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豬隊友注意!從做家事進化成好爸爸

豬隊友注意!從做家事進化成好爸爸#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看過一篇文章,標題是:「為何爸爸顧小孩,標準是『只要還活著』就好!」當下不禁笑了出來。這句話真是傳神地表達出媽媽對於豬隊友爸爸的無奈心聲。女人如果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老公帶小孩,恐怕會產生嚴重的夫妻爭執。我相信很多媽媽的確也不「奢望」另一半真能幫上忙,只要他們別像另一個大孩子來添亂就好。但不是我要幫男性說話,我真的認為男性並非生來就懂得如何當爸,因為孩子並不是從爸爸的肚子裡生出來,缺乏懷胎十月的默契培養期,所以父子的連結在先天上就略遜於媽媽。再加上爸爸在家中,多半是肩負經濟重擔的角色,對於教養,相較於煩惱如何帶小孩,他們會更關心養育孩子的支出與孩子的健康問題。所以,如果想跟孩子更親近,要扮演好爸爸的角色真的需要多用心!兄兼父職的成長歷程,讓我提早擔任父親的角色回顧我的童年,父親很早就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了。在我八歲時,他就因病過世。雖然我對爸爸的印象很模糊,但仍依稀記得他是個顧家的好男人,就像棵枝葉茂密的堅穩大樹一樣,為家人遮風避雨。他的職業是中醫師,白天在市立聯合醫院看診,晚上下班後繼續在自家的診所為病患服務,從早到晚認真工作,只為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但也因此我們很少有親子相處的時間。爸爸過世後,母親必須擔起家計,照顧我和弟弟。原本的她是位英文老師,後來放棄教職,接手經營父親留下來的中藥行,也由於工作實在忙碌,因此媽媽期許我當個「小爸爸」來照顧弟弟。年紀比我小四歲的弟弟,看似小跟班,其實當時在我眼中簡直是個拖油瓶,小時候只要我去同學家玩,就一定得帶著他。在我唸高中時,還曾經代替媽媽去參加他的國一家長會。回想起來,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成長過程中的深刻記憶。媽媽因為肩負經濟重擔,所以壓力極大,有時我會從她說話的語氣中感覺她的不高興,或是某些表現讓我察覺可能我做錯了什麼事讓她不開心,長久下來,我也因此養成了細心觀察的敏銳度,讓我現在成為琦琦眼中善解人意的暖男。而缺乏父親陪伴的童年,也讓我下定決心,在有自己的孩子之後,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守護他。把握父母的保存期限,讓「陪伴」成為孩子最好的禮物身為兒科醫師,兒童的各種疑難雜症都難不倒我。但小肉包出生後,我深刻地體會到:一位好醫生並不等於會是一個好爸爸。對於照顧嬰幼孩這件事,我唯一拿手的,是在嬰兒室曾演練過的餵奶和換尿布。但要如何製作副食品、要如何處理他的哭鬧、要如何面對他所有的生活瑣事,都是在醫學院沒學過、原文書上沒看過,論文也沒讀過的。所以我和所有的新手爸爸一樣,剛開始時還真有點不知所措。我也非常認同以前小兒科前輩所說的:「在當了爸爸之後,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兒科醫師。」「我究竟要跟他玩什麼、說什麼?」初為人父時,我常有這樣的疑惑,也覺得自己才像個幼稚的孩子。反觀大學念教育系的琦琦,還會自創一些遊戲,母子倆玩得不亦樂乎,讓我對自己的束手無策覺得有些氣餒。但是沒關係,孩子永遠是你最好的聽眾,兩、三個月大的寶包已經對聲音有反應,會表現出「社會性的行為」,只要對著他說說話,他就會對你笑,也會咿咿呀呀地回應你。因此第一次做爸爸的人不用緊張,你只要多花時間陪伴寶包,溫柔地看著他,對他說說話(不用講什麼人生大道理,他還小聽不懂啦),寶包一定會回報燦爛又純真的笑容,讓你即使再忙再累,也會忘記疲憊。除了親力親為陪玩、陪睡、換尿布、餵奶,等到寶包差不多五、六個月大(大約是會坐的時候),爸媽還可以和寶包「親子共讀」,找一個適合的環境、適合的時間,翻開適合的繪本,全家一起輕鬆度過。你不必將內容全部逐字唸出,主要是要達到與寶包互動的目的,我認為這應該是爸爸們可以做到的。但親子共讀前,我覺得爸爸還是要先抽出幾分鐘研究一下那本書在講什麼、如何使用,這樣會比較容易上手。現在的繪本或童書都做得非常有趣,不但會因應寶包不同的年齡製作適合的內容,還會設計成立體書或是有一些小機關,例如裡面有小鏡子或是運用不同的材質,來促進寶包的感覺統合發展。而且親子共讀是不限年齡的,即使寶包日後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子女還是可以一起樂享讀書趣。「間接育兒」也是種支持與幫忙的方式雖然許多爸爸帶小孩的方法,就是「等媽媽回來」,但我也碰過不少有心幫忙的爸爸會私下跟我抱怨:「有了孩子以後,我就好像變成一個廢人,孩子哭了我要抱他或是沖奶,我太太就嫌我笨手笨腳要我走開。」有的則哀怨地說:「老婆每天的重心就是寶包,我下班回來,也不問我累不累。想看電視放輕鬆一下,她就一直唸個不停,說我什麼都不幫忙,只會做現成的爸爸,我也很想幫忙啊!只是不知道該做什麼。」其實,說到幫忙,不一定是幫寶寶換尿布、哄寶寶入睡這類的事。尤其是對初為人父的爸爸來說,這些瑣事或許也有一定的難度。我建議,其實爸爸們可以參考有位日本醫學教授所提出「間接育兒」的觀念,就是:先把家裡的勞動工作做好,像是洗碗、洗衣服、拖地、倒垃圾等,讓媽媽可以減輕體力的負擔,這樣媽媽就有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去照顧寶包,這也是爸爸對家庭與育兒的一種間接幫忙。漸漸地,爸爸做家事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媽媽也會放心讓爸爸進一步參與照顧寶包的工作。(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時報出版)

