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想小朋友健康長大 切勿只照著年齡喝奶粉

想小朋友健康長大 切勿只照著年齡喝奶粉#育兒

在門診中常常有媽媽帶著瘦小的小朋友,著急地問:「小朋友長不大、不吃怎麼辦?」碰到這種情形,做父母的應該先了解什麼是生長遲滯和小兒厭食常見的原因,才能有正確的態度來處理這惱人的問題。所謂「生長」指的是身體質(體重、身高、頭圍)的增加,「發育」指的是身體的功能,也就是到了該年齡是否會做該年齡會做的事(例如七月大會坐,八月大會爬)。臺安醫院小兒科 - 方旭彬 醫師表示,要知道生長是否正常,可以參考健保手冊中的生長曲線,根據不同的性別年齡對照體重身高頭圍,可得知小朋友目前座落的百分位為何,如果在第三個百分位(意味著在一百個同性別年齡的小朋友中只贏過三位)以下,表示確實有生長遲滯。兒童的生長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有時增體重,有時長身高,除了上述小於第三個百分位的情形之外,在短時間內百分位有明顯下降(例如兩個月內由第十百分位掉到第三百分)時也要小心。方旭彬 醫師指出,根據這三種測量,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三大類:(一)體重最差、身高其次、頭圍正常:這類病人多因飲食攝取不夠或熱量不足造成,應該檢查有無腸胃消化吸收的問題,並進行營養評估給予正確的飲食指導。(二)只有身高較差:這類病人可能有內分泌疾病,或骨骼、軟骨異常,應該做內分泌如生長激素的檢查,同時看看骨齡是否正常。(三)身高、體重、頭圍都差:這類病人可能是胎內感染、懷孕時接觸致畸形物質、染色體或基因疾病所造成,通常會被新生兒科醫師追蹤時所發現,應該要回溯懷孕史,同時安排染色體或基因之檢查。小兒厭食有兩個常見的年齡,一個是在三、四個月開始,常見媽媽將奶瓶塞入寶寶口中,寶寶不是抿著嘴,就是把頭撇向一邊,這種厭食大多屬心理性的抗拒,再加上奶量已無法大量增加,如果已經達四個月以上,或者體重達出生時的兩倍,或者每天總奶量已達一千西西,可以考慮開始逐步添加副食品,最好不要太強迫性地餵奶,否則可能會使厭奶更嚴重。另一個高峰期是一歲以後開始學走路的幼兒,因為嬰兒後期沒有養成良好餵食固體食物的習慣,仍然慣用奶瓶,再加上仍以牛奶為主食,進入學步期後,對外界的好奇也分散了他們對食物的注意力,造成厭食。有的媽媽甚至誤信奶粉廣告,以為小朋友只要照著年齡喝該年齡的奶粉(嬰兒奶粉、較大嬰兒奶粉、幼兒成長奶粉等)就可以長得好,殊不知一歲以上的幼兒應該對蛋奶魚肉蔬果米麵各類食物均衡攝取,除了跟大人一起吃三餐外,可以在兩餐之間給予點心,只需早晚兩杯牛奶(鮮奶、優酪乳皆可)即可。方旭彬 醫師說,曾有媽媽帶著她四歲的女兒來門診,一問之下發現幾年來幾乎只喝豆漿,其他食物少之又少,難怪長得又瘦又小。最重要的是,如果厭食合併有便秘、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應該配合小兒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找出病因加以治療,將潛在的疾病治癒,食慾才可能恢復正常。有鑑於此,臺安醫院小兒腸胃科與營養師也積極合作,幫父母解決小朋友不吃、長不大的問題。方醫師建議,可先由小兒腸胃科檢查有無潛藏疾病,並教導家屬回家做三天飲食記錄,再回到營養師門診做營養評估,看看究竟是總熱量攝取不足,還是有哪類食物嚴重缺乏,並給予飲食選擇及烹調的建議。希望藉此能夠使這些厭食又瘦小的小朋友能夠長得更好、更壯、更健康。

