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林小姐一開始只覺得自己容易疲勞,但後來有一天只是到附近超商買個菜,居然讓她累到需要休息好幾天,才有體力進行下個行程。就醫檢測才發現是因強烈麩質不耐,引發身體「乳糜瀉」反應,導致脹氣、消化問題、嚴重疲勞、營養不良和貧血等狀況。
31歲林小姐一開始只覺得自己容易疲勞,但後來有一天只是到附近超商買個菜,居然讓她累到需要休息好幾天,才有體力進行下個行程。就醫檢測才發現是因強烈麩質不耐,引發身體「乳糜瀉」反應,導致脹氣、消化問題、嚴重疲勞、營養不良和貧血等狀況。
一名60幾歲男性因背痛就醫,結果經過磁振照影檢查後,發現脊椎骨有空洞現象,做切片檢查後發現竟是「多發性骨髓瘤」所致。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性癌症,是體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出現病變、大量增生所引起,不僅治療棘手,更容易反覆發作 。 漿細胞是白血球的其中一種,主要功能是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病原菌,如果漿細胞出現惡性變化,就會發生血液與骨頭甚至是腎臟的問題 。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典錕提到,儘管民眾較少聽到多發性骨髓瘤,但其實案例每年都在增加。不僅發生在年長者身上,近年也發現不少年輕病患。 四大症狀:骨痛、貧血、高鈣血、腎功能衰退 多發性骨髓瘤主要侵犯骨髓,症狀多為骨頭疼痛,集中在頭骨、骨盆、肋骨、脊椎、胸骨、大腿骨等處,另外也有貧血可能,以及骨頭中的鈣離子會釋出到血液中形成「高鈣血症」,進而也會造成腎臟傷害和神經症狀,例如嗜睡和昏迷。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年長者 ,症狀又與老人常見症狀例如貧血、骨頭痠痛、腎功能差類似,因此也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李典錕醫師表示,在10幾年前這個疾病很難治療,也以化學治療為主,一般存活期大概只有3~5年,現在已經有多種進步的標靶藥物,存活期甚至可以到10年。 「三合一」主流治療: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類固醇 李典錕說明,多發性骨髓瘤在治療上,會先評估病患是否能做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如果不是年紀太大或是肝腎等功能已相當低下,通常都能做。在藥物的使用上,目前是以合併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與類固醇來治療,相較於以往以化療為主的效果比較,可以看到病患在1~2個月腫瘤指數就有明顯下降和症狀緩解,且不需要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當腫瘤指數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進行自體造幹細胞移植。這是先以高劑量化療藥物將癌細胞消滅之後,接著移植自體造血幹細胞。部分病人甚至可以達到完全根治。 以60幾歲這位病患來說,在移植後2年後曾復發一次,後來透過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和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治療後偵測已沒有腫瘤指數。 新藥降低復發率,也避免化療副作用 李典錕說明,以往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遇到的困難就是容易多次復發,必須一直更換治療藥物甚至使用到傳統化療藥物,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影響甚鉅。然而,目前已經有新一代單株抗體抑制劑、二代蛋白酶體抑制劑和新的免疫調節藥物等治療選擇,都能提供醫師評估病患合適的治療方式。 透過持續性的新藥發展除能協助病患控制病情,也能夠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藥物,甚至有機會在不接受化療的狀態下,也能有長期穩定緩解疾病的機會,降低復發風險,李典錕認為,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來說,是相當好的發展,也期盼為病患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HE-TW-2200043 (Dec-22)
腸癌是現代人因飲食與生活習慣不良常見癌變之一,每當新聞報導腸癌逝世的名人消息,也讓民眾感到恐慌,擔心自己有血便會不會也有腸癌。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提醒,血便的問題相當複雜,除了定期健檢,透過觀察糞便特徵也是一種日常自我檢查。
42歲黃先生10多年前因肚子硬硬的而就醫檢查,竟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當下非常慌張,所幸在醫師解釋下,瞭解目前口服標靶藥物已相當成熟,穩定服用便有機會與疾病共存。黃先生表示:「我已用藥治療10多年,從20幾歲的年輕小夥子成了4個孩子的爸,穩定服藥下,我的生活如常、家庭事業皆未受限制。」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血癌的一種,資料顯示,近年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短短四年就成長了1.5倍。10月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警覺月,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啟誠提醒,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延誤治療將大幅衝擊存活時間。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補充,第二代標靶藥物只要持續使用,可使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穩定服藥為疾病控制的關鍵,病友切勿任意自行停藥。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難察覺,確診人數攀升,延誤治療死亡率增一成 血癌對國人的威脅持續上升! 