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

注意5點 有效趕走更年期不適

注意5點 有效趕走更年期不適#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54歲女性,從40歲左右開始常常自覺容易喘及心悸,晚上睡覺時有燥熱感,無法安然入眠,於52歲時停經後,常有咳嗽漏尿狀況,且近來晚上會皮膚搔癢,更加重失眠狀況,求診中醫後治療2個月後,睡眠品質改善,心情放鬆很多,安眠藥劑量也逐步減半。潮紅燥熱、月經紊亂、失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表示,更年期婦女在停經時所引發的諸多症狀,因為賀爾蒙失去平衡,常見症狀有潮紅燥熱、月經紊亂、失眠、腰膝疼痛、自汗盜汗、眩暈耳鳴、心悸、水腫、頻尿、陰道乾燥、皮膚搔癢、煩躁易怒、情緒不穩、肥胖等。西藥使用賀爾蒙治療雖能緩解症狀,但也有引發乳癌或是子宮內膜癌等風險,因此不建議長期服用,然而更年期症狀有人從40歲開始就有,甚至到60歲才結束,長達20年的過程無法持續使用賀爾蒙治療,於是轉而尋求中醫的協助。注意5點 有效改善更年期症狀謝旭東醫師指出,此病原因在於腎氣衰退,故而衍生出心肝火旺、或是脾腎陽虛,抑或是陰陽兩虛,治療上不只要清瀉肝火,也要補養脾腎,用藥上需寒藥和熱藥一起搭配,建議更年期的婦女生活上要注意5點:1) 飲料避免/對於潮熱、盜汗、失眠,多補,避免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與酒精性飲料。2) 賀爾蒙不平衡/補充豆類與其製品(豆漿、豆腐、豆皮等),或是黃色食物。3) 骨鬆建議/對於骨質疏鬆所引起的筋骨痠痛,建議多食用含鈣質食物(牛奶製品、芝麻、魚肉魚乾、豆類製品等),加上適度的戶外運動與日曬。4) 穴位按摩/可選用復溜、太溪滋陰補腎,行間、太衝清肝退火,或是內關、神門養心安神。5) 推薦茶飲:扁鵲三豆飲/黑豆30g、紅豆15g、綠豆15g、生甘草3g、丹參3g,用水洗淨,放入鍋中慢煮至豆些微開即可飲用,一周服用一次。  

不靠安眠藥 9習慣好好入睡

不靠安眠藥 9習慣好好入睡#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朱的顱內出血、清香的失智及中廣肥胖、王先生的猝死與林奶奶的夢遊,都與安眠藥有關,台灣的安眠藥使用量每年超過3億顆,濫用狀況高居第3位,僅次於毒品與安非他命,安眠藥是用來治療睡眠障礙的,一旦濫用,將產生很多副作用,現代人卻把安眠藥當成「方便麵」,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壓力很大 一天需要6粒強效安眠藥30歲那年,我去沙烏地阿拉伯行醫,壓力很大,一天需要6粒強效安眠藥,但回來台灣之後便戒斷了,至今已逾30年,我每天睡8小時,常有人問我祕訣,我把心得歸納如下:1) 早起運動/每天上班前,運動1小時(例如我是在家踩滑步機)。2) 早餐1杯咖啡/之後不碰任何咖啡因的飲料。3) 作息規律/我習慣晚上十點上床,清早六點起床。4) 讓壓力離開大腦/把心裡的恐懼或擔憂寫下來,分析可能的結局,想好應對的計畫,這個動作可以舒緩焦慮,並且把壓力請出大腦。5) 充分的活動/有人主張午睡可以養生。但我建議有失眠困擾的人,白天不管在任何時間,都不可以閉眼休息。6) 階段性地完成工作/以前在學生時代,我若功課沒寫完,上床會睡不著。現在若有功課,會安排每天階段性地完成,讓自己以寫完功課的心情上床。7) 助眠的活動/以我的經驗來說,學習、傳承、助人、音樂、旅遊與宗教等,都有助於安眠。8) 調時差/從坐上飛機開始,就依照目的地的時間作息,以七分飽、大量運動及閱讀來調時差。9) 說服自己/根據睡眠醫學的文獻,只要白天有精神活動,整晚做夢或偶爾睡不好,並不會影響健康。睡眠與呼吸一樣 是人類的本能其實,睡眠與呼吸一樣,是人類的本能,組織缺氧,呼吸會加快,身體累了,自然會睡著,我們不在乎自己的呼吸次數,又何必每天斤斤計較自己的睡眠時間呢?(本文摘自/不老的幸福──活得健康熱情不顯老/寶瓶文化出版)

