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20人僅1人敢撐陽傘 男中暑飆3倍

20人僅1人敢撐陽傘 男中暑飆3倍#中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飆高溫,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男性熱傷害人數向來是女性的近3倍,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推測,除了戶外工作者大多是男性為多外,另一原因可能則是男性多半不願撐傘遮陽,朱柏齡以自身經驗鼓勵男性撐傘抗熱,體感溫度至少差5度。 體感至少差5度 醫:撐傘無損男子氣概衛福部統計至11日止,共有231人因熱傷害就診,國健署也特別針對因熱傷害暈厥送到急診人數統計,至7月10日為止也已達190人次,為近4年同期新高, 190人次裡,男性是女性的2.65倍,2016至2019年5~10月因熱傷害急診人次中的性別比例也同樣男性是女性的3~4倍。朱柏齡主任表示,男性中暑送急診人次比女性多,除了因戶外工作者以男性為主的原因外,另一可能則是女性會選擇撐傘遮陽,男性最多只會戴寬邊帽,「傘有點像是行動式涼亭,連身體都能在蔭涼下,戴寬邊帽的話,身體仍曝曬在陽光下。」他連續兩天實際撐傘實驗,同樣是早上9點半到10點,在戶外行走半小時,有遮傘人幾乎不流汗、沒撐傘滿頭大汗。朱柏齡主任觀察,路上男性撐傘大約20個人只有1人,原因則多半出自男性會覺得拿把傘就有損男子氣概,或誤以為「撐陽傘」是女性專利,「傘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性別區分。」比台灣高緯度的日本,兩年前因應極端氣候,政府已著手推行男性撐傘運動,希望台灣政府跟進推動夏天男性撐傘運動。不能口渴才喝水 避免含酒精與大量糖分飲料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提醒,長者和小孩對溫度的調節能力較弱,當過度出汗導致脫水時,更會加重熱傷害,她強調平常要多喝水,另外絕對不能等口渴再喝,最好要定時飲用開水,並避免含酒精與大量糖分的飲料;外出時,男性拿傘也別害羞,若真的不想拿傘,也一定要戴上寬邊帽,並穿著舒適透氣的寬鬆衣物避免熱傷害的發生。

小暑才要開始熱 這樣補水預防熱傷害

小暑才要開始熱 這樣補水預防熱傷害#中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7月6日剛過節氣「小暑」,國健署提醒喜好戶外運動的民眾,在高溫悶熱的天氣下運動,一定要做到自我保護,以免發生熱傷害,補水也要採取少量多次方式為佳。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減少戶外曝曬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近年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夏季常飆破36度高溫,這段時間如果想要從事戶外運動,自我保護措施不能少,因為炎熱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發生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活動前一定要注意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地讓身體做好「熱適應」,以感覺最舒適的強度活動,避免逞強超出個人體能負荷。穿著方面,也有訣竅,包括得選擇透氣排汗衣物,穿著適合身體活動及環境的輕便裝束,建議可選擇淺色、透氣易排汗的輕薄長袖衣物,減少與陽光直接接觸,並適當使用防曬油及遮陽帽。王英偉署長強調,更重要的是要避開太陽直曬時間,夏天日照最強烈的時間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最好選擇較涼快的清晨或傍晚,或是移到室內通風良好的空間活動,以減少大量曝曬機會。避免喝酒精及大量含糖飲料補水則要少量多次,國健署建議,運動時應少量多次補充水份,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1杯240cc);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若有心臟病、慢性肝病或需要限制水分攝取的病人,則需諮詢醫師的建議。國健署強調,長時間運動或在酷熱環境下運動,大量流汗導致脫水,可能出現噁心、頭痛、無力及皮膚濕冷會導致熱衰竭;另外,熱中暑則多因從事費力運動,身體產熱能力超出自身的散熱能力,出現口渴、發熱、心跳加速、體溫升高,甚至昏迷等症狀,此時要迅速離開高溫悶熱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搧風等)、意識清醒者可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快速就醫。

