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年節民眾進廠「修修臉」 8重點免糾紛

年節民眾進廠「修修臉」 8重點免糾紛#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每年春節假期間,民眾多沉浸於年節歡樂氣氛,但也因此容易影響正常作息及暴飲暴食,導致舊疾復發或引發急性症狀,而冬天氣候濕冷且日夜溫差大,流感、腸胃不適、氣喘、心臟病及中風等疾病也容易發生,請民眾務必要注意保暖,如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時,請配戴口罩,即時就醫診治,以降低發生流感併發症之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慢性病民眾,持有慢性病處方箋之領藥時間適逢春節假期,可提早領藥,請記得在過年前備足藥品,並務必定時服藥過個快樂健康年。民眾做醫美要注意另外,民眾若有規劃利用農曆春節期間接受美容醫學療程,千萬別光看到炫目新奇的廣告就貿然行動,許多聳動的醫療廣告或許讓您心動,當心少數不肖業者以不當優惠方式招攬業務,除了涉及違法的美容醫學療程廣告外,更可能是令民眾陷入醫療糾紛的陷阱!衛生局提醒民眾不要被天花亂墜的廣告所影響,挑選美容醫學診所須注意以下事項,才不會愛美不成反成冤大頭:1)要檢視診所現場是否揭示開業執照於明顯處。2)問療程是否由醫師親自診察。3)要檢視醫師執業執照。4)問執行雷射、超音波等醫療儀器之人員是否為醫事人員。5)要主動詢問醫療儀器仿單說明。6)問是否預收訂金、預購單、分期付款。(此項是違反醫療法的情形)7)不要參加團購。8)問是否確實開立收據。(一定要開立收據才符合醫療法規定) 

生太多?育兒津貼政府預算被領空!

生太多?育兒津貼政府預算被領空!#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針對有民眾向媒體投訴領不到育兒津貼,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表示,父母未就業者之育兒津貼自前(101)年1月1日開辦以來,民眾申領相當踴躍,所需經費超出原編列預算,行政院已同意動支第二預備金20億支應,社會及家庭署正會同地方政府辦理經費撥款作業,將儘速發給民眾。結婚潮與生育潮 導致育兒津貼被領空社會及家庭署指出,父母未就業者育兒津貼自101年1月1日開辦以來,因為100年結婚潮及101年龍年生育潮等因素影響,民眾申領相當踴躍,請領人數超乎預期,補助人數由原本預估的14萬人增加到21萬人,所需補助經費也由原本預估的29億元增加到49億元。簡慧娟表示,為避免影響民眾權益,除商請地方政府,先行以地方預算墊付,以維護民眾權益,並向行政院申請動支預備金。行政院於8月30日已同意動支第二預備金20億元因應,社家署刻正請地方政府配合辦理相關撥款作業,維護民眾權益。

兒盟調查:6成2媽媽育兒壓力大

兒盟調查:6成2媽媽育兒壓力大#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母親節將至,媽媽們平時為了子女總是不辭辛勞,但到底台灣的媽媽們平時育兒的辛勞和壓力有多大?哪些事最困擾媽媽們?據兒福聯盟在母親節前夕公布一份「2013年媽媽壓力與育兒政策使用情形調查」,針對家有0~3歲幼兒的媽媽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六成二的新手媽媽在育兒過程中感受到壓力。進一步調查發現媽媽們目前照顧孩子遇到最大的困難,有一半以上的媽媽表示是「家庭經濟」和「照顧壓力無法紓解」兩大問題。除此之外調查也發現媽媽們因為母職角色有很多的犧牲,包括有六成表示犧牲了興趣、四成犧牲了睡眠或是和朋友社交的時間、另外有二成六表示犧牲了身體健康、甚至有一成六的媽媽覺得因為孩子影響了和配偶的感情。儘管這麼辛苦,但媽媽們卻依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母職自我評分中,媽媽們只給了自己平均73.95的分數,僅達到乙等,仍有五分之一的母親認為自己無法勝任母職的角色。母親節前夕,兒福聯盟除了祝福所有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之外,更提出快樂媽媽三絕招:「媽媽放輕鬆」、「家人要支持」、「政府多幫忙」,建議政府三大育兒服務,「每月一天媽媽休息日」、「發展免費社區親子遊戲據點」、「發放普及式兒童津貼」,這些會幫助媽媽們「快樂」的方式。

醫訊/新手父母快樂秘笈~健康講座

醫訊/新手父母快樂秘笈~健康講座#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緣起於長期不景氣與金融海嘯,使得大多年輕夫妻囿於生活經濟壓力而不敢生育,進而導致少子化,雖然政府大力宣導生育,推出許多優惠方案及津貼,但少子化的趨勢目前仍然勢不可擋。為了鼓勵生育,協助新手爸媽,台北衛生局主辦「新手父母快樂秘笈~健康講座」,課程中邀請臺安醫院婦產科何信頤醫師主講「懷孕的奧秘~男孩女孩一樣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吳劭穎醫師主講「如何生個健康的寶寶」,何英世婦產科診所何英世醫師主講「如何面對育兒壓力」。10月5日17點截止報名,名額限100位,請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名稱:新手父母快樂秘笈~健康講座時間: 101年10月13日與11月10日(六)09:10~12:30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第2醫療大樓7樓會議室       (臺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2號)洽詢:02 -23916470轉1219

