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

轉診團隊神救援 助無肛新生兒返健康

轉診團隊神救援 助無肛新生兒返健康#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婦產科診科出生時被檢查出先天無肛門的黃小弟,轉診送至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透過倒立攝影診斷發現他除了「低位無肛症」外,尚有隱睪症、左邊腎臟缺失的情況,診斷為「VACTERL聯合畸型」,緊急由小兒外科醫師執行「後矢狀肛門直腸重建手術」治療。且日後定期實施「肛門擴張術」。黃小弟術後恢復良好,可正常進食、排便,住院14天後順利返家。無肛症比例 男嬰與女嬰比為2:1所謂的「無肛症」就是在肛門直腸發育時,因直腸無法連接到正常肛門開口處的先天性生長發育異常。發生率約四千分之一。男嬰比女嬰的發生率為 2:1。而如果第 1 胎的嬰兒患有肛門直腸異常,第 2 胎的嬰兒患有肛門直腸異常的發生率,大約 1 % 。大約 60 % 的肛門直腸閉鎖是屬於低位性, 40 % 是屬於高位性。產檢超音波檢查 有時無法發現無肛症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陳克琦主任說明,少數無肛症患者可在產檢中透過超音波發現胎兒腸道異常,但多數患者仍是在出生後發現。無肛症以直腸到正常肛門口的距離分高位、低位兩種,若是低位無肛症,醫師僅需劃開正常肛門口的位置,將直腸外拉和重建肛門即可;但若是高位無肛症,因腸道到肛門口尚有一段距離,必須先在孩童腹部行「結腸造口術」,待腸道長度足夠時,再執行「肛門直腸成形術」。執行「後矢狀肛門直腸重建手術」後,日後需定期實施「肛門擴張術」,術後第一次接受肛門擴張的時間約在 10 天到 14 天左右,之後的肛門擴張最好由父母親每天進行。VACTERL聯合畸形成因不明 但極易同時發生由於「無肛症」可能合併其他先天性異常,新生兒科醫師會同時評估是否合併VACTERL聯合畸型。VACTERL是六個器官的縮寫,指的分別是脊椎、肛門直腸系統、心臟系統、氣管食道瘻管、腎臟系統、肢端系統等,陳克琦主任指出,造成VACTERL聯合畸形的原因尚未定論,但上述部位極容易同時發生異常,因此只要合併有兩種缺陷,就可稱為VACTERL聯合畸型。隨著醫學的進步,對於其它合併異常處理能力的加強,已將死亡率明顯的降低,其存活率已高達 85% 到 93% 。新生兒先天性肛門直腸異常需小兒外科手術治療的一種疾病,儘早請專家診斷治療,做最適當的處置,才能減低它的併發症,以免造成終生的遺憾。