當育兒孤立無援 請發出SOS求救

當育兒孤立無援 請發出SOS求救#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各位是否以為,女人只要生下孩子,乳房開始分泌乳汁,自然就會充滿母性。這也難怪,因為乳房向來是母親的象徵,一般人會做如是想並不奇怪。然而,實際上無論媽媽乳汁豐沛,還是乳源枯竭,絲毫都不影響母性。女人從懷孕到生產的過程,內分泌劇烈起伏震盪,不只是體內環境改變,外觀也經歷種種巨大變化,這些都可能造成情緒失衡,引發許多媽媽罹患產後憂鬱症。即便還不到確診為憂鬱症的程度,也可能變得食不知味、夜不成眠、對原本喜愛的事物完全失去興趣,然後足不出戶,懶得和家人以外的人見面。她們忍受丈夫工作晚歸,娘家又遠在天邊,整天關在鳥籠般的小屋裡,和一個字都不會講的寶寶大眼瞪小眼等,孤寂無助的日子一天過一天,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雖然日本社會現在也開始接受「育兒爸爸」,不過媽媽仍然是在家帶孩子的主力,她們在無人可以分擔育兒重任的情況下,有時難免感到喘不過氣。寶寶哭鬧不止、把食物灑滿地、滴尿漏便等,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刺激媽媽失控抓狂忍不住作勢要打人。當妳被逼到宛如成了「母夜叉」的狀態,感到自己面目可憎時,該怎麼辦才好呢?眼看孩子不自覺做出危及生命的舉動,妳慌忙輕拍他的小屁股制止,或是在人前顧不得形象地大聲喝斥孩子「不可以」,兇惡的嘴臉引起眾人側目等類似這樣的經驗,相信每一位媽媽多少都曾經歷過。筆者認為,雖然程度有別,但是這類舉動本質上與兒童暴力或虐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以媽媽們也不用為了自己的一時失態而嚴厲自責,懊惱不已。姑且把肩膀上的重擔暫時放下,回想父母是怎樣拉拔自己長大,或許可以從中發現一點啟示。萬一還是感到自己十分孤立無援,請毫不猶豫地向周邊的人尋求協助,例如,與孩子的小兒科醫師討論,也是筆者推薦的好辦法。不必等到孩子生病上醫院,利用兒童健診、預防接種等機會,都可以向醫生表達自己的無助,像是「我對自己帶孩子很沒把握」、「我有育兒的問題想要請教醫師」。我們小兒科醫師既是統管兒童疾病的醫生,也算是家庭醫師。想要孩子平安健康的長大,得先有身心健康的父母,所以從旁協助全家人的育兒工作,也是身為小兒科醫師的使命。遺憾的是,媽媽有可能沒遇上投緣的小兒科醫師,或是醫生沒能設身處地理解家長的話,就像我以前那樣,忙看診都來不及,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傾聽媽媽們的心聲,也不懂得體諒媽媽們求助無門的痛苦。所以,當你感覺小兒科醫師和妳不投緣,無法向他請教育兒問題時,請儘管另找高明。因為陪伴孩子成長是一條長遠的路,非常需要一位值得信賴的、可以說得上話的小兒科醫師。而對於小兒科醫師來說,遇到主動求助的父母,是一件必須慎重以對的大事,因為我們也經常從病患的家長身上獲得寶貴的經驗。小兒科醫師若要累積臨床經驗、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絕對少不了病患父母的啟發。請不要一個人為養育孩子苦惱,當妳會自問:「我是不是在虐待孩子?」時,就表示妳一定有能力當個好媽媽。沒有任何一位媽媽能夠憑一己之力獨自帶大孩子,當妳煩惱不已,或是感到無以為繼的時候,請對我們發出求救信號,沒人敢責怪妳不夠稱職。(本文摘自/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時報出版)

