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可以運動嗎?運動可以讓感冒加速復原?許多人認為運動與提升免疫力有關,可以降低生病機率,事實上,若感冒症狀嚴重,運動可能對身體造成更多壓力。《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家提醒,如果有氣喘、咳嗽或發燒,最好先避免運動喘不過氣,但若症狀輕微只有流鼻涕或鼻塞等,可以進行散步或瑜伽等低強度運動。
感冒可以運動嗎?運動可以讓感冒加速復原?許多人認為運動與提升免疫力有關,可以降低生病機率,事實上,若感冒症狀嚴重,運動可能對身體造成更多壓力。《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家提醒,如果有氣喘、咳嗽或發燒,最好先避免運動喘不過氣,但若症狀輕微只有流鼻涕或鼻塞等,可以進行散步或瑜伽等低強度運動。
天氣冷颼颼!冬天早晚溫差大,每當入夜後溫度驟降,有些小孩常出現咳不停的狀況,甚至有時夜間咳到醒來,讓家長好擔心是不是氣喘發作?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指出,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若本身有過敏體質、呼吸道疾病、氣喘病史等,更容易出現夜間咳嗽,家長若擔心小孩是否有氣喘,可以透過7大徵兆來判斷。
約40歲的老陳是一名裝潢木工師傅,每次只要在密閉的大樓施工,急性氣喘就會發作,且狀況長達半年,就醫後先接受高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治療,但症狀仍會反覆發生。醫師經過生活狀況與工作環境問診後,發現老陳長期處於高風險過敏原環境,因此透過過敏原檢測,推斷氣喘反應與工作環境高度相關,在積極治療後,氣喘急性的發作頻率也順利下降。
秋冬冷氣團一波波來襲,常讓人胸悶、喘不過氣,當心是氣喘發作前兆!年達5旬的劉小姐有氣喘病史,因家中有飼養寵物,加上本身對巧克力過敏,一旦嚴重型氣喘發作,就算家中只有2樓也爬到無法呼吸,更遑論出門,急性惡化時甚至導致肺功能一度只剩下40%。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呼吸狀況獲大幅改善,肺功能恢復至70%,與家人出國旅遊、健行跑步都不成問題。
冬春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峰期,對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來說,最擔心孩子反覆受到感染;其中感染後最容易引發住院的病毒之一,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黃立民教授表示,嬰幼兒一旦感染RSV病毒,不但容易引發肺炎需要住院,甚至可能導致氣喘後遺症,影響孩子的童年。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教授、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立民教授表明,呼吸道疾病最關鍵的是病毒引起症狀的嚴重程度。感染後最容易衍伸成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為新冠肺炎病毒與流感病毒;但對1歲以下嬰兒而言, RSV的威脅才是最大的1。 嬰幼兒時期受到RSV 下呼吸道感染,氣喘後遺症風險增4倍2. 黃立民教授表示,一般感冒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有痰、胸痛等表現,RSV則有一個呼吸時會有「咻咻」的喘鳴聲等較指標的症狀,嬰兒氣管如筆尖般狹小,容易因發炎腫脹造成呼吸道堵塞,因此所有嬰兒都需要預防RSV感染;除了急性期的嚴重症狀,罹患RSV而導致氣喘後遺症也不容小覷,氣喘風險會延續至12、13歲2.,可以說是影響孩子整個童年。 黃立民教授也強調,RSV具有高度傳染性,是一個相當難以控制的病毒,因此像是醫院的嬰兒室、月子中心或托嬰機構,甚至親子館等,一旦發現RSV感染個案,都需要分群隔離來避免群聚感染。RSV感染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與肺容量有關,也因此對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傷害最為嚴重,一旦感染引發肺炎通常會建議住院觀察,因RSV住院的病童中近9成是原本健康的嬰兒3,因此RSV幾乎可說是一歲以下嬰兒的最大威脅。另外,感染RSV會因為呼吸不順暢而影響到嬰幼兒的進食、睡眠等日常作息,當造成脫水或營養不足更不利於復原,因此一旦嬰幼兒出現高燒、呼吸短促、有喘鳴聲、活動力變差等情形一定要盡快就醫。 單株抗體守護嬰幼兒免於RSV威脅 嬰兒時期感染RSV除了會增加氣喘風險,其影響可能持續十年以上。黃立民教授指出,感染RSV後無法終生免疫,有六成嬰兒可能再次感染4,且目前並無針對RSV的特效藥,只能仰賴嬰幼兒的免疫功能。健保針對高危險嬰幼兒有提供每月一次的單株抗體給付,但多數嬰幼兒並未涵蓋在內,黃立民教授:「在長效單株抗體及其他預防方案上市之前,大部分家長只能依靠勤洗手、均衡飲食及規律作息來提升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 黃立民教授也提醒,如果家人出現感冒症狀,應主動隔離,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此外,不論任何病毒,家長都應盡早在上呼吸道感染階段及時就醫治療。一旦病毒轉移至下呼吸道,每一次發作都會對嬰幼兒的健康造成傷害,因此盡早落實預防尤為重要。 MAT-TW-2400127-1.0-12/2026