不僅108年新增達到約2500位患者,更陸續在105年成為我國男性第十大好發癌症、108年上升至第九名。而在血癌當中,又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確診人數攀升較為顯著,佔總體血癌患者超過10%。李啟誠醫師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為基因變異,導致染色體轉位形成費城染色體,進而造成白血球異常增生。好發於40歲至60歲男性2,症狀包含疲倦、發燒、貧血、體重減輕和脾臟腫大等。然由於初期症狀難以察覺,甚至有半數以上的病人初期容易忽略、延誤治療時機!根據研究顯示,超過6個月以上才治療的患者,5年死亡風險多一成。侯信安醫師補充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三個階段,一旦疾病進展至加速期或急性期,恐大幅衝擊存活時間。所幸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趨於成熟,隨著第二代標靶藥物的出現,已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提醒民眾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把握早期治療的機會。 標靶藥雖助五年存活率、疾病緩解率達九成,然不規律用藥恐使死亡率增兩成 侯信安醫師表示,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發展已十分成熟,可以有效地阻斷癌症基因的活性,來抑制癌化的白血球增生,根據研究顯示,目前的口服標靶藥物可使疾病緩解率達九成以上、5年存活率約九成,已可與疾病長期共存。持續治療能達到深度治療反應,進而降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疾病惡化風險,也因此持續穩定的治療為重要關鍵。根據研究顯示,不規律用藥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且無法達到治療目標,五年死亡率恐增加20%。侯信安醫師表示,雖然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副作用的困擾,包括頭痛、腹瀉、噁心、貧血或水腫等,對生活造成些微不方便,可與醫師反應並討論後續治療策略的調整,同時監控疾病控制情形,大部分的副作用均可得到改善與緩解;但若是任意自行停藥恐使治療狀況變差,導致生存率大幅下降,甚至危及性命,得不償失,提醒病友切勿因副作用造成的不適就任意停藥。此外,對於那些治療狀況極佳且維持療效夠久的病患,可在醫師的判斷下具有停藥的機會。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非絕症!持續穩定治療,血癌就像慢性病 現年42歲的黃先生,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持續治療至今已10多年,不僅已婚,更為4位孩子的父今,為家中的重要經濟支柱。黃先生分享,罹病前後對於生活的影響並不大,也能夠因應工作要到外地出差的需求,對生活的改變僅是多了每日服藥、定期回診而已。黃先生主治醫師李啟誠表示,由於黃先生對於治療依從性高,且維持穩定的治療,雖然他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但整體疾病控制穩定,與常人並無不同。 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持續、規律的用藥為疾病控制的重要關鍵。然,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好好遵守用藥,也因此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侯信安醫師表示,自己就曾遇過一名50歲男性患者,罹病初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雖然很快達到理想的治療目標。然而,患者卻因為自認疾病控制表現佳,且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就決定自行停藥,也因此後續的兩、三次回診時,醫師發現患者分子療效反應變差、疾病控制出現狀況,恐對身體造成嚴重威脅。在經過侯醫師分析隨意停藥的風險後,患者總算恢復規律用藥,並於數月後重新達到治療目標。侯醫師嘆,臨床上偶爾有患者治療穩定後,對於治療反而鬆懈、甚至自行減量停藥,好在這位患者停藥時間不長,恢復用藥時間也快,否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失控惡化為急性白血病,得不償失。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情穩定可控的關鍵在於「規律治療,勿擅自停藥」,維持深度的分子學反應,可減少惡化為急性期的風險,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李啟誠醫師與侯信安醫師共同表示,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若對於藥物的副作用有任何疑慮,應主動與醫生討論,切勿因感到不適而擅自停藥,才能與疾病長期和平共處。
42歲陳小姐近日胸悶,稍微活動就感覺全身不對勁,懷疑心臟出問題,而且每逢經期出血量極大,第2天用上10多片衛生棉還會滲漏。台北慈濟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劉子弘觀察其臉色蠟黃、眼結膜、指甲蒼白,抽血發現血紅素低下僅有7.8 g/dl(正常值約10.9~15.6 g/dl)、鐵蛋白明顯不足,而婦科超音波檢查結果則無明顯異常,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近日媒體報導,47歲台語歌手葉勝欽於今年3月因罹患骨髓癌病逝,讓許多親友及粉絲都相當震驚。醫師就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其實相當常見,但因容易被誤會是正常老化或是其他慢性疾病,導致診斷不易,已提醒若出現5大警訊,就要當心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包著頭巾的患者來看診,臉色蒼白、走路有氣無力需要人攙扶,她慢慢地坐下來。「我是癌症患者,化療後出現骨髓抑制,貧血越來越嚴重、白血球也不足,打造血針改善不多。