孩童止咳 應先化痰才是上策

孩童止咳 應先化痰才是上策#育兒

孩子的咳嗽常帶給父母或阿公阿嬤很大的困擾。以前大人的想法是快快給孩子止咳,但是多年來的經驗使得許多家長了解到,止咳對孩子並不好,化痰(讓痰變稀容易咳出)之後咳乾淨才是上策,正是所謂的「咳者咳之!」而醫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這個想法。為什麼會咳嗽呢?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樂俊仁表示,呼吸道受了病毒、細菌等感染,或有異物進入氣管,或身體受了某種過敏原的刺激,咳嗽就是很自然的反應。氣管會分泌痰包住異物或其他病毒等感染原,而咳嗽便是把它咳出來,有清道夫的功能。有時本來是個簡單的氣管炎,用了很強的止咳劑之後,很可能就會轉為氣管性肺炎了。化痰藥可以幫助痰變稀,但是水分不夠,痰也無法變稀,所以喝水非常重要,一般建議喝白開水最好,任何含糖分的飲料都能惡化過敏體質的咳嗽!喝白開水的習慣要平時養成,若每次到咳嗽時再練習,孩子多半會拒絕,所以平時要多下功夫。樂俊仁醫師進一步說明,拍打的動作引起物理性的振動使痰容易咳出,姿勢引流能把不同部份的痰引至大氣管使之易於咳出,或藉地心引力(如頭低臀高的擺位)使痰流出──如果痰夠稀的話。有些患支氣管擴張症的病人,吃了許多藥都沒效,但是由親人每天三至四次的拍痰加上姿勢引流之後獲得明顯的改善。至於拍痰及姿勢引流的技術可以請教護士及物理治療師。若是不習慣吃化痰的西藥或必須長期化痰(如支氣管擴張症的患者),可以服白木耳,白木耳是非常有效的化痰劑。乾的白木耳先用水泡一兩個小時,換水,煮沸三分鐘,再用小火燉半小時以上,煮到很軟或成黏稠狀即可。吃時冷熱均可,稍加冰糖孩子更容易接受,每天三至四次,每次一小碗(約一百西西)。成人的量就要多些,每次兩百西西。

輕鬆解決寶寶厭奶問題

輕鬆解決寶寶厭奶問題#育兒

小強(化名)五個月大了,從四個多月大時,他的牛奶量已經有160c.c左右,可是最近他都不喜歡喝奶,不僅一瓶奶要喝個大半天,而且奶量減少到只有70-80c.c,媽媽擔心的不得了,不知道他會不會越來越瘦。專家說發育不好會影響他的智能發展,到底該怎麼辦?一直這樣下去,寶寶的營養會不會不夠?是不是生病了?小寶寶厭奶是許多父母都很擔心的問題,寶寶厭食的發生時間,第一次通常在四個月大左右。由於寶寶在這個時期,脖子肌肉張力變得比較好,開始變成好奇寶寶,會對身邊的事物有濃濃的好奇心,因此會分散他吃東西的注意力,所以第一次的厭食期多發生在這個時期;有些孩子會提早在三個月大左右發生。而寶寶在六個月大以後,不會像之前一樣奶量明顯增加,實際奶量甚至會開始停滯或逐漸減少,所以適時添加足夠的副食品,可彌補奶量減少的營養需求。第二次的厭食期,則在一歲左右。寶寶在這個時期,會只喝奶不想吃固體食物,而出現明顯的厭食。一方面可能是孩子過晚添加副食品,一方面是父母的餵食方式有問題,所以孩子習慣喝奶,而排斥固體食物。至於寶寶一天到底要喝多少奶才夠?臺安醫院小兒科方旭彬醫師表示,一般四個月以內寶寶計算奶量,是以孩子的體重和每天的餐次來計算。以新生兒來說,體重約3公斤,一天約喝8餐,每餐的奶量約60c.c左右。若以四個月大的寶寶來說,體重約6公斤,一天約喝6餐,每餐的奶量約150c.c左右。【計算公式:(體重×150c.c)÷ 餐次/(天)﹦一餐的奶量】方旭彬醫師解釋,寶寶厭奶的常見原因有是生理因素及心理性因素。若身體不舒服會導致食慾不振,所以當寶寶出現厭食的症狀,必須排除是疾病引起的厭食。如果厭奶合併嘔吐、便秘、腹脹、腹瀉或發燒等症狀,就不能輕忽,必須立刻就醫診治。至於心理性因素,主要是因為寶寶從出生至四、五個月大,每天只喝同一種食物,可能會開始主觀性的厭惡喝奶,不過多數孩子在持續一段時間後胃口會慢慢恢復(少數孩子並無明顯的厭奶症狀)。這樣的寶寶通常活動力佳、精神也很好,只是食慾差了點。小寶寶厭奶其實是正常的反應,只要寶寶的生長發育一切正常即可。方醫師建議,父母在寶寶出現厭奶的狀況時,可定期帶去健兒門診,護士會測量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再經過醫師詳細的問診,就可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是否已達該月齡的生長里程碑。平日父母也可自行參考寶寶健康手冊裡的生長曲線表,其中有男、女寶寶的體重、身高和頭圍的生長曲線;若寶寶厭奶,但生長曲線一切正常,父母就不用太憂慮。

