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8月,24節氣也走到立秋,雖然天氣依然炎熱,但雨水不再如夏天時豐沛,空氣也隨之乾燥,然而此時對應季節所出現的「百果之宗」水梨正是產季,總是被視為潤肺去燥的優質果物,冰糖燉梨更是養生愛好者耳熟能詳的甜品。《優活健康網》為讀者整理了關於水梨營養成分、購買時如何挑選、冷藏保存方法的相關資訊:
時序進入8月,24節氣也走到立秋,雖然天氣依然炎熱,但雨水不再如夏天時豐沛,空氣也隨之乾燥,然而此時對應季節所出現的「百果之宗」水梨正是產季,總是被視為潤肺去燥的優質果物,冰糖燉梨更是養生愛好者耳熟能詳的甜品。《優活健康網》為讀者整理了關於水梨營養成分、購買時如何挑選、冷藏保存方法的相關資訊:
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蛋白能量耗損,易導致肌少症風險增加,為了避免肌力快速流失,進而加速腎病惡化,患者是否採取低蛋白飲食應由醫師專業評估,若進行低蛋白飲食時,可搭配酮酸胺基酸補充,除了降低腎友的腎臟負擔,也能延緩洗腎、減少肌肉流失。 末期腎病 肌少症機率大為增加 根據台灣本土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大約3.9%-7.3%之間,尤其慢性腎臟病與洗腎病友,會因蛋白質能量耗損,使身體處於蛋白質不斷分解的狀況,於是在腎功能惡化的同時,肌少症的風險也跟著上升,根據統計,末期腎臟病患者的肌少症盛行率可高達26-39%,比例之高不容忽視。 花蓮慈濟醫院慢性腎臟病防治中心主任林于立醫師表示,肌少症除了肌肉量變少,肌力強度下降也須注意。歐洲老年肌少症工作小組將肌少症分成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肌少症是老化造成,超過 50 歲,人體肌肉質量每年流失 1-2%,而超過 70 歲時,累計流失達 20 歲狀態時的 40% 肌肉質量。 林于立主任進一步說明,次發性肌少症是指受到其他疾病影響而提早發生,例如器官衰竭、發炎性疾病或臥床、營養因攝取不足等因素,尤其年紀較大的腎臟病患者,更容易導致肌少症。 小腿肚測量 初篩肌少症 林于立主任說明,當發現老人家走路速度變慢,就要特別注意,一般初步的篩檢工具包括肌少症SARC-F問卷、SARC-CalF及小腿圍的量測。其中較簡單的小腿圍量測,男性若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可能是肌少症高危險群,需要進一步接受肌肉質量、肌力等完整評估。 肌少症一旦發生,將大大增加後續併發症的風險、生活品質也將大受影響,林于立主任表示,尚未洗腎的腎友,因為不能攝取過多蛋白質和胺基酸,需透過降低蛋白質攝取來保護腎臟,不過因低蛋白飲食並非適用於每位慢性腎臟病病患,如果經專業醫師評估處於代謝狀態穩定的腎友,則可選擇低蛋白飲食。 其中特定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例如糖尿病控制不佳、正處於感染或發炎狀態、近期胃口不佳、體重明顯下降、癌症、營養不良等病患,限制蛋白質攝取的弊大於利,因此,不建議低蛋白飲食。 林于立主任建議,對於適合低蛋白飲食的腎臟病友,為了避免肌肉的流失,應攝取足夠熱量,一日每人每公斤體重攝取30-35大卡,同時蛋白質種類的選擇上,應挑選高生物價蛋白的食物,例如奶、蛋、魚、肉、黃豆製品。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減少肌肉流失 林于立主任表示,腎友若擔心肌肉的流失,可進一步與專業醫師討論評估後,搭配酮酸胺基酸的補充,因為藉由轉胺作用,酮酸胺基酸會在人體內自行合成新的必需胺基酸,同時減少含氮廢物的產生。對於正在進行低蛋白飲食或極低蛋白飲食的患者,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有助於降低腎友的腎臟負擔,延緩洗腎、防範減少肌肉流失。
一名80歲伯伯,在疫情趨緩後,被孝順的兒子帶出門走走,但旅途中,伯伯便不斷催促家人找廁所,下車後還來不及到洗手間就尿褲子了,回到家後更是大發雷霆,責怪家人為何要逼迫他出去玩。原來他平常就頻尿,有時還會漏尿,不出門就是怕會造成尷尬,這次在大家面前出醜,讓伯伯感覺很受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錫賢,門診一名慢性腎臟病患,每次回診看來逐漸消瘦,行動也變慢,抽血檢查亦與過往無明顯差異,故對其進行握力測驗與營養評估後,發現原來是出現「肌少症」。 慢性腎病患者肌少症盛行率可高達40~60% 一般人隨著老化,肌肉量本來就會慢慢流失,如果沒有運動又流失更快。因為方法不同,肌少症盛行率範圍很大,台灣本土研究則發現65歲以上長者原發性肌少症盛行率在3.9%-7.3%。陳醫師表示,在次發性肌少症中,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必須限制蛋白攝取量,若加上整體攝取熱量不足,發生蛋白質能量耗損 (PEW),就會讓肌肉流失更快。根據統計,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肌少症盛行率可達7~ 14%;在後期慢性腎病患者的肌少症盛行率更可高達40 ~ 60%。如果不注意肌少症問題,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會提高住院率與死亡率。 有時病患並未注意到自己有肌少症,若拖延會讓疾病惡化而不自知。陳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若發現自己變得很容易累,比如跟以前走一樣的路或爬樓梯,要休息更多次,或者是體重減輕等,都要盡快到門診回報醫師,醫師會透過握力測驗與營養檢視判斷是否為肌少症來介入治療。 