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慢性腎病+肌少症增死亡率  7大指標幫助提早預防

慢性腎病+肌少症增死亡率 7大指標幫助提早預防#腎臟病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錫賢,門診一名慢性腎臟病患,每次回診看來逐漸消瘦,行動也變慢,抽血檢查亦與過往無明顯差異,故對其進行握力測驗與營養評估後,發現原來是出現「肌少症」。 慢性腎病患者肌少症盛行率可高達40~60% 一般人隨著老化,肌肉量本來就會慢慢流失,如果沒有運動又流失更快。因為方法不同,肌少症盛行率範圍很大,台灣本土研究則發現65歲以上長者原發性肌少症盛行率在3.9%-7.3%。陳醫師表示,在次發性肌少症中,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必須限制蛋白攝取量,若加上整體攝取熱量不足,發生蛋白質能量耗損 (PEW),就會讓肌肉流失更快。根據統計,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肌少症盛行率可達7~ 14%;在後期慢性腎病患者的肌少症盛行率更可高達40 ~ 60%。如果不注意肌少症問題,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會提高住院率與死亡率。 有時病患並未注意到自己有肌少症,若拖延會讓疾病惡化而不自知。陳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若發現自己變得很容易累,比如跟以前走一樣的路或爬樓梯,要休息更多次,或者是體重減輕等,都要盡快到門診回報醫師,醫師會透過握力測驗與營養檢視判斷是否為肌少症來介入治療。 由於蛋白質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含氮廢物,讓腎臟有多餘負擔,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有較嚴格的蛋白攝取量限制 (第3-5期慢性腎臟病,蛋白質攝取量應控制在0.6-0.8g/kg/day,甚至更低),很多患者變得不敢吃太多,但沒有完整的營養素攝取反而會導致營養不良、更影響健康。 陳醫師建議病患,除可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來平衡攝取量,透過醫院營養諮詢也能更了解飲食指南。另一方面,在治療方向上,陳醫師也會以「酮酸胺基酸」輔助進行治療。 酮酸胺基酸幫助「轉胺」 治療兼營養補充 「酮酸胺基酸」是一種慢性腎臟病用藥物,最大的特色就是「轉胺」,能將原來含氮廢棄物轉化成病患可運用的蛋白質,不僅用於治療,還能兼具補充營養。陳醫師說明,如果蛋白質已不足的病患,只運動是不夠的,臨床治療上可在醫師評估後,考慮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它將BCAA  (支鏈胺基酸)與必需胺基酸轉為沒有胺基的型式,不造成腎臟負擔,當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時,還能改善尿毒症、延緩洗腎,並減少肌肉流失、提高肌肉合成效率,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在國外大多於慢性腎臟病第四期時就已經將「酮酸胺基酸」介入治療之中。 陳醫師也提供幾個肌少症檢視指標,如果有以下徵兆,一定要提早就醫: 走路變慢 體重越來越輕(三個月下降6~10%) 與同期自己相比較體力差很多 坐下要起身變得困難 容易跌倒 容易疲勞 握力下降 如果發現有上述情形,門診時需告知醫師並進行相關評估,儘早介入慢性腎臟病患的肌少症治療,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避免疾病惡化。 (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陳錫賢醫師)

洗腎後易喘心悸又水腫,竟是心臟缺血!醫:腎臟「這功能」已失調

洗腎後易喘心悸又水腫,竟是心臟缺血!醫:腎臟「這功能」已失調#腎臟病

63歲曾女士是長期洗腎的病人,最近洗腎完總感到呼吸喘、心悸、雙腿水腫,以為是洗腎時體內多餘水分沒能順利排除,調整了透析脫水量,也嚴格控制平日飲水量,不適狀況卻沒改善。經腎臟科醫師檢查排除各種因素後,懷疑是心臟問題,請心臟內科醫師會診後,檢查發現原來是缺血性心臟病。

