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約在每年國曆的8月23日前後。「處」有終止之意,象徵炎熱至此逐漸退去,此時盛夏的酷暑開始消散,氣溫日漸下降,早晚已能感受清涼,標誌著季節從盛夏邁向初秋,日夜溫差拉大,需注意養生調養與氣候變化,中醫師建議穴道保健及養生茶飲。
處暑,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約在每年國曆的8月23日前後。「處」有終止之意,象徵炎熱至此逐漸退去,此時盛夏的酷暑開始消散,氣溫日漸下降,早晚已能感受清涼,標誌著季節從盛夏邁向初秋,日夜溫差拉大,需注意養生調養與氣候變化,中醫師建議穴道保健及養生茶飲。
立秋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標誌著秋天的開始,通常落在國曆8月7~9日。2025年立秋時間為8月7日下午1點51分。「立」意為開始,代表夏季炎熱逐漸結束。然而在台灣,立秋後氣溫仍偏高,暑氣未完全消退,天氣悶熱且濕度較高,令人感受到秋季與夏季交替的特殊氣候狀況,醫師建議3穴道1茶飲,改善立秋常見的咳嗽與皮膚問題。
中暑是夏季常見問題,因高溫潮濕導致熱量無法散發,引發不適。中醫視中暑為「暑病」,與暑熱、暑濕侵襲有關。中醫師指出,刮痧作為中醫療法,刺激經絡和穴位,以促進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舒緩肌肉、排除毒素等效果,可緩解中暑症狀。但刮痧有哪些訣竅和禁忌?中暑又該如何預防?以下整理一文看懂。
芒種適逢耕種忙碌的節氣,民間又稱「忙種」。中醫師提醒,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溼度高,但還有變冷的時候,因此除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也要多運動、出汗排除體內溼氣;同時,可多吃苦味食物以清熱、降心火,如「蓮子芡實荷葉粥」即為芒種養生聖品。《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芒種養生方法。
60歲的許先生罹患「癌王」胰臟癌末期,味覺異常轉變,吃東西一律覺得很鹹,食不下嚥,體重在半年內從55公斤直線下降到38公斤。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表示,這是癌症患者常見的味覺病變,透過居家醫療,每週1至2次的到宅看診,以中藥和針灸協助患者提升食慾,才有足夠的營養抗癌,味覺也慢慢回復。
59歲陳男日前突然出現左耳耳脹、耳鳴等不適感,短短3天內喪失聽力,就醫確診「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所幸經彰化醫院啟動雞尾酒式合併療法,由耳鼻喉科、高壓氧中心及中醫科聯手,同時間透過高劑量類固醇、高壓氧及針灸治療,也因在病發後1週內及時接受診治,僅半個月就恢復聽力,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恐導致永久性聽損。
天冷超有感!小雪是進入冬天的第2個節氣,時間大概落在每年的11月21到23日,代表冬季氣候更進一步寒冷與乾燥。中醫師提醒,小雪典型的氣候特徵是乾冷,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口乾舌燥,推薦民眾可善用溫和運動、艾灸足浴及養生食譜等3大保養心法,促進身體氣血活絡保持溫暖。
透過穴道來調養身體,是很神奇的事情,你知道全身穴道中最神奇的穴位是哪個嗎?答案應該就是十總穴之中的「阿是穴」,該穴位通常運用在止痛層面,除了能治療皮、脈、肉、筋、骨的病症,也可運用於五臟六腑的治療,以下由中醫師解析阿是穴的由來、取穴及應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