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中止症

孩子睡到一半沒呼吸?恐得呼吸中止症

孩子睡到一半沒呼吸?恐得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爸爸牽著8歲女兒問醫生,「我們家妹妹睡覺打鼾很大聲,睡到一半好像沒有吸氣呼氣,真的很嚇人,到底怎麼了?」經衛福部台北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康焜泰檢查後,確認為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三個月後已治癒,王小妹回門診檢查時開心說:「我現在都不會打鼾了,睡起來精神也很好。」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 好發年齡3至8歲康焜泰主任初次為王小妹檢查時,發現扁桃腺腫大已經堵塞呼吸道,透過詳細的睡眠生理檢查後發現,王小妹熟睡後平均每小時會發生5.4次窒息或低通氣狀態,遠高於正常每小時1次的範圍,屬於中重度,王小妹的父母擔心女兒無法呼吸,幾乎無法入睡。此類患者嚴重時血壓升高、氧氣不足,長期可能影響專注力與學習力降低,所幸透過扁桃腺與腺樣體切除手術已治癒,3個月後回診時,家人及王小妹表示睡眠、學習品質皆提升。 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兒童在睡眠時有呼吸暫停、氧氣濃度下降現象,常發生在3至8歲,約每100名兒童會有2至3名受此病症困擾,常見原因為扁桃腺肥大與鼻咽部的淋巴組織增生,導致上呼吸道堵塞,造成睡覺時呼吸不順暢、氧氣濃度下降,出現打鼾甚至呼吸暫停狀況,也因為睡眠中斷、睡不安穩,影響睡眠品質。孩子早上精神差別急著責備 先觀察睡眠品質因此若家長發現孩子晚上睡覺打鼾、早上醒來仍犯睏、精神不集中,別急著責備孩子是否熬夜太晚睡,可先留意觀察孩子的睡眠品質,若晚上有打鼾或呼吸暫停等不正常睡眠狀況,建議先就醫檢查,如確診為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會根據症狀給予適合的治療方式,避免孩子因疾病造成血壓升高、學習力與專注力降低,長期導致學習落後、自信不足、躁動與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工程師騎車騎到睡著 呼吸中止症惹禍

工程師騎車騎到睡著 呼吸中止症惹禍#睡眠呼吸中止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8歲工程師平常白天上班就嗜睡,甚至幾度騎車騎到睡著,差點發生交通意外,原以為自己只是睡不飽,還刻意在休假日多補眠8小時,沒想到睡再多,症狀也沒改善,就醫接受睡眠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一晚平均每小時就會呼吸中止32次。有人每小時中止130次 瀕臨中風邊緣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打鼾在中年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很普遍,根據美國威斯康辛流行病學研究,上述族群佔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2成以上;門診還有一名50多歲女性嚴重打鼾,同床的老公幾乎夜夜睡不好,自己卻習以為常,不知道可能是疾病,直到被老公拖去檢查,赫然發現每小時竟呼吸中止高達130次,血氧掉到60%以下,已經瀕臨中風邊緣,才知道嚴重性。入睡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也就是停止呼吸的頻率,若每小時5次,就已是輕微呼吸睡眠中止症,15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若長期缺氧,容易造成血壓控制不良、心律不整、腦中風、心機梗塞、心衰竭等風險。平時如何分辨自己有沒有睡眠危險警訊?林嘉謨指出,包含入睡後頻尿,即一晚兩次(含)以上,且尿量多,他解釋,因為氧氣不足用力呼吸,心臟會刺激心房利尿荷爾蒙,造成小便量很多,男性常會誤以為是攝護腺問題而錯過就醫。此外,包含打呼聲音特別大聲且不規律、睡醒後仍然覺得疲憊沒睡飽、血壓高、嘴巴張開,特別是小孩張嘴呼吸等都是呼吸睡眠中止症的徵兆,民眾可以先接受睡眠檢查了解原因。側臥能改善症狀 減肥是最好方法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林嘉謨建議,減肥還是最好的方法,此外,也能透過改變睡姿透過側臥來改善。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設法改善過敏症狀,如果執行後沒有改善,就可以考慮最新的負壓吸舌機(iNAP),以馬達抽吸,可將舌頭與軟顎吸住,避免舌頭後倒造成呼吸中止,或是傳統正壓呼吸器(CPAP)以及改善結構的手術治療。

