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奶奶是年近80歲的時髦奶奶,也是個資深的歌仔戲追星族,平常會和戲友相約從台北市看到新竹縣。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許多藝文活動停辦,所以許奶奶除了外出購物外,幾乎足不出戶,成為道地的「宅阿嬤」。前陣子和女兒阿姿聚餐時,她不斷向女兒抱怨走路時腳會感到無力,行走速度也不若以往俐落,而且走樓梯更是吃力,覺得自己老了,女兒聽了十分擔心,深怕獨居的媽媽如果跌倒,後果將不敢想像,該怎麼辦呢?高齡者體適能檢測 評估跌倒、肌少問題女兒聽聞外面的教育機構可以幫忙評估,馬上帶著媽媽去參加健康樂齡活力中心。做完高齡者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媽媽在肌力的檢測結果特別低,像是檢測下肢肌力的30秒椅子坐立次數,只有9下(體育署標準應該要做到12下),而影響平衡的單腳站立和椅子坐起繞物也是如此,分別為2.2秒和12.3秒都在有待加強的範圍(正常為4.9秒和9.0秒)。檢測結果也證實,媽媽跌倒的風險高於常人。長庚科技大學體育室主任陳文詮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都會發生改變。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其姿勢調節所需的肌力為成年人的92.3%,但其動作反應時間卻較成年人慢了27%。且因為肌肉內水分及鉀的減少,使高齡者肌力下降20~40%,在動作反應的時間拉長並出現平衡控制不良現象,所以當老人家走路不小心被碰到時,無法像年輕時身體迅速作出反應動作,因而導致跌倒的發生,若加上骨質疏鬆就容易造成骨折等問題。3招日常居家運動 做好做滿而高齡者也會有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因此可以測量正常速度行走5公尺,若速度小於0.8~1.0公尺/秒,就有可能是肌少症。所幸經過綜合檢測,許奶奶的檢測結果高於標準值,並沒有肌少症。但是除了正常上課外,要如何利用回家的時段補滿老師的運動建議呢?老師教許奶奶簡單3招:第一招:看電視每天3餐飯後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邊看電視邊做坐下起立的動作,一齣90分鐘的連續劇,約有3段2~3分鐘的廣告時間,這時依自己的能力做運動並記下次數,每段應該至少10下。剛開始實施時若腳沒力,可稍微用手扶扶手做運動。第二招:坐公車不管去哪裡都搭乘公車或捷運。每天出去和回家時提前一站下車(若是去偏鄉看戲,晚上太晚回家就省略第一招),走路時以略高於平時的速度進行,配合呼吸收吐腹部肌肉,腦門往天上頂的姿勢前進,每天可增加至少20分鐘的運動時間,同時也能練到腹背的核心肌群。第三招:奉茶每天早上和下午奉茶,用600C.C.的寶特瓶裝水至少半滿,坐在餐桌旁,雙手握住寶特瓶中段,瓶口朝外,將前臂平放於桌面(若能力許可亦可雙手水平騰空),同時將雙手慢慢將寶特瓶舉到手臂可以達到的最高位置後,接著放下回到起始位置完成一下動作,每次至少做10下。要依著訓練時間而增加次數並增加水量,若覺得水瓶太輕也可以改裝密度更高的綠豆或鐵珠。陳文詮指出,雖然只是簡單的3招,但在女兒的全心記錄督導及鼓勵下,許奶奶的運動達標4周後,原本出門會抱怨的腳痠消失了;6周後的期中測驗,所有數值都明顯改善,言談之間又回到閃亮的眼神,爬樓梯也不是問題了。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看戲,但是許奶奶繼續上課,也參加同學的邀約聚會,跳脫了「宅阿嬤」行列,經過近12周的訓練,歌仔戲終於開演,許奶奶又開始與戲友一起到處追劇,許久未見的戲友們也紛紛稱讚更許奶奶的精神、氣色都變好!