新生兒常見皮膚狀況 問與答詳解

新生兒常見皮膚狀況 問與答詳解#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新生兒的皮膚脆弱因為表皮角質層、汗腺、血管等都待發育完成,因此寶寶皮膚防禦抵抗力就相對很薄弱,潮濕的氣候及環境因子的干擾,肌膚就容易出現敏感不適的問題,要怎麼細心呵護才能讓寶寶白白嫩嫩的呢?讓我們告訴您吧! 粟粒疹Milia短暫的皮疹,因皮膚角質層及皮脂腺分泌物堆積。出現在鼻頭及臉頰,如白色針頭大之突起,不需治療,通常幾週內自然消失。 毒性紅斑(胎火)Erythema50%足月兒皆有,良性疾病,原因不明,中心成黃白色丘疹(0.2公分),周圍如火焰之紅斑,出生後2星期內出現在臉、身體、四肢,持續約3~6天,會自行消失,不需治療。 胎記(蒙古斑)Mongolianspot蒙古斑是皮膚深處含有黑色素的色素細胞存在,常見於腰椎、尾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一種棕色或青色之斑,通常要到5歲以後才會逐漸消退或顏色變淡。 胎記(血管瘤)Angiomas血管瘤是指微細血管擴張,最常見的是平平的、淺紅、鮮紅或暗紅色,多發生於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之額頭,臉上病灶會逐漸消退,後頸部及後腦杓的血管瘤斑會隨孩子成長逐漸消退或一直持續存在。 皮膚脫皮新生兒的表皮角質層未完全褪去,再加上油質分泌不足,新生兒的皮膚容易產生乾燥及龜裂現象,在出生24~36小時後會開始有脫皮的情形發生,並持續2~3週。可為寶寶擦拭嬰兒油以滋潤寶寶的皮膚。 汗疹Miliaria嬰兒皮膚功能不成熟,汗腺阻塞而引起的,就是一般俗稱的熱疹、痱子。通常出現在兩頰、額頭、胸前或其他身體皺褶處,例如脖子、腋下、鼠蹊部等地方,會有紅色、密密麻麻的小疹子。只要讓嬰兒保持清潔、乾燥、涼爽,不要大量流汗就可改善。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嬰兒出生後,體內血液含有母親荷爾蒙,導致皮脂分泌旺盛,頭皮、額頭、眉毛及兩頰常有脫落的皮屑或痘痘,有時會有厚油性黃色分泌物,乾掉後呈現細小塊狀,多見於出生後1~6個月大的寶寶,輕微者不須處理,保持清潔即可,嚴重者可就醫。此為暫時現象,待嬰兒6個月以後會自然痊癒。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dermatitis一開始發病時和脂漏性皮膚炎很相似,所以不容易判斷,通常都是因為紅疹治不好,超過2個月、皮膚變得紅腫、粗厚、脫屑、很癢,且家族成員有過敏體質而診斷出。好發部位為臉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分側,輕微者皮膚要保持清潔、保濕,嚴重發炎者則需就醫,使用類固醇藥膏塗抹治療。Dr.Chen門診問答常見Q&AQ1寶寶長痱子,是否可以使用痱子粉?A1粉塵類製品不建議使用在寶寶身上,避免吸入粉塵,造成吸入性肺炎。Q2寶寶頭皮上有一層黃黃、厚厚、有異味的脂漏塊,如何清洗?A2在幫寶寶洗頭的半小時前,可先用嬰兒油按摩軟化,待洗頭時輕輕擦洗,無法一次洗淨喔,平日保持清潔即可。小叮嚀建議也可使用市售黑炭控油洗面乳來清洗Q3寶寶皮膚乾燥,何時擦乳液或嬰兒油最適合?A3幫寶寶洗完澡擦乾身體後,就可馬上適量使用。(本文摘自/生產坐月子圖解手冊 暢銷新版/遠流出版社)

媽媽有妊娠糖尿病 新生兒易有5狀況

媽媽有妊娠糖尿病 新生兒易有5狀況#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沒有糖尿病史的女性,在懷孕期間也可能出現「妊娠糖尿病」,主要會出現在懷孕中、後期,當體內的荷爾蒙產生變化,血糖也越趨升高,導致需要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當內分泌的胰島素無法適時調節,就會導致妊娠糖尿病。一般女性在生產完血糖值就會恢復正常,但研究指出女性在產後5年內有高達70%的機率,會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建議產後4~12週要再接受糖水測試,如果在標準範圍值內,可於1~3年再進行追蹤。研究指出,孕媽咪在孕期24~28週時,每周正常可以增加0.3~0.7公斤,若是超過1公斤以上,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約為一般孕婦的17倍,且易導致胎兒體重過重,增加難產風險。未來產後更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及心血管等疾病!妊娠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1)孕期體重增加太快,建議增加總體重11.2~15.9公斤。2)孕前BMI≧24的女性3)高齡孕婦4)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媽媽 新生兒恐有5狀況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媽咪,最重要的是如何學會讓血糖值穩定,如果長期處於高血糖,容易造成胎兒快速吸收;空腹太久則會導致低血糖,體內會產生酮體,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媽媽有妊娠糖尿病,新生兒在出生後,容易有下列狀況:1)黃疸2)新生兒低血糖3)低血鈣4)呼吸窘迫5)糖尿病四招對抗妊娠糖尿病1)體重管理一般來說,孕期的體重增加建議盡量控制在10~14公斤左右以內為佳。產後恢復理想體重。2)飲食控制採低升糖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飯後血糖值短時間內快速上升、較不容易有飢餓感,有利於血糖控制。3)充足睡眠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血糖波動不穩定,研究指出,孕婦若每天少於6小時的睡眠,將提高罹患妊娠糖尿病的風險。4)適度運動餐後進行輕度的運動(如:散步半小時),有助飯後血糖下降。

