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

尖端醫療國際研討會 首創 360度3D全景達文西機械手術

尖端醫療國際研討會 首創 360度3D全景達文西機械手術#微創手術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代尖端醫療已不可同日而語,臺中榮總致力推動「智慧醫療、尖端醫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陳適安院長就任後,成立「尖端醫療委員會」結合最新穎的設備,強化前瞻醫療,全力拓展尖端醫療,創新發展多元診療技術,提升研究量能及臨床應用,期許成為全國尖端特色醫療標竿醫院及世界發展尖端醫療之先導。臺中榮總在尖端醫療委員會成立後,2021年全國首創運用5G傳送心導管手術影像並完成全台首例「達文西手術5G遠程協作」,2022年進行了全臺首例結合「AR眼鏡」及「術中導航定位技術」高難度脊椎側彎矯正手術,更在今年成為全臺首家同時擁有三科(泌尿外科、大腸直腸外科、耳鼻喉科)達文西手術教學示範中心資格之醫院。 尖端醫療融入元宇宙結合5G與360度3D全景虛擬實境 臺中榮總日前舉辦臺中榮民總醫院尖端醫療國際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集結複合式手術、人工智能手術與微創手術等3大主題,邀請14個臨床部門單位參與、國際知名學者共13位、國內醫學暨跨領域專家共78位,開啟5場會議室,以360度3D全景手術實況轉播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融入研討會會議議程中。此次會議同時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的直接前入路(DAA)進行4場live Surgery Demo,全國首創將尖端醫療融入元宇宙,結合5G與360度3D全景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穿戴裝置技術進行live Surgery Demo,讓世界各地的外科醫生在手術的當下,共同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建立遠距醫療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並為臺灣的醫學領域開啟新的扉頁。

一彎腰就喘!三尖瓣膜最新微創手術免開心用「夾子」修補阻逆流

一彎腰就喘!三尖瓣膜最新微創手術免開心用「夾子」修補阻逆流#微創手術

85歲林先生有心房顫動病史,曾接受開心繞道手術,近年因重度三尖瓣膜逆流,平日以藥物控制仍可維持正常生活。但在春節過年期間,突發腳腫、一彎腰就喘不過氣等症狀,台北榮總考量其曾受過大手術、高齡等因素,建議接受「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成功在免開心、無傷口的情況下完成治療,術後第2天即康復出院,也成為國內最年長使用此項新技術的個案。

達文西手術突破萬例!長庚醫療團隊親揭:手術原理、自費價格、優缺

達文西手術突破萬例!長庚醫療團隊親揭:手術原理、自費價格、優缺#微創手術

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因術後傷口小、復原快,已為成泌尿、大腸直腸等外科複雜手術的首選,不過仍有許多民眾,因達文西手術費用昂貴而卻步。《優活健康網》以下整理達文西手術全解析:達文西手術是什麼?健保給付多少?哪些病患適合?有哪些優缺點?懶人包8大重點一篇看懂。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微創手術