跟金牌國手玩闖關賽 PK身體素質

跟金牌國手玩闖關賽 PK身體素質#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東京奧運因新冠肺炎延期,讓原本蓄勢待發的選手被迫拉長戰線,打一場365天的延長賽,對身心都是很大挑戰;一度傳出打算在東奧結束後退役的世界球后戴資穎,日前受訪時也坦言,太久沒出賽怕會生疏,需要參加一些模擬賽,找回比賽節奏。大家不經想問,小戴能不能眾望所歸為台灣抱回金牌?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分析,這一年讓選手有充裕的時間養傷,把體能調整到最佳狀態,2021一樣可以有好的表現。東奧延期 選手有充裕時間養傷備戰戴資穎、郭婞淳、李智凱、鄭兆村等大家熟悉的選手,他們締造佳績風光背後,誰不是滿身傷,20年來,林瀛洲多次擔任中華代表隊的隊醫,陪選手四處征戰,是他們堅強的靠山,還曾經一個人負責照顧300多名選手。他表示,以往賽事總是接踵而來,受傷只能先救急,讓傷勢不要惡化,可以繼續出賽,現階段選手除了如常訓練,復健科治療方式多元,選手也有時間接受效能較持久、需要較長時間修復的治療。一名專業又受信任的運動醫療照護者,可以讓選手的運動生涯延長、甚至更上一層樓,但信任感無法短時間建立,尤其選手的健康狀況至關重要,像是明天就要上場,今天身體有點小狀況,必須找可以信任的人幫忙解決問題,對選手而言,這輩子所學所練都要在明天展現出來,如果這個照護者給的建議不適合,可能比賽成績就毀了。林瀛洲會這麼受選手信任不是沒原因。大學時是籃球校隊,也曾有過選手夢,他很能理解運動員的想法和需求,以及對訓練和比賽的渴望,有時不需言語就能心神領會。他說,有效治療,不僅是將受傷部位治療好,還要觀察選手的練習方式,找出選手特別容易受傷的位置,安排後續復健訓練計畫,讓選手在短時間內復原,盡快回到運動場。因此,光有醫學知識還不夠,必須深入了解每種運動特性及賽事規則,有時還要客串心理師,減少他們對賽事的不確定性。運動醫學專家 首度與民眾面對面分享運動知識林瀛洲回憶,2014年亞運登場前兩個月,空手道選手文姿云扭傷腳踝,他評估傷勢後,安排一連串治療及復健計畫,讓文姿云在亞運時身體回到巔峰狀態,不僅順利摘金,並在四年後的亞運連莊金牌。協助選手奪牌,是身為一名專攻運動醫學的醫師最開心的事。有感於防疫期間,民眾生活型態改變,外出運動意願降底,可能造成免疫力下滑,反而增加感染風險,一向致力學術發展交流的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在「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首度站上第一線和大眾面對面,盼透過科學方式鼓勵大眾在家也能健康運動,同時預防肌少症;也希望提供正確知識,釐清似是而非的運動觀念。時間:即日起至12/6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特色:12/5(周六)13:00「宅健人闖關遊戲」,奧運國手文姿云、林郁婷、譚雅婷、王子維將和民眾一起闖關PK身體素質,會後還有林郁婷、王子維簽名會。

養肌防老你吃對了嗎?3餐飲食有訣竅

養肌防老你吃對了嗎?3餐飲食有訣竅#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隨著年紀增長,常見的現象是肌肉量逐漸流失,導致體能耐力降低,不少長輩常常懼怕慢性病上身,對於飲食過度小心節制,反而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造成肌少症或衰弱症。依據國健署2019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顯示,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長者有9.5%出現衰弱前期到衰弱狀態,75至84歲長者18%;85歲以上長者則有33.8%,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易因為肌力、平衡感及體力變差增加發生跌倒的風險。奶類引發腸胃不適 可改以優酪乳、起司替代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65歲以上長者的每日飲食中,六大類食物的攝取不均衡,如飯吃比菜多、奶類嚴重不足、蔬菜及水果缺乏、油脂偏低及不常吃堅果。在獲取蛋白質的來源中,明顯不愛喝乳品,每天奶類只攝取約半杯,與建議1至2杯差距甚大;奶類攝取嚴重不足的常見原因是牛奶中的乳糖引起腸胃道不適感,建議選擇乳糖含量較低的優酪乳、起司等代替,由分次少量開始逐量增加。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可優先選擇豆、魚、蛋、肉類及乳製品等,每餐需吃至少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並平均分配於三餐中,才能有好的吸收,產生增肌的效果,並藉此攝取其他重要營養素,如鈣質和維生素B群等,加上搭配足夠的蔬果、適量的堅果油脂類及全榖類,多樣化食材才能攝取到愈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飲食採「3好1巧」 改善身體衰弱、肌無力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及共餐據點,運用國民健康署3好1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的健康均衡飲食原則辦理營養教育系列課程。袁旅芳主任呼籲,應參考「我的健康餐盤」建議食物份量,以達均衡且充足的熱量攝取,並提醒長者「每天早晚1杯奶、3餐優蛋白」達到足夠且均衡的蛋白質攝取量,以改善身體衰弱或肌無力的現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要活就要動 2招居家運動遠離肌少症