喝再多水還是渴 中暑、熱衰竭悄上身

喝再多水還是渴 中暑、熱衰竭悄上身#中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炎熱午後,50歲陳先生近日異常口渴、嘴巴乾燥且全身疲憊,本身有三高但有規律服藥,需長時間在戶外監工,雖有注意多補充水分,但無論怎麼喝都無法解渴且有時腳抽筋,就醫檢查發現他沒發燒也沒有低血壓,雲端藥歷顯示近期血糖穩定,不像是因為高血糖導致的口渴現象。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綜合以上症狀及考量當天是高溫,初步研判陳先生可能是熱衰竭,立刻檢查肝腎功能及電解質,結果發現其有高血鈉與低血磷狀況,趕緊轉送急診治療。嚴重恐多重器官衰竭與昏迷陳泓毓醫師表示,正逢酷暑時期,隨著武漢肺炎疫情趨緩,大家更會外出活動,此時須更加注意高溫對身體的危害,除預防夏季常見曬傷,還需注意兩個較嚴重且易忽略的疾病,熱衰竭與中暑,兩者成因都是在高熱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又未補充適當鹽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熱衰竭與中暑雖成因類似但症狀有些不同。熱衰竭會覺得非常口渴,體溫大多正常或些微上升、伴隨頭痛、疲倦、躁動、噁心、嘔吐、蒼白、肌肉痙攣等現象。而中暑症狀起初身體會感覺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與呼吸過快、低血壓,如繼續惡化會讓體溫調節失控及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以致體溫上升很高,也就是核心體溫可升高超過40.5℃,並伴隨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情況,最嚴重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與昏迷情況。有症狀立即補水 平躺抬高下肢促血液回流陳泓毓醫師指出,熱衰竭與中暑的高危險群包括兒童、老人、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戶外高溫(如工人、軍人等)或密閉空間從事者等,這些族群在夏日應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萬一發生熱衰竭或中暑應立即停止活動、降溫如電扇、灑水、敷冷毛巾等、平躺並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補充適度水分鹽分(0.1-0.2%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並及時送醫,嚴重中暑死亡率可高達80%,民眾夏季在外活動記得多喝水及做好防曬,才能玩得開心又安全。

高溫工作沒喝水 急性腎衰竭險洗腎

高溫工作沒喝水 急性腎衰竭險洗腎#中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的男性鐵工,日前在高溫悶熱環境工作,身體突然不適,出現大量流汗、皮膚濕冷的情形,並出現頭暈、頭痛、臉色蒼白、心跳加速等症狀,但男子不以為意繼續工作,兩小時後竟出現發高燒、肌肉痠痛等症狀而無法工作,被同事緊急送醫治療,確診為急性腎衰竭,所幸住院治療三天後,逐漸恢復健康,順利返回工作崗位。中暑比熱衰竭嚴重 恐橫紋肌溶解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主任林盈光指出,民眾都以為熱衰竭比中暑嚴重,其實依照症狀區分,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而引發中暑。熱衰竭症狀為大量流汗、皮膚濕冷,同時有頭暈、嘔吐、噁心等,若未及時處理,就可能出現中暑才有的皮膚乾熱、肌肉痠痛抽筋,嚴重者會出現橫紋肌溶解,甚至休克現象。林盈光醫師表示,該名男子送醫時,已經出現不清、無法言語、皮膚乾熱、發高燒、無尿等中暑症狀,尿毒指數也達透析標準,急診室幫男子補充大量水分及電解質外,還以冰毛巾擦拭全身降溫。由於男子無尿,導致尿毒推積在體內無法排出,因此被安排住院。林盈光醫師表示,還好及時送醫,急診也處理妥當,男子在住院期間持續補充大量水分及電解質,從無尿慢慢排出接近血尿的深褐色尿液,最後恢復成淡黃色尿液,表示腎功能已恢復正常,「再晚一點送來可能就要洗腎了」。以濕毛巾擦拭身體 身體可快速降溫夏天在高溫環境工作的民眾,除了注意防曬、穿著寬鬆衣服,也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可適時補充冰水、以濕毛巾擦拭身體,還能幫助身體快速降溫。一旦嚴重脫水而導致熱衰竭或中暑,建議民眾邊降溫、邊送醫,才能儘速緩解症狀,找回健康。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急診每天面對各式意外狀況,又以心血管疾病最為緊急,因為其他器官發生問題,都有一段時間可緩衝,心臟卻會在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與大部分猝死事件最為相關。雖然運動可促進健康,但須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當身體有一些狀況,像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是天氣急劇變化,對自己的評估要愈保守愈好,不適合運動的時候,有權利說「不」。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指出,心跳驟停在10分鐘內搶救回來的機率較高,若第一張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連串無法挽回的遺憾。運動強度詃如何拿捏?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的效果和一次做完相同,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運動強度方面,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談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則不能列入每週150分鐘的運動累積量。郭鐘太主任說,要活就要動,近年有些研究顯示,身體的軟組織和骨骼等,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他了解有些人喜歡挑戰運動極限,但健康不只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家人負責,如果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根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的病人,男多於女,郭鐘太分析可能與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有關,雖然教育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不過也應有踩煞車機制,運動應回歸個人狀態,自覺到達臨界點,不強迫過度身體負荷也是一種合理選擇。郭鐘太主任強調,身體素質的訓練相當重要,也能透過運動累積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但並非每個人都一樣,超過臨界線,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有些受損可復原,但萬一不能復原,往往都是人生遺憾。除了自身的煞車板以外,更應建立社會文化的煞車板,避免因群體壓力,造成個體對自身的錯誤身體使用。一旦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往往都是超過臨界線的第二道關卡,而第二道關卡的不確定性更大,例如不見得現場有急救設備或是某些醫療或場域限制,這些問題都可能面對更大的身體風險。民眾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翻譯為中文的簡易自我評量方法,來掌握自身狀態及規畫適合的運動。超過69歲且不常活動,增加活動量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表(適用於15~69歲)1.醫師是否告訴過您,您的心臟有些問題,您只能做醫師建議的運動?2.當您活動時是否會有胸悶的感覺?3.過去幾個月以來,您是否有在未活動的情況下出現胸悶的情況?4.您是否曾因暈眩而失去平衡或意識的情況?5.您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且可能因活動而更惡化?6.您是否有因高血壓或心臟疾病而需服藥(醫師處方)?7.您是否知道您有任何不適合活動的原因?勾選1個「是」以上,增加活動量或做體能測定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所有問題都答「否」,先做體能測定評估,繼而規畫增加活動量的方法。有下列狀況請暫緩增加活動量:感冒、發燒、懷孕。

