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洗腎者有憂鬱症狀 增1.45倍死亡率

洗腎者有憂鬱症狀 增1.45倍死亡率#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台灣號稱洗腎王國,目前洗腎患者約7萬5千多人,研究顯示,其中每3位就有1人有憂鬱症狀,不僅提高1.59倍慢性腎臟病患者初次住院的風險,更使死亡風險提高1.45倍。醫師指出,逾8成透析患者會出現睡眠障礙,如何減壓及調適,對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課題。加入合唱團 緩解憂鬱症狀為使腎友能夠適時紓壓,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成立腎利知音合唱團,希望藉由歌聲傳遞信心,讓一些自我設限陷入低潮的腎友,能重新走出來,並透過演出,讓其他腎友及其親友乃至社會大眾知道腎友透過良好治療,仍可擁有豐富及樂活的人生。合唱團員的腎友陳阿姨表示,自己在懷孕時,因妊娠毒血症導致腎功能逐漸衰退必須洗腎,由於外界對洗腎患者的眼光和誤解,讓她一直隱瞞病情,就像是個祕密壓在心裡三十多年,也常躲起來痛哭。直到加入了腎利知音合唱團,讓她勇敢站出來,告訴大家,洗腎也可以過得很好!8成5透析者 同時有睡眠障礙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王濋諭也分享自身經驗,當初被送進急診室緊急插管洗腎,住院的前兩週沒有闔過眼,即便是安眠藥加量仍無法入睡,擔心睡著了就醒不過來。之後經過幾年的居家透析治療,身體狀況穩定了,卻時常感到胸悶、呼吸不順,到耳鼻喉科檢查,醫師拿了兩塊捲起的紗布塞在鼻孔十分鐘,症狀竟都消除了,才知道原來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台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姜至剛指出,長期接受洗腎且患有憂鬱症者,死亡率相較未患憂鬱症患者提高1.45倍,且85.8%的透析患者都睡不好。因此腎友如何透過減壓及生活調適讓身心同時健康是很重要的課題,也因此透過病友團體的活動,讓腎友幫助及帶領腎友,在臨床上已經看到明顯成效。

抹片篩檢有功!子宮頸癌死亡名次下降

抹片篩檢有功!子宮頸癌死亡名次下降#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根據衛福部公布之103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仍蟬聯第一,而其中子宮頸癌為女性好發的癌症,在十大癌症死因排行中,從10年前的排命第3名,到現在第10名,基隆市衛生局表示,除因多年來推廣抹片篩檢外,加上女性踴躍受檢,使得子宮頸癌在十大死因排名逐漸退燒。子宮頸癌發生率掉6成 多為癌前病變根據衛生統計資料顯示,自國內推廣抹片檢查以來,子宮頸癌的發生率、死亡率下降皆達6成,驗證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早期發現子宮頸癌最簡便且有效的篩檢工具。台灣30歲以上接受抹片的婦女,每1千名中約有14名結果異常,其中大部份為癌前病變。暖暖區逾3千婦女超過2年未檢查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在暖暖區30歲~69歲女性共計9455人,截至8月底為止共計2514位女性接受檢查,但仍有3592位女性超過2年以上未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原因為部分婦女因為緊張害怕,不敢接受檢查,但其實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子宮頸癌治癒率其實相當高。暖暖區衛生所呼籲,6分鐘護一生,請婦女民眾踴躍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要延緩病情惡化程度、避免併發症上身最佳的方式就是控糖,只是,普遍民眾在控糖上的觀念,多半只著重在於飲食、藥物上,卻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以至於長久下來成為了控糖死角,進而增加7成的死亡率。控糖三管齊下 飲食、運動、藥物不可少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醫師表示,由於台灣糖尿病人口多半是因胰島素量不足所致,且胰臟分泌功能的退化速度,以每年5~10%在進行中,因此,當病患無法分泌出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時,就會增加心臟、腦血管、視網膜、腎臟、神經等病變風險。所以,若想降低各項風險,就得從「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來進行,只不過,在全台170萬名糖尿病中,約有55%、85萬名糖友沒有運動的習慣,可見大家都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運動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降低死亡率據國外先前一項研究發現,沒有中強度運動習慣的糖尿病患,如快走、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每分鐘心跳在94~117之間的運動,相較於能做到規律性中強度運動習慣族群,死亡率高出7成。除此之外,醫師也表示運動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葡萄糖利用,有助體眾及血糖控制,相關致死率也能因此下降,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以上的好習慣,且若是參加團體運動,還能拓展社交,使身心達到舒坦及愉悅狀態。糖友的配偶 罹病風險竟增2倍雖然運動有助於降低糖尿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但若是親友們總是以口頭來提醒,並沒有身體力行來陪同的話,久了反而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反效果。另外,除了過去已知的家族史、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外,美國糖尿病學會2015年研討會中更發現了一項有趣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沒有血緣關係的另一半、配偶,罹病的機率竟比一般人高出2倍。由此可見,糖尿病不單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人的事,所以糖尿病關懷基金會邀請有氧舞蹈教練潘若迪擔任運動控糖大使,設計出運動MV,邀請大家一起做運動,減重、控血糖,只是建議在早午飯後的1.5~2小時運動為佳,應避免在飯後、晚上,以免導致低血糖。