失眠不是病!置之不理後果嚴重

失眠不是病!置之不理後果嚴重#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現代人由於高壓生活步調,加上3C使用頻繁,許多人因而睡不好,甚至出現失眠傾向,安穩的睡眠,對失眠的人來說變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心願。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秉彥表示,排除疾病因素造成的失眠外,若正常人平時無法自然地進入平穩的睡眠狀態或常常淺眠、睡眠斷斷續續、早醒而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症狀每週出現3天以上,且持續3個月,即定義為「失眠」。上班壓力大或時數過長、甚至是白天活動量不夠或睡太多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失眠,若是長期失眠,人體恆定機制失衡,生理功能無法得到修護,記憶力、學習力及身體抵抗力皆會下降,甚至老年時易引發腦部退化,後果不堪設想。安眠藥非全能 使用與否因人而異面對失眠症狀是否該服用安眠藥呢?陳秉彥醫師說,若是長期失眠,則可在專業醫師建議下,服用適量的安眠藥。但若是短暫性的情緒波動,如:工作做不完引起的焦慮、親友間爭吵引起的沮喪,所導致的失眠,情緒只會持續短暫的兩三天,建議要解決情緒的問題,而非依賴安眠藥。另外,陳秉彥醫師也提醒,服用安眠藥切勿自行更改服用的時間及用量,且為避免因濫用而造成習慣成癮性,若只偶爾失眠,則不建議在睡覺前就規律服用安眠藥,除非在床上躺超過一個小時還是無法入眠才需適當使用安眠藥。6招教你改善失眠睡得好、睡得飽對現代人來說變成是一件難事,陳秉彥醫師也提出以下6點,來幫助民眾改善失眠症狀:1)睡前2~3小時前可以做一些和緩、微流汗運動,像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或游泳等有氧運動,讓大腦釋放讓身體放鬆的化學物質來改善失眠狀況。2)睡前透過呼吸、冥想的練習來達到放鬆,幫助改善失眠。3)白天補眠不超過30分鐘,下午3點以後盡量避免小睡,以免影響夜晚睡眠。4)盡量維持規律的起床時間,假日補眠最多不超過1.5小時,過度會擾亂生理時鐘,影響夜晚睡眠。5)可記錄睡眠日誌,提供醫師參考,同時重新建構生活秩序。6)睡前2小時可喝點幫助入眠食物,如:熱牛奶、助眠花茶、酸棗仁茶。科學實證 酸棗仁安神助睡眠酸棗仁是一味中藥材,為鼠理科植物酸棗的成熟種子,是中藥裡養心安神的一味藥,酸棗仁味甘、性平。歸心、肝、膽經。有養心益肝,寧心安神,斂汗的功能。有失眠症狀的朋友,不妨可試試食用酸棗仁以助睡眠。

睡不著就吞?安眠藥致失智!