中暑體溫飆41.8度 致死率約6成

中暑體溫飆41.8度 致死率約6成#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氣溫炎熱,不只是戶外中暑常發生,也要小心室內中暑。彰化一名38歲楊姓男子因智能障礙且不良於行,住在鐵皮屋內,鐵皮屋蓄熱速度快,又沒有冷氣,導致中暑昏迷,體溫竟然飆到41.8度,昏迷指數低到3分,送醫急救,經插管及緊急降溫後送加護病房才救回一命。急診醫師黃鎧翊表示,一般家庭沒有足夠的降溫設備,一旦中暑昏迷一定要馬上送醫,搶時間降溫。急診醫師黃鎧翊說,楊男到院時,意識不清,不只體溫高到嚇人的41.8℃,昏迷指數都只有3,經插管搶救,連續施打低溫4℃的生理食鹽水4000㏄,1小時後體溫降到39.7度,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林文培指出,楊男在加護病房,以降溫器連續施救,終於慢慢降溫,脫離險境,經過10多天的照護,恢復狀況良好。中暑恐造成中樞神經 出現障礙一般人常說的「中暑」,其實是熱衰竭,指的是處在熱環境過久,持續流汗,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體溫大多是正常,或者稍微高一點,中暑是指高溫環境下,身體難以散熱,造成身體的體溫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危及生命。中暑昏迷後 1小時內 是黃金搶救時間彰化醫院加護病房主任林文培強調,中暑昏迷後,若不在1小時內快速降溫,即使救得回來,9成以上都無法恢復原狀,大部分腦神經會受損,民眾千萬不要輕忽中暑。較常見的是運動型中暑,運動過量的中暑者原本身體機能就較為健全,死亡率約2成;另一種是非運動型中暑,常發生在室內,以老人家、行動不便、慢性病患者、智能障礙者居多,由於身體機能較差,死亡率約6成。中暑最重要的是「早發現、快降溫」一旦中暑發高燒甚至昏迷,一定要邊降溫、邊送醫,不要以為自行降溫就好,因為一般家庭的降溫設施不足,時間一久,包括腦及各器官都將受到傷害,恐造成器官衰竭,甚至喪命。黃鎧翊指出,不管是熱衰竭或中暑,立刻要做的事是把病患移到陰涼處,除去身上過多有束縛的衣物,用溫水擦拭或風扇冷卻,一有發燒要馬上送醫。至於如何預防,最主要是當天氣炎熱時,儘量待在陰涼處,多喝水,補充鹽分。

