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抗癌藥物不能停!副作用卻讓關節痛得要命?中醫「針灸」可緩解

抗癌藥物不能停!副作用卻讓關節痛得要命?中醫「針灸」可緩解#針灸

56歲陳女士罹患乳癌,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並持續接受抗賀爾蒙治療,但近半年來發現,手指逐漸變得僵硬且無法彎曲,擔心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作祟,就醫檢查後,根據臨床經驗研判,應是乳癌治療藥物的副作用造成。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協助針灸及中藥調理,約3個月後,患者手指疼痛緊繃的症狀大幅緩解。

手肘痠痛難根治,原因竟有6種!先看關節痛哪側「中醫針灸有解」

手肘痠痛難根治,原因竟有6種!先看關節痛哪側「中醫針灸有解」#針灸

許多患者常抱怨有手肘痛問題,但做過許多復健治療後仍然反覆痠痛無力、無法根治。中醫師就指出,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常常是因為過度的使用手腕及手指的活動造成,雖然「網球肘」是較常見的症狀診斷,且有一定的疼痛部位,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引起,如果沒有確切找出問題點做治療,當然不容易痊癒。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的復健需要長期計畫,在黃金6個月內,進行密集治療以達到最好恢復效果,但這並不代表半年後就不會有進步,只是速度比較慢,只要努力治療都還有進步空間,所以也要定期回門診持續治療,才能保持最好的肢體功能狀態。腦中風後遺症 影響生活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楊鯉源說明,因腦部血管突發性的阻塞或破裂,造成腦細胞損傷,致身體功能喪失,即為腦中風。腦中風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失能和障礙,其後遺症包含: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嚥障礙、肩關節疼痛、關節攣縮、顏面神經麻痺等。中醫針灸治療 加速功能恢復楊鯉源表示,臨床上中醫常使用「針灸」和「中藥」來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利用針灸刺激人體穴位,可促進神經修復,改善身體活動功能,加上中藥針對體質調理;國內外許多研究表示,復健搭配「針灸治療」可以改善腦中風患者的認知能力、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其後遺症,並可降低腦中風再復發機率。中風復健看中醫 治療預後效果好楊鯉源指出,腦中風6個月內恢復速度最快,為黃金復健期,所以腦中風患者的復健療程越早開始越好。目前健保署實施「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計畫」,讓腦中風患者在「住院期間」即可得到中醫的完善照護。而針對病情已穩定且進入慢性復健期的門診病患,可以在中醫門診持續接受中醫治療,幫助腦中風後遺症改善,提升生活品質。另外,中醫有提供長照居家醫療服務,有需求的民眾可諮詢鄰近院所中醫師或洽詢1966,申請居家訪視及治療,減輕患者與家庭照顧者身心負擔。(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把握腦中風黃金6個月 中藥治療輔以針灸助復原)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32歲吳小姐因要照顧新生兒,需時常擰毛巾或是抱小孩,持續一段時間後,卻開始感覺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嚴重時更會極度痠痛導致無法使力,但又無法放下手邊的照顧工作,因此求診中醫協助。才發現是患有俗稱「媽媽手」的症狀,醫師施以針灸治療2週並建議吳小姐使用護腕,才讓痠痛獲得大幅緩解。「媽媽手」是肌腱炎的一種!施力習慣不當是主因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表示,「媽媽手」常見於常見於30~50歲女性,部分女性在產後4~6週會受到這個病症困擾,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媽媽手」是指第一背側間隔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因手腕或拇指重複性活動,導致大拇指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疼痛使活動受限,當用患側握住物體時會出現疼痛。除了大部分可以透過休息恢復外,西醫的治療有夾板固定限制活動、抗發炎藥和類固醇注射,嚴重者也可能需開刀治療。陳奕任指出,依中醫觀點看「媽媽手」屬於筋傷勞損,特點是手腕活動過多,久則傷筋耗血,筋腱氣血循環較差,修復能力跟不上勞損速度,造成局部代謝不良;時間一久會促使肌腱粗糙纖維化,導致症狀加重。治療方式除了基本的多休息,也能透過針灸手三里、陽溪、合谷等穴位幫助修復,而艾灸及熱敷亦具有輔助治療方式。長時間使用手腕或拇指者如上班族、裝修工人等亦要當心陳奕任特別提醒,「媽媽手」不只媽媽專屬,只要是長時間使用手腕或大拇指,即使爸爸也會有「媽媽手」;其他原因如上班族長期用滑鼠鍵盤,以及常需使用手腕及手指用力的裝修工人等,也都易罹患「媽媽手」,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需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而新手爸媽照顧小孩時,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陳奕任也建議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有助於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並避免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再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可以有效預防「媽媽手」的產生。

