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

對抗癌細胞新機制 台研究成果登國際知名期刊

對抗癌細胞新機制 台研究成果登國際知名期刊#抗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對癌症治療有新的進展,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帶領的國際科研團隊與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研究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T淋巴細胞(T細胞)可藉分泌含PD-1之外泌體,阻斷癌細胞表面以及癌細胞外泌體上的PD-L1分子,進而促進T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以抑制腫瘤生長,此一研究成果將為癌症外泌體治療提供了全新策略方向,從而造福癌症病患。洪明奇帶領的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發表名為在三陰性乳腺癌中發現活化T細胞可分泌PD-1外泌體以抵抗PD-L1介導的免疫抑制功能之探討—Activated T cell-derived exosomal PD-1 attenuates PD-L1-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研究論文,榮登國際知名期刊《癌基因》(Oncogene),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如PD-L1,PD-1,CTLA-4等抑制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如何進一步提升免疫治療的效果,科學家們仍持續不斷的在基礎研究中找尋蛛絲馬跡。其中,對於癌細胞產生外泌體以影響治療效果的研究,逐漸地受到科學界重視。T細胞可以像發射飛彈般遠距攻擊癌細胞現今已經知道癌細胞會表現出一種叫PD-L1的分子,可與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上之PD-1受體結合,進而關閉T細胞消滅癌細胞功能。洪明奇國際科研團隊先前更發現,癌細胞更會像發射飛彈一樣,以外泌體的型式將PD-L1發射出去,在遠程就抑制T細胞的抗癌功能。然而,T細胞是否有類似的反制機制,尚不得而知。在此最新研究發現,免疫T淋巴細胞同樣也可以分泌攜帶PD-1的外泌體,抵抗腫瘤細胞PD-L1的免疫抑制作用。不但可遠程抑制癌細胞上的PD-L1,更可中和癌細胞所發射出的PD-L1外泌體,從而有助於T細胞反制與清除腫瘤細胞的攻擊;也就是說,T細胞也可以如發射像飛彈一般遠距攻擊癌細胞。研究團隊這項外泌體之於腫瘤免疫領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對免疫系統克服癌細胞的生物功能之全新認知,為開發治療性外泌體提供了全新理論基礎,有助於未來的外泌體和免疫治療研究,期創造新的癌症治療手段,從而造福癌症病患。洪明奇說明,在之前研究中發現,三陰性乳腺癌細胞可以分泌攜帶PD-L1分子的外泌體,「遠程打擊」免疫T細胞,通過結合PD-1受體使T細胞失活,喪失了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相對的,那麼T細胞是不是也有可能的配備「防禦系統」,以外泌體來反制癌細胞的PD-L1「飛彈攻擊」呢?在這個研究中,團隊發現了T細胞不只有防禦性的「愛國者飛彈系統」更也可做為「飛毛腿飛彈」直接攻擊癌細胞。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受體PD-1的抗癌作用: T細胞可以將生成的PD-1分子以外泌體的形式「發射」出去,通過佔據癌細胞表面PD-L1位點以及中和癌細胞分泌的PD-L1外泌體,來抵抗癌細胞利用PD-L1介導的T細胞失活,從而維持了T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臨床應用層面,治療性外泌體是癌症靶向治療的一大熱點。外泌體具有體積小,穿透性強,生物穩定性高的特點,並且可以利用其囊形結構包裹小核酸及化療等藥物,被視為良好的癌症治療載體。此項研究指出外泌體除了作為載體之外,更可創新性的在外泌體表面增加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分子,以進一步加強抗癌效果,這將為未來外泌體與癌症治療的領域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4年內乳癌一期跳四期 她挑戰單車四塔環島