基因作祟!甲亢藥竟使白血球驟降、增死亡風險

基因作祟!甲亢藥竟使白血球驟降、增死亡風險#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甲狀腺機能亢進雖然是個常見的疾病,但卻有10%的患者在接受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時,會出現皮膚發癢的副作用,且嚴重的是還會引起無顆粒性白血球症,一旦白血球嚴重缺少時,就會增加感染、死亡率。因此,為了解抗甲狀腺藥物與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間的關係,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歷經了15年的研究調查,終於發現,人體中若帶有「HLA-B*38:02」和「HLA-DRB1*08:03」2種特殊基因時,就會增加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2種特殊因子齊上身 風險將增48.41倍台大醫學院內科張天鈞醫師表示, 該研究反覆從42位患者身上進行研究,發現帶有HLA-B*38:02基因之服藥病患,發生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為未帶有此基因之服藥病患的21.48倍;而帶有HLA-DRB1*08:03基因者,風險為未帶有該基因者的6.13倍此外當兩者都有時,風險則為未帶有這兩個基因者的48.41倍,只不過,目前研究只適用於亞洲人,不適用於西方人,因為隨著地區不同,每個種族的免疫也有所不一。白血球過少 抵抗力弱、增感染風險至於到底什麼是無顆粒性白血球症,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陳沛隆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每個人的體內都有5000~9000顆不同類型白血球,其中顆粒性白血球佔了一半以上,約有2000~6000顆,所以,當顆粒性白血球降至每500/mm3以下時,就稱為無顆粒性白血球症。當白血球過少時,若不適時停藥、治療的話,抵抗力就會變弱,進而增加感染風險及死亡率。一旦檢測出爐 民眾即可降低各種風險根據此結果,目前研究團隊已申請專利保護,期望在一年之後,可幫助患者預先檢驗,若檢出此二基因,就可調整治療策略,甚至可能可考慮在使用貝他交感神經阻斷劑及鋰鹽後,即開刀治療,不僅降低各種風險外,還能減少開銷。

大陸蜱蟲肆虐 SFTS傳17人死

大陸蜱蟲肆虐 SFTS傳17人死#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夏日天氣悶熱,蚊蟲容易聚集,若只是單純的蚊子咬,只覺皮膚搔癢,過幾天就沒事了,然而中國大陸卻傳出蜱蟲叮咬而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的疫情,不僅有7%的死亡率,近幾年連日本、南韓都曾傳出疫情,實在不可大意。蜱蟲叮咬恐染SFTS 潛伏期長達14天MERS疫情剛解除警報,中國大陸卻傳出,因蜱蟲叮咬而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5月疫情頻繁,今年截至該月份,病例共達523例,其中17例死亡,SFTS是因遭帶有SFTSV這種新型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約5至14天。患有SFTS會有發燒、疲勞、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並伴隨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嚴重時可出現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為7%左右,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近年均有疫情發生,前往旅遊的民眾應多加留意。戶外活動 應著淺色長袖衣物疾管署提醒有計畫前往中國大陸的民眾,勿長時間坐臥於草地、樹林等環境,並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盡量避免穿涼鞋,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蟲或防蚊藥劑;活動結束後應檢查全身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

新北今年首例 男童染腸病毒重症死亡

新北今年首例 男童染腸病毒重症死亡#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北市今(12日)確診今年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個案。是名居住三峽區的新生男嬰,5月27日出生後即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心肺衰竭、肺出血等症狀,檢驗為感染腸病毒克沙奇A16型,經急救後仍因腸病毒感染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新北市衛生局提醒懷孕的媽媽及家有嬰幼兒的民眾,由於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應落實正確勤洗手,防範感染腸病毒。全台已有3例重症  出現前兆速送醫104年截至目前,全國有3例腸病毒重症個案。衛生局代理科長陳小燕表示,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傳染,亦可經由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或甚至可能透過自然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染給新生兒,提醒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陳小燕提醒家長,照顧生病的嬰幼兒時,若感染腸病毒應注意觀察是否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一旦出現上述任一情形,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治療。

