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增給付未滿36週早產兒 醫學會呼籲:未滿一歲早產兒應盡速施打 預防感染及重症風險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增給付未滿36週早產兒 醫學會呼籲:未滿一歲早產兒應盡速施打 預防感染及重症風險#呼吸道感染

34週早產兒蔡小妹,在一個月大時感染RSV,先是發燒、呼吸「咻咻」聲症狀,接著出現發紺 (嘴唇發紫)、呼吸窘迫症狀,緊急送醫插管維持呼吸,住進加護病房一個禮拜,家長心急如焚。 台灣出生率持續下探,早產兒比例10年內卻是成長了1.8%,為降低早產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後導致重症、插管與誘發氣喘的風險,中央健康保險署自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擴大RSV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範圍,從未滿33週擴增給付至「未滿36週」,也就是實際滿35週加6天的早產兒,預估5年內可照顧到大約4,300多名的早產兒,也讓台灣防疫政策正式接軌日本、韓國,全面提升早產兒RSV防護覆蓋率。 國內每10名新生兒就至少1名早產兒 每年約千名嬰幼兒因RSV住院 國內新生兒持續探底早產兒卻持續成長,根據國民健康署112年統計,台灣早產(<37週) 發生率為10.88%,早產兒的比例10年來成長了1.8%,相當於每10名新生兒就至少一名早產兒,如何讓這些得來不易的小生命健康長大是當務之急。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表示,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名嬰幼兒因感染RSV而住院。根據疾管署112年統計,2023年RSV確診人數較2022年增加近2倍(1.7倍),更是2021年的4倍(4.3倍)。早產兒一旦感染RSV,重症與住院的機率都比足月兒高,此次健保署擴增給付RSV單株抗體至未滿36週的早產兒,接軌日韓RSV預防政策,讓每位早產兒都能在健保的保護傘下安心長大。 RSV恐對早產兒釀四高危機,單株抗體是有效預防武器 健保擴增給付至未滿36週早產兒,推估114年約8600多名受惠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張弘洋醫師指出,RSV是導致早產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具高度傳染性與潛在重症風險,臨床上最常見的風險包含: 高感染率:45%早產兒曾感染過RSV 高重症風險:早產兒若在出生後3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的比率高達7成 高插管風險:早產兒若不慎感染RSV將近5成需要插管輔助呼吸 高誘發氣喘率:一歲前感染RSV的早產兒,未來五年內罹患氣喘的機率高出3倍,不僅影響當下健康,更可能種下呼吸道的長期病根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面對少子化及新生兒照護挑戰,健保署持續優化給付制度,此次擴大健保給付在強化早產兒的預防覆蓋率,也為每一個來之不易的生命提供更好的保護。而此項給付條件預估114年共能照顧到約8,600多名未滿36週早產兒預防RSV感染風險。據統計,兒童患者因感染RSV住院的醫療費用可能高達20萬台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醫師從照護經驗提出,早產兒自出生到出院後,由於需要長時間密切觀察照顧監測,造成家屬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此次健保擴大給付,不僅是降低早產兒因感染需再返院的風險,也減輕更多早產兒家庭醫療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大給付 (自2025年6月1日起) 原給付規定 擴大後給付規定 未滿33週早產兒 每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6劑 未滿33週早產兒 每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6劑 滿33週至未滿36週(滿35週加6天)早產兒 每個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3劑 其他給付規定:支氣管肺發育不全嬰兒與血液動力學上顯著之先天性心臟病童,維持每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最多6劑之規定。 出生後3~6個月是RSV預防黃金期,一歲以內早產兒應盡速回院施打 醫學會攜手基金會呼籲:「按月接種+追蹤」全面守護早產兒健康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明志醫師指出,經臨床研究顯示,感染RSV住院案例多半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3至6個月內,且33-35週早產兒出生後6個月內感染RSV住院時間可長達超過一週,為高風險的早產兒施打3至6個月的預防性單株抗體,可以有效降低感染RSV的住院率、住院天數以及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機會。林明志醫師強調RSV並無專門的治療藥物,單株抗體是目前具多國實證的預防藥物,安全且針對高風險族群具有保護力,對胎齡32至35週早產兒,可降低80%的RSV相關住院風險。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彭純芝醫師呼籲,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未滿36週(滿35週加6天)的早產兒寶寶,若仍在一歲以內,應盡速回院接種RSV單株抗體。透過RSV單株抗體的按月接種時程,同時追蹤寶寶生長狀況,守護早產兒健康長大。 圖/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左)致贈感謝狀及T袖,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右)一起守護早產兒健康  

家長不可不知的防疫重點!台大醫:新冠肺炎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勿過度輕忽

家長不可不知的防疫重點!台大醫:新冠肺炎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勿過度輕忽#呼吸道感染

