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

失眠苦 國人年吞3億安眠藥

失眠苦 國人年吞3億安眠藥#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食藥署統計我國每年安眠藥的使用量,發現103年國人服用約3億3900萬粒安眠藥,此數量足以舖滿一座雪山隧道的長度,其中又以佐沛眠 (Zolpidem)使用量為1億3千7百零9萬粒居首位。幻想、幻聽、躁鬱 睡眠品質差實證瞭解失眠病患的成因與鑑別診斷,可見慢性精神病患,長期多量使用安眠藥物的狀況是臨床上可以改善的,精神病患者常因幻覺、幻想、幻聽、躁鬱等症狀造成其睡眠品質不佳,醫院多會給予安眠藥來幫助睡眠,切記服藥時避免與酒精混合,否則會損傷腦部,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屬第4級藥品 需處方才可購買使用鎮靜安眠藥可以快速改善睡眠,但長期依賴容易忽略身體對安眠藥的耐受性,而對藥物產生生理、心理上依賴或成癮等問題,安眠藥屬第4級別管制藥品,需由醫師處方才可購買,目前已無法在藥局自行購買,民眾如有失眠症狀,應迅速就醫,由醫師診斷並開立安眠藥,若有安眠藥使用上疑慮,應詳細詢問醫師,不可自行增減用藥。咖啡、茶 亢奮利尿難入睡失眠可分為短暫性、短期性和慢期失眠,短暫性及短期性失眠可能是因工作壓力大、思緒紊亂導致,一般來說,慢期失眠的原因較難發現,若有失眠問題,應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或茶,咖啡因會使精神亢奮,且因利尿較難以入睡,若睡眠期反反覆覆,可以喝杯熱牛奶,讀本書,不強迫入睡,等到有睡意時再睡。 

就是睡不著!國人年吃3億顆安眠藥

就是睡不著!國人年吃3億顆安眠藥#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人的一生花了3分之1的時間在睡眠上,這是自古以來睡眠的內建功能,讓我們得以儲備足夠的能量,來應對生活中的大小事,隨著文化的進展,人們的生活型態開始改變,壓力、飲食習慣、日夜節律等,也間接地影響到睡眠。睡眠障礙 情緒造成占大多數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國人每年服用3億2700萬顆安眠鎮靜類藥,這當中不乏有濫用的情況,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呂宗樺指出,許多人誤以為睡不好就要使用安眠藥才能改善,殊不知睡眠障礙成因非常多,其中以情緒所造成的睡眠障礙占絕大多數,例如憂鬱、焦慮及躁鬱等。單使用安眠藥 治標不治本情緒造成的睡眠障礙,單單使用安眠藥、補眠或民間偏方,那只是治標不治本,反容易弄巧成拙,造成藥物成癮或是情況惡化,應由身心科醫師診視後,使用適合的情緒穩定劑、抗焦慮劑、抗憂鬱劑或助眠劑,配合心理治療及生活模式調整後,才有機會改善。憂鬱患者 難入睡、早醒因此,呂宗樺醫師表示,當睡不好時,很有可能是情緒失調的徵兆及復發因子,建議求助精神科醫師,評估是否有憂鬱、躁鬱或焦慮等情緒障礙,以及早治療避免惡化,以憂鬱患者為例,其在睡眠上會出現:難入睡、睡眠片段、早醒、整體睡眠長度減少、醒來後無飽足感、多夢等症狀,而這些症狀本身亦會加重憂鬱症的嚴重度或復發的機率,是需要精神科醫師仔細評估及處理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睡眠品質差也會影響到情緒,呂宗樺醫師說,如失眠、熬夜、睡眠中斷後,隔天情緒煩躁,造成工作效率變差,而睡眠品質差可能源自於不當的生活習慣,如睡前滑手機、深夜吃東西、白天睡太多、酒癮等,或是因為睡眠生理功能失調,如睡眠呼吸疾患,以及其他身體疾病。 