新手父母育兒Q&A

新手父母育兒Q&A#育兒

一、寶寶一出生就需要開始做清潔牙齦的工作嗎?寶寶第一顆牙齒約六個月前後開始長,在還沒長牙之前,為了保持口腔的清潔,餵完奶之後,讓寶寶喝一點開水潄漱口。如果口中的奶渣比較多的時候,可以用濕的紗布稍微清潔一下整個口腔,不需要太用力,目的是保持一個乾淨的口腔環境,避免鵝口瘡的產生。鵝口瘡是一種口腔的念珠菌感染,常被誤認為是奶渣,如果媽媽發現小寶寶的口腔內有白白的一點一點,用濕紗布輕輕擦拭仍無法清除時,就必須給醫師檢查,確定後塗藥即可痊癒。二、寶寶到了什麼年紀,應該到醫院進行牙齒、視力、聽力檢查?寶寶六個月前後開始長第一顆牙齒,只有一兩顆還不需要用牙刷清潔,到了一歲左右牙齒已經長了五、六顆,可以買小號軟毛牙刷幫寶寶清潔牙齒。因此,寶寶滿一歲以後,就可以帶到醫院給兒童牙科進行牙齒檢查。至於視力和聽力,可以由媽媽與寶寶的互動中觀察,出生後三、四個月,寶寶聽到聲音就會朝著有聲音的方向轉頭,從中察覺寶寶視力和聽力有沒有問題,如果發現寶寶有異狀,早期發現愈早治療愈好。三、寶寶穿衣服是否沒有季節之分,穿越多越好?如何判定寶寶該穿多少件衣服?寶寶穿衣有季節之分,並不是穿愈多愈好,無論是大人或是寶寶,每一個人對溫度變化反應不同。如果夏天寶寶待在家中,室內已有空調且不覺得悶熱,其實寶寶不需要穿太多件衣服,以免寶寶滿身大汗,潮濕悶熱容易產生問題皮膚(癬、溼疹、念珠菌感染、尿布疹……等等)。如何判定寶寶該穿多少件衣服,最簡單的原則,就是觀察寶寶的反應,以寶寶覺得最舒服的狀態為判定標準。四、寶寶該如何睡出好頭形?一歲以前的寶寶頭形還有可塑性,東方人以前大部分是躺著睡,外國人則是趴睡,所以東方人的後腦部位比外國人平坦,至於美觀與否則要看個人觀點,基本上只要頭形不要歪一邊、左右能夠對稱就可以了。一般來說不建議趴著睡,特別是新生兒或是出生三、四個月的寶寶,容易發生嬰兒猝死症。想要頭形好看,不妨讓寶寶左右輪流側睡,側睡對小寶寶有好處,左側睡可以減輕胃食道逆流,右側睡則可以幫助胃的排空,同時也有助於頭形發展。五、寶寶需不需要剃胎毛?有時候寶寶頭髮會有一圈長不出來,俗稱「孤輪」,這種現象有醫學根據嗎?是否和剃胎毛有關?何時才能長齊頭髮呢?胎毛需不需要剃因人而異,如果頭髮太長或太濃密,寶寶又很容易出汗,甚至有些寶寶頭皮經常有一些問題(例如:脂漏性皮膚炎),這樣的情況將寶寶的胎毛剃掉比較好清潔。「孤輪」情形與剃胎毛無關,應先去了解寶寶皮膚是否發生問題,導致頭髮長不出來。至於剃完胎毛後多久才會長齊頭髮,則是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時間表。六、寶寶需不需要割包皮?醫界有人認為割包皮比較不會包皮龜頭炎或泌尿道感染。也有人認為注意清潔即可,不割包皮還可留作日後需要補皮時使用。除了宗教的理由之外,除非有包莖,小便時龜頭處包皮像吹泡泡一樣鼓起的情形,包皮過長、過緊造成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甚至包皮龜頭發炎、化膿,否則不需要割包皮。七、如何幫寶寶清理鼻屎或鼻涕?鼻子是過濾空氣的構造,空氣中難免會有一些灰塵和髒東西,在鼻腔內積了一段時間就會有鼻屎產生。因為寶寶的鼻孔很小,如果看到寶寶鼻屎已經外露,可以用沾濕的棉花棒,將寶寶的鼻屎清除。如果感冒鼻塞很嚴重無法呼吸,這樣的情況可以偶爾給寶寶用吸鼻器,不過次數用太多也不好,因為病毒感染或是上呼吸道感染,造成鼻涕較多或是鼻塞嚴重,還是需要醫生診治,配合一些抗組織胺,減少鼻涕的分泌物。八、如何幫寶寶清理耳垢?寶寶的耳垢基本上是不需要清除,只有醫師在懷疑有中耳炎或外耳炎時,為了檢查會予以清除。耳垢又分為乾性與油性,外耳道有自動將耳垢排除的功能。什麼情況需要清理,除非外耳道在排除的過程中,已經將耳垢排除到外面,此時,媽媽只要用棉花棒將外面的耳垢輕輕沾除(不要往耳朵裡面推),並不需要用挖耳垢的工具。九、臍帶護理需要注意哪些重點?臍帶護理是為了避免感染、加速乾燥,通常寶寶出院後,醫院會給高濃度酒精,可以殺菌和加速乾燥。剛開始媽媽因為害怕不敢動寶寶的肚臍,往往忽略肚臍根部(接近肚臍眼的地方),可輕輕將根部肚臍露出,從側面滴酒精,加強消毒。如果肚臍根部有髒東西,可將棉花棒沾濕酒精,由內往外圓周式消毒,將髒東西帶出來。如果肚臍有膿臭分泌物合併周圍皮膚紅腫,可能是肚臍發炎; 如果肚臍底部有肉芽般的小肉球,可能是臍息肉,應該就醫治療。十、如何幫寶寶剪指甲?幫寶寶剪指甲必須注意,不要剪太深、剪到肉,剪得不夠寶寶也容易把臉抓成小花貓。幫寶寶剪指甲要特別小心,剪太深或是剪到甲床,甲床、甲溝部位有傷口,容易讓細菌入侵造成甲溝炎。幫寶寶剪指甲前,可以用酒精在指甲刀前面消毒一下,避免細菌感染。