刮痧解暑去痠痛?幾項重點非知不可

刮痧解暑去痠痛?幾項重點非知不可#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烈日當空曬得酷熱難當、頭昏眼花,出現中暑或感冒症狀,於是有人選擇操作方便簡單的「刮痧」療法,透過手指、刮板來開泄人體皮膚毛孔,刺激皮下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疏通經絡、開通腠理、流通氣血、加強各種正常的調節功能,達到排除病邪、祛病強體的目的。「刮痧」是中國傳統醫學且有效的保健方法,但刮痧方向手勢如何操作?出痧顏色愈深愈好嗎?刮痧後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刮痧後身體會出現一些「痧象」反應。1)出痧:紅色痧點、痧斑,或是紫紅色、青紫色、青黑色的密集痧象,甚至在皮下部位出現大小不一的包塊狀痧象。2)疼痛感:在刮痧後的1~2天內,出痧較多之部位按壓時會有程度不一的疼痛感。2招分辨中暑:捏印堂、看紅線中暑跟感冒有類似症狀,如何分辨?馮紀新醫師說,以大拇指、食指在兩眼間的印堂,輕輕快速一捏,很快出現紅紅的一條線,就表示有暑,這時刮痧就有效,刮痧讓熱氣可以打通出來,如果無法徹底解決,可搭配針灸或吃藥矯正。預防中暑的自我按摩穴位保養法:雙手掌指尖向上貼耳,兩隻大拇指到的地方剛好按住後腦凹陷處,管頭部循環的「風池穴」,輕輕按壓促進頭部循環,氣散得出來,頭就不容易暈。刮痧雖簡單易操作 但未必每個人都適合坊間常用民俗療法刮痧來緩解熱感冒、中暑,中醫對此持正面看法。原因在於刮痧可讓小微血管擴張、破裂(皮下出血),表皮會紅腫,藉此宣散體內多餘熱氣,緩解發熱、頭痛等不適。有人會直接拿硬幣、湯匙、梳子來刮,但硬幣材質硬且粗糙材質容易刮傷肌膚,且上頭布滿細菌可能造成感染。醫師建議使用刮痧板,是較佳的選擇。醫師同時強調如果刮痧錯誤或過度使用,可能造成筋膜發炎,加重病情。刮痧雖然是常民保健良方,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例如:幼童、孕婦、空腹、體質虛弱、嚴重靜脈曲張者、糖尿病患、凝血能力較差者、表皮有傷口、過敏、長痘痘、毛囊炎、濕疹等,就不適合刮痧。正確刮痧方式 也能達到美容瘦臉功效藉由刮痧的動作,進而使循環代謝變好,同時刺激穴位與經絡,幫助身體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淋巴回流也會更順暢,藉以達到調整促進代謝,快速排除體內的毒素、廢物。若想用於治療中暑、偏頭痛,力道就要偏重、速度快,並掌握由上往下、由內往外的原則跟著經絡的走向來進行;若想用於美容保健,力道就要偏慢又輕、皮膚為紅無須出痧,以免得到反效果,手法則要逆向操作,由下往上、由外往內。醫師提醒在刮痧前一定要先把皮膚清潔乾淨,塗抹上介質(例如:精油、薄荷藥膏)再開始刮,避免磨傷肌膚。

勿忘小孩於車內 保命3招防熱傷害

勿忘小孩於車內 保命3招防熱傷害#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炎熱夏季,中央氣象局常發布36度以上的高溫資訊,甚至溫度還有可能持續上升,因此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將大幅增加。為避免中暑,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預防熱傷害的3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且切勿獨留孩童於車內,下車前務必確實確認沒有將幼童遺忘於車內。高溫警戒 小心熱傷害與中暑夏天當熱浪來襲時,不只是軍方,民間之戶外工作者如工地勞工、快遞、路邊收費員、機車騎士、運動員......及中暑的高危險群,也有因中暑不幸死亡的案例。由於夏日悶熱的天氣常使汽車車廂溫度快速攀升,且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國民健康署提醒有幼童的家長提高警覺,即使開車臨停片刻,也不要獨留幼童於後座,因為高溫密閉的空間,可能造成幼童熱傷害(如脫水、暈厥、中暑等)。中暑所產生的各種併發症,多半都是熱對細胞及器官的傷害所造成的,中暑的病人若未在3個小時內將核心體溫降至38.5℃以下,死亡率極高。預防幼童乘車熱傷害:保幼3招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家長臨停或停車時,保幼3招避免幼童熱傷害:「下車看後座、鑰匙保管好、未到要聯繫」。1)下車看後座:養成每次下車後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確認未將幼童遺忘於車內。2)鑰匙保管好:當車子停妥後,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並教育幼童不可在車內玩耍、躲貓貓。3)未到要聯繫:若您的小孩乘娃娃車未按時間到達幼兒園,請教師電話通知您,或放學後未按時到家(或保姆家)時,需立即聯繫幼兒園教師。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