4年內乳癌一期跳四期 她挑戰單車四塔環島#抗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原以為就此痊癒了,結果三年後又復發轉移直接跳級成為四期生,癌症讓我重新擁抱、體驗人生」,38歲的癌友凱西病齡僅四年,但已走過一到四期的抗癌之路,在辭去工作後完成單車夢想,曾挑戰台灣東南西北四極點燈塔環島,透過足跡、鏡頭記錄下她的快轉人生。生命的焦距攝影展 紀錄抗癌足跡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台灣癌症患者超過七成五集中在這十大好發癌別,依序為女性乳癌、大腸癌(含結腸、直腸、乙狀結腸連結部及肛門)、肺癌、攝護腺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子宮體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而80種癌別中,卻僅有16種癌別有病友組織,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簡稱全癌連)的成立宗旨便是為了讓每個癌友都能找到同儕團體及發聲管道,全癌連理事長吳卉汝表示,全癌連將於5月1日至2日於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生命的焦距」攝影展系列活動,發表不同癌別患者在罹癌之路的影像紀錄,也規劃講座流程,邀請癌友至現場分享照片中的故事及生命體驗。全癌連致力於病友培力工作,開辦多樣化的病友工作坊和服務,如網路電台牽手之聲、一人一故事劇場、玩藝術製作生命故事書,還有瑜伽、芳療等工作坊,希望為癌友們找出一個身心健康的癌後生活型態。「生命的焦距」攝影展系列活動,也是工作坊的延伸,鼓勵癌友經由攝影創作開啟自我對話,並透過展場四大癌症歷程規畫「確診、治療、復發、重生」,分享如何看見新的自己、新的關係,獲得新的啟發,以正面態度擁抱癌後人生。其中一名攝影展得獎者――乳癌病友凱西,四年前在定期追蹤纖維囊腫時,意外確診乳癌一期,治療穩定後不到四年,透過回診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直接跳級成為四期生,三十多歲還正值年華的她,在罹癌後反而擁抱嶄新人生,辭去原本工作挑戰了環島四極點燈塔單車旅行,目前已累積近3000公里的單車里程,也透過每次攝影紀錄下抗癌的生命足跡,更創立Facebook粉專「凱西的11號公路」分享故事以及抗癌紀錄。本次得獎作品「病不孤獨」,是她復發後在病房拍下的照片。一張照片呈現兩種焦距,抗癌路上看似孤獨,但如鏡中反射,還有另一個充滿活力的自己陪同抗戰,透過罹癌的人生體驗,也重新認識自我。觀眾口述故事 行動劇演繹療癒人心全癌連於本次攝影展區中亦規劃「病友論壇」與「愛呦劇團」等舞台互動區,「病友論壇」將邀請癌友與來賓以主題會談的形式,讓民眾從不同角度認識台灣癌症的支持與照護;「愛呦劇團」為即興的互動式劇場,其演出並無預定劇本,透過來自現場觀眾口述的親身經驗,自願分享的心情和故事,演員和樂師運用簡單有系統的表演形式,將故事呈現出來,並回饋演出送給故事分享者和所有觀眾。更多活動資訊:http://www.ilovetacp.org.tw/active1-1a.aspx?sn=100