肥胖與腎臟病

肥胖與腎臟病#腎臟病

肥 胖 與 腎 臟 病  /  雅得麗生活診所_何信緯醫師 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都有關聯性,甚至也是大腸癌、子宮內膜癌和乳癌等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但你知道肥胖也和腎臟病有關嗎? 國內研究指出,內臟脂肪越高,腎功能越差,單就肥胖本身即可引起或加速腎功能的惡化, 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1.5倍。 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 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會加重病情,另外肥胖也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國民健康署也呼籲,輕忽肥胖將導致腎臟加速病變,除了影響個人健康及家庭生活品質,更對國家社會經濟產生莫大影響,如果不好好保護腎臟,嚴重必需要洗腎, 腎臟病人高達56%有體重過重及肥胖,真的要小心! 預防腎臟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健康三守則 :「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 ▓「規律運動」: 建議每週至少運動五天,中等至激烈程度之運動 (如快走、慢跑、自行車、游泳、跑步機等),每天累計達30分鐘以上,運動時心跳速率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強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 ▓「健康飲食」: 在初期慢性腎臟病(CKD,stage 1-3a),不必實施低蛋白飲食,但避免過量蛋白質(建議每日不超過1.0gm/kg),依自己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和病情,找出適合個人的飲食計畫,並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每天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食物、適量油脂及減少鹽份攝取等方式,達到減緩病情進展及維持健康的目的。 ▓「體重控制」 若體重難以控制,可尋找專業的減重醫師及營養師幫助, 共同落實健康,遠離肥胖及慢性腎臟病帶來的威脅。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70歲腎病模範多年不惡化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70歲腎病模範多年不惡化#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腎病患者多,最主要除了飲食習慣影響外,沒有病識感、輕忽病情也是主因。若患病後又不遵照醫囑或忌口,都可能讓病況持續惡化而終究面臨洗腎一途。自律飲食、遵守醫囑 多年維持體力也運動台北慈濟醫院有一名70歲「腎病友模範生」,是一位退休老師,在腎臟病第四期後開始使用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的治療,病情控制將近4年沒有惡化。這位老師說明,自己本來肉就吃得少,患病後都是自己處理低蛋白飲食,多料理青菜、肉、豆腐等,盡量清淡也使用好油,作息相當正常。治療期間搭配酮酸胺基酸藥物體力維持很好,讓她可以持續運動、爬爬山很開心。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主任郭克林說明,除了早期治療與遵照醫囑,腎臟病友的自律飲食是最大的關鍵。慢性腎臟病友如果稍放縱飲食導致蛋白攝取過多,若又發生共病的互相影響,腎臟會惡化相當快速,甚至可能加速進入洗腎階段。「腎臟是相當敏感的器官,很容易受到其他器官病變影響。」因此只要有慢性腎臟病友突然間的病況惡化,門診都會先要詢問近期是否有其他疾病,若沒有,大多就是飲食造成。「腎臟病變沒有明顯不適,沒有警覺更危險。」「只吃藥沒有效」 醫:要嚴格控管低蛋白飲食在醫學實證上,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對延緩腎臟惡化已有相當多的實例。郭克林表示,最主要原因就是酮酸胺基酸能夠抓取含氮廢物(尿毒素)將其轉換成人體的必需胺基酸,不僅幫助腎臟解毒、減少負擔,更能轉為成營養素讓人體吸收。「就是垃圾變黃金的概念。」但郭克林也提醒,在這樣的機轉當中,必須要有正確的熱量來輔助。40歲之後腎臟功能下降 提早保養是關鍵人在40歲過後,腎功能就會開始退化,如果生病更會加快速度。郭克林指出,一定要提早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選擇多吃優質蛋白質來保養身體;如果已經開始有慢性腎臟病更要有疾病認知,更要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取份量與類別。「通常到第三、四期因為貧血與荷爾蒙的變化,身體會明顯疲勞且不適,這時候再來調整都太慢了。」郭克林提醒慢性腎臟病友,要遵守「早期治療、自律飲食」的原則,從觀念、日常習慣調整起,即便罹患疾病,也能夠像這位退休老師一樣,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這位病友也鼓勵同樣身為腎友的族群,要信任醫師、放寬心胸正常作息,最重要的就是遵守飲食原則,久了就會習慣,維持療程才能實現自己想做的事。圖說:定時回診遵照醫生指示調整飲食,確保攝取正確的營養。