網路成癮,正在蔓延

網路成癮,正在蔓延#育兒

所謂「網路成癮」,乃指因過度使用網路,不自覺地心理依賴,一但無法上網,即陷入焦躁、易怒、沮喪、心神不寧,且一上網即無法停止,可能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以及生涯發展。網路成癮者往往有認知偏差和不能控制上網時間,致使患童減少、甚至放棄接受教育的機會。網路成癮已是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中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兒童青少年上網頻率與時間均高,三成一每天上網,其中有三分之ㄧ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甚至有6.2%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8小時。英國學者格福斯研究,兒童青少年中,電玩遊戲成癮盛行率19.9%。大陸中南大學的劉學軍等報告,兒青中盛行率為6.6%,國外網路成癮盛行率在6%~13%之間,所有報告均顯示男性多於女性,成癮多發生在初次電玩遊戲或上網一年半內。擺攤生意的盧爸爸認為,其女兒乖巧懂事,讓他很放心。沒想到國三時,開始上網路聊天室,認識許多朋友,起初是無心上學,到後來流連網咖。盧父說,女兒待在網路的時間越長,網友越影響她,最後離家出走。為了找女兒,他開始學上網,只為看看女兒有沒有在網路聊天室,可以說幾句話。他好不容易把女兒勸回家,兩個月後,女兒又離家,至今杳無蹤影,無助的盧父找上兒盟,請求協尋孩子回家。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指出治療方面,網路成癮兒童雖在門診中已普遍可見,惟患童本身呈現求治的動機不強,而大多由於患童家長重視而帶其就診。治療措施以綜合治療為主,包括:1.) 心理治療,如認知治療和行為矯治、家庭治療皆是常用的方法。2.) 症狀治療,如對伴隨的情緒問題可加入抗焦慮劑或抗憂鬱劑。對合併睡眠障礙、學習困難或其他行為問題均需要兼顧。