罹血癌絕望想自殺 放射科醫師靠這件事抗癌成功

罹血癌絕望想自殺 放射科醫師靠這件事抗癌成功#抗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有別與一般醫師,71年次、義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李周憲,大三時罹患急性骨髓白血病,醫院五度發出病危通知,治療過程因骨髓移植排斥反應太痛苦罹患憂鬱症,一度萌生放棄念頭,最後靠家人陪伴及心理諮詢熬過病痛。從患者換上白袍,他以過來人經驗呼籲患者善用心理腫瘤資源,讓抗癌之路不孤單。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李周憲表示,經歷兩年抗癌艱辛路,深知罹癌對患者和家屬都極為煎熬,雖然現在的醫療環境比18年前來得完善,但臨床上遇過不少患者,即便已經完成療程,還是很擔心癌症復發,提醒癌友要尋求支持,化被動為主動。隨著醫療技術進步,2013~2019年所有癌別的5年存活率超過5成,但癌症治療不僅著重於技術及藥品層面,更關注心理照顧層面。根據全球資料顯示,將近一半罹癌患者會有心理情緒的困擾,其中台灣癌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更居世界第一。而「心理腫瘤學」的目的便是針對患者、家屬、照顧者、醫療團隊在不同時期和身心靈層面給予支持與治療。善用心理腫瘤諮商資源 調整心態抱治癒希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20幾年前,癌症患者若有心理諮商需求,多以走到癌末的安寧照顧,但抗癌之路,除了既有的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調整心態,抱著治癒的希望,將癌症視為慢性病,與它和平相處,並對未來人生抱持希望。為關心癌友身心健康,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取章魚(Octopus)英文諧音,推出「阿咘師」吉祥物,癌友或家屬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阿咘師協助對抗癌細胞(Cancer),而章魚會吞噬螃蟹,是螃蟹的天敵。章魚八隻腳分別代表腫瘤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及靈性關懷師等,民眾也可以在YouTube搜尋「阿咘師」觀看各種實用影片。

癌疲憊適應症藥物納入健保 嘉惠乳癌病友

癌疲憊適應症藥物納入健保 嘉惠乳癌病友#抗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一向令女性聞之色變,疾病本身、治療過程的種種不適症狀,給予病患和家屬極大壓力。一名40多歲的王媽媽,家中小孩正值最活潑的年紀,卻於此時確診乳癌第四期,無法陪伴家人,加上化療引起的極度疲憊,讓她與家人都身心俱疲;所幸醫師針對疲憊症狀進行治療,進而恢復體力完成癌症療程,現健康狀況恢復良好。根據最新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年增14,217人,平均不到37分鐘新增1人,是國人第三大常見癌症,也蟬聯女性最易罹患的癌種;然而,只要早期發現與治療,乳癌病友擁有相當高的存活率,也讓醫界與國健署持續積極呼籲,乳癌定期篩檢的重要性。癌因性疲憊症 化放療最常見不適症狀然而癌症治療常伴隨著相當多的不適症狀,當中,已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0的「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化放療過程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憂鬱等。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統計,包含乳癌在內,我國高達92%的癌症病人,有癌因性疲憊症的症狀,其中更有1/4已達需要藥物治療的中重度疲憊程度。未妥善處理,很容易導致癌症療程被迫中斷。極度疲累 不願/無法完成治療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包括癌症的疾病本身以及治療過程,都會給病患帶來極大的疲憊,若不妥善處理,可能出現病人累到不願再接受治療,或因為本身相關數值低下,導致無法繼續治療等狀況,進而降低治療效果。由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台灣腫瘤護理學會合作編訂的《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內容以疲憊量表來評估癌症疲憊:小於4分屬於輕度疲憊,可透過運動、能量分配、營養飲食等「非藥物治療」來改善。我國自行研發適應症藥物 增添抗癌新利器然而一旦惡化到4分以上,也就是中重度疲憊以上程度,該治療指引便建議加上藥物治療。王正旭醫師表示,過往並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所幸現在我國自行研發出適應症藥物,並經臨床證實效果,讓癌友有了新的抗癌利器。收治王媽媽的王正旭醫師表示,王媽媽的小孩正值最活潑的階段,在學校的體能活動中表現傑出,她也時常陪著小孩到處比賽,在旁加油吶喊;但在確診罹病後,便承受著化療帶來的極度疲憊不適,體力大幅衰弱,進食意願降低,連血球數值都低下到無法再接受治療,相當辛苦。在某次接觸到媒體報導的衛教資訊後,王媽媽主動提出接受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要求,希望能改善自身狀況;經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後,疲憊狀況確實大幅緩解,血球數值也回到可接受治療的標準,連帶著也改善了胃口、情緒與生活品質,在恢復體力、完成癌症療程之後,現在身體健康狀況恢復良好。納入健保給付 嘉惠病友與家屬王正旭醫師表示,該治療癌疲憊的藥物,近期獲健保署核准,納入健保給付,嘉惠乳癌四期患者;他強調,多數乳癌患者是家庭的核心支柱,一旦罹病倒下,整個家庭都會大受影響,此藥物納入健保後,不僅有助於讓更多病患獲得治療需求,也減輕了許多病人與整個家庭各方面所承受的壓力,對病友家庭與社會幫助很大。