新生兒黃疸率高 出現5症狀恐需就醫

新生兒黃疸率高 出現5症狀恐需就醫#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身上普遍可以觀察到。黃疸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而表現,而膽紅素是血紅素代謝過程的產物,依照每個嬰兒的代謝能力和相關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不應該有黃疸,出生後第2、3天逐漸上升,在第5天左右到達最高值,第2週開始下降。非正常、病理性黃疸5特徵 特別早發、過久為警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信中說明,依照高黃疸定義不同,2、3成到甚至一半的新生兒,可以在第1週觀察到高黃疸現象。絕大多數的黃疸是無害的,但少數有特殊原因、黃疸數值異常高或是持續很久,則需考量是否有特殊致病因素並考慮治療。不正常的黃疸或是病理性的黃疸有幾個現象:1) 特別早發/例如第1天就出現黃疸,常和溶血性疾病有關,需積極治療。2) 上升過快/表示體內有大量膽紅素被產生,如溶血性疾病。3) 總膽紅素數值過高/過高的膽紅素可能通過血腦屏障,對基底核造成神經傷害,這也是新生兒黃疸最想要避免的併發症。4) 直接型膽紅素過高/意味肝臟排出膽紅素的機轉有問題,可能有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嚴重肝膽疾病,須積極治療。5) 過久的黃疸/超過2星期的黃疸均應檢驗是否有直接型膽紅素過高的現象,排除可能的病理性高黃疸原因。餵食不佳、體重增加不理想等 都屬於黃疸高風險族群所有新生兒在回家前都會測量黃疸數值,幫助評估高黃疸的風險。其他如餵食不佳、體重增加不理想、24小時內出現黃疸、溶血性疾病(如和母親血型不合或是蠶豆症)、不足月的新生兒、頭血腫、身上有瘀青或是前一胎有高黃疸的狀況,都是黃疸風險較高的族群。爸媽應諮詢新生兒單位,了解自己的寶貝是否屬於高風險的族群,注意大便尿量和相關餵食狀況,依照醫師建議是否需追蹤黃疸數值。適當的餵食量可以避免脫水和減少肝腸循環造成的高膽黃素血症。正規照光治療黃疸 不建議自行以日光照射核黃疸的發生會早成永久的神經傷害,新生兒黃疸治療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可能的神經傷害發生,但全世界目前對於到底多高的數值和什麼狀況會發生核黃疸並沒有非常明確的瞭解,所以各國的治療標準並不一致。再加上考量嬰兒本身相關風險因素的有無、出生天數對應黃疸治療建議數值的不同,每個黃疸開始治療的數值會有差異。照光治療是目前最有效且普遍使用於高黃疸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需要換血治療的機會。照光治療需在醫療單位進行,只有特定波長的藍光有促進膽紅素排出的效果,照光的方式、器材和在嬰兒身上所應達到的照度也有一定的標準,護理也需注意相關的副作用。不建議以日光照射,除了效果不佳,還有曬傷、高體溫、脫水甚至死亡的風險。觀察新生兒黃疸的狀況應該在白色日光燈下施壓皮膚觀察底色,其他顏色的光線容易使觀察失真,即使經過訓練用肉眼也無法精確的判斷黃疸的程度,所以必須視狀況用經皮黃疸測量或是抽血檢查幫助判斷是否需追蹤或是進一步照光治療。嬰兒吃飽對於預防黃疸很重要 哺乳、補充要注意寶寶有吃飽是預防黃疸很重要的事,正確良好的哺餵可以降低高黃疸的發生率,所以出生後應盡早開始哺乳,確定嬰兒擺位及含乳姿勢正確,並了解嬰兒有喝到奶水的表現。如進食量不夠、體重降低太多或有脫水的狀況比較容易發生高黃疸,必要時可考慮補充擠出來的母奶或是配方奶。黃疸時停止母乳哺餵並非必要,接受照光治療通常可以持續哺餵母乳。黃疸太高、持續太久或是寶寶有其他狀況如活力尿量減少、對照大便卡顏色太淡等應就醫做一步診治。黃疸很常見,但嚴重高黃疸並不多,爸媽如能對黃疸有進一步的認識,可以降低發生高黃疸的風險和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新生兒黃疸警訊別輕忽 2週內慎觀察

