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手肘痠痛難根治,原因竟有6種!先看關節痛哪側「中醫針灸有解」

手肘痠痛難根治,原因竟有6種!先看關節痛哪側「中醫針灸有解」#針灸

許多患者常抱怨有手肘痛問題,但做過許多復健治療後仍然反覆痠痛無力、無法根治。中醫師就指出,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常常是因為過度的使用手腕及手指的活動造成,雖然「網球肘」是較常見的症狀診斷,且有一定的疼痛部位,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引起,如果沒有確切找出問題點做治療,當然不容易痊癒。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的復健需要長期計畫,在黃金6個月內,進行密集治療以達到最好恢復效果,但這並不代表半年後就不會有進步,只是速度比較慢,只要努力治療都還有進步空間,所以也要定期回門診持續治療,才能保持最好的肢體功能狀態。腦中風後遺症 影響生活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楊鯉源說明,因腦部血管突發性的阻塞或破裂,造成腦細胞損傷,致身體功能喪失,即為腦中風。腦中風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失能和障礙,其後遺症包含: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嚥障礙、肩關節疼痛、關節攣縮、顏面神經麻痺等。中醫針灸治療 加速功能恢復楊鯉源表示,臨床上中醫常使用「針灸」和「中藥」來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利用針灸刺激人體穴位,可促進神經修復,改善身體活動功能,加上中藥針對體質調理;國內外許多研究表示,復健搭配「針灸治療」可以改善腦中風患者的認知能力、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其後遺症,並可降低腦中風再復發機率。中風復健看中醫 治療預後效果好楊鯉源指出,腦中風6個月內恢復速度最快,為黃金復健期,所以腦中風患者的復健療程越早開始越好。目前健保署實施「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計畫」,讓腦中風患者在「住院期間」即可得到中醫的完善照護。而針對病情已穩定且進入慢性復健期的門診病患,可以在中醫門診持續接受中醫治療,幫助腦中風後遺症改善,提升生活品質。另外,中醫有提供長照居家醫療服務,有需求的民眾可諮詢鄰近院所中醫師或洽詢1966,申請居家訪視及治療,減輕患者與家庭照顧者身心負擔。(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把握腦中風黃金6個月 中藥治療輔以針灸助復原)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32歲吳小姐因要照顧新生兒,需時常擰毛巾或是抱小孩,持續一段時間後,卻開始感覺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嚴重時更會極度痠痛導致無法使力,但又無法放下手邊的照顧工作,因此求診中醫協助。才發現是患有俗稱「媽媽手」的症狀,醫師施以針灸治療2週並建議吳小姐使用護腕,才讓痠痛獲得大幅緩解。「媽媽手」是肌腱炎的一種!施力習慣不當是主因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表示,「媽媽手」常見於常見於30~50歲女性,部分女性在產後4~6週會受到這個病症困擾,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媽媽手」是指第一背側間隔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因手腕或拇指重複性活動,導致大拇指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疼痛使活動受限,當用患側握住物體時會出現疼痛。除了大部分可以透過休息恢復外,西醫的治療有夾板固定限制活動、抗發炎藥和類固醇注射,嚴重者也可能需開刀治療。陳奕任指出,依中醫觀點看「媽媽手」屬於筋傷勞損,特點是手腕活動過多,久則傷筋耗血,筋腱氣血循環較差,修復能力跟不上勞損速度,造成局部代謝不良;時間一久會促使肌腱粗糙纖維化,導致症狀加重。治療方式除了基本的多休息,也能透過針灸手三里、陽溪、合谷等穴位幫助修復,而艾灸及熱敷亦具有輔助治療方式。長時間使用手腕或拇指者如上班族、裝修工人等亦要當心陳奕任特別提醒,「媽媽手」不只媽媽專屬,只要是長時間使用手腕或大拇指,即使爸爸也會有「媽媽手」;其他原因如上班族長期用滑鼠鍵盤,以及常需使用手腕及手指用力的裝修工人等,也都易罹患「媽媽手」,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需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而新手爸媽照顧小孩時,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陳奕任也建議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有助於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並避免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再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可以有效預防「媽媽手」的產生。