慢性腎臟病第五期中醫以氣虛血瘀調理改善生活品質

慢性腎臟病第五期中醫以氣虛血瘀調理改善生活品質#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慢性腎臟病第五期的患者,第一次來看中醫門診時,腎絲球過濾率為GFR 6.2,原本膚色暗黑,整個人有氣無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後,腎絲球過濾率進步到GFR 14.5。數字上的進步雖然只是個位數,但是整個人的精神、體力、生活品質像是換了個人一樣,完全煥然一新。 要兼顧患者共病避免血管硬化延緩惡化慢性腎衰竭,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尿毒症。隨著腎臟的功能越來越差,症狀也會越來越多,例如:食慾不振、噁心、口腔有異味、膚色改變、腸胃出血、尿量減少、肢體水腫、肺積水、呼吸喘、心悸、高血壓、呼吸喘、全身無力、頭暈、怕冷、心律不整、骨骼疼痛、皮膚搔癢等。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一般用藥上,慢性腎衰竭要兼顧患者的共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另外會著重使用降蛋白尿藥物、磷酸鹽結合劑、末梢血管擴張劑、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第二型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等來穩定血壓,更要減少血管硬化、改善循環,才能延緩腎臟的惡化。   在中醫方面,慢性腎衰竭有另一個病名稱為「關格」,更貼切地描述慢性腎衰竭的末期尿毒症階段。「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慢性腎衰竭,遷延不愈,以致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行,濕濁毒邪內蘊,氣不化水,腎關不開,則小便不通;濕濁毒邪上逆犯胃,則嘔吐,遂發為關格。必須分清本病是屬於本虛標實,本虛主要是脾腎陰陽衰憊,標實主要是濕濁毒邪,在整個病程上,通常會合併氣虛血瘀的病證。 治療應在補氣、溫陽、養陰基礎上加活血化瘀為何慢性腎病會和氣血不通的氣虛血瘀有密切相關?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明確指出:「瘀血不去,其水乃成」、以及「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這就是說明氣血不通的血瘀形成時,容易出現水腫相關的疾病。血證學說起源於周秦,形成於漢代,發展於明清。所以到了清朝著名醫家唐宗海的《血證論》提出「瘀血化水,亦發水腫」的論述,另外清朝醫家喻昌認為:「瘀濁占據,水不趨而泛溢,無不至矣」,說明水腫與瘀血有關。血瘀論述集大成的著名醫家王清任《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氣有虛實,血有虧瘀」,認為氣虛、虛寒、陰虧、邪毒等皆可導致氣血凝滯而成瘀,故對血瘀的治療,不可單純逐瘀,應審證求因,辨證施治。推陳出新到今天,慢性腎臟病被認為以虛為主,因虛致實者居多,治療時應在補氣、溫陽、養陰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 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臨床上容易被一些因素引起腎臟局部的血液循環障礙,例如腎小球硬化、血管病變、繫膜增生造成的腎臟毛細血管閉塞、腎血流受阻、腎小管硬化、腎小管萎縮等,都和中醫氣虛血瘀的因虛致實變化有關,配合「氣有虛實,血有虧瘀」的個別調理,臨床效果不但可以達到緩解惡化,還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復腎臟功能,幫助病人改善整體機能及生活品質。 這個原本已經到了第五期的慢性腎臟病患,很開心地與醫師分享自己循環與精神的改善,更希望可以GFR高過15再改善到第四期。蔡易昌提醒,只要配合治療,中西醫對於腎臟機能都有改善的機會。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腎臟病友低蛋白飲食恐營養不良?長期抗戰要這樣做