新生兒黃疸警訊別輕忽 2週內慎觀察#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期盼10個月寶寶終於出生,剛出生的嬰兒皮膚很粉嫩全身紅通通,看到的人都說好可愛!可是怎麼出生第3天抱回家後,皮膚從臉開始漸漸泛黃?醫師說明,這就是常見的「新生兒黃疸」,醫學上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也就是新生兒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過高。生理性黃疸屬正常 約6至7成足月寶寶會發生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醫師廖偉利表示,人體血液中膽紅素的主要來源是衰老的紅血球經由肝臟代謝而產生,當體內膽紅素變多卻來不及排出體外,就會在皮膚、眼睛及黏膜堆積造成黃疸現象,導致嬰兒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生理性黃疸在正常健康的新生兒中很常見,足月兒發生率為60至70%,而早產兒可達到80%。一般正常嬰兒於出生第2至3天開始出現黃疸,在第4、5天達到高峰,但1至2週內會逐漸消退。生理性黃疸不會對小寶寶造成影響,不需要治療。發生病理性黃疸 可能是血液或感染等原因造成然而,若是新生兒出生第一天內黃疸數值上升太快或太高,或是持續太久還沒消退(足月兒超過2週),就要小心有其他相關疾病,需要由小兒科醫師進行抽血檢查、及早治療及密切追蹤。發生病理性黃疸時,更要小心濃度過高的膽紅素可能會穿透腦細胞,造成神經功能受損、腦病變,甚至腦性麻痺。廖偉利醫師指出,寶寶出現病理性黃疸的情況時,可能是因為下列原因:1) 新生兒血液方面/媽媽和新生兒血型不合、患有蠶豆症等先天的溶血疾病。2) 新生兒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3) 出生時頭皮血腫或嚴重皮下出血瘀青。4) 其他/先天性肝膽疾病、先天性甲狀腺低下、母親有糖尿病等。廖偉利醫師說明,黃疸的治療主要為照光治療,會使用特殊光線(光譜425-475nm的藍光)促進膽紅素的排出。極少數使用照光治療仍無效,可能會進行換血治療。新生兒出生2週內 在光線充足處密切觀察黃疸情況照顧方面,需給予寶寶足夠的餵食量,可促進膽紅素排出。另外一般的日光燈或陽光並沒有治療黃疸的效果,切勿讓新生兒過度曝曬。不建議給予新生兒葡萄糖水、開水、八寶粉、退胎水,不但無法改善黃疸,反而會加重症狀影響食慾,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等嚴重後果。新生兒出生2週內,應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密切觀察黃疸的情況,若發現腹部以下也出現黃疸,或顯得倦怠昏睡、食慾減退、吸吮力變差、嘔吐發燒等現象,應立即就醫。若是出現灰白色大便,新生兒可能有肝膽方面的疾病。

嬰咳不停如機關槍 送醫確診百日咳

嬰咳不停如機關槍 送醫確診百日咳#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滿月的嬰兒貝貝(化名)被家人送醫急診,到院表現已全身抽筋、臉部因缺氧而鐵青,緊急插管於加護病房治療。初步腦部電腦斷層檢查並無明顯腦部異常,針對抽筋處理使症狀緩解後進行拔管,但拔管後貝貝頻繁咳嗽不停,頻率有如連續上膛發射的機關槍,嚴重時甚至臉色發黑、嚴重缺氧。經醫師詢問,發現媽媽本身已有咳嗽症狀超過1個月,進一步替貝貝檢查確診為百日咳,藥物治療後病情終於好轉。新生兒染百日咳細菌 可能併發肺炎、腦病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陳志榮表示,百日咳是一種透過飛沫傳染的呼吸道疾病,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後有嚴重咳嗽,進而影響呼吸與進食。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只要是沒有免疫力的人,都可能罹患百日咳。百日咳發病可分為3階段,黏膜期、陣發期與恢復期。成年人若不接受治療,症狀可能持續數月後自然恢復。但新生兒一旦感染百日咳細菌,就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病變,甚至缺氧休克致死。依據統計資料顯示,因百日咳而死亡的患者中,高達76%是剛出生未滿2個月的嬰兒。成人百日咳症狀不明顯難警覺 易傳染給嬰幼兒陳志榮主任表示,百日咳具有高度傳染性,相較流感1個人可以傳染給2個人,百日咳1個人就可以傳染給14人。目前接種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好的方式,然而新生兒需出生滿2個月才能施打疫苗,易產生防病的空窗期。統計資料顯示,家人是把百日咳傳給嬰幼兒的主要來源,74至96%找出傳染源的個案是被家庭成員傳染。因成年人、青少年感染百日咳後,症狀較不明顯,一旦接觸尚未具有免疫力的嬰幼兒,就可能傳染疾病。孕婦於第3個孕期接種疫苗 讓孩子出生就有抗體陳志榮主任提醒,為隔絕百日咳傳染,衛生福利部建議孕婦應於懷孕第3個孕期(27至36週)施打百日咳疫苗,讓母體產生的抗體可透過胎盤傳給胎兒,嬰兒出生後就有抗體能抵禦疾病。此外,有新生兒家庭的成員,也應主動接種疫苗,降低傳染給新生兒的風險。一般民眾如莫名咳嗽超過2週,且咳起來無法抑制,需警覺自己是否為百日咳,儘快就醫接受治療。更多有關新生兒百日咳衛教資訊,也可至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瀏覽(http://www.pids.org.tw/index.php?route=news/news_detail&news_id=102)。

腸病毒流行期來臨 新手爸媽要警覺!