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症 失智風險增2倍

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症 失智風險增2倍#睡眠呼吸中止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所謂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患者常常打鼾之外,還會突然暫時停止呼吸,這樣雖然有在睡覺,但是睡眠效率非常差,導致早上起床總是沒有睡飽,覺得頭昏昏脹脹的、精神不好,甚至有時會覺得記憶力比較差,或是開車時容易發生出車禍的狀況。輕度患者透過減肥、側睡可減緩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有三大類,第一類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這通常跟我們的鼻咽構造有關係,有可能是口咽附近的肌肉比較肥厚,譬如懸壅垂,或者舌頭比較肥厚會後倒,或是呼吸道肌肉比較脆弱,比較容易塌陷。另外鼻中膈彎曲、鼻塞、鼻竇炎,也會讓鼻子比較不好呼吸,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第二型是中樞型,比較在於大腦因中風、失智而退化,導致大腦下達的命令沒辦法好好控制睡覺時的呼吸,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第三型是混合型,就是混合中樞型、阻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常常會發生在除了中風之外,像是下巴比較短、脖子比較肥厚者的身上。睡眠呼吸中止治療的方式,如果是輕度的患者,通常我們會建議調整生活習慣,比如減重、運動、有時側睡等,都可以減低睡眠呼吸中止的一些影響。口咽鼻構造異常 矯正手術可改善如果是中度或重度,我們會請患者去耳鼻喉科檢查口咽或鼻腔,有沒有構造上的異常,譬如懸壅垂或是鼻中膈彎曲。這些可以透過手術、雷射矯正,也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另外,有些口咽矯正器可以把舌頭稍微往前拉一點,也可以讓患者呼吸比較順暢。最標準的治療方式,如果是中重度患者,持續戴正壓呼吸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在有一些負壓呼吸器效果也不錯。還有一種是構造上的異常,譬如下巴比較後縮、比較短,這是顏面顱骨有些缺陷,都可透過手術矯正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提高很多人會說,睡眠呼吸中止不治療就是睡不好而已,其實睡眠呼吸中止除了影響睡眠,睡覺時常會缺氧,長期下來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第一是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機率增加,甚至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也提高,失智也是一般人的兩倍。另外,會導致你白天精神很不好,我有一名患者有很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開車常常出現車禍,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建議還是要積極的治療,才能改善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林志豪醫師)

7歲童打鼾夜尿 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

7歲童打鼾夜尿 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睡眠呼吸中止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歲的小明即將升小一,但他身高比同儕矮了一點,晚上睡覺也常發出劇烈打鼾聲,早上起床都抱怨睡不飽,甚至為尿床發脾氣,加上學習表現比同齡孩子差,讓家人十分擔憂,赴醫檢查後確診為「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經手術切除雙側扁桃腺及腺樣體後,小明症狀才大幅改善,也對上學恢復信心。 身材較同齡瘦小 白天學習力不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醫師許哲綸表示,小明身材較同齡略顯瘦小,始終張口呼吸,齒列咬合不正,睡覺時除了打鼾聲外,常常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導致白天在校學習狀況不佳,如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過動現象。 經檢查發現,小明的顎扁桃體肥大貼近中線,顱顏側面X光及鼻咽內視鏡顯示,鼻孔最後面的鼻咽部幾乎被腺樣體佔據;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方面,證實小明有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依據美國耳鼻喉頭頸醫學會指引,第一線的治療方式為雙側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治療後,小明狀況顯著改善,不再擔心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 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4至9歲孩童,常見症狀包括打鼾、鼻塞、張口呼吸、夜尿、生長遲緩等,因肥大的顎扁桃體及腺樣體,大幅佔據正常的呼吸通道,導致睡眠過程中出現停止呼吸,或呼吸低下等狀況,近年研究發現此症更與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有關。 許哲綸醫師指出,耳鼻喉科或小兒科醫師會先透過理學檢查,並安排顱顏側面X光或鼻咽內視鏡檢查,如有必要,會再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如每小時有大於等於一次以上的睡眠中止或睡眠低下情形,即可確診為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7歲前未治療 恐損聽力智力許多家長聽到要手術治療不免擔心,許哲綸醫師強調,目前經美國耳鼻喉頭頸醫學會建議,治療首選為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如合併過敏可同時治療,如不考慮開刀,除了接受抗組織胺及短期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外,亦可於睡覺時配戴陽壓呼吸器,但因孩童的順應性不佳,故效果有限,且長期使用可能造成孩子顱顏骨頭發育異常。 許哲綸提醒,對於3歲以上孩童,切除扁桃腺及腺樣體並不會造成抵抗力低下,罹患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若錯過7歲前的手術黃金時間,未來可能影響聽力、長相、智力發育等不可逆的情況,不可不慎。