腎臟病友低蛋白飲食恐營養不良?長期抗戰要這樣做#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罹患腎臟病族群不在少數,而病患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終究必須走向洗腎一途?低蛋白飲食 熱量也要足夠高雄義大醫院腎臟科張敏育主任說明,當腎臟出現問題,只要遵循醫囑以及做好飲食控制,通常都能延緩洗腎時間。而針對慢性腎臟病的病友,醫師、營養師也都會建議以低蛋白飲食為原則。要控制飲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當腎臟病變時,無法將過多的蛋白質所產生含氮廢物排出,會產生酸中毒、尿毒情況。因此,要以限制蛋白質攝取來作為保護腎臟的機制。但若攝取過低的蛋白質,病友與家屬又擔心可能造成營養不良,究竟要如何拿捏?張敏育主任說明,確實過低蛋白質會造成營養不良甚至讓肌肉分解,人體代謝廢物會更多,對腎臟也會更不好。張敏育主任建議,可以挑選高生物效價的蛋白質,如魚﹅肉﹅蛋等動物性蛋白質,或是大豆﹅花生等植物性蛋白質。而每日建議攝取量建議病友要下降至每公斤體重的0.6-0.8公克(一般民眾為每公斤體重的1.0-1.2公克)。如果不清楚克數的計算,可以利用手掌心來估計要吃多少蛋白質。一份蛋白質約7克,女性手掌心大小約3份﹅男性手掌心大小約4-5份。舉例來說,60公斤體重的男性,每日建議攝取約48公克的蛋白質,約等於7份蛋白質,所以每日可吃不超過兩個手掌心大小的魚﹅肉或蛋。飲食三大建議:選好油、低蛋白澱粉、補充營養品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在攝取低蛋白的同時,也要注意熱量是否足夠。國際腎臟治療指引均建議在進行低蛋白飲食的同時,熱量必須要達到每日每公斤體重的30-35大卡。張敏育主任提供三方向的攝取建議:一、在食物當中加入好油,例如橄欖油或大豆油等,魚或肉可使用油煎的方式,青菜可以在汆燙後拌入油脂,除了美味也可以增加飽足感和熱量。二、主食可增加低蛋白澱粉如炒冬粉或米粉,減少蛋白質攝取又可補充熱量。病友也能偶爾有點心攝取,像是粉圓﹅西谷米拌入少量糖水,增加飽足感、滿足口慾,也可維持熱量。三、使用市售腎臟病專用營養品也可以達到低蛋白又足夠熱量的需求,但是要注意洗腎前和洗腎後的營養品是不同的,洗腎前使用的營養品是低蛋白,洗腎後則是高蛋白。搭配酮酸胺基酸 延緩洗腎有具體效果除了上述所提,張敏育主任更提醒腎臟病友除了飲食,低蛋白飲食併用酮酸胺基酸治療才能真正延緩洗腎。酮酸胺基酸的特殊機轉,就是「轉氨」,這個概念就是將原來體內會產生的含氮廢物,轉化為人體必需氨基酸。「酮酸胺基酸不僅能保護腎臟,更提供病友需要的營養素。」他也強調,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對腎臟病的長期抗戰非常有幫助,目前在治療案例當中,慢性腎臟病的第三期介入就有很好治療效果,但事實上,如果能提早當然更能預防腎病變。除了飲食控制與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張敏育主任也提醒腎臟病友一定要控制三高問題,戒除如抽菸、喝酒習慣,也要避免熬夜,培養適當中低強度的運動(避免強度太高如馬拉松),這些都是日常保養原則。而因應新冠肺炎近期疫苗施打的措施,張敏育主任表示,除非是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COVID-19疫苗有立即的過敏反應,或是目前正在發高燒、急性感染發病的患者,應暫緩接種,一般都會建議施打。另外由於打疫苗都會建議多喝水,但洗腎患者或是有嚴重水腫的病患因為有飲水量限制,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