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1—3歲幼兒做惡夢怎麼辦

1—3歲幼兒做惡夢怎麼辦#育兒

研究睡眠的專家告訴我們:小嬰兒在出生之後就會作夢。學步兒作夢的內容並不複雜,他們的夢境多半是經驗的重現,因為學步兒的記憶能力,是傾向去記憶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行活動。而無論是好夢或是惡夢,夢境都是學步兒用來表達情緒的舞台,是一種情緒的反映。一歲多的學步兒,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無法向您描述他的夢境,但是身為家長的您仍然可以由他表現「哭泣」、「難過」或是「受驚」的樣子來判斷,小寶貝做惡夢了。此外,還有一些原因的出現,會讓學步兒容易做惡夢,例如:1.) 壓力:家裡最近有新成員的加入(最常見的是新生兒的出生)。2.) 新的改變:例如搬家或是換托兒所等等。3.) 白天的活動太多,或是睡前的過度活動:學步兒在睡前的情緒太過亢奮或是吃太多。4.) 看了或是聽了恐怖的故事或是情節:學步兒也會和大人一樣,「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學步兒的語言發展差異極大,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極佳,很會說話,而1-2歲的幼兒極可能因為語言能力較弱,沒有足夠的字彙來描述,所以做惡夢時多半以「哭泣」的方式來表現,若父母不瞭解此點,又連續一直被夜半的哭泣聲所吵醒,以斥責或是打罵的方式來處理,會讓幼兒更是惡夢連連。因此,想要減少幼兒做惡夢,或是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不妨試試以下的處理方式:1.) 在睡前盡量保持平靜:睡前盡量不要讓幼兒玩得太興奮,或是讓幼兒在一種大哭大鬧的情形下入睡。保持睡前平靜的情緒,不但可以讓幼兒避免做惡夢,也可幫助幼兒的睡眠。2.) 提供足夠的安全感: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趕緊到幼兒身邊陪伴他,最好可以在幼兒將醒未醒時,耐心的抱住幼兒,輕輕地搖著他,以肢體與口語來安撫幼兒,讓他知道他是安全的。3.) 學會傾聽幼兒的惡夢:假使您的幼兒已經可以使用語言,或是以畫圖的方式告訴您,他做的惡夢是什麼了,請父母以耐心、不打斷的態度傾聽幼兒的惡夢。4.) 察看幼兒的生活是否有新的改變:幼兒最近是否換了新的保母或是老師?家中新成員的加入,是否令幼兒感到有些緊張?5.) 篩選幼兒的訊息管道:盡量不要讓幼兒接觸到恐怖的故事,或是過於血腥、駭人的電視情節。6.) 適當的教育方式: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以驚嚇恐嚇的方式來教育幼兒。若您已經試過了上述的方法,而幼兒還是惡夢連連超過一星期以上,請您考慮進一步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或是合格的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協助。﹝資料提供:觀新心理成長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陳意文﹞