要活就要動 2招居家運動遠離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老化是正常現象,而人體肌肉的流失也是是自然且持續的生理現象,隨著年紀越大,流失的速度也越快,過了40歲,每十年流失8%,到了70歲,每十年流失15%。其中腿部的肌力流失更為快速且明顯,也就是為什麼人上了年紀走路就變慢、變虛弱,有時需要柺杖輔助行走,物理治療師鄭宇劭說,這都是可以預防且避免的。除了老化 臥床、失能也會肌力流失除了老化會流失肌肉之外,長期不運動、臥床、失能、營養不良等,也會造成肌少症。鄭宇劭表示,肌少症會使長輩們活動力下降,還可能造成骨質疏鬆、代謝疾病,也會因下肢肌肉無力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核心力量、腿部、臀部統稱為下肢肌力,若是有持續運動及訓練者,不僅可以減緩肌肉流失,還能增加肌肉力量,即使年紀大生病,也不會立刻變得衰弱。在家單腳起立 測驗下肢肌力夠不夠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肌少症,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坐在椅子上,雙手平舉在兩側不要扶任何物品,也不要壓大腿,接著一隻腳往前伸直,用另一隻腳的力氣盡量維持平衡站起來,若無法單腳起立可能就要考慮肌少症的危機。鄭宇劭分享,在家就可以輕鬆鍛鍊下肢肌力,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或是做重量訓練,在家中找一張堅固又穩定的椅子,藉由自身體重的阻力訓練就可以有效加強。1.坐姿腿後肌伸展將右腿往前伸直,膝蓋打直,雙手叉腰,背打直,抬頭挺胸,接著身體慢慢向前傾,腰保持直立,一次10下,一天三次,右腿做完換左腿。會覺得大腿跟小腿後側有伸展的感覺,無法順利單腳起立的時候,其實很多人不是因為大腿屁股沒力,而是另一隻腳抬不起來,可能是因為核心肌群不會出力,導致骨盆後傾彎腰,讓腿後側有緊繃感。腳如果有明顯的痠、痛、麻,要記得就醫,有可能是坐骨神經痛。2.椅上深蹲同樣拿一張椅子,上半身不彎曲,站直慢慢坐下到椅子上再慢慢起來,一次動作約3秒,做10下,休息一下後重複三次。大腿前側及屁股後側感覺到緊繃、微痠是正常的。起立坐下都不要太快,站起來會比坐下相對簡單。練習後頂多會痠兩天,保持正常的作息習慣就可以。一周至少訓練三次,大約兩周就能改善整體穩定度。平常很少活動的人,剛做完可能會有肌肉微痠,維持活動即可舒緩,鄭宇劭說,越練就會發現越來越不痠,他也提醒,椅子一定要選穩的,不要用塑膠板凳避免危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50歲起大腦每年萎縮 健康吃可凍齡

50歲起大腦每年萎縮 健康吃可凍齡#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覺得「老化」離你還很遠嗎?董氏基金會引用統計數字指出,國內平均壽命雖達80.7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3歲,晚年平均有8.4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因此不只要長壽,更要延長健康餘命及提高生活品質,而人一過50歲後,不只體力逐漸流失,大腦也會隨著年紀逐漸萎縮、變小,得靠「吃、動、睡」幫助大腦凍齡。嚴重退化恐惡化為失智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大腦會隨著年紀逐漸萎縮、變小,根據研究,50歲過後,大約以每年0.2到0.3%的速率萎縮;60到91歲會加速至0.5%,腦容量較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包括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的話,有可能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失智症。而過去亦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大腦早衰,可以怪罪於飲食、生活型態、睡眠品質不佳。多項研究已經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5小時或>10小時)也較易有較差的認知功能及憂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許惠玉表示,飲食品質不佳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影響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不佳的飲食包括含糖飲料、油炸、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多動預防肌少症 睡好認知功能也較佳許惠玉強調,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而大腦健康是由整體飲食內容而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建議每日在六大類食物中,至少攝取15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劉建良表示,日常生活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能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1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多篇研究亦建議,最佳的睡眠時間為每晚7到8小時,且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

長輩:明明有在爬山 為何還得肌少症?

