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姐是一名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不僅從小就得花費許多時間定期進醫院,接受輸血以維持血紅素濃度,長期輸血也導致鐵質過度沉積於脾臟,當時幼稚園的她竟然肚子腫大得像懷孕一樣,血液腫瘤科醫師提醒,如不緊急處理恐會引發器官病變、甚至致死等嚴重併發症。
高小姐是一名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不僅從小就得花費許多時間定期進醫院,接受輸血以維持血紅素濃度,長期輸血也導致鐵質過度沉積於脾臟,當時幼稚園的她竟然肚子腫大得像懷孕一樣,血液腫瘤科醫師提醒,如不緊急處理恐會引發器官病變、甚至致死等嚴重併發症。
懷孕期間有貧血,可能使胎兒陷入危險!國健署提醒,在懷孕過程中,隨著胎兒的成長,母體的血液量會增加,以利運輸足夠的營養素給持續發育的胎兒,此時身體若是缺鐵,血液中無法運送足夠氧氣,容易導致「孕期缺鐵性貧血」。
你也有落髮的困擾嗎?常有不少人在出社會後,面臨緊繃的職場工作情緒,就有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造成的嚴重落髮問題,尤其是原本髮量相當多、又留長頭髮的人,一旦開始比較嚴重落髮,感覺特別明顯。
據國健署統計,2017年至2020年國內育齡婦女(15~49歲)貧血盛行率為19.08%,代表平均每5名育齡婦女就有1人貧血。但女性卻常因為頭暈、疲累、臉色蒼白、心悸等症狀短暫且恢復快,便認為貧血對身體的傷害不嚴重,且習以為常並未謹慎就醫。
發燒與貧血是常見的疾病徵兆,民眾容易忽略相關症狀,但這些症狀卻可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引起。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分享,1名75歲婦人因貧血到社區診所就診,醫生抽血檢驗發現不尋常,立刻轉診至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經詳細檢查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所幸,今日已有口服BCL-2抑制劑標靶藥可用,經過口服標靶藥BCL-2抑制劑合併低劑量化療,婦人病程已獲得良好控制,體內也無殘存癌細胞。 長輩、身體機能差者難承受高劑量化療 健保給付標靶藥減輕患者治療負擔 李典錕說明,台灣每10萬人中,約2至3人會發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尤其60至79歲族群病患數最多。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癌細胞很頑強,傳統上必須使用高劑量化療,藥物副作用強烈,除了嘴破、掉髮外,也容易損害心、肝、腎等內臟功能。治療期間,因患者免疫力驟降,容易病菌感染,可能造成生命威脅。 李典錕指出,許多患者得知需要接受高強度化療後,擔心自身無法承受副作用,可能消極面對治療。不過今日臨床上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使用,在降低治療副作用的同時,能維持甚至提升治療的成效。 相較單用低劑量化療搭配標靶藥物可將反應率拉高至近50% 治療有望不住院 李典錕強調,不同以往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只有化學治療單一武器,如今可藉由標靶藥物的協助,降低化療劑量,治療效果也大幅提昇,且已有部分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健保2020年開始給付FLT-3抑制劑外,2021年開放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用於75歲以上,或心臟或肝臟或肺臟功能不佳的75歲以下的患者。 李典錕進一步指出,不適合標準化療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過往僅能調降化療強度,但治療反應率僅13%,但現在標靶藥物配合低劑量化療,反應率可提升至近50%,副作用也僅約標準化療的十分之一。病人可以在最低副作用影響下,有效去除體內癌細胞,最好結果就是達到治癒目標。 李典錕分享,該75歲婦人是自己的臨床個案,起初同樣擔心自己無法承受化療伴隨的副作用,有鑑於其符合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的健保給付條件,透過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合併低劑量針劑化療期間都沒有住院,標靶藥物都是口服,配合低劑量針劑化療藥物,個案沒有出現噁心、嘔吐、掉頭髮等副作用,也已穩定控制病程至今。 面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不要害怕 積極面對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 李典錕呼籲,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就算是長輩或身體機能較差的患者,也能獲得妥善且可負擔的治療。鼓勵患者一旦發現有疑似症狀,務必立即就醫檢查。即便確診也不要膽怯,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積極面對治療,有機會獲得良好治療成果。
冬季連日低溫,不少民眾都開始感到手腳冰冷、冰到就像冰棒一樣好困擾!其實這種手腳冰冷症狀,好發於較少運動、生活作息不規律,以及有肥胖問題的族群,但究竟怎樣才能改善手腳冰冷問題呢?快來看看大家都是怎麼做的吧!