家有噴火龍寶寶?孩子愛生氣10好處

家有噴火龍寶寶?孩子愛生氣10好處#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家裡有噴火龍寶寶嗎?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不少父母總為孩子愛生氣而頭痛,但其實生氣的背後卻有10個優點,一起來看看。 幼兒發脾氣可以說是育兒過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事,當寶寶開心的微笑,我們會覺得自己像個好父母;但當孩子在地上翻滾尖叫,我們則會感到無助和不知所措。然而,發脾氣卻是建立孩子情感和幸福的重要成分,生氣時可以學習面對問題並保持鎮定,以下就來看看有哪10個好處。 1.學習控制情緒 寶寶一遇到不開心的事,通常會透過哭鬧來宣洩情緒。 或許在大人眼裡實在棘手,然而爸媽不知道的是,眼淚中含有皮質醇,它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類承受壓力時,會透過情緒性的哭泣來釋放壓力,所以下一次寶寶哭鬧時,爸媽先不要中斷,讓寶寶學習緩解心情並控制壓力。 2. 促進學習 爸媽或許有發現,當孩子玩積木玩一陣子後,可能會因為卡關而發脾氣,但當發完脾氣後,不僅可以繼續組完積木,甚至組裝的比想像得更好、更完整。   這是因為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擁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尤其對6歲以前的嬰幼兒來說,學習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然而就算要利用挫折學習也有但書,就是孩子必須在快樂、放鬆的環境中成長,反之學習效果將有限。 3.睡得更好 當孩子經過一陣大吵大鬧後,通常會因為精疲力盡而很快睡去,這是因為他們在承受某種壓力或是試圖處理生活中發生的事,耗費了較多精神,因此可以比平常更快入睡。 4.讓孩子知道界限 有時候孩子生氣是因為你說「不」,這通常發生在爸媽要堅守教養原則,而孩子一直想越過那條線的時候。 若爸媽能堅定拒絕,即使孩子當下哭鬧不開心,卻也能認知父母的底線,對於教養有幫助。 5.孩子信任你 發脾氣其實是一種信任的表現,不少父母總是不喜歡孩子愛哭鬧,然而孩子哭鬧也會挑對象,當他信任你才會在你面前釋放各種情緒,反之,若是在不熟識的面前則會較壓抑或不安。 6.增進親子關係 雖然孩子在生氣時可能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愛,但若是在寶寶生氣的當下給一些溫暖的話並擁抱他,孩子通常會無條件接受,並更加親近父母。 7.培養自我意識 有時候孩子的怒氣會用其他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攻擊性。像是當要求他穿衣服、分享等,孩子會因為某些原因或情緒而掙扎、不想配合、甚至丟東西。情緒的表達代表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萌芽,有助於訓練思考與認識自己。 8.如果在家中較常發脾氣,則在公共場合發生的可能性就較小 家通常是最具有安全感的地方,當孩子可以在家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時,父母也有更多機會可以一起協助孩子控制情緒,反之,若孩子在家時常屬於壓抑狀態,則在公共場合發脾氣的機率也會增加。 9.孩子正在做大多數人都忘記怎麼做的事 隨著年齡成長,孩子的哭聲也會減少,某種程度來說,這表示孩子學會調節情緒,然而其實大人也需要釋放情緒,尤其對於男人來說,更難找到安全感與真正釋放情感的樞紐帶,下一次當心情接近崩潰時,別太壓抑自己,找個地方抒發情緒吧! 10. 彌補成長中的遺憾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能會回想到小時候自己因為生氣而被父母責罵,覺得父母沒有同理自己,因此當孩子生氣時,我們或許可以更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並進一步傾聽孩子的聲音,彌補成長中遇到的遺憾。   下一次當孩子又哭鬧時,不妨先將「不准哭!不可以生氣!」的台詞放一旁,讓孩子好好釋放情緒,並觀察他的進步,必要時也可以擁抱他,給他一些溫暖,將有助於情緒的正向發展喔!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爸爸比媽媽更享育兒樂?