安眠藥沒那麼神奇 都是信任感作祟

安眠藥沒那麼神奇 都是信任感作祟#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治療失眠,就是在面對自己──每當夜闌人靜,你躺在床上,試著讓自己睡著時,都是一場即興的內心戲:你能不能放過你自己?你願不願放過你自己?若能,那就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你自然會安心沉睡在那岸芷汀蘭間;若否,那可就是陰風怒號、山岳潛形了,此時,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一閉上眼,滿腦袋都是成空不了的往事,渡化無盡的不甘。拿根棍子 把自己敲暈面對一個天天都在跟自己與命運過不去的人,要如何快速解決每天都會遇到的失眠之苦?不要忘了,他們通常也養成了前述「失眠性思維」的不良睡眠習慣,讓問題更加牢不可破。「拿根棍子把他敲暈。」曾有人開玩笑說。當然,不能拿棍子敲人,然而,原理卻說對了:既然作怪的就是這腦袋,把它敲暈,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只是,我們不用棍子,用的是安眠藥──把所有的助眠工具一字排開,安眠藥是最具「明確性」與「外部性」的。所謂「明確性」,簡單講:安眠藥的作用、副作用等藥理機轉,幾乎完全清清楚楚,莫說與一些營養食品、助眠音樂相比,就算與精神科其他藥物,例如:抗憂鬱劑等相比,安眠藥也不只是光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假說與統計數據,安眠藥可是有神經生理學基礎的;至於「外部性」,指的就是藥效的作用並不需要透過你的參與,你不需要特地「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也就不容易觸發上述的「即興內心戲」與「失眠性思維」──當然,這又會產生另一種問題,之後會專章討論。不要跟安眠藥談戀愛  停止不理性的「根本性治療」與「徹底痊癒之夢」, 建立起專屬於你自己的「治療計畫」:不要跟安眠藥談戀愛,也不要跟安眠藥撕破臉,才會贏得最大的利益。反之,當你越是強烈抗拒使用安眠藥,安眠藥只會因為你的強烈抗拒而在你心中的印象深深被強化,不管你實際上服不服用安眠藥,那莫名的恐懼反而會變成一種無形的心理性依賴。閱讀到此,應該不難明白:不管是「仰賴」與「抗拒」,都是有效增強一件事物影響力的行為:醫師一聽到失眠,鍵盤開始猛打,轉眼就開出一大包安眠藥,固然是一種增強安眠藥濫用的行為;反過來,不分青紅皂白,一聽到安眠藥,打開話匣子,就開始危言聳聽,各種成癮、濫用、副作用,甚至致死的傳說全都出籠,何嘗不是太過抬舉安眠藥?事實上,安眠藥才沒那麼神奇,一切只是「信任感的缺乏」在作祟。(本文摘自/別怕安眠藥/寶瓶文化)

助好眠不用藥 醫師提供這5招

助好眠不用藥 醫師提供這5招#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失眠可說是現代最常見的文明病,偶一為之不打緊,然而若長期下來,會使人易怒、記憶力減退、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可忽視。而想要治療失眠,就必須解決背後的原因,其中藥物治療只是部份,另一部份要靠「改善睡眠衛生習慣」及「放鬆練習」。對此醫師也提供5撇步,由日常生活做起,協助從根本改善失眠問題,甚至有機會不靠藥物就可以得到好眠。失眠是家醫科門診常見問題之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王威仁醫師指出,睡眠好壞是種主觀的滿意度,沒有統一標準。但可透過簡單的2個問題,幫助判斷是否有失眠問題:「白天會不會疲倦想睡?」及「入睡的過程是否順利?」從2方面著手  夜晚不再被綁架!王威仁解釋,失眠非「疾病」,而是一種「症狀」。通常造成失眠這種「症狀」的是其他「疾病」,例如焦慮症、憂鬱症、心肺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或其他因素如壓力、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等。因此,想要治療失眠,不論是否正在服用治療失眠的藥物,「改善睡眠衛生習慣」並搭配「放鬆練習」都是必要的。●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1)每天按時上床入睡及起床/平日白天盡量不補眠;假日補眠不超過2小時;每日應有規律之生活,多參與社交活動;規律運動;晚餐後禁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煙;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2)睡前吃些小點心有助睡眠/可在睡前喝一小杯加糖的溫牛奶或麥片,但不宜太飽;睡前勿喝酒;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如泡溫水澡;睡前三小時避免劇烈活動;在床上避免做睡覺以外的事,如看電視、玩手機;上床前先去一趟廁所。●放鬆練習1)冥想法/在床上閉上眼感受身體的重心,並想像一個開心、放鬆的景象。讓雜亂的思緒飄過不予理會,只專注在呼吸和想像上。2)腹式呼吸/鼻吸氣時腹部隆起,用嘴吐氣時腹部下沉。能吐多久就吐多久,「吐得慢」接著就容易「吸得深」。專注在呼吸上。可以先在床以外的地方做,等有睡意再上床。熟練後也可以直接在床上進行。3)漸進式肌肉放鬆法/坐在椅子上,逐一將身體每一處肌肉收緊約五秒,再將肌肉慢慢地鬆開約十秒。 

國人年嗑3萬粒安眠藥 60歲以上女性最嚴重!