醫訊/啟蒙幼兒如何教?爸媽看過來

醫訊/啟蒙幼兒如何教?爸媽看過來#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手爸爸媽媽在在照顧小朋友時,心裡一定時常浮現各種疑問:「我這樣做對不對?」、「玩這個玩具對小孩真的有幫助嗎?」、「我的小孩發展速度正常嗎?」雖然現今知識搜尋的管道十分發達,但往往與實際照顧幼兒的經驗仍有一些落差。 有鑑於此,心路基金會特別以其專業師資及豐沛的幼兒互動經驗,舉辦了一系列育兒講座回饋社會。講座將邀請三位不同專長的治療師及幼教老師,實地與家長們面對面,傳授幼兒發展知識,並教導家長們如何觀察及提昇孩子的發展步調。現場亦將供應茶點,讓家長們在輕鬆的氛圍中,享受一個知性的午後!每一堂講座課程將「事先向報名者收取200元」保證金,學員可以選擇將金額(1)捐至心路基金會作為遲緩兒療育經費,並獲贈小禮物作為回饋;(2)於課程當日退還全額保證金。報名請至〔心路幼兒發展網站 > 活動報報〕專區,或直接連結以下網址:http://goo.gl/ciU6c 講座時間及場次第一場:5/28(一)翻滾吧!孩子!0至6歲幼兒粗大動作之發展與發展促進第二場:6/04(一)嘰哩呱啦~聊天趣!0至6歲幼兒語言之發展與發展促進第三場:6/11(一)小玩具的大學問。0至6歲幼兒精細動作之發展與發展促進

無法專注就是過動兒? 醫師:錯!有嚴格標準來判斷

無法專注就是過動兒? 醫師:錯!有嚴格標準來判斷#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育兒資訊發達,「過動兒」受到社會重視,但也常引起家長恐慌,只要小孩太好動,就會擔心是過動兒。馬偕醫院兒科黃瑽寧醫師在《請你這樣跟我過2:把孩子教好不容易》書中提到,有個幼稚園小朋友因為好動,無法專注地上課,於是老師用七巧板積木排出幾個形狀,要小朋友跟著照排。小孩排不出來,老師就說小孩有過動的可能。黃瑽寧醫師強調,「過動兒」真正名稱叫做「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在醫學的研判上有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不能用這麼簡單檢測就下判斷。黃瑽寧醫師表示,依據美國精神科學會的診斷標準,在臨床上「過動兒」需要滿足9項臨床症狀中的6項,持續達6個月以上,且會在2個以上場合出現,同時年齡也必須在國小以上,才能判定是不是真的屬於過動症。所以幼稚園的小孩子,甚至只有2、3歲的幼童,基本上只能說是好動,或是有一點過動傾向,並不能據此就直接說他就是過動兒,更不能拿七巧板來當做檢測的工具。黃瑽寧醫師強調,希望所有家長和教育者要注意,「過動」這兩個字現在似乎已經被濫用了。只要孩子在課堂上不專心上課,或是會影響到上課秩序的時候,老師就會輕易地把孩子丟進「過動」的垃圾桶裡去,動不動就要家長帶孩子去檢測,然後在孩子身上貼標籤。這樣有可能會影響孩子和家長一輩子的心理,千萬要謹慎小心。黃瑽寧醫師提醒家長,其實並不是因為孩子「好動」,而是大人「好靜」。父母白天上班或是忙著做家事,體力精神都很疲累了,想喘息一下時,孩子卻靜不下來。因此,有時候換個角度欣賞孩子,多鍛練自己的體力,跟得上孩子的活力,孩子的活潑就不該是讓父母傷腦筋的問題了。