熟女彎腰取物突劇痛 竟罹多發性骨髓瘤

熟女彎腰取物突劇痛 竟罹多發性骨髓瘤#抗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楊太太去年彎腰取物時,突然「啵」一聲,頓時上背劇痛、上半身無法旋轉,右側痛到肩膀無法上舉,四處求醫仍未好轉,爾後陸續出現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讓她苦不堪言,直到安排抽血及骨髓穿刺,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採標靶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後,癌細胞獲控制,讓她重燃抗癌鬥志。害怕長期臥床 標靶+放療減輕背痛助重燃抗癌鬥志楊太太一開始以為是肌肉拉傷,先至復健科求治,但患部反覆持續疼痛,造成生活品質大降,便轉至骨科檢查,發現右邊第四肋骨骨折,先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後,沒想到又出現下背痛情形,經影像檢查發現第八胸椎骨折,並建議使用背架,持續於門診治療追蹤。原本以為警報解除,但楊太太除了下背痛外,後續又出現坐骨神經嚴重疼痛至少三周,醫師抽血檢查後高度懷疑為多發性骨髓瘤,建議轉至血液腫瘤科。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表示,患者來院後安排骨髓穿刺,檢查報告出爐,發現病因正是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當時患者十分恐懼需長期臥床,無法正常生活,對未來喪失信心。經溝通後,醫療團隊評估除了標靶治療外,考量患者下背痛疼痛難耐,建議搭配放射線治療,以控制癌細胞擴散,也可減少患者因癌症引發的疼痛,此舉讓背痛情形大幅減輕,令她重燃抗癌鬥志持續配合追蹤治療中。初期無症狀 癌細胞蔓延會出現骨折、排尿困難、四肢麻木黃文豊指出,多發性骨髓瘤在疾病初期,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但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病患通常會出現頭部、前胸、背部疼痛情形,且癌細胞持續蔓延時,可能會出現骨折、乏力、體重減輕和反覆感染等,甚至可能有噁心、嘔吐、便祕、排尿困難、四肢麻木等現象。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漿細胞的惡性腫瘤,若單獨發生於某一軟組織或單一骨骼時,稱為漿細胞瘤,但多數狀況下這些漿細胞瘤會蔓延至全身多處骨頭,引起疼痛及相關症狀,因此稱之為「多發性骨髓瘤」,常表現出骨骼被破壞、腎衰竭、貧血及高血鈣症。目前此疾病無法完全治癒,但隨著新藥問世,不論在併發症治療或疾病本身治療,都有相當大進步,也使患者存活時間延長。