國人年嗑3萬粒安眠藥 60歲以上女性最嚴重!#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睡不著該怎麼辦?許多人選擇以安眠藥解決睡眠問題,食藥署昨公布,103年國人服用約3億3仟9佰萬粒安眠藥,其中以佐沛眠(Zolpidem)使用量為1億3仟7佰零9萬粒居首位;尤其以長輩們的睡眠問題更是迫切需要被關心。長期依賴 恐形成惡性循環根據統計,國人使用非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盛行率最高之族群為80歲以上女性、其次為60~79歲女性,因此,長輩們的睡眠問題是極需關心的!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藍祚鴻醫師表示,老年人是最常出現的失眠族群,老人家因生理變化,睡眠時間短,半夜容易醒,常需靠短效安眠藥,但長期依賴及自行增加劑量,恐成癮或吃了藥卻沒效,形成惡性循環。食藥署統計我國每年安眠藥的使用量發現,103年國人服用約3億3仟9佰萬粒安眠藥,其中以佐沛眠(Zolpidem)使用量為1億3仟7佰零9萬粒居首位;食藥署為保障國人使用安眠藥之安全性及合理性,避免醫源性成癮,自100年起,每年辦理安眠藥稽核專案計畫,Zolpidem使用量大幅度下降,若將其相差數量逐一排列,長度將近2座雪山隧道,自費比率亦由100年7.3%降為103年2.2%。然食藥署發現,此期間伯替唑他(Brotizolam)及唑匹可隆(Zopiclone)等藥品之使用量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已將該等藥品列為稽查重點。為避免成癮 應遵循醫師指示服藥食藥署呼籲國人,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安眠藥屬第3ヽ4級管制藥品,均為醫師處方用藥,民眾若有睡眠障礙,應找睡眠或精神專科醫師診治,積極找出病因,並依照醫師指示正確服用藥品,才能澈底擺脫失眠的困擾。

獨居長者過量使用安眠藥 恐增失智、憂鬱風險

獨居長者過量使用安眠藥 恐增失智、憂鬱風險#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許多行動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缺損的身心障礙者或獨居老人,需要仰賴居家照顧服務員幫忙生活起居的打理,而此類病人,因為疾病、年紀等因素,使用安眠鎮靜藥品機率高,而不正確使用的風險也較高。靠觸摸辨識 易造成錯誤服藥有鑑於此,彰基反毒教育資源中心與切膚之愛基金會合作,培訓居家照顧服務員正確使用安眠藥觀念,居家照顧服務員化身為偵測社區民眾潛在藥物濫用的哨兵,藥師可藉由第一線居服員的個案轉介及共同家訪,將藥事照顧從醫院延伸至居家。藥師與居服員合作,進行居家服務過程中,發覺不少個案具有鎮靜安眠藥物之用藥相關問題,如發現獨居個案因年紀大、視力不佳,服藥時無法準確取用藥品,都是靠觸摸來辨識,導致無意間服藥錯誤;藉由提供藥盒並協助個案整理用藥,使個案能夠自行取用正確藥物,以提升用藥安全。不同醫院就醫 導致過度用藥切膚之愛基金會居服督導員廖坤瑚表示,有時進行居家服務時,發現個案有精神不濟的狀況,詢問之下才發現,個案會到不同醫院就醫,同時拿很多藥,造成用藥過度或是重複用藥的問題;此外,也發現部分患者,藥品未依正確時間服用、習慣性囤積過期藥物、取用家人藥品服用,或因症狀未改善而自行調整用藥等不正確的用藥觀念及行為。幸照服員能敏銳的察覺個案狀況,及早發現安全風險,當發現個案有用藥問題,也能夠與藥師連繫,請藥師藉入,進行一對一的藥物諮詢,讓個案有正確的用藥觀念及習慣。16%中老年人 過量使用安眠藥此外,根據研究指出,逾16%四、五十歲以上人口,有過量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現象,鹿東醫院歐陽文貞醫師表示,在台灣鎮靜安眠藥取得容易,長期使用除有上癮之虞,也容易造成失智、中風、心血管問題,更可能增加憂鬱症風險,因此呼籲民眾,有問題應先求助專業醫師或藥師,以預防上述問題找上門。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失眠好痛苦!許多人都曾經有過失眠的經驗,一旦睡眠不足,容易影響情緒及生活,還會使做事情效率降低,許多人為了改善失眠問題,選擇自行購買鎮靜安眠藥,然而,若長期使用沒有經過醫師處方的藥物,當心藥物成癮,無法自拔,且容易造成跌倒、骨折的風險。自行買藥、調劑量 起床跌倒風險高73歲的陳奶奶,近一個多月覺得難入睡,半夜常常起來上廁所,早上也特別早醒,若利用白天補眠,晚上就更不用睡了,聽鄰居介紹藥局有賣安眠藥,就去買了幾顆,睡前吃一粒沒有馬上睡著,就又吞了第二粒,導致清晨起床時手腳無力,一下床就摔個四腳朝天,造成髖骨骨折。依據衛生福利部食藥署104年委託研究結果推估,我國269萬65歲以上高齡族群人口中,約有109萬人曾因失眠問題服用鎮靜安眠藥,而非經醫師處方、自行購買與自已加量等不適當用藥,以及服用鎮靜安眠藥(BZDs、Z-drugs)後副作用影響,有較高的跌倒及骨折風險。高齡族群使用安眠藥問題最嚴重另根據我國健保統計資料顯示,102年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盛行率為25至44歲年齡族群的3倍,45至64歲年齡族群的1.5倍,再再顯示我國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物問題嚴重。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臨床上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簡稱BZD)及Z-drug,常用於安眠、鎮靜及抗焦慮等症狀,副作用包含頭暈、頭痛、嗜睡及反應力下降等,長期使用會產生藥物依賴及成癮之情形。以高齡族群而言,可能引起跌倒或產生骨折等意外,醫師於開立處方箋時要謹慎,民眾服用藥物時更要小心。食藥署呼籲,失眠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原因複雜,若有焦慮或睡眠障礙等問題需服用鎮靜安眠藥,應循專業醫師診治,並依醫囑服用,切勿自行購買藥品,以及增加或減少用藥劑量,且服用藥品後應做適當的休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NG紓壓法 寧吞安眠藥卻不願諮商