夜尿不全是膀胱的錯 小心6疾病上身

夜尿不全是膀胱的錯 小心6疾病上身#睡眠呼吸中止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睡夢中,突然來襲的尿意總令人難以忍受,只好趕緊起床如廁,在此同時,你可能會擔心,「年紀大了,膀胱變弱了嗎?」根據研究,冬季氣溫愈低,膀胱敏感的問題會更嚴重,但夜尿不只和膀胱與攝護腺有關,也有可能是腎、腦或其他器官發出的警訊。 30到70歲夜尿原因不同泌尿科醫師指出,部分有夜尿困擾的患者,檢查結果並沒有攝護腺肥大問題,這時會根據求診者的年齡,研判是以下幾種疾病造成: 1.睡眠呼吸中止症 正常的生理現象是晚上不製造尿液,讓你一夜好眠,不會因為排尿打斷睡眠,但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半夜腦部處於缺氧狀態,導致無法分泌抗利尿激素,尿液不斷從腎臟流向膀胱,因此會有夜尿情形,30歲以上民眾要注意。 2.腦部發育慢 小孩子常尿床,若排除睡前飲水過量、器官異常、泌尿道感染等因素,則有可能是腦部發育不足,可透過藥物改善。至於成人也可能因為腦部提早衰退而導致夜尿問題。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有「吃多」「喝多」「尿多」三大特色,原因除了喝水量多,導致排尿量增加外,也可能是高血糖傷害到神經,導致神經無法控制膀胱,因此排尿次數比一般人多。 4.腎臟衰竭很多腎病患者到了病況嚴重才發現,不過夜尿是腎臟疾病的初期徵兆。腎臟科醫師表示,腎臟的濃縮能力能幫助人們夜晚不排尿,但在腎衰竭初期,濃縮能力就嚴重受損,膀胱很快就脹滿,導致時常夜尿,40歲以上民眾應慎防。 5.心臟衰竭心臟不好的人,就像馬達無力,身體的水分容易積在下半身,當夜晚平躺時,累積的水分逐漸回流,就成為尿液,逾60歲要特別留心。 6.靜脈曲張曾有50多歲患者一個晚上得起床解尿10次,本以為是攝護腺肥大,檢查發現是靜脈曲張;因為白天站立時,水分滯留在下半身,晚上平躺時水分開始流動,就會形成尿液。

睡眠呼吸中止症 猝死風險提高逾2倍

睡眠呼吸中止症 猝死風險提高逾2倍#睡眠呼吸中止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年3月15日是世界睡眠醫學會訂定的世界睡眠日,今年主題為「健康睡眠,健康老化」。國際睡眠調查發現,僅有10%的人認為自己的睡眠品質非常好,且民眾面對睡的問題也僅有35%會求助醫師或睡眠專科醫師。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暨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醫師表示,除了失眠、睡眠缺乏外,影響民眾睡眠品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長期下來會對身心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睡眠中發生猝死的風險高於一般人2.5倍。好的睡眠品質為健康的基石,呼籲民眾若有睡眠相關問題應積極諮詢醫師並且持續接受治療。8成民眾希望提升睡眠品質 高達6成卻選擇相信網路資訊而非就醫三人中就有兩人會在夜間醒來至少一次;呼吸中止症患者六成現未接受治療此研究針對橫跨歐、美、亞洲的12個國家、共11006名成人進行調查,發現民眾周間睡眠時間平均為6.8小時,而多數民眾認同睡眠對整體健康有重大影響,卻僅有1成民眾表示其睡眠品質非常好,而近7成(67%)民眾在夜間至少會醒來一次。8成的民眾希望改善睡眠品質,但超過6成(62%)民眾選擇參考網路資訊而非就醫。周昆達醫師表示,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成人每晚應該睡足7至9小時,由於國人的工作時數在世界名列前茅,推測民眾的睡眠時數很可能達不到這個標準。除了睡眠時間不夠,「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除了失眠外常影響民眾睡眠的慢性疾病。但根據調查結果,65%確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從未治療或現已停止治療。周昆達醫師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最常見的類型,主要成因為睡覺時上呼吸道反覆塌陷,呼吸道阻塞無法呼吸,重度患者這樣的情形每晚甚至可能發生500多次以上。國外研究更發現這些患者在深夜至清晨發生猝死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倍。周昆達醫師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至10%,估計全台灣有數十到數百萬的患者,通常年紀較大、男性、肥胖、呼吸道狹小、慢性鼻塞、氣喘、吸菸等風險較高。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常有打鼾、白天昏昏欲睡、短暫噎住或倒吸一口氣清醒過來等症狀。長期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也升高癌症、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症未治療 39歲壯男不幸中風周昆達醫師呼籲,改善呼吸中止症可以先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例如減肥、不喝酒、戒菸或改變睡姿,而目前治療第一線多建議使用陽壓睡眠呼吸器,藉由持續維持呼吸道正壓、產生風壓,來防止呼吸道在睡眠時發生塌陷而阻塞。過去針對中重度患者會推薦陽壓睡眠呼吸器治療,但今年2月美國睡眠醫學學會發表的治療指引,卻不再強調以疾病嚴重度來界定,因此即使是輕度患者也可考慮使用陽壓睡眠呼吸器治療。此外還有其他治療,包括口腔矯正器或手術治療等供患者選擇,有需求的患者可找專家進一步評估。患者常見治療動機不足與持續度不佳的現象,自認症狀不嚴重而輕忽治療重要性。周昆達醫師分享,一名39歲壯年男子,因長期夜間打鼾睡不好,被枕邊人帶到醫院接受檢測,確診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小時呼吸中止至少30餘次。醫師建議積極減重及應用陽壓睡眠呼吸器治療。然而患者因未遵從醫囑接受治療,3個月內竟然中風,醫師建議確診後及早治療,減少遺憾的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健康的影響廣泛,即使短期症狀不顯著,長期也容易有不良的影響。周昆達醫師呼籲,民眾若有長期打鼾或白天精神不濟等症狀,宜求助睡眠專科醫師進一步評估與治療。睡眠呼吸器通常約需2周至1個月的調適期,建議患者應調整心態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和平共處,並且定期回診及追蹤治療反應,享有良好睡眠品質,打造健康人生!