台灣安進攜手義大癌醫 抗癌好骨力

台灣安進攜手義大癌醫 抗癌好骨力#抗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骨轉移是指癌細胞透過血液從原發器官轉移到骨骼,發生骨轉移後,若輕忽治療,可能發生脊椎壓迫、病理性骨折等骨骼併發症,癌友恐面臨臥病在床、癱瘓等困境。義大癌治療醫院為了讓更多癌友及民眾重視癌症骨轉移的影響,與長期關注癌症骨轉移衛教的台灣安進合作,於院內舉辦《BoneBone骨力 抗癌有力》系列活動,期望透過互動式遊戲,讓民眾在遊戲過程中,認識骨轉移的症狀、治療方式、治療照護需知等,以利癌友及其親友能及時發現骨轉移並積極治療。義大癌治療醫院洪朝明院長說,義大癌治療團隊秉持創辦人回饋鄉里的理念和成為一流癌症醫學中心的願景,打造等同醫學中心等級癌症治療服務,也落實「病人第一」的治療理念,提供高雄癌友全面性以及可近性的治療服務。台灣安進藥廠李宜真總經理表示,「能夠與義大癌治療醫院攜手舉辦《BoneBone骨力 抗癌有力》策展活動的意義非凡。台灣安進也將持續推動癌症骨轉移衛教,與醫界共同努力,提升癌友及大眾對於癌症骨轉移的重視。」治療水準媲美醫學中心 義大癌醫院提供前線治療資源雖衛福部將義大癌治療醫院歸類為地區醫院,但院內的醫療設備、水準絕對不亞於醫學中心。義大癌治療醫院黃明賢副院長說,為因應精準治療時代的來臨,院內特別引進可廣泛找出致癌突變基因的次世代基因檢測技術,提升基因檢測效率,讓癌友及早開始療程。義大癌治療醫院饒坤銘副院長說,癌症治療就像火車頭,需連結多科別資源,才可以帶著癌友到更有生活品質的未來。為了善盡醫院提供高品質、高效率醫療服務的精神,義大癌治療醫院凝聚院內11癌別團隊,提供癌友整合性的醫療服務,大大提升治療成效,也縮短癌友候診時間。航向美好未來 義大癌醫院助癌友輕鬆控制骨轉移饒坤銘副院長指出,骨轉移發生後,骨骼會變得脆弱,不僅可能輕碰就會骨折,癌友也需長期忍受疼痛。饒坤銘副院長提醒,若不治療骨轉移,癌友可能因為癱瘓而需要臥病在床。臥病在床後,不僅社交生活、工作都會被迫中斷,癌友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經濟面臨嚴重的衝擊;由於癌友長期處於壓力且無法透過社交排解,對於心理也會造成影響,也更容易陷入憂鬱中。黃明賢副院長提醒,癌友若骨骼莫名出現定點疼痛就要小心,務必要主動告知主治醫師,並遵照醫囑進一步檢查。若確診骨轉移也無須擔心,今日已可透過單株抗體或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疾病。規律接受治療,可以避免病理性骨折、癱瘓、骨骼疼痛等骨骼併發症。饒坤銘副院長提醒,癌症骨轉移治療與癌症治療相同,治療前中後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項:為降低顎骨併發症的發生,治療前需要必需的牙科處置,治療期間也應保持口腔衛生;也需要透過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減緩治療副作用;再搭配適當的運動,更可以讓日後復健更順利。

台灣安進攜手中榮 守護癌友好骨力

台灣安進攜手中榮 守護癌友好骨力#抗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醫療科技發展,癌症治療日新月異,存活期大幅延長,維持癌友生活品質也成為今日治療重點之一。然而癌友若發生癌症骨轉移卻疏忽治療,可能面臨病理性骨折、癱瘓等骨骼併發症,生活及預後都會受到衝擊。為提升癌友及民眾對骨轉移的認識,臺中榮民總醫院攜手台灣安進藥廠,於109年8月6日至19日舉辦「Bone Bone骨力 抗癌有力」骨轉移衛教策展,讓民眾輕鬆了解骨轉移。台灣安進攜手中榮 助癌友揪出作祟骨轉移中榮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李旭東醫師說,針對癌友治療及照護,中榮醫療團隊常在思考「What can we do more for patients?」因此,中榮癌症防治中心結合21個癌症醫療相關團隊,藉跨科別及整合性照護模式,系統性提供癌友治療期間所需的協助,發展一條龍的服務;並積極於院內推廣癌症相關衛教資訊,透過「知」的力量協助癌友及早察覺疾病。本次衛教策展合作夥伴台灣安進藥廠李宜真總經理也表示,「台灣安進致力於提升病患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在癌症骨轉移的衛教推廣上一直不遺餘力,與中榮的理念不謀而合。很榮幸本次能攜手中榮展開「Bone Bone骨力 抗癌有力」骨轉移衛教策展,一同推動癌症骨轉移疾病衛教,提升病患與大眾對癌症骨轉移的認知。」骨轉移治療秘訣報你知 積極治療才有生活好品質中榮癌症防治中心副主任楊陽生醫師叮嚀,骨轉移發生時,骨骼侵蝕速度會遠大於再生速度,輕視治療可能發生病理性骨折、神經壓迫、癱瘓等骨骼併發症。鼓勵癌友,今日已可透過單株抗體或雙磷酸鹽類藥物輕鬆控制骨轉移、延後骨骼併發症發生,癌友確診後一定要積極治療。楊陽生副主任提醒,骨轉移症狀以骨骼疼痛為主,不易與一般骨痛區別、容易被忽略,因此癌友出現莫名的骨骼疼痛千萬別輕忽,務必要告知主治醫師,並遵照醫囑接受相關檢查。進行骨轉移治療的癌友也可掌握以下關鍵原則,降低治療副作用。如:骨轉移治療前,先至牙科檢查口腔,並治療蛀牙、補牙、拔牙等,治療期間也應保持口腔衛生,以降低顎骨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並補充適量鈣質,避免出現低血鈣的症狀。