NG紓壓法 寧吞安眠藥卻不願諮商#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醫師,請你開安眠藥給我!」這是身心科門診最常聽見,也是醫師最害怕聽見的一句話;身心科醫師黃偉俐表示,景氣低迷,上班族工作壓力大,身心健康也跟著出狀況,許多民眾寧願吃安眠藥,卻不願意面對真正的問題,若要替病患安排諮商,還會被拒絕。民眾普遍對心理諮商存錯誤看法30多歲的巫先生是電子公司業務,龐大的工作壓力,再加上適婚年齡長輩的催婚,使他身心俱疲,失眠問題跟著出現,甚至一天需要吃12、13顆安眠藥才得以休息,長期下來不是辦法,他才踏入身心科門診,找出正確的改善方式。黃偉俐醫師表示,許多病人對於心理諮商存有錯誤觀念,認為病情嚴重才需要心理諮商,實則不然,適度的諮商不只能治病,包括職場壓力、職涯規劃等,都可以透過諮商獲得調適。4方法防焦慮、憂鬱症上身身心科醫師賴虹均說明,容易緊張、擔心的人,得到焦慮性或情感性疾患的機會很高。焦慮症和憂鬱症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心悸、頭痛、失眠、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生感到無望與無助等。她建議大家以下列4點作為因應之道:1) 職涯規劃,自我提升/在景氣低迷、失業率高的時候,建議及早思考自己未來就業方向,做好職涯規劃;進修不同領域的第二專業,提升自我能力,便可增加下一次轉職的籌碼。2) 開源節流,規避風險/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避免衝動型購物、月光。並且擬定及施行投資計畫,但必須按照個人財務狀況調整,避免進行高風險投資。3) 培養興趣,適度社交/培養休閒興趣,調劑身心狀態和釋放壓力;適度且良好的社交關係,也有助於減少壓力荷爾蒙,讓身心保持在最佳狀態。規律適度的運動很重要,很多人靠吃東西、購物紓壓,缺乏運動或興趣,身心健康跟生活容易出問題。4) 尋求諮商,檢視身心靈/每天花一點時間,自我檢視當日的煩惱、困難,以及所抱持的態度、擁有的資源與支持,自我判斷是否需尋求心理諮商服務,一旦發現需要專業諮詢,立刻求醫。諮商不代表病情嚴重,其內容可以包括職場、職涯、家庭、人際等領域,做一番整理,重新出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