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老師於35歲確診罹患大腸癌第四期,醫生宣判無法治癒,活過5年的機率僅有8%。對許多人來說,這是邁向終點的倒數計時,她的人生卻因此開始不平凡。黛博拉.詹姆斯(Deborah James)於《閉上眼之前,為自己按個讚》一書中,分享她的抗癌經歷,幫助讀者從更寬闊的角度看待原本的煩惱。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位女老師於35歲確診罹患大腸癌第四期,醫生宣判無法治癒,活過5年的機率僅有8%。對許多人來說,這是邁向終點的倒數計時,她的人生卻因此開始不平凡。黛博拉.詹姆斯(Deborah James)於《閉上眼之前,為自己按個讚》一書中,分享她的抗癌經歷,幫助讀者從更寬闊的角度看待原本的煩惱。以下為原書摘文:
當人生被迫中斷停滯,我們該如何找到另一種生存的信念?艾美獎專欄作家蘇萊卡.曹華(Suleika Jaouad)跟一般人一樣,擁有美好的愛情、即將實現的理想;然而,某日她的身體感到奇癢,竟被診斷出「急性脊髓性白血病」,自此踏上抗癌之旅。蘇萊卡.曹華於《被中斷的人生》一書中,分享她的抗癌歷程,幫助讀者找回生活的勇氣。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暢銷作家陳郁如,創作超過10部熱門作品,其中《仙靈傳奇》更是膾炙人口。她於一次例行的身體檢查,發現乳房有陰影,後來經詳細檢查後確診為乳癌⋯陳郁如於《胸口上的V》一書中,以日記形式呈現,分享乳癌治療的心路歷程,給予讀者重拾生活的勇氣。以下為原書摘文:
由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羅氏大藥廠共同舉辦的第九屆「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5月26日舉行頒獎典禮,今年總計有253件作品參賽,25幅作品脫穎而出,出席的得獎者亦分享作品中充滿勇氣及夢想的生命故事。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抗癌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道路,為鼓勵癌友、家屬及醫療團隊從不同的角度來與疾病相處,因此從2008年開始舉辦這項活動,邀請大家透過鏡頭、按下快門來記錄心情、抒發情緒進而傳遞正能量。 從植物的發芽茁壯中看見癌後的自我延續 獲得癌友組佳作的陳乙先在罹癌前正處青壯年期,面對學業、工作及家庭的多重壓力時常熬夜。罹癌後,乙先重新調整了面對生命的角度,也因北上就醫而有機會與長年相隔兩地的先生重逢和作伴。本次參賽的作品「養育生命」,她表示養育植物是治療期間最能燃起希望的一件事,她娓娓道來:「如何照顧植物使其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排除害蟲等,對我是很重要的學習,照顧植物也如同照料了自己的心」。她透過希望小站得知捕捉希望攝影比賽,感謝小站能適時提供諮詢及資源連結,讓癌友們除就醫生活外,還有能享有相互交流和透過才藝課程增能自我的空間。 另一位癌友組佳作得獎人Candy,歷經罹患乳癌及復發漫長的治療過程,讓她對生命有了截然不同的體悟。本次的得獎作品「門簾外的陽光」,Candy表示是在等待治療時,看見隔壁病床旁護理師照顧病人的瞬間,便拿起相機捕捉了透過病床隔廉外的剪影,猶如白衣天使般的陽光及溫暖。經歷了生命的無常起伏後,她也決定把握充實生命,每一天都活得精彩,也鼓勵其他癌友相信醫療團隊,並珍惜家人的扶持與陪伴。 病房婚禮舞蹈治療 一線醫護用心守護癌友 長期在第一線照顧癌友的護理師賴淑婷,體悟到人生無常、學習珍惜現在的價值觀,也時常用照片紀錄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本次投稿的作品「幸福的約定」榮獲醫療人員組第二名,記錄一位癌末父親的心願是參與女兒的婚禮,最終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在病房為女兒女婿舉辦了婚禮。