上個月回診時醫師說,紅血球生成素暫時不能打了,一方面是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怕繼續打會出現血管栓塞,也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貧血嚴重時療程須暫緩 影響預後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或電療時,會抑制骨髓細胞,讓骨髓造血能力變差;另外惡性腫瘤會讓身體出現慢性發炎,也會影響造血;癌症治療後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營養吸收不足,也會影響造血;還有時常抽血追蹤檢驗,也會造成血色素流失過多,這都會讓腫瘤患者出現貧血。貧血是癌症發病的主要或相關症狀,也是癌症治療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當貧血太過嚴重時,必須暫緩或延後整個治療療程,這就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人體的紅血球生成素主要是由腎皮質部間質細胞來合成,是一種醣蛋白類的荷爾蒙,作用在骨髓上,促使紅血球前驅細胞的生成及分化,增加紅血球數量,簡單講就是幫助造血。當癌症患者出現貧血時,多會使用紅血球生成素來改善,但是,它的使用並不是無止盡的。根據研究顯示,長期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可能帶來相關併發症,例如有可能會加速惡性腫瘤的生長,惡化癌症病情,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血壓增高,增加腦中風機率。所以,當使用6~8周後依舊貧血無改善,這時就不應該繼續使用。這種骨髓抑制的貧血,在中醫方面是屬於中醫「虛勞」、「血虛」、「內傷發熱」、「血枯」的範疇,近年來亦有提出新名為「髓瘀虛損」。在古代對於相關的血液疾病,就已經有不少論述及理論,從最早在《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理論就為本病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毒邪,骨髓蘊毒,導致肝鬱、脾虛、腎虛為本,氣血陰陽虧虛為先,形成造血紊亂的症狀。中醫調理助攻 癌友得以繼續療程中醫治療方面,明朝著名醫家汪綺石所著的《理虛元鑑》是虛勞專書,其中提出「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對後世影響深遠。本病治療中醫主要是以毒、瘀、虛三個方面來調理,所以解毒、活血、扶正三大治則貫穿整個療程,加上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針對性的調理例如: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填精益髓、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養陰清熱、疏肝理氣等,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經過幾周的調理,患者精神改善了,貧血也減輕很多。她回診時高興地說:「腫瘤科說我的檢查數字已經合格了,可以繼續原先的療程了,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減重門診執業以來,經常遇到初診的客人與我面談時,提及減重速度的期望,常會出現不切實際的答案,例如一周想減重超過5公斤,甚至一周想減重超過7公斤的也大有人在。其實減重是需要耐心和時間的,或許有人真的在一周內減去5~7公斤,但那絕大部分應該是水分,而非體脂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每周以減重0.5公斤至1公斤為宜。那如果減重過速,會對身體產生什麼不良的影響呢?減重的概念,簡單來說,若是吃進去的食物熱量小於身體消耗的熱量,體重就會下降,若是兩者相差越大,理論上就會降得越快;而根據研究,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並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周減重約0.5公斤。快速減重,常導致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後果,減重族不可不慎:1.營養不良導致貧血有些人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讓體重下降,會嘗試過度節食、不當的藥物減肥等方法來達到快速減重的目標。其實這樣的方法會因為身體攝取不到該有的營養而造成營養不良,進而產生貧血的狀況,一旦貧血就容易產生頭暈、心悸、臉色蒼白、疲倦等症狀,進而導致體力變差,免疫力下降。2.維生素不足導致身體多種機能失調快速減重容易造成體內必須的維生素不足,特別容易發生在過度節食造成營養失衡,引發原本正常飲食下不容易發生的維生素缺乏狀況。缺少維生素A容易引起腸胃及泌尿系統感染,甚至影響生殖系統;缺少維生素B會降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謝,反而不利減脂;缺少維生素C會使膠原蛋白合成出現障礙,影響皮膚的彈性及光澤,身體排毒功能出現障礙,使抵抗力下降。3.蛋白質不足造成骨質疏鬆或掉髮細胞形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當欲快速減重而營養失衡時,蛋白質容易攝取不足,尤其又以優質蛋白更為重要,優質蛋白不足便會影響整個身體的機能,皮膚變得暗沉、無光澤,新陳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抵抗力下降,也容易產生掉髮的問題,而且若是鈣質的攝取量也減少,會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問題。4.女性容易發生婦科問題快速減重會造成身體內分泌失調,尤其是女性體重短時間下降過快,容易產生婦科疾病,最常見的就是月經延遲,月經量變得稀少,甚至造成無月經,排卵異常甚至無法懷孕,也有的女性會產生月經不適症狀。5.皮下組織鬆弛快速減重導致體脂肪快速流失,皮下組織還來不及以彈性纖維組織修補失去的脂肪空間,或是非脂肪組織還未縮回被拉扯過的長度,就會造成皮下組織鬆弛的現象,其實就很像孕婦剛生產完後的腹部狀況一樣。要達到減重的目的,仍需按部就班,不要設定過度的期望,要訂定個人的減重計畫,包含每天攝取的總卡路里,三餐食物如何分配,作息正常(不要晚睡或是常睡眠不足),每天喝足夠的水量以保持基礎代謝旺盛,搭配適度運動不僅可加速熱量消耗,也有提升代謝,釋放生活壓力的作用,若能持之以恆,一周平均減0.5到1公斤絕非難事。(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生活診所陳弘聖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