睡不著就吞?安眠藥致失智!#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朝田隆醫生給我看了核磁共振掃描照片,發現海馬迴現在還沒有萎縮,並沒有惡化到失智的地步,但不容否認的是,健忘的程度的確比幾年前還嚴重,記憶力和判斷力也降低不少。壓力使B類澱粉蛋白破壞腦細胞這與「輕度認知障礙」的差別已經只是程度上的問題了,由於壓力的緣故,B類澱粉蛋白現在正不斷破壞我的腦細胞,普通的核磁共振掃描是查不出來的,認知能力有可能恢復原樣嗎?我不想依賴藥物,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恢復認知能力嗎?安眠藥、睡眠導入液 失智症危險因子「聽說山本先生在服用睡眠導入劑,不過安眠藥和睡眠導入液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歐美紛紛在報導這件事。」對方指出,服用5年以上的睡眠導入劑或許勉強算是原因之一,這把我嚇得面如土色,於是就再去洽詢朝田醫師,「這種見解從以前就備受爭議,我認為不必那麼擔心。」朝田醫師這樣說,我卻想要停用睡眠導入劑。讓認知能力保持現狀 甚至盡量提升2月3日,訓練第1天,我下定決心,只要能讓認知能力保持現狀,甚至盡量提升,什麼都願意做,現在除了大學醫院之外,日本全國的日間復健課程不計其數,但是站在預防醫療的層面又能專攻這項需求,而非病後調查的日間復健課程,卻相當稀少,我把一切都賭在筑波大學730號病房的訓練上。和患者一起訓練 就知道適不適合朝田醫師說過:「你可以搭筑波特快列車,快的話從秋葉原到筑波只需要45分鐘,先參加課程,看看患者認真投入的模樣,一起訓練之後,就會知道適不適合妳了。」筑波特快列車的確很方便,但除了尖峰時段外,快速列車1小時才2班,雖然也有區間快速列車和普通電車,不過班數還是很少。訓練是從星期一早上9點開始,所以我在上午6點半之前,就從位在東京南千住的自宅出門,但我沒趕上電車時刻,要等到別的班次,抵達筑波時已經接近上午8點,我到處找開往筑波大學附設醫院的公車,結果搭到人擠人的公車,搖晃了10分鐘才抵達醫院。(本文摘自/我得了失智症:六十二歲記者現身分享,教你如何改善早期失智/健行出版)

「白熊」現蹤 失眠者苦哈哈

「白熊」現蹤 失眠者苦哈哈#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可以透過高達數百種取向的心理治療(例如:敘事、焦點、精神分析、正念、認知行為、催眠等等)、泛心理治療(例如:身心靈、家族排列、同質療法、精油、花精等等)或更多種方式,再次找到愛、快樂、勇氣、果敢、意志、行動力與生命意義,甚至是童心未泯,但你就是很難叫自己睡著。「白熊效應」 越擔心越易失眠即便心理治療發展到今天,各種取向推陳出新,但是對於失眠的處理,依舊停留在「行為療法」與「根本問題的解決」。事實上,我們看到太多實例是:個案的認知改變了、經驗被統整了、生命故事改寫了、家庭動力重組了──到了晚上,繼續失眠。從生理學角度,我們可以解釋:網狀上行系統內神經元膜上GABA-A的敏感度永遠被改變了,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以解釋:助眠工具為什麼很容易失靈的原因──人類的心靈是「單行道式的自由」,對於任何事物,人類都能指揮大腦「去思考」它,卻無法命令自己「不去思考」任何事物,這會導出有名的「白熊效應」:倘若我叫你「不要」在心中想像一隻大白熊,結果會怎樣?故意不思考 結果適得其反結果必然是「滿腦袋統統都是大白熊」,因為人腦無法「故意不思考」特定的事物──當你故意不想要思考某件事,你的腦袋就會拚命去思考那件事(大腦自動執行你的意志,把那件事忘掉,但怎麼想也做不到),最終結果就是適得其反。你一定告訴過自己:「明天我有重要的事情,今晚一定不能失眠。」只要這樣想,當晚你就會失眠了:閉上眼睛,努力叫自己放鬆,努力告訴自己什麼也不要想──然後什麼有的沒的全給你回憶起來了,連幾月幾日某某某在什麼場合向你借了十元銅板,這種瑣碎的畫面也有可能會冒出來。不努力保持清醒 馬上就可入睡於是,就在時鐘滴答滴答的秒針移動聲中,能睡的時間越來越少,你越來越焦慮,隔個幾分鐘就拿起鬧鐘來看一下,睡意卻越來越淡,天色也越來越亮,等到時間已經差不多該起床了,你終於決定放棄,此時,濃濃的睡意才開始淹沒你的腦海這樣的「悲劇」,相信是所有失眠者都共同擁有的記憶,其中,最核心的一句魔咒:「我今晚一定不能失眠。」保證可以讓你輾轉反側睡不著,而眼見大勢已去,決心放棄,不再掙扎,龐大壓力頓失,一句:「算了,不要睡了。」很快就可以讓你掉進沉沉的夢鄉,讓你非得努力保持清醒,否則就會耽誤到第2天的大事。(本文摘自/別怕安眠藥/寶瓶文化)