孩子上小學還尿床?中醫教你「1招」免吃藥解決

孩子上小學還尿床?中醫教你「1招」免吃藥解決#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歲張小弟發育慢,玩太累時經常尿床,白天偶有漏尿,身上總有尿騷味,因此性格較敏感自卑。排除其他疾病或器官異常等狀況,家屬設定鬧鐘或睡前提醒排尿等方式,改善有限,且張小弟因對尿床感到壓力,反而出現情緒暴躁。改接受中醫雷射針灸治療三療程獲改善,也擺脫尿騷味變得有自信。7歲王小妹體格壯實,怕熱汗多體味重,情緒易怒,睡眠品質不好,接受藥物治療出現頭痛、腹痛,經中醫雷射針灸治療四個療程後,共48次,夜尿尿臭改善,體重也下降了。到10歲還有5%會尿床 男孩是女孩2倍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醫師楊雅媜表示,根據統計,3歲小孩白天幾乎都能正常控制排尿,仍有16%到5歲還會尿床,到了7歲,剩下10%小孩會尿床,到了10歲,還有5%會尿床,男孩尿床的比例幾乎是女孩的兩倍。現代醫學認為造成小兒尿床常見原因如下,成長成熟度較慢、膀胱容量較小、膀胱過動、泌尿道感染、便秘、睡眠問題、心理壓力及其他疾病導致。在行為治療無效下,家長會開始聽從醫師建議服用迷你寧控制。迷你寧經報導可改善65%的尿床發生,但衍生而來會有頭痛、腹痛、心律不整、情緒焦慮等副作用,且少數案例服用較高劑量迷你寧仍無法改善尿床。中醫在針灸的治療基礎下,針對小兒體質搭配穴道,如三陰交、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腎俞、命門穴,在無痛雷射針灸幫助下,經研究結果證實可有效改善尿床的發生率及每晚尿床的次數。也可搭配以下證型選擇雷射針灸穴位,一周三次,一個月12次治療下過最佳。腎氣不足:睡中經常遺尿,多則一夜數次,醒後方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肢涼怕冷,下肢無力,智力較差。脈象沉細或沉遲。搭配穴位:太谿穴、湧泉穴、命門穴。脾肺虛寒:尿量不多但次數頻,少氣懶言,神軟乏力,面色蒼黃,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常自汗出,脈弱。搭配穴位:太淵穴、脾俞穴、肺俞穴。肝經濕熱:尿量不多,但尿味腥臊,尿色較黃,平時性情急躁,易怒易煩,或夜間夢語齘齒。搭配穴位:太衝穴、陽陵泉穴。心腎不交:睡中遺尿,時作時休,白天多動少靜,性情急躁,神恍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夜寐則睡眠深沉,不易喚醒,即或喚醒亦神識朦朧不清。搭配穴位:神門穴、太谿穴。經研究證實,雷射針灸在幼兒遺尿有顯著療效,從以上兩個案例,採取的雷射針灸在穴道上的刺激調整,除了無痛、安全、速效,除幼童接受度大,也無服用藥物腹痛、頭痛、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對生長發育也可搭配中醫藥物,對幼童本身是中長程的體質調整及保健。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符合公費疫苗接種對象與類別陸續增加,疫苗開始大規模施打,由於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讓很多民眾不知該不該接受疫苗施打,中醫表示,疫苗的副作用,例如疲倦、頭痛、肌肉痛、發冷、體溫偏高、發燒、關節痛,可以透過預先服用中藥藥液,來減輕身體不適的症狀。而施打疫苗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感覺,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緩解,有效減低不適症狀。飲用紫蘇加生薑煎煮藥液 有發汗效果、增加身體抵抗力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育誠建議,將紫蘇加2-3片生薑一起用文火煎煮,煎煮時間為15-20分鐘,此藥液從施打疫苗的前一天開始服用,連續服用三天,一天喝一碗,可以減輕疫苗注射造成的發燒疼痛症狀。藥液有發汗的效果,可以增加身體抵抗力,對於打疫苗的免疫反應,造成身體不適的副作用,能減輕與緩解症狀。以中醫觀點來看,紫蘇植物的性味屬性為辛、溫,功效為能解表散寒、理氣消食、行氣和胃,故紫蘇能治感冒、咳嗽及娠嘔吐,而生薑能止嘔,這兩種植物平時都能食用,因此對身體不會有太強的不適感,於防疫期間飲用亦有養生的功效。注射部位疼痛 可透過針灸治療緩解施打疫苗後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症狀,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以減緩腫塊的疼痛和大小。若有喉嚨痛的症狀也可以用針灸來治療,透過從液門穴透中渚穴,治頭面五官的疾病,因為這是屬於三焦經的穴道。另外穴道本身的特性能清熱,可以治療發燒,常搭配三間穴治頭痛,在感冒時一起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張育誠建議,施打前找中醫師診療,安排適合的治療方針及專業建議,以達到更好的自我保護效果。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