最近天氣冷颼颼,貧血族要當心貧血症狀的加劇,若是出現皮膚出現大量淤青,甚至血流不止就要注意是否為「再生不良性貧血」的警訊;該疾病因為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數量明顯下降,所以會造成多種症狀,真正的關鍵是讓血球趕快長回來,因此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
研究顯示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盛行率已逾12%,相當於每8個人就有一位是腎臟功能異常者。近年來,國際研究也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與日後慢性腎臟病風險有關聯。台灣有高達26.7%小學生(7-12歲)屬於體重過重及肥胖,其中含糖飲料、營養不均、運動量不足為兒童腎臟健康3大隱憂。為增進大眾對於腎臟健康的認識,「腎臟超人」計畫透過遊戲教材與校園活動,建立孩子「均衡吃、喝足水、勤運動」的愛腎護腎3觀念,陪伴孩子一齊迎向腎利人生。 慢性腎臟病人口逐年攀升,除了成人三高控制,兒童肥胖也是風險因子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腎臟病防治儼然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依據國民健康署「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5成以上慢性腎臟病患者卻輕忽三高控制,顯示疾病衛教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針對罹患高風險疾病的成人,慢性腎臟病的預防一直是醫療的重點,但隨著飲食愈來愈精緻,我們發現腎臟病預防與教育需要更及早紮根,從兒童就該開始推廣,以避免成人時三高以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 國際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也會增加未來罹患慢性腎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地雷多,兒童腎臟健康面臨3隱憂 除了兒童肥胖令人擔憂之外,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營運長表示,觀察一般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型態,發現台灣兒童的腎臟健康面臨3大隱憂: 含糖飲料頻率高: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含糖飲料不僅導致糖尿病、肥胖的發生,更與慢性腎病的有著顯著的關聯。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超過9成的台灣國小學童,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含糖飲料已成兒童腎臟健康的一大威脅。 每日營養不達標: 飲食習慣也有腎臟健康息息相關,但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7-12歲的兒童,僅13.1%每日蔬菜達國民健康署建議的份數(3份)、僅6.4%水果達建議的份數(2份)、且高達83.6%的兒童牛奶攝取不足1份。 日常運動量不足:運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展,然而,僅一成六的台灣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歲-17歲兒童與青少年,需至少平均一天一小時進行中度以上運動的標準。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腎臟超人,飛入校園倡導愛腎護腎3撇步 為了加強台灣兒童對於腎臟的認識與保健,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台灣基層透析協會、台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與來自德國、在腎臟透析與照護具領導地位的台灣費森尤斯醫藥,一齊推動「腎臟超人」計畫,一齊建立3大愛腎護腎的好習慣: 均衡吃: 兒童每日的營養攝取,可以參照國民健康署建議的餐盤口訣,以維持均衡營養。口訣為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喝足水: 盡量少喝或是戒除含糖飲料,4-8歲孩童每日至少喝足1.2公升水;9歲以上孩童每日則要喝足1.5公升水。 勤運動: 建議進行每日平均6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像是有氧運動、或是體育活動,並維持理想體重不超標。 「腎臟超人」計畫是由費森尤斯亞太區所發起的一項企業社會責任,讓腎臟化身為器官中的超級英雄,並透過故事與遊戲的方式紮根學齡兒童之衛生教育,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推廣舉辦,在校園中教導上千名小學生關於腎臟照護的知識。 吳麥斯提醒,家長除了陪同孩童一起培養愛腎護腎的好習慣之外,若有以下症狀: 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有可能是慢性腎病已發生,需進一步就醫檢查,及早介入並適時治療,才可以常保腎臟健康。 而針對家中已在對抗慢性腎臟病的長輩,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楊孟儒理事長也補充: 「以台灣的醫療品質,即使是腎臟病末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相對高於歐洲等其他國家。若是家中長輩真的需要面臨慢性腎臟病、或是末期腎臟病照護,也不需要太驚慌,配合醫師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仍可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