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長者的肌肉質量與功能會逐漸下降,容易出現肌少症。如果同時伴隨脂肪過多,就會形成「肌少型肥胖」,其健康風險比單純肥胖或單純肌少症更高。對銀髮族而言,目前尚無特效藥可治療,因此預防與改善必須依靠飲食與運動並行,才能有效提升身體功能與生活品質。
隨著年紀增長,長者的肌肉質量與功能會逐漸下降,容易出現肌少症。如果同時伴隨脂肪過多,就會形成「肌少型肥胖」,其健康風險比單純肥胖或單純肌少症更高。對銀髮族而言,目前尚無特效藥可治療,因此預防與改善必須依靠飲食與運動並行,才能有效提升身體功能與生活品質。
一名72歲老婦長期早餐僅吃稀飯配醬瓜,自認清淡健康,卻逐漸出現走路不穩、上下樓梯困難,甚至滑倒,就醫經新竹台大分院評估,發現為肌少症高風險族群。在營養師建議下,她改以豆漿、雞蛋、蔬菜補充營養,並搭配彈力帶運動,3個月後肌力與平衡感改善,生活品質提升。
「最近走路變得愈來愈慢,連提菜籃都覺得吃力,是不是年紀大了就會這樣?」這是門診中長輩常見的疑問。物理治療師提醒,這不僅是自然老化現象,更可能是「肌少症」悄然上身的警訊,想要預防及改善肌少症,可透過日常4招簡單的手臂及腿部運動來減緩肌肉流失。
68歲的曾女士,過去從不運動,也沒察覺肌力隨年齡流失,直到某天走路感到吃力,連瓶蓋都轉不開,最後因肌力不足跌倒,造成脛骨粉碎性骨折,才驚覺自己同時面臨骨質疏鬆與肌力不足的危機,這次意外讓她開始正視並積極改善健康狀況,至醫院門診復健6個月後,行動力才恢復正常。
你打開一瓶果醬是輕而易舉,還是得費一番力氣?別小看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它其實是衡量你整體健康狀況,甚至可能反映壽命長短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顯示,開罐時所需的手部施力可能達到10幾公斤,依照瓶蓋的密封狀況有所不同。能否產生這樣的握力,不只是肌肉強度的體現,也反映了你日常是否有維持身體活動的生活型態。
75歲的王姓阿嬤時常走路跌倒,家人以為骨質疏鬆症,經過肌肉量分析檢查僅4.2,遠小於亞洲女性基準5.4,診斷為肌少症。醫師提醒,年長者無力跌倒,常被誤為骨質疏鬆症,其實肌少症機率很大,如又有骨質疏鬆就易骨折。養護肌肉需從強化營養和運動著手,年長者提升蛋白質數量,能減少肌少症發生機率。
肌少症是指因年齡增長,所出現的肌肉量減少加上肌力減退及體能下降的現象,已被認定是老化有關的肌肉疾病,容易造成跌倒與骨折的風險,甚至會增加死亡率。營養師提醒,肌肉悄悄流失,可能導致長者失能、行動力降低,及早透過飲食與運動介入,有助於延緩肌肉流失、維持身體機能與生活品質。
端午節吃粽子,小心長輩吞嚥安全!85歲李爺爺和家人團聚吃粽子,家人貼心準備北部粽,以為配水吃比較好吞,沒想到卻導致爺爺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在加護病房住了整整一週才出院。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口腔肌群衰退,潛藏吞嚥危機,可透過居家訓練健口操,有助於提升吞嚥功能,讓長輩安心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