嬰幼兒氣喘比率不斷提升,有時發作甚至還得送急診,家長需透過對氣喘的了解,掌握照護方法,降低發生機會。《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揭密常見的「嬰兒氣喘5大原因」,以及當氣喘急性發作時,正確的7步驟處理方法,不僅能及時挽救性命,也可以減少氣喘再復發的機會。
儘管新冠肺炎感染已朝輕症發展,但對慢性肺病患者來說,一旦染疫所造成的肺部破壞力卻是不可輕忽,胸腔科醫師提到,像是COPD、肺纖維化患者一旦感染不僅會引發既有疾病惡化,即便提早投以抗病毒藥物,臨床上仍會造成肺功能下降、復原時間更久,甚至有些本來還能使用氧氣下簡單活動的病患變成需靠呼吸器才能活命。 台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古世基表示,今年度新冠肺炎表現與2019年一開始致命性很強的型態有些不同,過往是發燒幾天就爆發導致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衰竭等狀況,但由於病毒株的改變,現在新冠肺炎症狀比較像感冒如喉嚨痛、發燒等呼吸道症狀,但值得注意的是,特定高風險族群仍可能會惡化進展成重症。 肺部疾病患者感染新冠最怕留下不可逆影響 臨床上觀察肺部疾病患者染疫後其實最擔心的是後續後遺症,古世基醫師說明,即便是急性期是屬於輕症,但肺部一旦處在發炎的狀態,呼吸道黏膜狀態變差更容易讓痰液堆積在局部,而造成咳嗽、痰多,即便是感染恢復後也不乏會留下喘、胸悶等問題,也影響到原來的疾病控制;也因此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如COPD、肺纖維化、或氣喘等,施打疫苗絕對是首選的主動防護。 古世基醫師表示,除了肺部疾病患者,其他像是年長者等高風險族群,有症狀時建議先快篩,即便是陰性隔2天也要再快篩一次,提早了解是否感染,才能盡快就醫服用抗病毒藥物,減緩後續症狀發展的嚴重度。 古世基醫師提到,新冠肺炎感染仍然相當盛行,以台大醫院急診的臨床案例來看,7、8月發現嚴重呼吸道感染的病患很高比例是新冠肺炎感染,傳染途徑通常來自家人,甚至變成居家群聚交叉感染。因此,若有家中有年長者或免疫力差的患者,要特別留意,同住家人最好施打疫苗保護自己與家人,若出現症狀時也要特別注意,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同住家人。 流感、新冠疫苗合併施打是保護高危族群最好方式 隨著秋冬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節到來,新冠肺炎與流感合併感染會導致感染相當嚴重,古世基醫師表示,這兩個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是相似的,呼籲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可合併施打,兩者疫苗不會產生交互作用影響保護力,可帶來雙重保護;如果有自體免疫性疾病、癌症治療、使用生物製劑的對象,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當的施打時間。以嚴重氣喘患者為例,打生物製劑比較擔心藥物會影響疫苗接種的保護力,但通常兩者只要間隔1週以上就沒有太大問題。 古世基醫師也呼籲,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除了施打疫苗外,日常也別放鬆防疫警戒。門診就有70幾歲肺纖維化的患者,本來病情都控制穩定,雖然氧氣交換的功能比較不好,平時只要戴氧氣設備還可以簡單活動,結果感染新冠肺炎後變成壓垮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呼吸衰竭必須插管,且因肺部感染讓肺部纖維化狀況更差,現在只能依賴呼吸器住在機構療養。 古世基醫師提醒,即便是一般民眾在人潮密集地方仍建議配戴口罩,維持勤洗手的習慣。至於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除施打疫苗外,建議還是要持續訓練身體的耐受度,且最好是選擇在空氣流通的空曠處適時進行運動較為妥當。
3歲的小潔有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病情穩定追蹤中,但近日因換季出現喘鳴聲加重及鼻涕增多。醫師診斷為合併上呼吸道感染,並建議追蹤症狀。2天後,小潔因發燒和嚴重咳嗽回診,檢查發現雙側耳膜充血,診斷為中耳炎合併氣喘急性發作。經給予抗生素和氣喘藥物治療後,5天後回診時,小潔已退燒,症狀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