針灸可降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 控制糖尿病#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衛院2019年統計,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糖尿病成為不可忽視的疾病,更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31歲的張先生體型壯碩微胖,4年前因為疲倦乏力嚴重,檢查後發現居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平常空腹血糖大多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0%以上。張先生不願意服用中藥,因此只以針灸治療,於去年5月開始治療,去年8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降到146mg/dl,糖化血色素降到6.4%;10月份驗血報告,空腹血糖128mg/dl,糖化血色素6.3%。持續至今年4月為止,空腹血糖都可以控制在120-145 mg/dl之間,糖化血色素也都可以保持在7%以下。搭配眼針及耳針療法 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平衡另一名60多歲的張女士,經針灸治療後,飯後血糖也降低許多,西醫師看過血糖紀錄表後,囑咐患者可以減掉飯後血糖藥。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針灸科主任蔡曜鍵指出, 針灸原理是利用刺激穴位的方式,達到全身氣血調節,通過「得氣」方式將信息傳遞到相應的臟腑,通過經絡調整,起到讓臟腑恢復良性循環的效果,數據顯示,針灸可以很好的調節空腹及餐後血糖作用,搭配眼針及耳針針刺療法,更能夠良好地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使身體調節血糖的狀態趨於正常,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蔡曜鍵指出,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患者應定期治療與追蹤,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正確飲食方式,是改善自己血糖的不二法門,血糖平穩後,可在醫師指導下逐漸減低藥量,不可自行貿然停藥,也勿聽信偏方,治療方式也請由專業的醫師診斷,並採用合適的治療方式為宜。