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使許多退化性疾病大幅增加,在骨科的醫療技術發展,也變得十分重要且急迫。今(16日)恩主公醫院舉辦「骨科微創中心 關節鏡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臨床成果分享」,骨微創中心是由前院長吳志雄醫師於2019年成立,並在黃信彰院長帶領下積極推動,提供給全民一個兼具安全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除了引進最新脊椎內視鏡系統,還整合各項微創手術,包括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機器手臂電腦導航關節置換手術、微創骨折復位、3D列印矯正切骨矯正手術、肩膝踝髖關節鏡手術系統,擁有非常專業的醫療團隊,為病患服務。 軟骨修復再生技術,一次搞定!為患者創造新「膝」望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有將近350 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其中女性因為更年期後骨質流失,比例多於男性。近年來,膝關節退化已不再是老人的專利,運動傷害、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最明顯症狀即為「痛感」,因其為不可逆轉的漸進性破壞疾病,其病情會逐步惡化,為患者和照顧者帶來不便造成沉重的負擔,過去治療方式常有治標不治本、治療次數多等困境,近來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利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出現,也為關節退化患者帶來新「膝」望。 恩主公醫院外科部吳長晉部長指出,過去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期會先建議患者使用止痛藥、打消炎針、注射PRP或打玻尿酸、復健、護具使用等改善病患疼痛的症狀,但效果有限,且症狀反覆治標不治本,若狀況沒有改善,就會需要手術開刀,過去常見的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方式有馬賽克鑲嵌術、自體軟骨細胞培養移植術、關節鏡微創手術,嚴重的話甚至得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容易因傷口較大且復原期較長,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吳長晉部長進一步說明,「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由工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發,經完整三期臨床試驗獲得衛福部核准,是台灣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只擷取少量非受力區的自體軟骨,經特殊處理後使軟骨細胞活化,再以微創關節鏡手術進行清創後,再將活化的軟骨細胞及載體植入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感染機率低,手術約40分鐘可完成,住院約2-3天即可出院,且只需一次手術即可解決膝蓋軟骨損傷問題,讓徬徨不安的退化性關節患者,不必承受兩次開刀的風險、疼痛及奔波。 吳長晉部長也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應用於早期發現的膝關節軟硬骨病變問題上,在臨床案例中有多位患者得到改善,也讓患者避免因軟硬骨病變的惡化,導致須提早置換人工關節的地步,所以提醒有關節問題的患者應及早尋求骨科醫師做檢查及治療,維持靈活的關節行動力。 「微創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恢復生活機能快! 另一位75歲的張先生,幾年前因為右腳感到疼痛發麻,曾到恩主公醫院復健科看診,經過幾次復健後,疼痛狀況有改善;兩個月前,出門搭公車時,右腳突然無力發麻,趕緊又到醫院就醫,照X光後,發現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因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醫師評估後建議要做脊椎手術,當時一聽到脊椎要開刀,感到緊張害怕,經醫師詳細說明後,在上個月接受了「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只有0.6-1公分、出血量少、住院天數僅1-2天、恢復期短,對脊椎肌肉筋膜損傷小,大大降低了高齡者開刀風險。手術後背痛及下肢無力有明顯改善,目前努力做強化核心肌力訓練,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許立和主任表示,椎間盤突出部分是因為脊椎的老化磨損,好發中年之後,隨著老化,椎間盤中的髓核如同我們的皮膚一樣含水量降低,椎間盤的靈活性跟避震效果也跟著降低,使得椎間盤壓力更大,當突然間的不當受力(搬重物)或外力創傷(滑倒摔跤)就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也有部分發生於年輕族群因長期不良姿勢加上肌力不足造成椎間盤突出。常見症狀像是腰痛、背痛,甚至從下背部、腰部脊椎處輻射延伸至臀部和雙腿,可能從輕微疼痛到銳痛、灼痛感,嚴重時會出現極度劇烈的疼痛,有些人則會感覺麻木、刺痛或腿部無力,也就是坐骨神經痛,對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許立和主任進一步指出,椎間盤突出可以透過休息、藥物止痛、物理治療等方式來減緩疼痛,如經過一段時間,狀況還是無改善,就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是否手術治療。傳統開放式椎間盤切除,改善病患症狀成功率大於95%,嚴重的併發症<1%,無法克服的是術後的傷口疼痛、術後背部肌肉纖維化、肌肉無力等後遺症。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階段已經邁向更精密的微創醫療,微創內視鏡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術後恢復期也短,同時也減少脊椎內固定物(骨釘、椎籠)的使用,因此減少許多伴隨固定物而產生的後遺症。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 提供全方位照護 近年來,微創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爲21世紀外科發展的主流,恩主公醫院也秉持「無私奉獻、謙卑服務」的理念,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與健康資訊,持續發展成為特色醫療中心。恩主公醫院在2019年成立骨微創中心,依照疾病特性整合照護資源,導入專業醫療團隊,積極與各大醫學中心醫療合作,讓民眾可以受到更細心的照顧治療與更友善的照護環境,不僅成為地區醫療與預防保健的典範,更是實踐了守護民眾身心健康的初心。

