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疾病

掉髮是洗髮精用錯?壓力禿會自己長回來?醫揭5大迷思:恐疾病警訊

掉髮是洗髮精用錯?壓力禿會自己長回來?醫揭5大迷思:恐疾病警訊#免疫疾病

夏季天氣悶熱潮濕,不少民眾因頭皮發癢、落髮問題所困擾。但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醒,落髮並非單一疾病,而是與免疫系統、內分泌失調、感染或藥物副作用等原因相關的身體警訊,若未經診斷落髮原因,只為了外表美觀,就使用偏方或貿然植髮,不但無法改善落髮,反而可能損傷毛囊、擴大頭皮疤痕,讓毛髮無法新生。

異膚需一輩子用藥?全身搔癢、流血流湯⋯做到「這1事」有望停藥

異膚需一輩子用藥?全身搔癢、流血流湯⋯做到「這1事」有望停藥#免疫疾病

21歲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亞運培訓國手,擔任中心打者、長打實力驚人,卻長年與異位性皮膚炎奮戰,從國小時期手肘開始出現癢疹,到全身嚴重搔癢、腫痛甚至流血流湯,求醫嘗試各種治療與偏方,卻始終未見改善後,最終她接受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長效生物製劑治療,治療3年後疾病維持穩定,停藥迄今2年未見復發。

皮膚出現不明斑點?常見色素疾病「白斑VS黑斑」症狀、成因與治療

皮膚出現不明斑點?常見色素疾病「白斑VS黑斑」症狀、成因與治療#免疫疾病

皮膚出現不明斑點?常見的皮膚色素疾病包括白斑、黑斑及各類色素斑點。其中,白斑與黑斑是最常見的色素異常,雖然同屬於色素疾病,但成因與症狀各不相同,治療方式也有所差異。醫師指出,有些患者因為外觀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社交障礙。其實,只要及早就醫並接受適當治療,大多數情況都有機會獲得改善甚至根治。