兒童常見的睡眠問題

兒童常見的睡眠問題#育兒

從新生兒至青少年,有各種不同的睡眠問題。門診常見初為人父母者,被小孩的睡眠問題搞得身心疲憊。想讓小孩擁有良好的睡眠,的確需要費心經營。以下擇重點介紹常見的兒童睡眠問題:【拒絕入睡、失眠或夜醒】多是因為當天太晚起床、午睡太久、睡前太劇烈運動而造成睡眠清醒規律的週期被打亂的緣故。若遇身體病痛,尤其發燒或嚴重感染,小孩會難以入睡且容易驚醒。另外在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智力發展遲緩、腦病變患者,也較常合併睡眠障礙。這些醫療問題,家長需和醫師討論,並且同時可做詳細的身體檢查以確定病因。嬰兒六個月大後,盡量不要睡眠時又餵食,想辦法逐步減少睡眠中的夜間飲食量及次數,把該攝取的營養在白天、睡前給足,對減少夜醒現象有莫大助益。青少年多為繁重功課所苦,平日常晚睡早起,長期睡眠不足者不在少數,假日則多賴床,要改善非得從念書作功課有效率著手不可。在青少年期如反覆睡眠異常,另需注意有無酒癮或藥癮(如安非他命)。【腸絞痛】常見於小於三個月的嬰幼兒,號啕大哭數小時不止,臉色潮紅,雙手緊握,四肢胡亂揮舞,傍晚及夜間最常見,時常搞得父母或其他照顧者自責不會照料,甚或求助民俗療法(收驚)。目前醫界仍無法確定病因,但認為與嬰兒控制腸胃的神經尚未成熟或對配方奶過敏有關。大於三個月後,情況常會改善,家長不要過於恐慌。一般嬰兒不會對母乳過敏,吃母乳的嬰兒也比較少腸絞痛,所以要鼓勵媽媽全母乳哺育。【夜間甩頭】這是一種規律的頭部或身體搖晃動作,通常開始於九個月大,患童男女比例約三比一,絕大多數於四歲時消失。真正的原因未知,推測可能是一種前庭平衡神經的自我刺激,常被視成過度性的生理現象,而非病態,不需要治療。它在剛要入睡時開始搖晃,可持續至淺睡期,為時約十五分鐘。如果四歲仍未停止,或清醒時也發生,則要注意是否有智障、自閉症、其他神經或精神疾病。倘若診斷未能確認,家長不仿將發作情形錄影下來,供醫師參考。【夜驚】好發於學齡前晚期和學齡兒童早期,屬於非快速動眼期的睡眠障礙。多半發生在前半夜,小孩突然坐起來,尖叫、神情錯亂、對外界無反應、眼神呆滯,可伴隨心跳呼吸加速、流汗等自主神經興奮症狀,持續約數分鐘,難以被家長安撫,醒來又說不出為何如此驚恐。這種夜驚現象有時因生病、壓力、睡眠不足而誘發,但有時找不到任何明顯原因。此種現象在日後幾乎都會痊癒,建議家長不必跟著驚慌而想猛力搖醒小孩,因為就算他被搖醒一樣不知發生何事,於事無補。夜驚需與做惡夢加以區別。【做惡夢】常見於十歲以前的小朋友。做惡夢與夜驚有些不同,因為夢出現於快速動眼期,而快速動眼期多發生在下半夜。惡夢多與遭遇攻擊、墜下、死亡有關,如驚醒,雖可被安撫,卻因惡夢仍記憶鮮明歷歷在目,小朋友很難立即入睡。它不像夜驚,不會合併夢遊,無明顯肢體動作。可能與某些壓力有關,如家庭變故、正接受大小便訓練、剛入學、初識死亡等。假設青少年後仍常做惡夢,需排除是否有某些精神疾病或藥物的副作用引起。台東基督教醫院 黎璧賢醫師指出常見的睡眠問題,絕大多數可因健康的睡眠習慣而改善;常見的睡眠障礙,大都會隨年齡漸長而好轉。真正需要治療的並不常見,上述的少數昏睡症是較為特殊者。奉勸各位家長,要使兒童成為未來的主人翁,請您開始注意他們的睡眠品質,從今天起給他們健康的睡眠環境,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選一款適合寶寶的配方奶粉