掌握抗癌先機 癌友應積極治療骨轉移

掌握抗癌先機 癌友應積極治療骨轉移#抗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民眾工作了四、五十年,都在期待退休後能開啟第二人生,享受樂齡生活,但好發於60歲以上男性的攝護腺癌以及隨罹癌而來的骨轉移,卻是隱形的健康殺手,若未能及時有效控制,可能導致退休計劃被迫中止。一名65歲剛退休的男士,有頻尿、小便困難、腰酸背痛等症狀,原以為只是老化加上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對病症並不在意,但因症狀加劇而到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就診,其主治醫師泌尿外科主任黃雲慶醫師,以肛門指檢時發現有硬塊,抽血檢查也不樂觀。經進一步的切片檢查、全身骨骼掃描、核磁共振檢查後,竟確診為攝護腺癌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骨骼疼痛恐為癌症骨轉移警訊 不治恐癱瘓 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且與攝護腺肥大表現類似,很容易被輕忽。根據嘉義長庚紀念醫院泌尿外科的統計,在嘉義長庚確診攝護腺癌的病友中,約有4成的比例已屬第四期且發生骨轉移。 骨轉移是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易侵犯身體近端的中軸骨如骨盆、脊椎骨,發生後若未及早治療,骨骼會因癌細胞侵犯而變得脆弱,容易發生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等骨骼併發症,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面臨癱瘓、臥病在床等情況,不但醫療成本增加,原訂的療程也可能因為行動不便而提升就醫難度。攝護腺癌預後佳 每月定期治療骨轉移更可維持生活品質攝護腺癌相較於其他癌症,預後效果更佳,5年整體存活率高達70%,許多第四期患者的存活期甚至能超過15年。黃雲慶主任說明,在已可有效的治療攝護腺癌的今日,維持癌友良好的生活品質也是重要的治療目標。提醒癌友若持續性發生骨骼疼痛,務必要告知主治醫師,並按照醫囑進行進一步檢查,避免發生骨轉移而不自知,以免發生骨骼併發症影響日常及社交生活。癌友若確診骨轉移也無須害怕,目前骨轉移有相當好的藥物支持,可透過單株抗體或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用藥相當方便,每月僅須回診一次,可避免或延後骨骼併發症的發生。黃雲慶主任提醒,骨轉移治療期間可能發生顎骨併發症,建議治療前先至牙科進行口腔檢查與治療,治療期間也保持口腔清潔衛生習慣;平時也可透過補充高鈣食物,如:牛奶、菠菜等,維持體內可生成骨骼的原料。針對骨轉移治療的副作用,患者可透過日常照護、改變飲食習慣來克服。鼓勵患者積極遵照醫囑、定期複診,若自行終止療程、骨轉移惡化,恐影響存活期,得不償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