機械手臂手術治腸癌4天快速出院恢復日常

機械手臂手術治腸癌4天快速出院恢復日常#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6歲蔡先生沒有特殊病史,因解血便就醫,在腸鏡檢查發現結腸惡性腫瘤,腹部CT顯示乙狀結腸巨大腫瘤伴轉移性淋巴結腫大。蔡先生正值壯年期,小孩還小,正在為家庭為生活打拼之際,突如其來的噩耗幾乎招架不住。在醫師的評估下,蔡先生接受機械手臂手術,合併術後加速康復(ERAS)輔助快速恢復,術後4天即出院,原本一直擔心的問題,還有大手術後的疼痛與恢復,幾乎無感。目前術後也接受了7次的輔助化療,持續進行中。 精準切割避開重要自主神經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機械手臂手術和腹腔鏡手術一樣被歸類為微創手術,但二者有明顯差別。傳統腹腔鏡手術儘管較多醫師使用,最大問題就是需靠助手相配合,因為手術時眼睛與手都無法由手術醫師完全自行掌控,有時造成手術未能達到目標。蔣鋒帆說,現在的機器人手術系統本身配置四支可靠且精巧的機械手臂,相較於腹腔鏡系統的加長型夾子與剪刀的組合外,除了機器手臂有關節可靈活轉動,讓醫師能精準切割。這是由手術醫師決定,而不是由協助醫師決定要看哪個部位,通過機器手臂將鏡頭穩妥握住,較不會像腹腔鏡手術常出現助手「扶鏡」時會晃動導致主刀醫師「暈船」狀況。蔣鋒帆進一步解釋,3D影像不僅能隨意放大或縮小,也能將淋巴結、血管、神經看得更加清晰,除了能摘除更多淋巴結降低轉移或復發,可以其精巧避過骨盆與腹內自主神經,讓病患術後能有正常之膀胱、腸道與性功能,恢復期後將原本生活功能的影響降低。 特別適合ERAS  術後加速康復流程以往,許多腹腔鏡直腸的手術由於解剖構造的關係,不容易達到理想的切割面,國際上已有共識建議使用機器手臂系統。新一代系統更將手臂瘦身與加長,讓手術範圍擴大到可以同時執行腹腔與骨盆腔的手術,繼攝護腺癌手術由機器手臂勝出後,大腸直腸手術將會更加推廣。蔣鋒帆說明,由於機器人手臂手術系統屬於精準醫療的體現,精準手術後恢復過程非常迅速與穩定,尤其特別適合採用ERAS,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可望能幫助更多患者預後進展,提供手術後完整人生。

頸部遭刺 微創手術成救命關鍵

頸部遭刺 微創手術成救命關鍵#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王姓男子日前因私人糾紛遭人刺傷頸部,危及生命,民眾第一時間叫救護車將王男送醫,醫療團隊緊急為王男插管維持生命徵象,並送進手術室搶救,經採微創手術排除出血危機,才讓王男免於死亡威脅。 傷勢傷及頸動脈 多數到院前不治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賴韋良表示,王男送到院時,心跳很快、血壓很低,生命徵象呈現不穩定狀態,且因傷口傷及頸動脈,血塊已壓迫到呼吸道,情況非常危急,一般而言,傷及頸動脈的患者多半來不及送進醫院急救即可能出血致死,但王男因血塊堵住傷口,使出血受阻,才讓醫師爭取到時間緊急搶救。不過頸動脈傷口隨時有大出血的危險,醫護團隊仍不敢掉以輕心。 頸動脈急性出血,傳統治療方式必須從頸部切開約10公分傷口、找出血管,並藉由暫時阻斷動脈血流,才能移除出血點的血塊,接著縫合傷口,手術時間長、傷口大,出血也較多。 賴韋良主任改以微創手術進行,從王男鼠蹊處開一個小於0.5公分的穿刺傷口,透過X光血管攝影引導,使導管沿著動脈上行至頸動脈出血處,置入包覆型支架,阻斷出血、讓動脈血流恢復暢通,並移除壓迫呼吸道的血塊。王男術後隔日即可正常飲食、活動,並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休養。 傳統手術治療 傷口疼痛癒後辛苦賴韋良主任指出,包覆型支架通常應用於治療主動脈瘤,在急性出血的應用上相對較少,但以王男的狀況,在血管內放置包覆型支架阻斷出血效果很好,且微創手術傷口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恢復快,患者很快就返家休養;若以傳統手術治療,患者術後的恢復會比較辛苦,住院天數拉長,傷口疼痛也會加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