長輩:明明有在爬山 為何還得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年養生、運動風氣盛行,更有不少長輩為了健康而提高運動頻率並調整飲食習慣,但如果沒有建立正確運動及飲食觀念,反而可能因此陷入「肌少症」危機,增加老年失能的風險!台灣65歲以上國人肌少症盛行率高達7-10%,但從2019年底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對六都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有聽過肌少症的50歲以上國人僅佔52.7%,且聽過者中僅有26.4%答對防治肌少症之飲食原則、10.1%答對增肌運動種類,顯示民眾對於肌少症的防範意識仍不足。阻力訓練才能維持肌力 健身不是年輕人專利肌肉隨著年齡增加流失得越快,一旦肌力下降可能造成跌倒、骨折,增加失能風險,嚴重一點可能終生臥床,大大影響晚年生活品質。長輩可能會問,明明有在爬山或在公園運動,怎麼還會得肌少症?的確從同份調查中看到,44.4%長輩有每天運動的習慣,且高達8成是以「散步、健走」為主,但熟齡長輩其實更該選擇從事肌力訓練以避免肌少症。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郭家驊特聘教授表示,有氧運動雖有助提升心肺功能,但阻力訓練才是維持肌肉量及肌力最好的方法。肌力訓練非年輕人專利,別認為上了年紀就不能做,事實上已有研究證實即使到80-90歲,高齡者仍可選擇合適自身體能狀態的肌力運動,促進肌肉細胞汰舊換新,達到肌力倍增與阻止肌肉量下降的效果,其中特別建議可學習深蹲等強化臀腿肌力的運動,以降低跌倒風險。郭家驊教授也建議長輩如果狀況許可,最好能養成習慣至運動中心或健身房找專業教練指導動作及調整強度,以避免受傷。少油、少鹽、少糖 小心吃出營養不良除了選錯運動項目外,很多長輩認為只要「少油、少鹽、少糖」就能維持健康,這其實也是錯誤的觀念!防治肌少症也須從飲食中補給合成肌肉的原料,但調查中看到民眾50歲後為了健康,3成會選擇少吃肉類、蛋、海鮮,其中2成是因牙口不好。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表示,若無三高、腎臟問題或醫師指示,過於限制飲食恐反造成營養不良,更不易維持肌肉量。均衡飲食前提下需注重足量優質蛋白質攝取,包括黃豆及其製品、魚類及海鮮、蛋、肉類及乳品類,而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國人乳品類攝取不足1份高達9成,故鼓勵長輩透過攝取每日1.5份乳品以補足蛋白質所需,也很合適牙口問題者。營養師建議早餐和點心飲品可改選擇鮮乳,也能藉此替代較不健康的含糖飲料;乳糖不耐症者可選擇無糖優酪乳或優格,純素食者則可以無糖豆漿替代。改掉錯誤養生觀念 減少老年失能風險老年後能保有自在行動力、享受良好生活品質,相信是大家最在乎的事情,想正確養生就得改掉錯誤的健康觀念,透過飲食均衡再加上足量優質蛋白質攝取,並搭配阻抗型運動,就能遠離老年失能兇手「肌少症」威脅。

高齡族不愛動問題多 掌握溝通3原則

高齡族不愛動問題多 掌握溝通3原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年人不出門問題多多,有日本新創企業研發電動輪椅、肌力裝,冀望未來以科技輔助介入長照問題。預防醫學暨家醫專科醫師洪暐傑表示,老年人久不出門,容易有憂鬱、肌少症等問題,感染、死亡風險都會增加,對於科技輔助樂觀其成。不過,他也提醒,照護長輩應秉持「尊重」、「自主」和「關懷」,以多溝通、鼓勵取代強迫,才是最佳原則。長期不出門 肌少症、憂鬱現隱憂針對老年人不出門的原因,洪暐傑醫師指出,可能是行動不便(關節退化、骨刺,肌無力、中風等)、有頻尿等大小便問題,或者情緒上懶得出門,覺得出門無趣,也有人怕出門增加家人照護負擔,甚至是社交退縮,怕被外人冷落,以及擔心裝有鼻胃管、坐輪椅,外觀不好看不敢出門。洪暐傑醫師強調,如果老年人長期不出門,長期社交退縮,很容易演變為憂鬱症,且在家若吃得隨便,營養素不足,加上活動力不夠,出現肌少症,「肌肉量少10%,免疫力就會下降,肌肉量減少超過30%,直接與感染和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長輩長期待在家,可能習慣24小時都在睡覺,作息顛倒,容易情緒不穩定,易與家人起衝突,甚至與整家族都鬧翻。都是醫師在臨床上常見遇見的狀況。老年照護大不易 照護者也會職業傷害 洪暐傑醫師臨床上還觀察到,照護過程中,7成照護者常有下背痛的困擾,因為搬運照護需長期彎腰,嚴重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手麻腳痲,甚至照護者有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也曾遇過照顧者,力氣不夠,搬運長輩過程中,支撐不住雙雙跌倒,兩人都骨折了。他提醒,照護者要特別小心,確保搬運姿勢和動作,避免照護和被照護者都受傷。面對高齡浪潮需求 日本研發高科技輔具同樣面臨老人化浪潮的日本,意識到老年長照的重要性,結和高科技來幫助長輩與照顧者,甚至設計多有巧思,讓人對輔具改觀。例如有企業研發電動輪椅,外觀具未來感,且多輪設計,操作性方便。甚至針對照護者,也有極具科幻概念的肌力裝,不靠電力以空氣動力提供支撐力,讓照護者在搬運時更省力,避免受傷風險。洪暐傑醫師對於科技輔助樂觀其成,表示很多家屬僅是用輪椅把患者推至公園,但在旁邊聊天,沒人理會長輩,不是很好的狀況。電動輪椅的優點,是長輩可以自行操作,當握有主控權,情緒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能自主,很容易有上述憂鬱等情形;至於肌力裝,若有助於減少照護者關節、肌肉壓力,是有助於預防肌肉、骨骼受傷,甚至避免兩兩跌倒。不過醫師提醒,使用這類輔具還是要諮詢專家,包含輪椅的安全性、操作性、輪椅高度,都是需要評估的。照護長輩 醫師籲尊重、自主和關懷許多人總是希望給長輩最好的,但洪暐傑醫師說,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長輩,長輩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應秉持「尊重」、「自主」和「關懷」原則,只要沒有太大健康危害,讓長輩感覺被尊重很重要,並給予生活上各種關懷。「預防醫學教科書中,針對90歲以上人瑞的建議,白話就是『醫師不見得活的比病人久了』。」醫師說,只要沒有太大危害,盡量不要強迫病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過,長輩是否出門,仍是大哉問。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仍要多鼓勵、溝通,取代脅迫,對於家屬和長輩才是較好的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國人普遍缺鈣 大師兄林智勝倡喝牛奶

