自/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哈佛研究虐待、忽略與情緒勒索對腦部發展的影響/世茂出版)

皮膚接觸分泌催產素 培養「育兒腦」

皮膚接觸分泌催產素 培養「育兒腦」#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並非天生就具備當父母的資質。大阪醫科大學看護學部的佐佐木綾子教授等人進行了一項相當有趣的實驗。他們召集沒有育兒經驗的男女,並且藉由問卷以及fMRI調查「是否可以透過與嬰幼兒接觸的經驗,提高「父母力」(準備好成為父母、對育兒的積極態度)」。結果,實際上不論參加的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提高了其對育兒的積極度,也透過fMRI的影像確認在育兒相關的腦內區域產生了一些變化。也就是說,實際驗證了願意對孩子慈愛,想要認真撫育孩子的情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要透過實際與孩子接觸後才會被喚醒、培育出來。催產素又稱愛情荷爾蒙 與生產、育兒密切相關已經被激發成為愛孩子、具有照顧孩子能力的大腦,在此我們稱它為「育兒腦」。現代社會中,除了從事保姆等相關工作外,沒有育兒經驗的成人由於幾乎都沒有接觸孩子的機會,所以無法促使「育兒腦」活躍。然而,由於「父母力」能夠後天培養,所以孩子出生後只要將孩子抱在胸前,有皮膚接觸即可。不僅只有嬰兒,成人也會因為懷抱這個動作而感到溫暖、充滿安心感。每個人都可以藉由皮膚接觸活化大腦、分泌「催產素(Oxytocin, OXT)」這種荷爾蒙,使情緒穩定。催產素,又稱「愛情荷爾蒙」,是由腦下垂體後葉(posterior lobe)所分泌。目前已知是與女性生產、育兒有密切相關的荷爾蒙,分娩時會促進子宮收縮、產後則會使乳腺的肌肉纖維收縮、促使乳汁分泌。催產素還可保持情緒穩定然而,催產素的效果並不限於生產、育兒,不論男女皆可受到此荷爾蒙帶來的恩澤。皮膚接觸就更不用說了,相關報告指出,與熟悉的人愉悅地談話、互相傳遞情感,都可以增加彼此的催產素分泌。催產素具有抑制杏仁核過度興奮的作用,會抑制反抗的念頭及恐懼感,使人們保持情緒穩定。從這些特徵來看,我們也期待其能夠有效作用於自閉症或PTSD等問題。歐洲等國家核可「催產素鼻用噴劑」可作為促進泌乳的藥物,日本方面目前尚未確認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正在朝實用化目標進行臨床實驗。皮膚接觸分泌催產素 情緒穩定親子都可獲益對育兒有所不安時,更需要皮膚接觸。因為分泌催產素可以抑制不安及恐懼的情緒,請多多擁抱孩子吧!如前所述,男性也會分泌催產素,因此父親也可以藉由積極地與孩子皮膚接觸,培育出一顆「育兒腦」。當父親或母親輕輕地抱起孩子,一瞬間孩子會因為被父母呵護著、全身感到舒適而安穩,父母也會因為催產素的運作而使情緒穩定。雖然只是細微的小事,卻有非常大的效果。只要持續維持穩定的情緒,就可以輕易迴避不必要的不當管教狀況。(本文摘自/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哈佛研究虐待、忽略與情緒勒索對腦部發展的影響/世茂出版)

預防「依附障礙」 幼童期多肌膚接觸

預防「依附障礙」 幼童期多肌膚接觸#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近來經常聽到「依附障礙」一詞。「依附」的概念,用英語來表達即是 attachment(連接),係指「孩子與具有特定母性的人物(當然,也可以是父親)之間所形成的強力連結」。也就是用來形成親子(或養育者與孩子)關係主幹的東西。孩子依附障礙  可能因遭虐待、疏忽等不當管教導致孩子會用身體去記憶環抱著父母手臂、與父母眼神交會、互相報以微笑的安全感與信賴感。健全地培育出這種「依附」感後,孩子才能隨著成長慢慢接觸外面的世界。有了被父母疼愛的自信與安全心感,就能讓心理健全地成長。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夠回到安全的地方。身邊隨時都有可以讓我感到安心的人─這種「內心」的穩定,能夠進一步培育出孩子的社會性。所謂依附障礙(反應性依附障礙症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係指當安全受到威脅時,沒有辦法躲回任何一個地方、無法讓內心恢復平穩的狀態。也就是因為父母虐待孩子、疏忽等不當管教或不斷更換養育者等,沒有為孩子準備一個安全的地方、無法獲得安全感的狀態。以手機托嬰 孩子易生依附障礙我們的研究發現有依附障礙的孩子,除了心理狀態不穩定之外,也會阻礙部分腦神經的正常發展。這些孩子會出現各種問題,例如:即使長大成人也無法締結健全的人際關係、對於成就感的喜悅程度較低、無法提起動力或念頭等。因此為了保護孩子的未來,在幼童期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要輕忽牽手、擁抱的意義。即使孩子可以安靜穩定地看電視,或好像很開心地在玩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也請不要置之不理。近來,有很多家庭將這些3C產品當作嬰兒的益智玩具,稱為「智慧型手機托嬰」。許多人表示當孩子專注於3C產品時,父母可以稍微放鬆一下身心、喘口氣。藉由這些方便的工具,讓育兒工作得以輕鬆一些點,是父母們求之不得的。然而,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既然藉此多了一些自己的時間,也應在與孩子相處時多一些皮膚接觸等的溝通。(本文摘自/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哈佛研究虐待、忽略與情緒勒索對腦部發展的影響/世茂出版)