周邊T細胞淋巴瘤傳統化療預後不佳 新興治療精準打擊癌細胞

周邊T細胞淋巴瘤傳統化療預後不佳 新興治療精準打擊癌細胞#免疫疾病

一名84歲的高齡男性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的「周邊T細胞淋巴瘤」,因年紀大且有心臟病史,不適合接受傳統化療,經醫師與家屬充分討論後,決定採用新興療法,施打一至兩次後便觀察到腫瘤明顯縮小、整體狀況獲得穩定控制。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陳昱光醫師指出,周邊T細胞淋巴瘤過去治療選擇有限,隨著新興療法問世,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契機。陳醫師也建議,患者及家屬可積極了解最新治療趨勢,並與醫療團隊討論合適的治療選擇,為自身爭取更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 周邊T細胞淋巴瘤好發年長者 疾病進程緩慢、整體預後不佳 陳昱光醫師說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分為兩大類,以B細胞型為主、T細胞型約佔兩成,而T細胞中又以周邊T細胞淋巴瘤(包括所有亞型)為大宗。由於淋巴癌的風險因子目前仍不明確,可能與後天基因突變、家族遺傳、病毒感染(如EB病毒)、免疫疾病以及環境刺激等因素有關。 陳昱光醫師指出,因周邊T細胞淋巴瘤好發於年長者,疾病本身進展緩慢、加上症狀不易察覺,通常要等到腫瘤壓迫到器官才出現明顯不適,導致延誤診斷。此外,可長期存活的患者,大多需要接受幹細胞移植,但基於年紀較大或生理條件等限制,許多年長患者因無法承受療程,甚至在治療後出現復發,後續治療選擇也很有限。 傳統化療副作用大 年長患者難承受 陳昱光醫師解釋,「是否能承受化療帶來的身體負擔」是治療決策中非常關鍵的考量,由於化療可能導致血球下降、免疫力低下、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對高齡者或體力較差的患者來說,若無法順利完成療程,不僅會影響治療成效,甚至可能增加感染與併發症的風險。 陳昱光醫師補充,醫療團隊在擬定治療方針時,會綜合評估患者的年齡、生理功能、共病情況(如心臟病、糖尿病等),以及是否能維持規律的治療時程與飲食營養狀況。事前透過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說明不同治療選項的優缺,包括治療效果、副作用及可能的經濟負擔,協助病人作出最合適的選擇,此外,若患者有商業保險,也會一併納入考量,讓治療策略在安全性、有效性與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 新興藥物問世 精準打擊腫瘤細胞、副作用較低 陳昱光醫師說明,臨床研究發現,淋巴瘤癌細胞的表面會表現CD30抗原的特殊蛋白標記,過往針對此類型的治療選擇有限。然而,新興抗體療法可針對具有特定表面抗原,透過抗體結合抗原方式精準地將藥物直接釋放至腫瘤細胞附近,即使腫瘤細胞本身表現的特殊蛋白比例不高,但只要周圍的細胞帶有該特殊抗原,仍能釋放治療藥物至腫瘤所在區域,達到間接的毒殺作用,讓治療更精準。 陳昱光醫師解釋,相較傳統化療藥物「通殺」的方式,新興療法可降低傳統化療的副作用,讓病患提高在治療耐受度與維持生活品質。證據等級高,在美國癌症治療指引中屬於建議使用藥物1,且人體試驗中2顯示新興治療約可提升一至兩成的治療反應,副作用也較傳統化療溫和,像是手腳麻木或輕微肺炎等,且大多可穩定控制,提供高齡或無法耐受傳統治療患者一個新選擇。 新藥只能自費 盼健保給付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目前健保尚未將周邊T細胞淋巴瘤納入新興治療的給付對象,導致患者需自費、增加經濟壓力。陳昱光醫師鼓勵患者及家屬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治療選項,若有意願了解更多治療可能性,或具備商業保險等資源,可主動表達需求,爭取更適合的治療選擇。也期待未來健保能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讓更多患者在第一線就能獲得適當且有效的治療,提升生活品質與治療選擇。 本材料僅供教育目的使用,不代替專業醫療人員的獨立醫療判斷,且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人提供之醫療建議。您不應依賴本材料內容而忽略醫療建議或延誤尋求醫學治療建議。若您對本材料內容有任何問題或疑慮,請諮詢您的專業醫療人員。 C-APROM/TW/ADCE/0841 MAY2025

自體免疫疾病成流行病!醫揪「十分之一人口中標」小心日常5風險

自體免疫疾病成流行病!醫揪「十分之一人口中標」小心日常5風險#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成現代流行病!自體免疫疾病是指人體異常的免疫反應攻擊正常細胞所產生的狀況,目前發現的至少有百種這類的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日前,台灣醫師於國際期刊發表社論,探討免疫疾病增加的可能原因,並呼籲從飲食、壓力管理到疫苗接種等方法來預防免疫疾病。

眼皮下垂、難吞口水⋯小心重症肌無力警訊!醫警告「這些族群」最好發

眼皮下垂、難吞口水⋯小心重症肌無力警訊!醫警告「這些族群」最好發#免疫疾病

眼睛突然閉不緊、想喝水卻吞不下去,這些小症狀恐是「重症肌無力」警訊!醫師指出,肌無力症是自體免疫疾病,在台灣被列為罕見疾病,患者因肌肉收不到神經來的指令,導致肌肉無力且容易疲憊,常見由眼睛開始出現症狀,如眼皮下垂、眼球動作不受控制等,然而隨著肌肉無力的情況蔓延至全身,恐使患者落入急速惡化的險境。

身上冒出白色斑塊?醫揪「白斑症」不控制恐擴散:從臉到腳都遭殃

身上冒出白色斑塊?醫揪「白斑症」不控制恐擴散:從臉到腳都遭殃#免疫疾病

12歲賴姓女童因為罹患白斑症,導致右側臉部半年內迅速擴散變白,經附近診所與醫院治療但效果不彰,而且長時間承受外界異樣的眼光,終日悶悶不樂。後續,賴姓女童經親友介紹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就診,醫師透過免疫調節穩定病情後,進行黑色素細胞移植,順利改善膚色,且無論取皮或植皮部位皆無疤痕形成,也讓女童展露出青春開朗的笑容。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