賴淑婷說,陪伴癌症病人的心理支持與協助實現心願,是這份工作獨一無二的珍貴回憶與成就。 另一位醫護人員周桂芳,總是在背後默默支撐著每一個癌友家庭。本次參賽的作品「啟航」榮獲醫療人員組佳作,作品中呈現了醫護與病人一起進行舞蹈治療的時刻,象徵著即使罹癌生命仍有許多嘗試的可能。周桂芳醫師強調,她平時便舉辦各種癌友支持團體、藝術治療等活動,除了照顧癌友身心靈健康外,她也常常提醒癌友,除了治療本身外,也可以多探索生命的不同面向,發掘生活的樂趣,如此才能有健全平衡的身心以面對治療挑戰。 癌症非絕症!「捕捉希望」盼用攝影助更多癌友邁向康復 罹癌不是生命旅程的終點,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往往需要心理的轉念跟調適。蘇連瓔分享:「當參賽者願意敞開心房,用攝影表達面對癌症的態度,那份誠懇,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也許參賽者的作品沒有入選得獎,但其精神與態度鼓勵到了所有人,我們要對你說一聲謝謝!」羅氏大藥廠醫療體系策略代理處長張怡荃則表示,「每張照片代表的是一個希望,我們的使命除了不斷研發創新的檢測和藥品,但更重要的是,在抗癌的路上用實際行動支持病友,一同為病友而努力。謝謝家屬和醫療團隊所給予的愛。」評審彭永松也勉勵道:「比賽的關鍵就是你決定參加就贏了;你願意拿起相機拍照,去面對這件事情,面對自己的那個心態是最重要的。」 癌後人生不喊卡跨世代的癌後新生活 今年的「捕捉希望」攝影展於5月 27日舉辦「癌後人生不喊卡」座談會,邀請知名演員張鳳書、癌友許善妍、李溫及歐庭華,分享跨世代癌友及照顧者的心路歷程。青春年華的歐庭華,在畢業那年罹患血癌;照顧他人的麻醉師李溫,突然成為最需受照顧的乳癌病人;許善妍面對治療的跌宕起伏,調整家庭與事業的平衡;而演員張鳳書身負同時照顧父親與子女的重任,是如何自我照顧不卡關?生命週期伴隨著不同階段的挑戰,面對癌症病魔的突然來訪,四位嘉賓與大家分享如何走過生命幽谷並翻轉人生,展開癌後新生活。為讓抗癌路上的夥伴都能獲得支持的力量,第9屆「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25幅得獎作品於5月26日至 27日在台北亞洲廣場大樓新光樂活未來館展出,6月起則將在全台9家醫院及捷運站巡迴展,歡迎各界前往欣賞,相關展覽訊息請至癌症希望基金會瀏覽。
許多研究證實,飲食與癌症是息息相關的,如攝取過多的燒烤、煙燻、精緻糖、加工食品等,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許多人會有很多迷思,像是不吃糖、不吃紅肉、不吃微波食品是否就會減低罹癌的機率?雖然飲食和癌症有關,但只要維持正確的飲食、多運動、多喝水,就能避免癌細胞找上你。
原來,人的衰老不是緩緩的,一場病,可以用一年老10歲的速度,甚至用逼人快速墜向晚年的方式,直接通報你。知名電視與廣播節目主持人陳文茜於《晚安,我的生命》一書中,分享自己罹患腦部罕見重病的故事,透過溫柔書寫,讓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天然植物為何有繽紛的五顏六色?原因在於其中內含的營養素「植化素」,是植物為了在地球上生存而演化出的自我防禦系統,宛如植物的防護罩,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因此必須藉由攝取蔬果來獲取,各種不同的植化素對人體各有不同的益處,包括幫助抗氧化、激發體內解毒酵素的活性、增強免疫力、抑制發炎、抗老化和防癌等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都得過兩次癌症,還復發一次,你應該也沒問題吧?」每次演講,看見需要鼓勵的人,我會這麼問他。回想這些年,腫瘤幾乎伴隨著我一大半的人生。從小鬼靈精怪的我,很少生病,但只要一生病,就是「癌症」。