長輩育兒法差異大 溝通講求家庭序位

長輩育兒法差異大 溝通講求家庭序位#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因為經濟壓力,很多年輕父母要工作養家,於是帶孩子的事情就落到了老人身上。在這樣的現狀下,老人和年輕夫妻生活在一起的情況變得非常普遍,兩代人間瑣碎的矛盾也特別多,生活經常充滿許多小摩擦。帶孫不是老人義務 對老人要有感恩心對父母的感恩是化解這一切矛盾的最基礎心態。很多年輕父母把老人為自己帶孩子當成理所當然,而沒有感恩的心態,所以稍不如意就指責,要求老人完全按照自己所謂的「科學育兒法」帶孩子,要求老人改變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來遷就自己。其實換位想一想,問一下自己:以後是否有勇氣放棄自己熟悉的家和鬆散的晚年生活,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幫兒女帶孩子呢?長輩把我們養大是責任,但帶孫子不是義務,只是幫忙,我們對此要抱有感恩的心。對老人有了這份感恩,在跟他們溝通的時候我們態度就會好一些,口氣就會軟一些,老人的感受也會好一些,雙方的衝突自然會變少一些。與老人的互動 要尊重家庭序位在家庭系統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序位。當一個家庭的序位出錯,這個家就會不順,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序位同樣不能亂。比如平輩間的互動應該平等友善,長輩對晚輩應該慈愛,晚輩對長輩要尊重。與老人的互動,也要遵守這樣的序位原則。大家一起生活,肯定有很多方面需要溝通。不僅僅在養育孩子方面,每天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溝通。老人確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進。我非常理解年輕父母想規勸老人採用科學養育方式的心理,那麼,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就是站在子女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用婉轉的方式,用老人比較聽得進去的方式規勸他們。沒有效果就抓準時機再規勸,這才是符合家庭系統排列原則的做法。如果父母有錯不去規勸,一味順從,那就是愚孝了。那麼,具體應該怎麼規勸父母呢?父母有過錯,我們要規勸他,勸的時候要和顏悅色;如果規勸聽不進去,那就要接著勸,還不聽,可以抱著他痛哭懇求改過。如果父母不了解,動了怒出手打我,心中也毫無怨言。當我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溝通和規勸時,老人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有的人習慣用責怪、苛求甚至謾罵的方式跟老人溝通,這樣就越位了,變成了子女在管教父母。那時候,不僅與父母的溝通會變得不順暢,我們還會不自覺地扛起父母身上的某些責任,這會在我們的情緒或者身體上反映出來。我觀察過成千上萬個家庭,得出一條鐵則:要構建幸福的家庭關係,每個人一定要站好自己的位置。(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祕訣/心靈工坊)

硬要求孩子多吃 剝奪孩子自我意識

硬要求孩子多吃 剝奪孩子自我意識#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也會磨滅孩子的自我意識。這也是很多孩子在成人之後缺乏自信、缺少獨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容易用自己的體驗代替孩子思考習慣用自己的體驗代替孩子思考,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錯誤,並且覺得這樣是為了孩子好。讓孩子多穿一點,是為了不讓他感冒;讓孩子多吃一點,是不想讓他挨餓……卻不曾想過,家長的這種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首先,孩子會對父母感到厭煩。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反抗意識,你越是要他去做某件事情,他對這件事情就會越抗拒。就像很多孩子,一放學父母就要求他們寫作業,寫完之後才能去玩,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討厭寫作業。其次,孩子會喪失自我意識。孩子到底冷不冷,他自己比我們還清楚。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呢?家長這樣做,不僅讓孩子厭煩,而且會讓孩子漸漸失去自我意識,凡事都要聽父母的。把經驗凌駕在事實上 久而久之孩子失去判斷力最常見的是很多孩子早上起床都會問:「媽媽,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媽媽,我該穿哪雙鞋子?」「媽媽,我今天什麼時候寫作業?」最後,孩子會失去判斷能力,無法累積經驗。當我們看見孩子衣服穿得不多的時候,「他會冷,可能會感冒」是我們的判斷,而「不冷」、「不會感冒」則是孩子自己的判斷。別忘了,我們的判斷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而孩子的判斷則是切身的感受。如果父母非要以自己的判斷來代替孩子的判斷,無異於把經驗凌駕在事實之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判斷力,而且會對父母形成依賴,從而缺少獨立性。(本文摘自/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野人文化)