呼吸困難找不出原因 中醫針灸可緩解

呼吸困難找不出原因 中醫針灸可緩解#針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黃先生3年來,常胸口鬱悶、呼吸困難、易喘,輕則胸口悶塞感,重則像有重物壓迫,吸不到空氣,甚至像要窒息一般,求助中醫,經過幾次針灸及方藥治療後,胸悶吸不到空氣的狀況已大幅改善,整個人的氣色及情緒也變得比以前好。呼吸系統及心臟疾病、貧血、酸中毒等都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謝礎鴻表示,呼吸困難是指患者主觀上覺得呼吸不舒服,而客觀上會表現呼吸頻率、深度和節律的改變,主要導因於呼吸系統或心臟疾病,但是其他原因也會造成呼吸困難,如腦部、神經、呼吸肌、胸廓異常、心理壓力、貧血、酸中毒等也都有可能。因此,臨床上對於呼吸困難需進一步詢問病史,才能做更精確的鑑別診斷,有時也需要配合檢查檢驗。中醫治療呼吸困難可以透過針灸與方藥雙管齊下,若患者屬於「肝氣鬱結型」,常容易因緊張或壓力大而感呼吸不適,可選用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湯治療;若是「氣虛不足」,常疲勞導致無力呼吸,則選用補中益氣湯、生脈飲;若是「痰濕體質」,常見食欲不振、易頭暈、平躺時胸悶更嚴重,則選用導痰湯或血府逐瘀湯治療;長期吸菸者,戒菸是最好選擇,若無法立刻做到亦可選用潤肺的清燥救肺湯或瀉白散治療,另也可隨證加減一些寬胸的藥物,如瓜蔞實、百合、合歡皮、玫瑰花來加強療效。長期呼吸困難 常見胸廓結構改變、胸骨角處腫脹及胸鎖乳突肌謝礎鴻說,長期呼吸困難可能會造成身體結構的異常,而身體結構的異常又回過頭來造成呼吸困難的問題進一步加劇,此時可用針灸調理身體結構的異常。以臨床觀之,長期呼吸困難的患者,常見胸廓結構橫向、縱向的改變、胸骨角處腫脹及胸鎖乳突肌、脅肋、臉頰喉嚨肌表的僵硬,這些都可以藉由針灸不同的穴位而獲得緩解。

中風兩年手腳不靈活 針灸復健恢復日常活動

中風兩年手腳不靈活 針灸復健恢復日常活動#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黃太太四年前因中風送醫,雖然度過危險期,也努力復健,但左邊肢體無力的症狀卻遲遲未改善,無法行走、左手張力過大、攣縮,無法舉起、拿東西,讓她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中風兩年後,雖然早已過了黃金復健期,黃太太仍求診中醫,希望輔以中醫治療,讓復原更順利,醫師針灸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一星期治療兩次,配合原有的復健運動,持續兩年,黃太太已能用柺杖行走,手也能高舉過肩,恢復日常活動。中風後的身體症狀分為腦部受損造成的核心問題、疾病衍生出的周邊問題腦中風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一大主因,往往嚴重影響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因此中風後的復健非常重要。然而中風急性期過後,每個病患表現出來的症狀各有不同,常見如:肢體無力、肩頸痠痛、不良於行、講話不清楚、消化不良等,這些症狀可不一定都是中風直接造成的。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師李昌狄表示,中風後的身體症狀有些是腦部受損直接造成的核心問題,如腦部管理手腳的運動感覺區域受損,導致手腳無力、不良於行;有些則是疾病衍生出來的周邊問題,如肌肉緊繃、痠痛,進而影響復健成效。核心症狀需要長時間修復,並不保證一定能復原,而中醫的強項是改變周邊問題,若能輔以針灸,緩解周邊問題造成的不適感,便可能提高病患的復健意願與成效,達到良性循環,長時間下來就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核心症狀。以黃太太為例,兩年前來院時,除了行動不便的問題外,尚有排便不順、頭痛、手麻腳麻問題,李昌狄利用針灸,逐一解決;而左手無法舉起、伸直、腿部無力、不能站起的情況,再分別針灸位在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手部的靈骨大白穴、腿部的腎關穴、四肢穴和足三里等主要穴位,達到改善手腳張力、加強肢體力量、腦神經鎮靜的效果。每次針灸完,黃太太都覺得舒服許多,回家便積極復健,一周來院兩次,持續兩年,現在已能舉手、拿東西、抬腳、用拐杖行走了,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西藥治療復發率可減少58% 若中西合併可降低61%研究指出,中風後若患者僅以西藥治療,復發率可減少58%;若僅以中醫針灸治療,則可減少50%的復發率;但若中西合併,就可降低61%。李昌狄表示:「針灸跟復健是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相加強的。即便過了中風三個月的黃金治療期,若能堅持治療與復健仍會有機會改變,所以不要輕言放棄。」此外,也提醒民眾,預防中風與復發最重要的還是飲食跟危險因子的控制,先做好預防與控制,再搭配針灸才能擁有更好的復健成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