還沒睜眼看世界,就被預告死期十一個月大的我,罹患了全台每年僅有不到三十例的神經母細胞癌。當時的保母在我身上發現有一個腫塊,拉起了治療人生的序幕。媽媽對我說:「在妳還小時,曾經問妳要不要留下來?」我問:「我怎麼說?」媽媽說:「妳對我說:『我希望媽媽不要難過,我願意去接受這些治療的苦。』」當時我還小,並沒有什麼印象,經過爸媽口中敘述,才得以拼湊當時的情景。「腫瘤會慢慢長大,器官受腫瘤壓迫,導致死亡不無可能。」醫生下了最後通牒,壽命所剩不久。由於腫瘤包住了主動脈,醫生也不建議開刀,那時候的治療有點像「安寧緩和醫療」,只希望讓小小年紀的我不要走得太痛苦。一輩子都必須依賴藥物高二時,發現脖子上有結節,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的我,考上大學才進行檢查,卻換來醫生一句:「是甲狀腺癌,情況不是很好……。」也許已經跟體內的腫瘤相處許久,對「癌症」已經有些麻木,得知確診的當下,就像是洋娃娃一樣,任由醫生與爸媽擺佈,開始一連串的檢查。「甲狀腺癌只要切除甲狀腺,沒什麼。」癌症療程幾乎是我的日常,也為了不讓身邊的人擔心,我以平淡的態度,故作堅強地說。直到被推進手術室,恐懼才如湧泉般湧現,原本裝作堅強的我,還沒被推進手術室,就在爸媽面前無法控制的淚如雨下。「這是甲狀腺素,之後都要固定吃喔。」如果手術是對未知感到恐懼,那麼醫生這句話,則是讓我意識到,未來我與藥物將如影隨形。回家後,我把自己關在房裡哭了好久……,我才知道,原來我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勇敢。事不過三?第三度罹癌俗話說:「事不過三。」我已經歷過兩次癌症,也要吃一輩子的藥,老天爺應該要放過我了吧?沒想到,在我大四時,甲狀腺癌復發了。當我再次進入手術室,暗自在心裡做了一個決定――我不要再醒過來了。這些年反覆進出醫院――治療、讓爸媽擔心、不快樂,讓我曾埋怨過父母,覺得他們身為醫護人員,怎麼還是讓我得了癌症?但我知道,他們也不願意讓我承受這些,這些矛盾,讓我不知如何表達,因為我的個性總是習慣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我受夠了看不見盡頭的循環,希望就這麼躺著,就不用再強撐著自己去面對父母擔憂的神情。「奕丹啊,快起來吧!」尚未醒來的我,可以感覺到媽媽在耳邊用盡全力喊著我的名字。面對媽媽的心急如焚,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突然,一個念頭浮現在腦海裡:「我就醒來看看,我的人生還能怎麼精采發展?」連我都可以,相信你也可以過去,我總是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因為我只會生病、讓爸媽擔心。因此,也認為將癌症當作是慢性自殺,並且是合情合理的可以讓旁人接受我離去的方式。直到偶然在電視裡看到藝人陳建州《Love Life》的廣告,敘述一群青少年,因為罹患癌症,再也無法完成他們的夢想,我才驚覺:「原來這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人想要活著,卻沒有機會活下來。」當下我便決定不再浪費未來的每一天。還記得,台大醫院神經母細胞瘤病友關懷協會,舉辦了一場活動邀請我參加。「我才二十歲,能有什麼參與價值?」活動前,心中充滿對自己的質疑。沒想到在活動中,我從一位媽媽的言談間看到了感動與盼望,對於我至今仍好好活著,感到意外,當時才明白,原來我還可以帶給人希望!從那之後,只要時間允許,我就會到協會走走,像是吉祥物一樣,讓癌友父母也能對未來充滿希望!我認真體驗著離開病床後的每一天,也為了讓更多人看見生命的希望與轉機,到處與人分享抗癌的歷程:「我都可以了,那你也做得到!」因為,我一直都相信――由腦到心,可以活出人生的豐盛與精采!(本文摘自/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博思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