腸病毒流行期來臨 新手爸媽要警覺!#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媽媽有輕微感冒症狀但沒高燒,寶寶出生過程順利,但寶寶出生後肌肉張力軟趴趴、不太掙扎,哭幾聲便睡著,胃口也不佳,後來肛溫量到38.2度。鑒於目前是腸病毒流行期,轉收至嬰兒病房打營養針及抗生素。大人得到腸病毒只有輕微感冒症狀 新生兒卻足以致命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吳姿瑢表示,新生兒如活動力及胃口不佳或小便量太少(一天不到6大包小便)即為身體缺水警訊,2個月以下幼兒如果體溫高於38度都必須住院檢查和施打抗生素,因為新生兒抵抗力差和免疫功能不全,大人得到腸病毒只有輕微感冒症狀,新生兒卻足以致命,千萬不可輕忽。新生兒的腸病毒傳染可能發生在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有文獻報告受感染母親有57%將腸病毒傳給新生兒。就新生兒發病時間來看,若新生兒1至14 天大時出現症狀,可能為周產期的感染。新生兒腸病毒感染 最常見發燒、躁動不安等症狀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的症狀有各種表現,從最輕微的發燒到致命的多重器官衰竭皆可見。若出現類似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現象時,稱為「新生兒腸病毒敗血症」或「腸病毒敗血症候群」。根據統計,感染腸病毒的新生兒有8成無症狀,2成有發燒、嗜睡等症狀而需要住院。新生兒腸病毒感染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躁動不安、餵食不佳、嗜睡,其他症狀如發紺或膚色蒼白、肌張力低下或過高、腸胃症狀、黃疸、出血點、抽搐等都有可能出現。吳姿瑢醫師表示,當腸病毒感染侵犯重要器官導致功能不足,則可稱為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如新生兒腸病毒敗血症、心肌炎、肝炎合併凝血功能異常、腦炎等。臨床上當新生兒出現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或多重器官衰竭等敗血症徵象,若排除細菌等其他常見病原感染時,需高度懷疑為新生兒腸病毒感染個案。腸病毒傳染力可成長達8到12週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總稱,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的常見病毒型為伊科病毒和克沙奇B型病毒,其中以伊科6、9、11、19、30型,克沙奇B1-B5 型病毒較為常見。吳姿瑢醫師提醒,腸病毒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例如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咳嗽或打噴嚏、飛沫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約3到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此時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

新生兒腸病毒難辨 3徵兆速就醫

新生兒腸病毒難辨 3徵兆速就醫#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般幼童感染腸病毒會出現喉嚨破、手腳出疹子等狀況,但剛出生的新生兒卻常不會以這些症狀做為表現,導致家長容易輕忽。醫師提醒,當新生兒有活動力下降、食慾不好、異常哭鬧甚至發燒等狀況時,一定要盡速就醫,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治療,才不會延誤病情。新生兒發燒 須檢查是否發生腦膜炎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劉政彥表示,前陣子一個出生才8天的新生兒因發燒到門診就醫並安排住院,由於新生兒的免疫系統較弱,若有發燒常規要做脊椎穿刺檢查排除是否有腦膜炎的情況發生。這名病患在檢查後確診有腦膜炎,並將檢體做進一步檢查後,證實為克沙奇B5腸病毒。克沙奇B5在台灣也曾造成幾例死亡個案。所幸這名寶寶在醫護人員的照顧下從加護病房健康出院,追蹤到目前沒有明顯後遺症發生。症狀不典型 食慾下降、異常哭鬧須當心腸病毒在大一點的小朋友會有嘴破、手腳出疹子,食慾不好、發燒等症狀,這時可以多補充水分在家多觀察,但若出現肌抽躍、心跳快、呼吸喘、或昏睡的現象,要小心已經進展為腸病毒重症,此時小孩務必要住院觀察。但新生兒身上,腸病毒症狀往往不典型,甚至連發燒或嘴破都不見得出現,因此特別提醒家中有新生兒的父母,一旦發現寶寶(1)活動力降低、(2)食慾下降、或是(3)異常哭鬧,應馬上帶給兒科醫師檢查,及時找出病因、即早治療。雖然目前不是腸病毒的高峰期,但台灣一年四季都會有腸病毒個案發生,劉政彥醫師建議,抱小孩前記得肥皂洗手、更衣,才能保護家中孩童遠離腸病毒侵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