爸爸比媽媽更享育兒樂?#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育有孩子的家庭,照顧孩子大多以女性為主,男性偶而協助或幫忙,造成育兒感受不同,甚至產生夫妻間的相處負面感受。孩子是夫妻倆一同產生的結晶,若想讓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父母必須有健康正向的育兒感受,與愉快的親子氣氛,為此夫妻一起同心、一同承擔育兒生活,不但有助夫妻感情,對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有助益。根據一篇2019年2月刊登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報》的研究,超過 1 萬 8 千人的資料,進行快樂、幸福感、憂鬱症狀、心理滿足感和壓力的分析,探討父親或母親是否從父母的角色中獲得更大的快樂。結果發現,「父親」角色與較多的幸福感有關,與同年齡無孩子的男性相較,「父親」呈現較少的憂鬱症狀,且較滿意自己的生活及與他人的連結。然而女性方面,與無孩子的女性相較,「母親」產生更多的憂鬱症狀,且男性在與孩子平日的互動所呈現的幸福感高於女性。多營造遊戲和休閒的氣氛 增加正向感受與親子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正向的情緒和親子連結可以預測照顧者的幸福感,上述研究對少子女化的台灣特別有意義,雖然父親參與照顧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和孩子的相處,父親普遍多以從事遊戲和休閒活動為主,照顧上仍以母親承擔較多的工作和責任,因而生養小孩對於男性可增加幸福感,女性(特別是職業婦女)則感覺到較少的快樂和較多的罪惡感。他建議,家長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可營造遊戲和休閒的氣氛,增加正向感受與親子的連結,當父母和子女玩樂及互動變多,作為父母的快樂和幸福感自然也會提升。父母在孩子教養上 應採取輪流或分擔 以提升育兒幸福感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無論是教或養上,通常在照顧子 女時,像是孩子的飲食、生活作息、學校作業…等,大部分女性承擔的幾乎都是 「必須」或「不得不」要做的事項,而帶孩子出遊、做運動、逛大賣場,這時父親的角色才會想當然爾要出現。如同研究顯示,男性照顧的時間較短,「要求」成分較低從事分擔的項目自然會提升幸福感,而女性則常常因為時間不夠用,常產生壓力及負面情緒。議女性特別是職業婦女,可和先生討論商量,在「輪流」、「分享」、「分擔」的照顧過程,另一伴也更能體會教養孩子的樂趣及辛苦,平日即建立可尋求協助的親友及鄰居的口袋名單,或找相近年齡孩童的家長共組照顧網絡相互支援。同時在工作和教養孩子之餘,留有自己的時間,即便是一星期的某天晚上,或是每天一個小時,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聽歌、追劇、玩遊戲,媽媽自己轉換情緒後可增添照顧孩子的品質及幸福感。