由於蛋白質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含氮廢物,讓腎臟有多餘負擔,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有較嚴格的蛋白攝取量限制 (第3-5期慢性腎臟病,蛋白質攝取量應控制在0.6-0.8g/kg/day,甚至更低),很多患者變得不敢吃太多,但沒有完整的營養素攝取反而會導致營養不良、更影響健康。 陳醫師建議病患,除可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來平衡攝取量,透過醫院營養諮詢也能更了解飲食指南。另一方面,在治療方向上,陳醫師也會以「酮酸胺基酸」輔助進行治療。 酮酸胺基酸幫助「轉胺」 治療兼營養補充 「酮酸胺基酸」是一種慢性腎臟病用藥物,最大的特色就是「轉胺」,能將原來含氮廢棄物轉化成病患可運用的蛋白質,不僅用於治療,還能兼具補充營養。陳醫師說明,如果蛋白質已不足的病患,只運動是不夠的,臨床治療上可在醫師評估後,考慮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它將BCAA (支鏈胺基酸)與必需胺基酸轉為沒有胺基的型式,不造成腎臟負擔,當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時,還能改善尿毒症、延緩洗腎,並減少肌肉流失、提高肌肉合成效率,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在國外大多於慢性腎臟病第四期時就已經將「酮酸胺基酸」介入治療之中。 陳醫師也提供幾個肌少症檢視指標,如果有以下徵兆,一定要提早就醫: 走路變慢 體重越來越輕(三個月下降6~10%) 與同期自己相比較體力差很多 坐下要起身變得困難 容易跌倒 容易疲勞 握力下降 如果發現有上述情形,門診時需告知醫師並進行相關評估,儘早介入慢性腎臟病患的肌少症治療,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避免疾病惡化。 (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陳錫賢醫師)
35歲M先生,過去無特殊疾病史,近來接受公司員工健康檢查,卻發現有血尿情況。至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腎臟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醫師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兩側腎臟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水泡,診斷為多囊腎,俗稱「泡泡腎」。
63歲曾女士是長期洗腎的病人,最近洗腎完總感到呼吸喘、心悸、雙腿水腫,以為是洗腎時體內多餘水分沒能順利排除,調整了透析脫水量,也嚴格控制平日飲水量,不適狀況卻沒改善。經腎臟科醫師檢查排除各種因素後,懷疑是心臟問題,請心臟內科醫師會診後,檢查發現原來是缺血性心臟病。
台灣人越來越長壽,但洗腎人口卻逐年增加,人類器官隨著年紀老化雖不可逆,但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姜林文祺提醒,罹患慢性腎臟病會加快惡化的進程,避免成為熟齡生活的痛苦負擔,高危險族群例如三高與家族有腎臟病史的人,最好能夠盡早監測照護,減緩惡化速度。
肥 胖 與 腎 臟 病 / 雅得麗生活診所_何信緯醫師 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都有關聯性,甚至也是大腸癌、子宮內膜癌和乳癌等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但你知道肥胖也和腎臟病有關嗎? 國內研究指出,內臟脂肪越高,腎功能越差,單就肥胖本身即可引起或加速腎功能的惡化, 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1.5倍。 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 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會加重病情,另外肥胖也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國民健康署也呼籲,輕忽肥胖將導致腎臟加速病變,除了影響個人健康及家庭生活品質,更對國家社會經濟產生莫大影響,如果不好好保護腎臟,嚴重必需要洗腎, 腎臟病人高達56%有體重過重及肥胖,真的要小心! 預防腎臟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健康三守則 :「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 ▓「規律運動」: 建議每週至少運動五天,中等至激烈程度之運動 (如快走、慢跑、自行車、游泳、跑步機等),每天累計達30分鐘以上,運動時心跳速率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強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 ▓「健康飲食」: 在初期慢性腎臟病(CKD,stage 1-3a),不必實施低蛋白飲食,但避免過量蛋白質(建議每日不超過1.0gm/kg),依自己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和病情,找出適合個人的飲食計畫,並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每天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食物、適量油脂及減少鹽份攝取等方式,達到減緩病情進展及維持健康的目的。 ▓「體重控制」 若體重難以控制,可尋找專業的減重醫師及營養師幫助, 共同落實健康,遠離肥胖及慢性腎臟病帶來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