您不能不知的『兒童發展』問題

您不能不知的『兒童發展』問題#育兒

『兒童發展』是指嬰幼兒在生活中接觸與吸收各種的環境刺激之後,藉由連續且反覆的練習,漸漸長大成為有智慧且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漫長歷程,它所代表的是寶寶們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與成長,也意味著個體潛能開發的過程。小朋友的發展是屬於功能上的變化,它並不像體重、身高及頭圍的變化,可以藉由直接測量的方式去判斷寶寶是否太瘦小、過胖或是頭太大等等,換句話說每位寶寶的發展速度以及他(她)們之間的發展差異是無法去量化的;再加上『兒童發展』又非常容易受到文化、居住環境與種族的影響,所以更糢糊了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界線。事實上,發展是有速度上的個別差異,每位嬰幼兒都有自己的發展進度表,而且整個成長過程是屬於連續性的進行式,就如同電影驚奇之旅的情節般,有快也有慢,而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又分別有一些重要的發展指標等著他們逐一去達成,這也使得新手爸爸媽媽們在照顧這些天真可愛的寶貝時,每天都充滿著無法預期的挑戰與意外的驚喜。爸爸媽媽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他們就如同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或是最要好的朋友,彼此之間互動的多寡以及所居住的環境與氣氛等等,都會影響到他(她)們未來的發展。到底『兒童發展』包括了哪些呢?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 陳培濤指出大致上可以從五大項去觀察寶寶們的發展,它們分別為:一、『粗、細動作』的發展,它所代表的是肢體動作與視覺之間的成長與成熟度。二、『語言』的發展,包括言語的表達與語意的了解,它與聽覺有很密切的關係。三、與他人之間的相處,代表『社會互動行為』與『情緒』問題的發展。四、自我照顧的能力,如穿脫衣服、盥洗和飲食等等,代表著『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五、學習與思考的能力,代表『認知』的發展。所以『兒童發展』的評估,就如同預防注射般重要,其目的是讓寶寶們有一個好的開始以及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厭奶期的營養補給

厭奶期的營養補給#育兒

每個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寶寶吃的好、長的壯,但是當寶寶食量減退,不喜歡喝奶的時候,不禁讓人懷疑他為什麼不會餓?也讓父母開始擔憂營養是否足夠呢?其實,厭奶可以說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過程,大部份都發生在5、6個月大時,但也有一些嬰兒早在1~2個月大就出現厭奶的現象。厭奶期一般持續的時間,從1~2星期到半年,都算是正常範圍。【厭奶的原因】1. 好奇寶寶階段:這個階段的嬰兒,是標準的好奇寶寶,對周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很容易因為分心,而無法專心喝奶。2. 對食物喜新厭舊:在四個月之後就可開始吃副食品了。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鍾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3. 成長速度趨緩:此時的寶寶,其成長速度較趨緩和,對營養與熱量的需求不像之前那麼大,因此不像新生兒時期愛吃。4. 長牙的影響:寶寶大約6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因而特別愛咬東西,不喜歡吸吮,連帶也就不愛喝奶了。【厭奶期的因應對策】1. 在食物上做變化:可以在食物的種類上做一點變化,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例如,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工夫,將胡蘿蔔、瘦肉、青菜、蛋黃…等各種顏色的食材做成粥,當成副食品餵給寶寶吃,不但營養豐富,寶寶也較能接受。另外,也可改變進食的方式,嘗試用湯匙餵食,也能讓寶寶因為新鮮感而接受。2. 用替代品補充營養: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例如:小魚乾稀飯、大骨湯…等,以補充營養需求。3. 減少外界的刺激:假若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吵雜聲,會更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4. 不宜隨意更換奶粉: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配方奶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必須採漸進式的添加方式,也就是每天添加半匙新奶粉,一直到全部換過來為止。5. 留意奶嘴的設計:有少數的寶寶厭奶,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容易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媽咪們可以把奶瓶倒過來,若奶嘴是標準口徑,奶水就會呈水滴狀陸續滴出,而奶水滴的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6. 醫師處方用藥:若寶寶喝奶量過少,甚至影響到生長曲線,必要時可請醫師檢查,並開立一些促進食慾的藥,促進寶寶的食慾。在成長中每個階段都會有其特性存在,寶寶不喝奶時,如果沒有疾病症狀,精神及活動力都很好,而且體重也在正常範圍,則可能是厭奶期。用心去摸索寶寶的生理時鐘、作息循環,抓住寶寶最餓的時候,讓他專心、不受影響的進食或喝奶,並精心烹煮寶寶喜歡的副食品,那麼厭奶期很快就會過去了!(本文資料提供:早產兒基金會居家護理師 黃淑真)