每天爆炸6次?8個找回育兒樂趣提案

每天爆炸6次?8個找回育兒樂趣提案#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暑假期間小孩相較長時間待在家,讓父母覺得「小孩放暑假,比鬼門開更可怕」!根據英國調查表示,父母因為孩子而感到有壓力的次數,每天至少有6次,並表示自己每天都有40分鐘處於焦慮狀態,每個月有8天感覺需要一點休息或自己的時間。有孩子之後 時刻考驗父母的耐性英國一則報導內容指出,一項以2000名英國父母為對象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哄孩子們上床睡覺、食物採購和用餐時間,都是觸發父母壓力的最大因素。因孩子感到壓力事件前五名分別為:1) 當孩子變得更糟糕2) 上床睡覺3) 吃下特定的食物4) 禁止玩手機或看電視5) 讓他們整理房間且孩子會在父母背後做些調皮舉止,例如偷拿零食、亂塗化妝品、在牆壁/家具等塗鴉等。此外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有了孩子後,需花更多時間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早上光穿好衣服的時間就多了11分鐘,吃早餐因孩子的喧鬧而多加了12分鐘。運用方法、換個想法 重新找回育兒樂趣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說明,無論孩子年齡大小,照顧的確是件不簡單的事情,提醒可轉換想法,重新找尋過程中感到愉快、快樂的事情,例如:1) 帶孩子上學的路上,聽他們說話分享,也是親子正向溝通的美好時光。2) 餵年幼孩子吃飯,即使吃得滿身都是,但為了將飯吃完,可以使用一些方法逗孩子,讓餵飯成為親子有趣的回憶。3) 家長要做好時間分配,不要將全部時間投入在孩子身上,留一些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4) 與另一半或家人協調分工,或夫妻倆共同照顧,塑造家庭生活,促進彼此間的關係。5) 不因育兒中不愉快的事,而過度放大負面情緒。6) 當遇到心情不好、壓力大時,懂得向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分享,適時說出來紓緩自身情緒,保持身心愉悅來照顧孩子。7) 有需要可以適時向長輩求援(聘請時薪保母)照顧孩子,讓照顧者或新手父母有喘息的時間。8) 可與孩子約法三章或制定該遵守的家庭規範。 每個父母都在「做中學」中學著當父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顯示英國父母很難在保持冷靜的狀況下度過一天,有孩子在身邊,簡單的任務有時候也會變得不容易。特別是新手父母一定需要適應時間,雖然手忙腳亂,或會按照書中指示去照顧,其實就是「做中學」,每個新手父母,幾乎是這樣。每個父母適應期長短或忙亂的感覺也因人而異,但當看到孩子的萌樣或漸漸長大的變化,對父母而言會有一種犒賞的作用。可與孩子約法三章 讓孩子有法可尋此外她提醒暑假期間家有學前或學齡兒的父母,可與孩子約法三章,特別是上床就寢及用餐的時間點,其餘時間在不影響健康及作息的前提下,讓孩子比較自在應用,即便是打電動、看電視....等,不需制定過多的規範,當孩子無法遵從約定時,再收回自由的時間。同時她建議家長思考想與孩子一起做的事情,像準備餐點、邀朋友來家裡看想看的節目、玩遊戲、做運動或選餐廳吃飯....等,提前規畫好,留些彼此互動時間,會讓暑假變成一種期待。

解決孩子不吃菜 家長必知的5訣竅

解決孩子不吃菜 家長必知的5訣竅#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不喜歡吃蔬菜,除非絞碎到認不出來(或挑不出來)才肯吃嗎?大部分爸媽都曾經歷這段陣痛期,這裡提供幾個讓孩子覺得蔬菜好吃的訣竅。1)以優格為基底調製沙拉醬,先讓孩子嘗味道,之後將小黃瓜、甜椒等,切成方便拿取的條狀,和沙拉醬一起端給他。大部分孩子都會覺得很棒!或者,可試試優格加番茄醬,孩子也都很喜歡。2)如果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陽台上或花園中種植小黃瓜、紅蘿蔔、小番茄等蔬菜。看著種子慢慢地發芽,長成一小株植物,然後逐漸長大,直到可以採收──每個孩子都會覺得很有趣!有些孩子還會每天觀察蔬菜生長的進度,並想快點嘗嘗自己親手栽種的成果。3)晚餐時,全家人一起製作以「臉」為主題的「蔬菜創意吐司」。準備一片吐司、新鮮的白色乳酪或起司優格,以及許多洗淨、切小塊的蔬菜,如馬鈴薯、甜椒、櫻桃蘿蔔、小黃瓜、番茄等,還有一些可以拿來當頭髮或鬍子的香芹與細香蔥;讓家人一起在吐司上用蔬菜拼出最漂亮的「臉」,然後一起選出勝利者,贏的人可以選擇他想吃的那一份吐司!4)若經過各種努力後,孩子還是不吃任何蔬菜,那就讓他多吃水果,以補充每天必需的維他命。5)孩子不吃水果嗎?這裡提供一個小訣竅:正餐之後,準備一份水果,讓孩子至少吃一塊之後才能吃甜點!甜點可以是一顆軟糖或一小塊巧克力,不要給孩子一整塊起司蛋糕。培養健康飲食習慣• 把一些單調、健康的食物變得色彩鮮艷又可口,其實很簡單。例如,用烘焙造型模具,將麵包壓成愛心、星星或其他形狀;同樣地,也可應用在乳酪或火腿上。• 下廚和烘焙時可讓孩子幫忙,但僅限於你有空的時候!如果你接下來還有行程,所有事都得快速完成,那就不適合。選擇禮拜天吧!假日通常比較安靜,而且有更多時間可以從事這項活動。• 小孩都喜歡進廚房幫忙,好好利用他樂意幫忙、也對準備食材有興趣的這段時期,請他切蔬菜、揉麵糰、將牛奶倒進量杯裡、秤麵粉,或把湯攪拌一下!除了家事之外,還能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測量容量或重量──以及獨力完成某事的體驗。讓孩子參與做菜及烘焙,你會發現他愈來愈喜歡食物!• 讓孩子用盤子裝食物吃,如果吃不夠,還可以再裝一次!如果孩子把食物都吃乾淨了,你要誇獎他很棒,把飯吃光光!適時稱讚很重要,畢竟吃飯是件快樂的事!(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德國專家育兒百招,2~6歲孩子超好帶)