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兒童染疫風險不容小覷,本文透過小兒科醫師暨公衛專家黃立民教授的觀點,針對家長最關心的疫苗問題及秋冬疾病預防提供專業解答,共同為孩子打造健康有效的防疫之道。 台大醫院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主治醫師表示,雖然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多數表現為呼吸道症狀,與成人相似,但肺炎發生率較低並不代表沒有風險。黃立民醫師說明,小兒染疫會有2、3種成人少見的情況,第一種就是比較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造成呼吸道狹窄因而產生哮吼,讓小朋友有喘、呼吸困難情況,會嚴重到需要到住院。 腦炎、MIS-C仍舊有出現住院個案 黃立民主治醫師指出,新冠肺炎的兩種嚴重併發症值得關注,一是腦炎,尤其是壞死性腦炎,病情進展迅速,可能導致腦壓升高,危及生命並留下嚴重後遺症;二是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會影響多個器官,造成腸胃炎、皮疹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休克。許多人誤以為是在新冠疫情剛爆發時才有這樣的重症,但黃立民醫師強調,即使疫情趨緩,肺炎、腦炎和MIS-C等併發症的病例仍會出現,特別是3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感染風險更高。 黃立民醫師表示,施打疫苗能降低腦炎、MIS-C併發症機率,但若之前曾施打疫苗,到現在都幾乎已經沒有保護力,因此要盡快接種最新JN.1病毒株疫苗更新抗體。針對疫苗的安全性疑慮,黃立民醫師說明,新冠肺炎在全球已施打超過幾10億劑,也累積很多安全數據資料,家長要相信專業判斷,而新的疫苗在劑量上已經減半,副作用比例相信也會降低。他也強調,未來新冠病毒發展恐怕是3~6個月就變種,看起來病毒還會持續流行甚至反覆感染,不能把每一次感染當作賭博心態或覺得本身沒有慢性病就不會太嚴重。施打疫苗減少感染機會,才是避免重症的正確觀念,特別是有慢性疾病的孩童更需要疫苗來加強保護。 孩童是病毒感染源頭,恐引起家庭感染 黃立民醫師指出,新冠病毒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其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兒童是病毒傳播的主要來源,他們排出病毒的量和時間都比成人長,因此很容易在學校、安親班等場所引起群聚感染。若家中成員免疫力較弱,如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感染風險更高。因此,為全家人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是預防疾病傳播的最佳方式。 黃立民醫師呼籲,秋冬是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家長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的日常,有時間就多運動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與益生菌,維持生活作息的規律加上施打最新JN.1疫苗,才是抵禦疾病的最佳準備。

吃完「感冒藥」症狀沒好轉?中醫教「1招」判斷:看喉嚨就知道

吃完「感冒藥」症狀沒好轉?中醫教「1招」判斷:看喉嚨就知道#呼吸道感染

每個人都有過感冒的經驗,事實上感冒有分風寒、風熱,根據症狀不同也會有不同治療。《在看病與吃藥之前》一書由多位醫師共同撰寫,從看診檢查到日常保健,為讀者深入淺出講解治療方法與臨床醫學知識,幫助讀者打造免疫力。以下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周繼朴所撰篇章:

防疫鬆散有民眾四個月內就確診2次!醫:病毒隨時反撲,建議今年要施打一劑新冠肺炎疫苗

防疫鬆散有民眾四個月內就確診2次!醫:病毒隨時反撲,建議今年要施打一劑新冠肺炎疫苗#呼吸道感染

近來寒流來襲,民眾年末活動似乎沒有停歇,疾管署日前表示,入冬除了呼吸道感染要特別留意,面對新冠肺炎併發症的升溫趨勢,預估一月中下旬更可能進入流行高峰。醫師表示,面對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的百年疾病議題,在全球都奮力對抗的同時,更要注意病毒株有相當大的變異性,因此,民眾預先做好防護、施打疫苗才是最好的預防之道。 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李祥和醫師表示,新冠肺炎XBB病毒變異株最大的特點就是具免疫逃脫的特性,因此預防疾病最大的關鍵就是要有新的抗體;世界衛生組織5月份便已建議以XBB延伸譜系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以提升對抗病毒株的免疫保護力。 不少民眾會認為已經打過幾劑疫苗,或是染疫過1、2次應該沒事,李祥和醫師解釋,病毒一直持續變化,人的身體不可能有數萬種抵抗力,每次確診COVID-19症狀可能都不同,這也是必須持續施打疫苗的原因。 從職場防疫、家庭防護來說都應全面施打 從統計數據觀察可看出,新冠肺炎的重症度事實上比流感更嚴重,從家醫科角度來看,不只是高危險族群,從職場防疫、家庭防護的角度來說,民眾都應施打最新疫苗。李祥和醫師說明,目前因應新冠肺炎的策略是傾向以對抗流感化的方式,每年持續施打最新疫苗來對付病毒變異。依照衛福部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的會議結果,也建議民今天秋冬流行前最好接種一劑新變異株疫苗。 李祥和醫師表示,疫苗是預防醫學的一環,只要能在這一關擋下就能防止疾病擴散,他也提醒,由於打疫苗後到身體產生抗體之間會有時間差,因此建議現在就可趕快去施打疫苗以因應冬天可能到來的流行高峰期,預先養好防疫體質。今年政府提供不少公費疫苗,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疫苗都不是減毒疫苗可以同時施打,只要注意2種疫苗接種時,同手臂施打的距離在2.5公分以上即可。 李祥和醫師強調,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演化快速,世界各國能都在緊密監測病毒流行狀況。門診就有案例是6月染疫,後來10月出國回來又再度確診,這表示民眾對於染疫太過輕忽。如果對打疫苗有疑慮,都可以多請教醫師來擬定防疫策略,醫師也會衡量疫後風險與個人狀況,幫助民眾評估施打疫苗的利弊。 另外,秋冬季節普遍日曬不足,民眾很容易有維他命D缺乏的問題,他提醒應該多出門曬太陽、散步,除了施打疫苗,也要注意營養均衡、睡眠充足、排解壓力,讓身心狀態達到平衡也能有更好的防護力。 (圖/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 李祥和醫師)

