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人口老化趨勢不斷加劇,許多長者面臨健康挑戰,特別是在營養不良、衰弱及肌少症的風險上。北市聯醫營養部主任張惠萍提醒,飲食習慣、肌力流失是造成肌少症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指出,光台北市就有半數長者存在肌少症飲食迷思,營養不良的長者更可能導致肌力衰弱,增加跌倒、失能風險。
台灣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人口老化趨勢不斷加劇,許多長者面臨健康挑戰,特別是在營養不良、衰弱及肌少症的風險上。北市聯醫營養部主任張惠萍提醒,飲食習慣、肌力流失是造成肌少症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指出,光台北市就有半數長者存在肌少症飲食迷思,營養不良的長者更可能導致肌力衰弱,增加跌倒、失能風險。
肌少症是因老化或疾病引起的肌肉流失與力量減退,可能導致行動受限、跌倒和骨折風險增加。在預防肌少症的飲食方面,應多注重蛋白質足量攝取,可以幫助建構肌肉、修補組織;運動則以阻力訓練為佳,如深蹲、撐牆伏地挺身等。透過飲食習慣調整與肌力訓練,可有效維持肌肉健康,延緩老化,提升生活品質。
一般說到肌力訓練時,大多傾向談論鍛鍊胸部、手臂和肩膀等較明顯的肌肉群,腿部訓練則經常被忽視。然而,腿部訓練不僅對於塑造強壯有力的大腿和臀部至關重要,而且對於促進新陳代謝、強化骨骼和改善姿勢也具有一定的幫助。《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你4招腿部訓練提升肌耐力。
倒數3個月,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成長迅速,骨骼與肌肉健康成為中壯年族群的關鍵課題。醫師提出居家「行動力檢測3招」,幫助45歲以上民眾判斷行動力退化徵兆,以及留意骨骼與肌肉流失的風險,建議民眾可以透過「聰明吃」和「健康動」兩大原則,輕鬆提升行動力,確保未來的生活品質。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每5人就有1位是65歲以上老人,老年健康問題成為國人關注焦點。而隨年紀增長,肌肉也會加速流失,影響行動能力和疾病發生。復健科醫師指出,許多人以為疲倦、易跌倒是正常老化,卻不知道已是肌少症找上身,建議透過下列3朝自我檢測肌肉及體能狀況,評估是否陷入肌少症風險。
孩子握筆握不牢、拿水杯拿不住,小心可能是「手弓」發育不佳!到底什麼是「手弓」?手弓發展不佳會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訓練小孩的手部肌肉呢?《優活健康網》特邀復健科醫師陳渝仁所撰此文,他建議將手弓訓練融入遊戲中是最好的方式,並提供5招遊戲法,玩彈珠、用手捧水洗臉都有幫助。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後,肌少症是中年過後就要開始重視的問題。肌少症不是只有肌肉減少,還包含肌肉力氣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該如何判斷自己或家中長輩是否罹患肌少症?《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提供「肌少症5特徵」自我檢測方法,預防肌肉流失可避免心臟病、失智症找上身。
研究指出,每多坐2個小時看電視,健康衰老的機率就會降低12%;而增加2個小時的輕度體力活動,則會使健康老齡化的機率增加6%。醫師最推薦中老年長者作「阻抗運動」,它是強化肌力最好的運動,如打太極拳、健走、騎室內腳踏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