育兒免腰痠背痛!物治師教姿勢秘訣

育兒免腰痠背痛!物治師教姿勢秘訣#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育兒生活常讓照顧者如父母、祖父母、保母、托嬰中心保育員身心疲累。心理要承受孩子健康、發展是否正常、家人教養觀念不同等壓力;身體除了家務活動,因為育兒活動姿勢與動作不正確,也會造成照顧者腰痠背痛、肩膀、手部不適的生理壓力。育兒姿勢不正確 易造成下背、肩頸、手腕疼痛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物理治療師白宜珊說明,育兒活動包括餵奶、換尿布、洗澡、攜抱、哄睡、在遊戲地墊上陪伴玩玩具等活動,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活動,如果姿勢或動作不正確,長期下來很可能會造成身體痠痛不適。常見痠痛症狀包括下背疼痛、肩頸痠痛、手部手腕疼痛等。透過育兒活動的姿勢動作與環境調整,減少疼痛發生機會。攜抱嬰幼兒餵奶時,避免手臂懸空,應以抱枕或月亮枕支撐手臂,減少手臂或手掌的負擔。換尿布時檯面不宜過低,多數人會彎著腰換尿布,雖然每次更換尿布時間不長,但累積下來對腰部確實產生壓力,建議可準備高度及腰的檯面,減少彎腰程度。雙膝微蹲靠近 小孩抱向自己再站起白宜珊物理治療師提醒,幫還未能自己坐穩的幼兒洗澡時,也可利用沐浴架,減少單手支撐幼兒身體重量的負荷。從嬰兒床、推車或遊戲地墊上等較低位置平面抱起兒童時,也應注意腰部姿勢,建議採雙膝微蹲或單膝跪下的方式靠近兒童,並先將兒童抱向自己身體中心處再站起,減少腰部傷害。外出攜抱幼兒時,可以背帶輔助、左右手交替或使用嬰兒推車的方式,減少單側手臂與手腕的壓力。在地墊上陪孩子遊戲時,不宜長時間維持跪坐姿或W坐姿,尤其對長輩照顧者而言,下肢關節容易僵硬不適,應適時更換姿勢舒展關節活動。育兒生活不輕鬆,照顧者也別忘照顧自己,身體舒服,照顧寶貝們更愉快。

講座/孕期體重控制、快樂洗澎澎

講座/孕期體重控制、快樂洗澎澎#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懷孕媽媽把重點放在寶寶,卻忽略了自己的體重變化,造成孕期體重大幅增加,影響生產狀況;有部分孕媽咪則希望自己懷孕時體重不要變化太多,可以維持苗條身材,反而忽略體內營養素攝取。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8/11(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營養師張瑋胤營養師主講「孕期營養,體重控制」,以及護理部張蓀芃護理長教導「快樂洗澎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7年8月11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12樓會議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