天涼呼吸道感染警訊升!醫籲:COVID-19+流感雙重威脅,年長者應2疫苗一起施打

天涼呼吸道感染警訊升!醫籲:COVID-19+流感雙重威脅,年長者應2疫苗一起施打#呼吸道感染

時序入秋,又是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期,不僅如此,全球COVID-19疫情仍舊持續,醫師提醒,年長者確診後重症率高,除了要積極接種疫苗,也要注意慢性病的控制,以預防共病帶來的死亡風險。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醫師表示,COVID-19疫情一直都存在,門診也都有個案,年長者特別要注意是因為本身如果又有慢性疾病,一旦確診,重症機率一定會升高。 醫:預防重症最佳方式,慢性疾病諮詢用藥即可 今年老人家有許多公費疫苗需要施打,詹鼎正醫師說明,像是流感、COVID-19的疫苗,建議時間到了就要施打,肺炎鏈球菌則可以視個人的防護需求。流感、COVID-19的疫苗原則上可同一時間施打,如果擔心副作用就隔1週,肺炎鏈球菌疫苗則建議隔1個月。 有些人會擔心家中長輩打疫苗是不是有些慢性病藥物不能吃?或者確診後會影響到慢性病的控制?詹鼎正醫師說明,會有這樣的考量主要是之前COVID-19的特效藥與一些慢性疾病藥物有衝突,但只要在開立慢性疾病藥物時,告知醫師有打疫苗的考量,或者是確診了調整特效藥物的種類,就不用太擔心。 詹鼎正醫師提醒,年長有打疫苗絕對比沒打疫苗好。疫苗剛出來時,有些長輩聽到別人說有副作用不敢去打,事實上在100個確診重症當中,7成是年長者,重症者當中更有8~9成都沒有施打疫苗。「打疫苗絕對是預防重症的最佳方式,甚至還能救回一條命。」 詹鼎正醫師也舉例COVID-19剛開始流行時,有些老年人把自己一直關在家裡,不僅慢性病該回診的藥沒有拿,原來該控制的疾病沒有控制好,加上不敢出門,活動力整個變差,才造成病倒的狀況。 過去2年台灣的平均餘命降低,與COVID-19躍升10大死因有很大關聯。詹鼎正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年長者或者慢性病患者,如果有新疫苗建議盡快施打,未來或許也可考量讓COVID-19像流感一樣成為配套施打。此外,他也提醒年長者,應該要維持生活的常軌,除了作息規律,多運動、飲食均衡以外,只要有施打疫苗,就可以放心出門,維持平常心、好心情,才是預防疾病最佳之道。 (圖/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醫師)

呼吸錯誤,恐臉歪、易疲勞、增感染風險!教你「3招」學會正確呼吸

呼吸錯誤,恐臉歪、易疲勞、增感染風險!教你「3招」學會正確呼吸#呼吸道感染

你有注意過平時自己是用鼻子呼吸,還是嘴巴呼吸嗎?醫師指出,是否有正確呼吸,其實很常被忽略,甚至習慣使用錯誤方法呼吸,卻不自覺影響身體發育,甚至導致疾病,更可能增加牙齒歪斜、呼吸道感染、減低呼吸效率等3大健康風險。建議已習慣經口呼吸的民眾,可以練習3技巧,重新找回經鼻呼吸的正確習慣。

別把孩子當「縮小版成人」餵藥!醫改會警告:家長必知「兒童3藥訣」

別把孩子當「縮小版成人」餵藥!醫改會警告:家長必知「兒童3藥訣」#呼吸道感染

伴隨國內新冠疫情升溫,兒童確診人數節節攀升,而兒童康復後的長新冠症狀也讓家長們人人自危。面對兒童若出現呼吸道症狀、發燒等情形,有些家長為了減少染疫風險而不願帶嬰幼兒就醫,反而誤信網路相關資訊,寧可自行至藥局購買指示藥品,或直接以成人用藥給孩子服用,讓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