睡不著 安眠藥吃掉一座雪隧

睡不著 安眠藥吃掉一座雪隧#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服用安眠藥去汙名化的行動需要支持,偏偏社會的氛圍卻是以恐嚇失眠者為樂:不管是親朋好友、報章雜誌、社會團體,人們總愛以各種方式來提「醒」失眠者,安眠藥可能有的風險包含哪些與哪些,但失眠者已經夠焦慮了,升高焦慮只會抵消掉更多安眠藥的效果,徒增藥量,百害而無一利。「恐引發失智」? 安眠藥成受害者近年來加入一些醫療研究者,為了量產論文而不斷重複研究某些事物與其他疾病的相關性,很不幸的,安眠藥也成為其中的受害者,甚至被建構出可能引發「失智症」或「癌症」的議題來。特別是一般民眾往往不清楚「相關性」並不代表「影響性」,例如:罹癌的人100%都呼吸空氣過,沒呼吸空氣過的人(一出生就夭折)100%都不會罹癌,我們能據此推論呼吸空氣會致癌,所以從此開始憋氣嗎?當然,研究還是真的,因為你壓住口鼻後不用多久就會死亡,之後就不會罹癌了──但這有意義嗎? 國人總計服用約3.39億顆最糟糕的是,連衛生主管機關也加入這行列:2016年初,衛生福利部食藥署開記者會,內容是2014年國人總計服用約3.39億顆安眠藥,與2013年的3.27億顆安眠藥相比,多吃1200萬顆的安眠藥,相當於多出一座雪隧的長度,用量創史上新高。汙名化安眠藥 失眠者更睡不著就這樣,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動機、立場、知識背景與目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汙名化安眠藥,但共同產生的效果就是讓大眾的認知更偏差,失眠者的焦慮度更高、更不容易入睡,結果就是安眠藥的使用量更大。我們無法阻止人們在安眠藥上頭作文章,秀自己的下限;只能寄望於喚醒失眠者的權利意識。至少,從了解開始,而不是在極大的恐懼中不得已的狀況下服用。希望能在充分了解之後,做出屬於自己的評價與選擇。(本文摘自/別怕安眠藥/寶瓶文化)  