高山峰盼兒撒尿博信任 黃鐙輝「做人」不想「虎頭蛇尾」

高山峰盼兒撒尿博信任 黃鐙輝「做人」不想「虎頭蛇尾」#育兒

中視《綜藝大本營》昨(18)日錄影,邀請一群「奶爸」來上節目,即將升格人父的主持人庹宗康與來賓高山峰、黃鐙輝大談育兒經。高山峰表示,先前聽長輩說小孩願意尿在大人身上,代表他對這個人比較信任和親近,但兒子卻遲遲不撒尿在他身上,讓他有點鬱卒。高山峰笑說,常常催眠兒子往自己身上撒尿,感覺很像A片情節,不過父子倆人互動親密,讓高山峰備感欣慰。而最近才剛補辦完婚宴的黃鐙輝,積極做人想為女兒添個玩伴。黃鐙輝想把握明年龍年的生肖,生個「龍子」與女兒湊成「龍兄虎妹」,但後年就不打算生小孩,因為怕變成「虎頭蛇尾」。不過家庭、事業兩得意的黃鐙輝最近工作滿檔,一回家倒頭就睡,根本沒有「開機」的力氣,所以現階段生子計畫還是得再等等。圖說:藝人庹宗康、高山峰和黃鐙輝趁著錄影相聚的時間討論育兒經,雖已為人父的高山峰卻不改愛搞笑的個性,Pose就是要和其他人不一樣。(照片為中視提供)蛋蛋像壘球一樣大! 巨大疝氣影響性福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594心肌梗塞奪藝人命!「健康搜查隊」追蹤心血管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69&HN_Yr=0&HN_Mon=0對英勇楊技正的實驗室感到好奇嗎? 衛生署帶你一探究竟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45&HN_Yr=0&HN_Mon=0

想小朋友健康長大 切勿只照著年齡喝奶粉

想小朋友健康長大 切勿只照著年齡喝奶粉#育兒

在門診中常常有媽媽帶著瘦小的小朋友,著急地問:「小朋友長不大、不吃怎麼辦?」碰到這種情形,做父母的應該先了解什麼是生長遲滯和小兒厭食常見的原因,才能有正確的態度來處理這惱人的問題。所謂「生長」指的是身體質(體重、身高、頭圍)的增加,「發育」指的是身體的功能,也就是到了該年齡是否會做該年齡會做的事(例如七月大會坐,八月大會爬)。臺安醫院小兒科 - 方旭彬 醫師表示,要知道生長是否正常,可以參考健保手冊中的生長曲線,根據不同的性別年齡對照體重身高頭圍,可得知小朋友目前座落的百分位為何,如果在第三個百分位(意味著在一百個同性別年齡的小朋友中只贏過三位)以下,表示確實有生長遲滯。兒童的生長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有時增體重,有時長身高,除了上述小於第三個百分位的情形之外,在短時間內百分位有明顯下降(例如兩個月內由第十百分位掉到第三百分)時也要小心。方旭彬 醫師指出,根據這三種測量,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三大類:(一)體重最差、身高其次、頭圍正常:這類病人多因飲食攝取不夠或熱量不足造成,應該檢查有無腸胃消化吸收的問題,並進行營養評估給予正確的飲食指導。(二)只有身高較差:這類病人可能有內分泌疾病,或骨骼、軟骨異常,應該做內分泌如生長激素的檢查,同時看看骨齡是否正常。(三)身高、體重、頭圍都差:這類病人可能是胎內感染、懷孕時接觸致畸形物質、染色體或基因疾病所造成,通常會被新生兒科醫師追蹤時所發現,應該要回溯懷孕史,同時安排染色體或基因之檢查。小兒厭食有兩個常見的年齡,一個是在三、四個月開始,常見媽媽將奶瓶塞入寶寶口中,寶寶不是抿著嘴,就是把頭撇向一邊,這種厭食大多屬心理性的抗拒,再加上奶量已無法大量增加,如果已經達四個月以上,或者體重達出生時的兩倍,或者每天總奶量已達一千西西,可以考慮開始逐步添加副食品,最好不要太強迫性地餵奶,否則可能會使厭奶更嚴重。另一個高峰期是一歲以後開始學走路的幼兒,因為嬰兒後期沒有養成良好餵食固體食物的習慣,仍然慣用奶瓶,再加上仍以牛奶為主食,進入學步期後,對外界的好奇也分散了他們對食物的注意力,造成厭食。有的媽媽甚至誤信奶粉廣告,以為小朋友只要照著年齡喝該年齡的奶粉(嬰兒奶粉、較大嬰兒奶粉、幼兒成長奶粉等)就可以長得好,殊不知一歲以上的幼兒應該對蛋奶魚肉蔬果米麵各類食物均衡攝取,除了跟大人一起吃三餐外,可以在兩餐之間給予點心,只需早晚兩杯牛奶(鮮奶、優酪乳皆可)即可。方旭彬 醫師說,曾有媽媽帶著她四歲的女兒來門診,一問之下發現幾年來幾乎只喝豆漿,其他食物少之又少,難怪長得又瘦又小。最重要的是,如果厭食合併有便秘、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應該配合小兒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找出病因加以治療,將潛在的疾病治癒,食慾才可能恢復正常。有鑑於此,臺安醫院小兒腸胃科與營養師也積極合作,幫父母解決小朋友不吃、長不大的問題。方醫師建議,可先由小兒腸胃科檢查有無潛藏疾病,並教導家屬回家做三天飲食記錄,再回到營養師門診做營養評估,看看究竟是總熱量攝取不足,還是有哪類食物嚴重缺乏,並給予飲食選擇及烹調的建議。希望藉此能夠使這些厭食又瘦小的小朋友能夠長得更好、更壯、更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