打鼾沒關係?恐造成心血管疾病!

打鼾沒關係?恐造成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夜深人靜時,打鼾聲最擾人清夢。但除了擾人清夢,許多人不知道打鼾其實跟健康息息相關。研究指出,鼾聲產生的聲波是可能傷害頸部血管的內皮組織,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腦中風等病症有間接或直接的關連性。熟睡時肌肉放鬆 造成上呼吸道的部分狹窄安南醫院耳鼻喉科劉金瑞醫師說明,打鼾聲的形成是睡眠時呼吸的氣流流過呼吸道狹窄位置產生的聲音,人清醒時因為上呼吸道的肌肉有一個持續性的張力,會維持一個通暢的氣道,不致於造成打鼾,但在睡眠中,尤其熟睡時,身體各部份的肌肉會放鬆,鬆弛的肌肉會造成上呼吸道的部分狹窄,狹窄氣道會造成快速氣流及周圍軟組織的震動,這就是鼾聲產生的原因。研究指出 鼾聲的聲波可能傷害頸部血管劉金瑞醫師表示,打鼾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身體疲倦、記憶力減退等許多健康危害。打鼾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許多民眾疑問:「沒有呼吸中止症,打鼾就沒關係嗎?」其實根據國內的研究團隊指出,鼾聲產生的聲波可能傷害頸部血管的內皮組織,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腦中風等病症有間接或直接的關連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目前治療選擇多樣化現今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主要是靠「多項睡眠生理功能檢查」,這種檢查須在醫院睡上一晚。檢查結果若顯示出有這樣的疾病,可依照嚴重程度及病人意願,選擇不同的治療。劉金瑞醫師表示,目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有多方面的治療,包含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耳鼻喉科的呼吸道多層次手術,輔以鼓勵減重及睡眠習慣改善等都可以幫助治療這樣的病症。耳鼻喉科醫師依據完整頭頸部理學檢查,評估睡眠中呼吸道阻塞的解剖位置,可以對阻塞部位做有效的手術處理,達到良好的療效。

睡少於4小時 交通事故風險高10倍

睡少於4小時 交通事故風險高10倍#睡眠呼吸中止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常人睡眠能達到深度睡眠週期,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淺眠、睡眠品質差,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睡足8小時,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還是睡不飽的原因。若懷疑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打呼、夜尿多、白天嗜睡、容易頭痛、產生高血壓,最好接受睡眠檢測。57萬潛在呼吸中止症患者 醫學會籲大眾重視疲勞駕駛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差,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最容易發生疲勞駕駛,開車疲勞、精神不濟,紅燈闔眼就秒睡,尤其是職業駕駛,行駛在馬路上猶如不定時炸彈。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估計,全台約有57萬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多數未被診斷。睡眠少於4小時 交通事故機率增10倍據交通部2016年統計,疲勞駕駛肇事傷亡人次破2000人,不只危害駕駛本人,對其他公路用戶更是危險。交通部道路安全督導委員會組長徐台生表示,美國的研究顯示,如果睡眠只有4小時或更少,會比一般有充分睡眠的駕駛人高出10倍的交通事故發生率,非常值得注意。呼吸道狹窄導致 醫推非侵入式治療根據睡眠醫學學會指引,呼吸中止症因呼吸道狹窄影響呼吸,治療方式包括開刀、戴牙套、減重等,但以非侵入式睡眠正壓呼吸器治療最有效。顧及用路安全,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好還是做睡眠監測並積極治療,讓馬路不再是虎口,而是安全駕駛回家的路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