孩子上小學還尿床?中醫教你「1招」免吃藥解決

孩子上小學還尿床?中醫教你「1招」免吃藥解決#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歲張小弟發育慢,玩太累時經常尿床,白天偶有漏尿,身上總有尿騷味,因此性格較敏感自卑。排除其他疾病或器官異常等狀況,家屬設定鬧鐘或睡前提醒排尿等方式,改善有限,且張小弟因對尿床感到壓力,反而出現情緒暴躁。改接受中醫雷射針灸治療三療程獲改善,也擺脫尿騷味變得有自信。7歲王小妹體格壯實,怕熱汗多體味重,情緒易怒,睡眠品質不好,接受藥物治療出現頭痛、腹痛,經中醫雷射針灸治療四個療程後,共48次,夜尿尿臭改善,體重也下降了。到10歲還有5%會尿床 男孩是女孩2倍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醫師楊雅媜表示,根據統計,3歲小孩白天幾乎都能正常控制排尿,仍有16%到5歲還會尿床,到了7歲,剩下10%小孩會尿床,到了10歲,還有5%會尿床,男孩尿床的比例幾乎是女孩的兩倍。現代醫學認為造成小兒尿床常見原因如下,成長成熟度較慢、膀胱容量較小、膀胱過動、泌尿道感染、便秘、睡眠問題、心理壓力及其他疾病導致。在行為治療無效下,家長會開始聽從醫師建議服用迷你寧控制。迷你寧經報導可改善65%的尿床發生,但衍生而來會有頭痛、腹痛、心律不整、情緒焦慮等副作用,且少數案例服用較高劑量迷你寧仍無法改善尿床。中醫在針灸的治療基礎下,針對小兒體質搭配穴道,如三陰交、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腎俞、命門穴,在無痛雷射針灸幫助下,經研究結果證實可有效改善尿床的發生率及每晚尿床的次數。也可搭配以下證型選擇雷射針灸穴位,一周三次,一個月12次治療下過最佳。腎氣不足:睡中經常遺尿,多則一夜數次,醒後方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肢涼怕冷,下肢無力,智力較差。脈象沉細或沉遲。搭配穴位:太谿穴、湧泉穴、命門穴。脾肺虛寒:尿量不多但次數頻,少氣懶言,神軟乏力,面色蒼黃,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常自汗出,脈弱。搭配穴位:太淵穴、脾俞穴、肺俞穴。肝經濕熱:尿量不多,但尿味腥臊,尿色較黃,平時性情急躁,易怒易煩,或夜間夢語齘齒。搭配穴位:太衝穴、陽陵泉穴。心腎不交:睡中遺尿,時作時休,白天多動少靜,性情急躁,神恍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夜寐則睡眠深沉,不易喚醒,即或喚醒亦神識朦朧不清。搭配穴位:神門穴、太谿穴。經研究證實,雷射針灸在幼兒遺尿有顯著療效,從以上兩個案例,採取的雷射針灸在穴道上的刺激調整,除了無痛、安全、速效,除幼童接受度大,也無服用藥物腹痛、頭痛、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對生長發育也可搭配中醫藥物,對幼童本身是中長程的體質調整及保健。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符合公費疫苗接種對象與類別陸續增加,疫苗開始大規模施打,由於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讓很多民眾不知該不該接受疫苗施打,中醫表示,疫苗的副作用,例如疲倦、頭痛、肌肉痛、發冷、體溫偏高、發燒、關節痛,可以透過預先服用中藥藥液,來減輕身體不適的症狀。而施打疫苗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感覺,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緩解,有效減低不適症狀。飲用紫蘇加生薑煎煮藥液 有發汗效果、增加身體抵抗力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育誠建議,將紫蘇加2-3片生薑一起用文火煎煮,煎煮時間為15-20分鐘,此藥液從施打疫苗的前一天開始服用,連續服用三天,一天喝一碗,可以減輕疫苗注射造成的發燒疼痛症狀。藥液有發汗的效果,可以增加身體抵抗力,對於打疫苗的免疫反應,造成身體不適的副作用,能減輕與緩解症狀。以中醫觀點來看,紫蘇植物的性味屬性為辛、溫,功效為能解表散寒、理氣消食、行氣和胃,故紫蘇能治感冒、咳嗽及娠嘔吐,而生薑能止嘔,這兩種植物平時都能食用,因此對身體不會有太強的不適感,於防疫期間飲用亦有養生的功效。注射部位疼痛 可透過針灸治療緩解施打疫苗後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症狀,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以減緩腫塊的疼痛和大小。若有喉嚨痛的症狀也可以用針灸來治療,透過從液門穴透中渚穴,治頭面五官的疾病,因為這是屬於三焦經的穴道。另外穴道本身的特性能清熱,可以治療發燒,常搭配三間穴治頭痛,在感冒時一起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張育誠建議,施打前找中醫師診療,安排適合的治療方針及專業建議,以達到更好的自我保護效果。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衛院2019年統計,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糖尿病成為不可忽視的疾病,更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31歲的張先生體型壯碩微胖,4年前因為疲倦乏力嚴重,檢查後發現居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平常空腹血糖大多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0%以上。張先生不願意服用中藥,因此只以針灸治療,於去年5月開始治療,去年8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降到146mg/dl,糖化血色素降到6.4%;10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128mg/dl,糖化血色素6.3%。持續至今年4月為止,空腹血糖都可以控制在120-145 mg/dl之間,糖化血色素也都可以保持在7%以下。搭配眼針及耳針療法 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平衡另一名60多歲的張女士,經針灸治療後,飯後血糖也降低許多,西醫師看過血糖紀錄表後,囑咐患者可以減掉飯後血糖藥。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針灸科主任蔡曜鍵指出, 針灸原理是利用刺激穴位的方式,達到全身氣血調節,通過「得氣」方式將信息傳遞到相應的臟腑,通過經絡調整,起到讓臟腑恢復良性循環的效果,數據顯示,針灸可以很好的調節空腹及餐後血糖作用,搭配眼針及耳針針刺療法,更能夠良好地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使身體調節血糖的狀態趨於正常,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蔡曜鍵指出,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患者應定期治療與追蹤,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正確飲食方式,是改善自己血糖的不二法門,血糖平穩後,可在醫師指導下逐漸減低藥量,不可自行貿然停藥,也勿聽信偏方,治療方式也請由專業的醫師診斷,並採用合適的治療方式為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