國人普遍缺鈣 大師兄林智勝倡喝牛奶#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7歲以上的國人鈣質攝取均未達建議量,高達8到9成每日乳品攝取不足1份,國健署邀請職棒選手「大師兄」林智勝推廣喝牛奶的好處。民眾即起至6月14日於國健署臉書專頁上傳與牛奶的合照並tag好友,就能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好禮。7歲以上國人 鈣質攝取量低於建議量一半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牛奶中的鈣質是重要營養來源,希望至少早晚一杯奶,均衡營養,不只可以喝下去也可以入菜,增加鈣質吸收。林智勝說,他本身會要求兒女多喝牛奶,兒子身高比較矮,又喜歡運動,打籃球、打羽球,運動量很大,所以會要求他們多喝牛奶,他自己則是練習完後,也會補充牛奶,對他來說,一起床早餐喝一杯牛奶,對於喚醒身體感覺有幫助。根據2013年到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8到9成的國人每日乳品類攝取不足1份,7歲以上的國人,鈣質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30%~50%,鈣質為國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孩童需鈣促進骨骼生長 長者可防肌少症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指出,鈣質可以維持骨骼檢康、正常凝血作用、細胞訊息傳導、正常肌肉收縮和維持血鈣穩定,乳品鈣質吸收率佳,乳品可提供優質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B2、礦物質鈣、磷等營養素。各年齡層都需要補充足夠的鈣質,對於處於生長期的孩子來說,蛋白質、鈣質是肌肉和骨骼生長的重要原料;對於愛運動的青壯年,鈣質可提供肌肉修復所需的蛋白質和醣類,並補充流失的能量;長青族搭配適度的身體活動和補充乳品中豐富的蛋白質,有助於預防肌少。乳糖不耐症族群 可選擇起司及優酪乳羅素英組長建議,有乳糖不耐症的族群,可選擇乳糖含量較低的發酵乳品,例如起司、優格、優酪乳,並優先選擇無加糖的產品;素食或其他無法攝取乳品的族群,可從堅果種子、深綠色蔬菜或豆干、傳統豆腐獲得鈣質。楊哲雄營養師表示,19歲以上成人每天所需要的鈣質是1000毫克,建議一天飲用2杯牛奶,一杯240c.c.,加上三餐食用超過一個拳頭大的深綠色蔬菜和一茶匙堅果類,就能補足一天需要的鈣質需求。有些人擔心拿鐵中咖啡會影響鈣質吸收,雖然會有影響,但是有喝還是比較好,鮮奶茶或拿鐵都可以是補充攝取鈣質的方式。國健署也提供乳製品入菜的菜單,包含木瓜堅果牛奶、純奶西瓜布丁和泡菜乳酪飯捲等,國健署邀請民眾響應世界牛奶日,因此辦理抽獎活動,民眾在活動於國健署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hpagov/)上傳與牛奶的合照並tag好友,就有機會獲得好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