不一定要當全能媽媽 舒適步調最重要

不一定要當全能媽媽 舒適步調最重要#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畢業後加入了一家知名外企做管理培訓生,管理培訓生是為培養我們成為公司高層的快速管道。那時全國申請管理培訓生的應屆大學生有幾十萬人,最後只錄取了十幾個。加入公司後,我們需要每八個月輪崗一次,還要參加考試,表現不好會直接被淘汰,可想而知競爭有多激烈。做了全職媽媽 才知道競爭也很激烈第一次輪崗結束後,我參加考試時被問到的最後一個問題是,你中長期的職業目標是什麼?我說出了自認為的標準答案—做總經理。後來隨著自己工作年限慢慢增長,我開始明白,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做總經理,比如我自己。在我做了全職媽媽之後才發現,原來在全職媽媽這個領域,競爭也同樣激烈,而我,也並非想做最厲害的媽媽。當我覺得自己一邊帶娃一邊運動,身材恢復得不錯,儼然一名時尚辣媽時,我的朋友生了三個孩子,每天嚴格控制飲食,堅持運動,甚至練出了馬甲線;當我覺得自己帶小孩遊刃有餘時,我發現朋友圈有個全職媽媽不僅帶兩個孩子,還又學插花又做烘焙,最近還在玩攝影;當我覺得自己當了全職媽媽還能不斷讀書充電時,我發現鄰居一位媽媽一邊帶小孩,一邊修完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課程……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成為「全能媽媽」我身邊的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網上的那些「全能媽媽」了。習慣了競爭的我,一開始看到這些時也會有壓力,也會感到焦慮和自卑。每每這時,我總是會想起自己初入職場的那個故事,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成為「全能媽媽」。人生最關鍵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舒適」狀態,學會安放自己。「舒適」不是和別人比,而是自己內心的一種狀態。我花了兩年時間才明白自己的「舒適」狀態是什麼,而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舒適」狀態。總是比較 不如找到最舒適的狀態當你找到自己的「舒適」狀態後,再看那些「全能媽媽」的傳奇,就不再感到有壓力,反而會淡然地說,她們真的好棒,但那不是我要的「舒適」狀態。大部分人的糾結、焦慮和不幸福,都是來自既不想受苦又什麼都想得到的矛盾心態。我,30多歲,一個全職媽媽。時光流轉,我卻越來越愛現在的自己,這是我最好的時光,因為我找到了自己最舒適的狀態,希望每個媽媽都可以找到自己最舒適的狀態。(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出版)

寶寶奶嘴越早戒越好!教你戒除4方法

寶寶奶嘴越早戒越好!教你戒除4方法#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首先,越早戒奶嘴越好。從寶寶6個月開始,就要有意識地減少奶嘴的使用頻率。6個月以後的寶寶,已經有能力用其他手段進行自我安撫和自我入睡了,所以父母不用像以前那樣頻繁地讓寶寶使用安撫奶嘴,可以每天控制寶寶使用奶嘴的時間,這是最有效也最溫和的戒奶嘴方法。適當引導孩子戒掉奶嘴的4個方法在小D矯正5個月左右,我開始慢慢控制奶嘴的使用時間,每天減少一點點使用時間,她並沒有很抗拒,結果不知不覺,在她矯正9個月時就不再需要奶嘴了。其次,如果你的寶寶已經超過1歲甚至更大,戒奶嘴就會變得比較困難。美國兒科醫生建議,千萬不要把戒奶嘴變成一場父母和寶寶之間的戰爭,而是要用適當的方法去引導:方法1)延遲回應/每次寶寶哭鬧時,不要第一時間就往寶寶嘴裡塞奶嘴。可以稍微等一下,先用其他東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再看他是否還需要安撫奶嘴。方法2)把奶嘴變得難吃/在安撫奶嘴上塗一些味道不好的食物,比如洋蔥汁、檸檬汁等可食用但味道比較「糟糕」的食物,可以讓寶寶減少使用奶嘴的頻率。方法3)「奶嘴仙女」的童話/這個方法適用於比較大的孩子。如果你的寶寶能夠聽懂簡單的故事,你可以準備一個盒子,把他所有的安撫奶嘴放進這個盒子裡,然後告訴他:「現在奶嘴仙女想把這些奶嘴帶回家,因為它們已經丟失好久了。但奶嘴仙女說,為了感謝你,她願意為你準備一份你特別想要的禮物。」然後,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玩具等其他東西。這在美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好多孩子都知道「奶嘴仙女」的故事。方法4)持續地戒奶嘴/寶寶1歲以後戒奶嘴會比較困難,不過一旦你準備開始戒奶嘴,就要持續進行下去,而且需要所有家庭成員態度一致。使用安撫奶嘴前 先清楚了解利弊寶寶的發展其實就是這樣的,他們需要慢慢學會和適應很多東西,然後又需要放棄一些以前學會的東西,使用更新的技能,這是他們發展的必經過程,使用安撫奶嘴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是否給寶寶使用安撫奶嘴,是每對父母的自由選擇,但在給寶寶使用之前,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它的利和弊。這樣即使給寶寶使用,我們也不會心存疑慮,並且能夠權衡使用的頻率,以免對寶寶造成不良的影響。(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