選一款適合寶寶的配方奶粉#育兒

哇哇哇~~寶寶出生了。放聲大哭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尋找媽媽的乳頭,像隻鳥巢中嗷嗷待哺的小鳥張著嘴,準備好好吸一口上天為他量身訂做的食物。母乳,是所有嬰兒配方奶粉的標竿正因為母乳所含的營養,無論是成分種類、組成比例或含量,都最適合寶寶成長發育,因而成為各家嬰兒配方奶粉競相模仿的對象,其目的無非是希望寶寶在無法以母乳餵養的情況下,即使以嬰兒配方奶粉作為生長的能量來源,也能吃出接近母乳寶寶的健康。臺安醫院小兒科方旭彬醫師表示,由於一般牛乳或羊乳對嬰兒來說根本無法消化吸收,因此重新調配奶裡的營養組成本來就有其必要,而母乳就是最好的標竿。這也就是為什麼每當科學界對母乳有任何新發現時,眾家奶粉廠商總是刻不容緩地上緊發條,即起直追,發現有棕櫚油就加入棕櫚油,發現有DHA就加入DHA......。極盡所能「母乳化」是所有嬰兒配方奶粉的理想,各國政府對於嬰兒配方奶粉的規範都是以母乳為藍本,然而,科學家並非一開始就對母乳很瞭解,在摸索的過程中,也曾發生過奶粉裡缺乏維生素B6造成寶寶抽筋,缺乏氯使嬰兒因低血氯而造成生長遲滯......等事件。甚至母乳裡乳清蛋白與酪蛋白之間的比,就曾經歷了40:60、60:40、75:25等不同的數據,此兩者都是奶類中的蛋白質,彼此間的比例關係到寶寶能否將奶汁中的蛋白質完全消化吸收。由於牛乳和羊乳原本的乳清蛋白與酪蛋白比值與母乳相差甚遠,因此在作為嬰兒配方奶粉時,須以母乳為參考,加以調整。十年多前,國內也曾出現廠商為了降低配方奶粉裡的酪蛋白,以符合接近母乳的比值,卻不小心降低了鈣(因為奶粉製程中降低酪蛋白比例,也降低了鈣磷比),長期食用下,導致嬰兒因低血鈣而出現痙攣的遺憾事件。說明這些事情的目的,是希望父母瞭解,每一次科學的發現不見得就是事實的真相,科學家也是在錯誤中學習。合格的嬰兒配方奶粉,都能滿足寶寶營養所需所幸,從廿世紀初嬰兒奶粉問世,歷經近百年的摸索,科學家對於母乳已有相當瞭解,對於嬰兒配方奶粉裡的營養成分該怎麼調配,也有定論出來。1980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和營養學會的建議,通過「嬰兒配方法案」,並於1985年修訂,由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根據此標準對所有上市的嬰兒配方奶粉作檢驗規範,凡符合規範中的營養規定者,才能以「嬰兒配方」的名義在市面上販售。在台灣,負責把關機構則是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凡符合國家標準(CNS5229)裡對嬰兒配方奶粉所規定的使用原料、營養成分、營養組成(包括鈣磷比、每大卡白質與脂肪含量、每大卡熱量、麻油酸含量,以及維生素、鈣、鐵等礦物質含量......),乃至於衛生、安全、包裝、產品標示……等,才能通過查驗登記。也就是說,凡是在產品包裝上印有綠色愛心形狀的「衛生署查驗登記許標記」,都是食用上安全、營養上能滿足寶寶成長所需的合格嬰兒配方奶粉,都值得父母選擇。哪一款嬰兒奶粉,適合你們家的小傢伙?然而,目前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查驗登記合格的嬰兒配方共有119種(可上以下網址查詢: http://www.doh.gov.tw/NewVersion/List.asp),哪一種才是適合自己的寶寶呢?選擇適合寶寶體質的。「只要寶寶喝了,體重有隨月齡增加,看起來很健康,不會腹瀉或便祕,甚至睡得安穩,好動活潑,就表示寶寶很健康,所喝的奶粉很適合。」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方旭彬醫師表示,寶寶所需的營養很多很多,唯有完整的營養才能為寶寶的健康打下穩固的基礎,過度追求單一某項高量的營養是沒有意義的。更何況,一項營養素的足夠與否,是受到各方因素共同影響的。方醫師進一步說明,以鈣來說,奶粉裡鈣含量的多寡、鈣磷比對不對、寶寶有沒有晒足陽光產製足夠的維生素D、活動量是否充足……等都會影響身體對鈣質的吸收,而非取決於單一因素。其實,連小腸裡是否有足夠的益菌和果寡糖,都會影響鈣的吸收,因為益菌和果寡糖有助於提高鈣在人體中的生物利用率。寶寶的健康,是最好的觀察指標母奶的深奧,科學家還在瞭解,怎樣做才能讓嬰兒配方奶粉做得更接近母乳,這類新的發現,也必然會陸續問世,父母有必要追隨可能還有待證實的新發現,而更換寶寶的奶粉嗎?寶寶可能原本沒問題的,卻因為更換奶粉而出現身體不適,這樣做值得嗎?寶寶的健康才是最重要、也最明確的觀察指標,而且,更重要的是,隨著寶寶長大,一定要適時加入副食品,提供更多的營養,才讓您的寶寶長得好、長得壯。

如何面對寶寶厭食?

如何面對寶寶厭食?#育兒

1.) 先注意寶寶的體重身長頭圍,對照健保手冊中的生長曲線,看看是否在正常範圍(第三至第九十七個百分位)之內。2.) 如果體重身長頭圍正常且無其他症狀,且寶寶已經達到符合添加副食品的時機,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不需要太強迫給奶,以免厭奶更加嚴重。3.) 如果體重身長頭圍不正常,有生長遲緩發育落後,或者有相關症狀如嘔吐、腹脹、便秘等,就應該請小兒科醫師找出潛在的病因,以便對症下藥。4.) 不要強迫寶寶非得固定間隔時間就得喝完一定量的奶,因為大小餐是常有的事,只要每天的總奶量(四個月以前大約是體重公斤數乘以150西西)夠即可。5.)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如果厭食,可以變換固體食物的烹調方法、口味和色澤,藉以提振寶寶口味。6.) 較大幼兒厭食時,盡量用鼓勵代替斥責,可以在餐桌上準備專有的餐具,讓寶寶分享家庭成員一起用餐的愉悅,同時讓小朋友多運動,以激發其飢餓感,並把握機會如等寶寶飢餓時再餵食物,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資料由 臺安醫院 方旭彬醫師 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