正確認識『發展遲緩』

正確認識『發展遲緩』#育兒

發現孩子的發展情形並沒有預期達到該年齡能做到的程度,或與其他小朋友比較時,發現心愛的寶寶發展疑似有落後時,要怎麼辦呢?首先,爸爸媽媽們先不要太擔心,因為小朋友發展疑似有落後或遲緩主要是意味著發展進度和同年齡層的寶寶有些相距,它代表的是一種『症狀』絕非是疾病名稱,所以接下來應儘早接受兒童發展特別門診所提供的全面性發展評估,以確定寶寶的發展是否真的有落後了。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 陳培濤表示由於兒童發展是多方面的,所以專業人員會依遲緩的情形做功能以及病因上的分類。在病因分類上,會藉由一些檢查對可能造成遲緩的原因做進一步分析,並診斷是否有相關的身體疾病,其目的是儘早給予遲緩兒們最適當的治療以及提供家長們相關病因的衛教、預後與預防。  至於在功能分類上,除評估目前小朋友落後的程度之外,專業人員也會分析他(她)是在一個還是多個的發展領域上有落後,並根據兒童遲緩的程度與家長討論之後共同擬定『個別化』的治療、訓練與教育計畫,並定期追蹤孩子們的發展情形以及提供家長們相關的社會資源,這即是『早期療育』,是一種結合醫療、社政與教育的人性化服務。    『早期療育』的宗旨即是主動協助兒童們能發揮最佳的潛能,以避免寶寶發展落後的問題持續或繼續惡化,而整個治療過程是以『家庭』為主軸。兒童的『發展』其實早在胎兒時期就已進行。研究指出,孕婦抽菸、酗酒、吸毒對於胎兒日後的發展及氣質都有影響。一些高危險群的嬰幼兒(如早產兒、腦部感染、腦部缺氧、營養不良、染色體異常、代謝異常疾病等等)亦有非常高的機會在發展上有落後。另外,與孩子們較少的『互動』、單親或受虐家庭等等也比較容易導致兒童在發展上有落後。所以面對這些高危險群的兒童,家長或教育者必需要定期追蹤他(她)們的發展,如疑似有落後也應儘早接受全面性的評估與相關的專業諮詢,尤其是從出生到三歲的孩子們,因為三歲以前的療育介入,其效果遠大於三歲以後,所謂『三歲定終身』,一點都沒有錯。 每天看著孩子們一天天的長大,觀察他(她)們的發展過程,從坐到爬、爬到站以及第一聲開口對你(妳)說爸爸或媽媽時,心中的期待、喜悅與成就感是接踵而來的,萬一您發現家中的寶貝在某些發展方面有疑慮或疑似有落後時,應儘早接受專業人員們詳細的評估與進一步的諮詢,而這正是我們兒童發展評估團隊的任務與使命。他提醒,父母親正確的觀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助力,「愛他,就重視他、了解他」,共同營造快樂的成長環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