勿自行處理野生死亡動物 以免染上狂犬病

勿自行處理野生死亡動物 以免染上狂犬病#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白鼻心染病案例再添一例!日前,雲林縣古坑鄉發現一隻死亡的白鼻心,經過檢驗確診感染狂犬病,為雲林縣境內首例白鼻心確診狂犬病陽性案例,也是國內第5例,因此農委會提醒民眾,如發現任何死亡野生動物,應通知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處理,切勿自行處理,以免染上狂犬病。102年迄今年為止 共檢測467例狂犬病自102年迄今年為止,共檢測野生動物、犬、貓及蝙蝠有4,920件,其中計有462例鼬獾、1例錢鼠、1例遭鼬獾咬傷後隔離觀察之幼犬及5例白鼻心確診感染狂犬病,其餘皆未檢出狂犬病。而雲林地區102年起針對家鼠、松鼠、土播鼠、錢鼠、白鼻心、犬、貓及鼬獾等183件檢測,其中有29件鼬獾及1件白鼻心為陽性案例,此案例為雲林縣第1件白鼻心陽性,至今雲林縣僅古坑鄉為狂犬病陽性病例區,但為避免疫情擴及犬貓,請處於高風險地區的民眾,請盡攜帶飼養之犬貓,至診所施打狂犬病疫苗。遵守二不一要 才能確保人畜安全農委會也提醒飼主,當犬貓施打完狂犬病疫苗後,應領取預防注射證明書及當年度的預防注射證明牌,並於攜帶犬貓出入公眾場所時,務必為犬貓繫掛證明牌,以利辨識,以免受罰。最後,再度呼籲民眾,請確實遵守「二不一要」不要棄養寵物,不要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要為家中犬貓每年施打狂犬病疫苗,提升整體免疫覆蓋率,如此才能確保人畜安全。

出生9天體重降近千克 女嬰黃疸上身險喪命

出生9天體重降近千克 女嬰黃疸上身險喪命#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每個新生兒都是父母親手上的心肝寶貝,深怕只要一不小心,就會讓他們受傷、生病,甚至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特別是黃疸! 日前,一名出生9天的女嬰,因進食狀況不佳、全身肢體僵硬、一天只換兩次尿布等,在短短九天內體重就下降900克。直到就醫檢查,才發現她的黃疸指數竟飆升至36.06mg/dL,超出一般正常值的數倍,因此,立即接受換血、照光治療、補充水份等處理,才逐漸退掉黃疸救回一命,但也卻留下雙側聽障的後遺症。黃疸好發高峰期 為出生後7~10天台北榮總新生兒科陳淑貞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好發的高峰期,為出生後的3~5天,直到第7~10天才逐漸恢復正常,但因現行健保住院天數的規定下,新生兒發生黃疸的期間,早已出院返家,因此,大多都在家中發生。雖然嬰兒室護理師,在住院期間會教導父母觀察生理性黃疸的技巧,但因缺乏膚色比對的工具,爸爸媽媽常無法判斷膚色變黃的程度,往往驚覺膚色不對勁時,膽紅素值已經很高,且其中更有35%被確診為「高膽紅素血症」。罹患核黃疸 恐造成神經功能障礙根據統計指出,有六成的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 而目前國內對於足月新生兒之照光標準,為出生24小時內10mg/dl、24~48小時12 mg/dl、48~72小時15 mg/dl、或滿72小時後17 mg/dl,當指數超過18 mg/dl,就會被視為高膽紅素血症。若未及時治療,高膽紅素血症有2%的機率會進展成核黃疸,一旦罹患核黃疸,死亡率將達6.4%,即便存活下來,也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如認知障礙、過動或學習障礙,甚至引發腦性麻痺、聽力喪失及智障等。蠶豆症、早產 皆為黃疸高危險群雖然核黃疸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但其實只要及時治療,是可避免掉這些問題上身的,因此,陳淑貞醫師提醒,像是蠶豆症、早產、母子血液不合、家族性高黃疸、餵食不良等,皆屬於高危險群,只要在新生兒出生後多加觀察,留意膚色症狀,如有應異狀盡速就醫檢查,就可以降低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