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造成許多年長者身體機能退化的主因之一,很多人以為肌少症就是代表老人要瘦瘦乾乾的,但事實上有需多看起來樣貌似乎都還很健壯的年長者,其實他的肌肉組織比例已經開始下滑,但是他的脂肪組織比列卻是提高,造成這樣的年長者外表看起來胖胖、肉肉的,但卻有肌少症的情況。而這種與老化相關的身體組成改變所造成體重增加與肌肉質量減少的狀態,就是「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肌少症」是造成許多年長者身體機能退化的主因之一,很多人以為肌少症就是代表老人要瘦瘦乾乾的,但事實上有需多看起來樣貌似乎都還很健壯的年長者,其實他的肌肉組織比例已經開始下滑,但是他的脂肪組織比列卻是提高,造成這樣的年長者外表看起來胖胖、肉肉的,但卻有肌少症的情況。而這種與老化相關的身體組成改變所造成體重增加與肌肉質量減少的狀態,就是「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家裡有年老長輩要注意!「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兇手,主要特徵是走路遲緩、容易跌倒,伴隨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的狀況。醫師建議可以透過進行簡單的「太極拳」運動來改善,同時太極拳也是排解壓力的養生功法。
一名70歲老婦某日洗澡後,因地板濕滑加上步態不穩,不小心跌坐在地,臀部疼痛難耐且無法行走,緊急送醫後,X光檢查診斷為髖部骨折,因骨折位移嚴重,緊急安排病人接受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而後轉診骨科檢查發現,婦人患有骨質疏鬆症,醫師建議遵守4大要點,以加強骨密度、和骨鬆持續惡化。
目前對成年人的運動建議中,最常見的說法是「建議1週內,至少有5天是每天做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並加上1週2次的肌力訓練」。究竟哪些運動屬於有氧,哪些屬於無氧的肌力訓練,我們一起來看看。
肌肉量不足會使肌力下降,造成身體活動困難,甚至發展成肌少、衰弱症,常常導致跌倒、骨折、失能、生理及精神疾病,甚至是死亡。而疲憊、腰酸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都可能是肌少、衰弱症前期徵兆。
肌少症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因為肌肉質量的流失,造成肌力下滑,引發後續影響的症候群。由於臺灣於2018年已達到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4.05%,預計於2025年達到超高齡社會。當高齡長者抱怨沒有手腳力氣,走路速度變慢,提東西買菜都感到吃力,就要考慮是不是「肌少症」已經找上門了。
肌少症是長者失能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除了會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會增加跌倒機率,容易導致骨折甚至長期臥床的風險,有相當高的致死率。平時除了培養基本運動習慣與攝取正確食物,提早進行檢查檢視肌肉是否流失也是重點之一。
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喝水嗆到、邊吃東西邊講話導致食物進入鼻腔、氣管的經驗,並視為偶發事件不以為意。但這些情況也能是危及性命的大事。董氏基金會就提醒,過了50歲後,體力、肌力、骨質都會逐漸流失,也會使吞嚥的生理和神經功能產生變化,因老化影響、而非疾病造成的吞嚥障礙,是人人都該留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