失眠性思維 越累越睡不著

失眠性思維 越累越睡不著#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想欺騙自己,在剛要入睡的時候,就刻意告訴自己:「算了,今天失眠好了。」睡意會像機靈的魚兒,小心翼翼的觀察著你的舉動,似乎有意上鉤,偏偏在最後一刻,轉身揚長而去。你的釣竿充其量只會動了動,讓你暗自竊喜,然而,你急促的呼吸聲與怦怦的心跳總會洩漏你的企圖,讓一切回到了原點。不斷注意周遭 反而越來越清醒就是你的大腦中這個無可改變的機制,才會讓人們發展出所謂的「失眠性思維」:不斷的注意自己是否即將睡著,或是開始有睡意,也不斷的注意周遭的環境,看看自己還剩多少時間可睡,結果卻造成自己越來越清醒,越來越沒睡意,也越來越緊張,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最後就是徹徹底底的睡不著。針對失眠設計課程 功效大打折然而,這個機制的破壞力還不止於此,它還會讓絕大多數針對失眠而設計的課程、訓練與儀器,即便有功效,也大打折扣,舉個例好了:想一想,你不管採取哪一種「睡眠輔助工具」,你總得花心思在該工具上面吧?例如:你如果打算做完SPA後,回家在臥房裡燃起精油燈,放個宣稱有助眠效果的輕音樂,協助自己入眠,那麼,「SPA服務」、「精油」、「輕音樂」就會成為助眠的主要工具(輔助流程姑且不計),也自然會產生一堆「原生問題」,諸如:「到哪做SPA呢?」「用什麼精油好呢?」「放什麼輕音樂呢?」潛意識投射需求 把問題複雜化就當你盤算上述問題的同時,潛意識也會偷偷把你內心的欲望與需求投射過去,把問題給複雜化,例如:「這張宣稱有助眠效果的CD會不會只是一般的輕音樂?我會不會被騙?」「這精油大家都說很靈驗,我一定不能失敗!」「我的計畫不能被打斷,我一定要關掉手機,拔掉電話線,就算老闆家人朋友找不到我也要堅持下去!」這些「衍生問題」背後已經多藏了一份期待、抗拒、恐懼、懷疑、堅持等等情緒,抑或控制感、安全感之類的需求;而且,你還無法禁止自己這麼想(別忘了白熊理論)。最後,連「睡眠輔助工具」本身都會讓你患得患失、戒慎恐懼又忐忑不安,反而難以入眠。原初效果(倘若有的話)消耗殆盡。(本文摘自/別怕安眠藥/寶瓶文化)

安眠藥中毒! 案例年佔24%

安眠藥中毒! 案例年佔24%#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環境及工業毒物接觸一直以來都是人類關注的課題,不管是急性的生命危害,或是慢性的致癌風險,持續都有科學資料的研究被發表,毒物中毒的範疇相當廣,舉凡常見的藥物濫用、化學品接觸、動植物毒素的危害等,都是醫學中心經常會被諮詢的問題。毒物個案453名 占全體0.4%工廠化學品中毒,及居家環境毒藥物接觸、過量誤食中毒等各種案例,其中工業用化學品的危害,不容小覷,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黃竑勝,統計自民國103年7月到民國104年6月,急診室毒物中毒就醫個案,共有453名,約占全體就診人數0.4%左右,雖然比例不高,但此類個案表現的臨床問題卻是非常嚴重的。藥物中毒55%  一氧化碳中毒14%中毒案例中的55%是藥物中毒,其中以安眠藥及普拿疼較多佔24%,而農藥中毒近年已較少見(約佔5%),一氧化碳中毒佔14%,另外化學品中毒也佔了17%,而這17%中有一半以上是工業危害造成,雖然法規已經嚴格要求業者訂定化學危害預防的各項管理措施,但仍然還是有層出不窮的事件發生。半導體業、光電業化學中毒除了強酸強鹼噴濺中毒外,其他以半導體業使用氫氟酸的接觸,及光電業使用之氫氧化四甲基胺等,導致嚴重傷害的案例也被報導,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表示,科技進步,製造過程中需使用很多新型的化學品,這樣的化學品到底對人類是福是禍還不得而知。當危害造成時,除了醫院可以提供即時的醫療處置外,產業界應該盡可能提供完善資訊,讓醫院可以針對病人的問題對症下藥,及檢討改進各防範措施,以照顧勞工安全及健康,更提醒各界需時時防範四周可能無所不在的毒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