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是非常重要的代謝機制,排尿狀態與尿液型態也會反應身體警訊,若尿尿伴隨著泡泡,大部分的人都會擔心是否腎臟出問題。事實上,尿中有泡泡不等於是蛋白尿,反而更有可能是假警報,先別過度緊張,若還伴有一些腎臟失能的警訊,可能就要就醫來尋求進一步的治療。
「排尿」是非常重要的代謝機制,排尿狀態與尿液型態也會反應身體警訊,若尿尿伴隨著泡泡,大部分的人都會擔心是否腎臟出問題。事實上,尿中有泡泡不等於是蛋白尿,反而更有可能是假警報,先別過度緊張,若還伴有一些腎臟失能的警訊,可能就要就醫來尋求進一步的治療。
台灣人愛喝手搖杯飲料,尤其夏季天氣炎熱,不少人每天都會來幾杯冰涼飲料才過癮,但小心喝出腎臟問題。腎臟科醫師提醒,常見腎臟病早期,身體並沒有任何不適症狀,而唯一病徵就是蛋白尿,檢驗結果常以3等級區分,若為2+或3+可能腎臟已出問題,應盡快就醫,確認尿蛋白的數量,以及找出尿蛋白原因。
許先生長年居住在美國,因為罹患糖尿病所以一直都在他的私人家庭醫師追蹤控制。大約6年前,體檢發現了小便檢查中有微量白蛋白尿,到了2年前白蛋白尿已經大幅增加,而且肌酸酐也開始上升,血壓也逐漸升高,家庭醫師只好提高用藥的劑量,並增加了降血壓藥。
端午佳節前後,餐桌上少不了南部粽、北部粽、鹼粽以及客家口味的粿粽,但一般常見的粽子屬於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還添加了許多調味料,尤其鹹粽中小小一份的鹹蛋黃對慢性腎臟病人來說,更是高磷陷阱。端午應景想吃粽子但又怕忌口多,營養師教常見3種粽子正確吃法。
多囊腎俗稱「泡泡腎」,多數是顯性遺傳的多發性囊泡疾病,症狀以腰痛、腹痛、背痛最常見,若水泡太大更可能有破裂、出血,而導致血尿之情形。醫師呼籲,多囊腎患者容易出現高血壓的狀況,因此得注意血壓的控制,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在飲食習慣上,建議減少鹽分的攝取,平常也要多多喝水。
慢性腎臟病飲食該怎麼吃?想要延緩腎臟惡化,除了控制疾病,病患的飲食調整也是相當重要關鍵,不同分期慢性腎臟病,需要留意的飲食重點也不同。《優活健康網》特地選摘此文,由營養師分享慢性腎臟病分期「飲食5大重點」,包括洗腎前後怎麼吃、如何飲食才不會影響血壓及血糖,以及一日三餐的食材替換、份量攝取。
周太太因為容易緊張焦慮,時常感到身體痠痛、肌肉緊繃、睡不好、胸悶、喘不過氣、頭暈等症狀,長時間有在看自律神經失調門診,服用許多身心科藥物,加上胃酸多想吐吃制酸劑、關節痛吃消炎止痛藥,幾年下來,症狀依舊時好時壞。
吃麻辣鍋、拉麵、泡菜等高鈉含量食物,隔天臉水腫得像豬頭,許多民眾早已見怪不怪,但你知道嗎?除了鹹食之外,喝杯「甜飲料」也可能暗藏高鈉、損傷腎臟的風險!醫師提醒,市售的果菜汁、巧克力牛奶等飲品,其中添加物的鈉含量也不低,三高患者應避免飲用,下次買飲料前記得先看清楚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