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陪患者度過憂鬱期 親友的力量最重要

陪患者度過憂鬱期 親友的力量最重要#憂鬱症

隨著台灣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有潛在的憂鬱因子,因此肯愛社會服務協會日前票選抗憂鬱10大名醫,並且在昨天(19)發表結果並表示,其實親友的關懷力量,可以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來,至於藥物療效與醫師的專業知識,則是影響病友對醫師的信任。肯愛社會服務協會針對全國192名憂鬱症病友,進行憂鬱症患者的「就醫安心調查」,發現到影響就醫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親友的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為有了這些親友的支持,才能讓憂鬱症患者奏出來面對醫師;而醫師是否會依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則成為信任關係中最主要關鍵因素。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蘇禾表示,有57%的病友認為,親友是治療憂鬱症過程中的助力,35%的病友首次就醫,就是透過親友的推薦才找到醫生治療,更有31%的病友在親友建議或陪伴下,才能勇於就醫、面對憂鬱症,甚至有10%的病友,是因家人不支持持續就診,而決定不再就醫。所以總體而論,親友是憂鬱症患者最關鍵的角色,他們的意向與支持是讓憂鬱症患者恢復的主因。除了親友的支持之外,該協會也公布由1萬4千多位網友票選的十大抗憂醫師結果,依序是施義賢、范庭瑋、何海、吳四維、廖寶全、陳舒欣、林立仁、蘇柏文、陳建良、劉明倫等10位醫師。其中范庭瑋醫師建議,對待憂鬱症病友最好的方式,就是單純的傾聽,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適時地的告知他們現在的情緒狀況,讓他們體會將心比心的感覺,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幾家歡樂幾家愁 大選後憂鬱症多3成

幾家歡樂幾家愁 大選後憂鬱症多3成#憂鬱症

選舉後,一定有輸有贏,幾家歡樂幾家愁,對於選舉結果也許不是人人滿意,因此不少民眾出現焦慮、鬱悶、失眠等選後憂鬱症狀況,醫師也表示,因為憂鬱情況而就診的民眾在大選後足足增加了3成,醫師也提醒,若憂鬱情況超過兩周,最好求助專業醫師,否則容易導致憂鬱症發生。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落選一方的選民應該還是會有一定的低落期,加上台北天氣陰雨綿綿,更容易讓人有憂鬱的情緒,醫師也提醒,心情低落者,應避免再收看政論節目,維持正面思考,讓自己開朗起來,也可以利用緊接而來的春節假期,好好釋放自己的情緒,紓解壓力。根據榮總醫院精神部主任蔡世仁 在衛教文章中表示,憂鬱症是種可以治癒的疾病,針對不同的成因,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大多數的病患在接受治療後都會有顯著的進步,通常若使用抗憂鬱劑的藥物治療,要經過大約四個星期才會有明顯的改善,有些病人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必須配合心理治療,幫助病人建立正面樂觀性格或透過一些訓練學習如何處理壓力,此外運動與陽光可以增加神經生長素分泌並改善情緒,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隨時注意孕婦情緒 產前產後不憂鬱

隨時注意孕婦情緒 產前產後不憂鬱#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懷孕的婦女或生產後的媽媽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悲劇,往往給一個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及衝擊。而憂鬱症常被認為是精神科醫師的治療範圍,經常被婦產科醫師所忽略。其實在懷孕、生產及產後恢復的過程中,除了家人以外,當屬婦產科醫師與產婦接觸最多,若能及早察覺問題,自可減少許多悲劇發生。「產前憂鬱症」是發生在懷孕後出現的憂鬱狀態,發生的原因包括,荷爾蒙變化或身體不舒服造成之心情低落、懷孕期間的調適困難、過於擔憂生產過程、孩子出生的健康等,而「產後憂鬱症」發生在產後六個月以內的憂鬱狀態,具有和憂鬱症相同的症狀,好發於初次生產的女性。針對產前憂鬱症的部分,在門診產檢時,除了要注意胎兒的狀況外,也要注意孕婦的情緒,若發現有問題時,及早給予幫助或與家人溝通討論。而對於產後憂鬱症的部分,於產後4~6週的回診是篩檢的建議時機。許多醫學報告都指出,未懷孕的憂鬱症病人在停止藥物控制後有高達50%的病人在六個月內會復發;而病人在懷孕期間停止服藥控制時也容易復發憂鬱症,因此,若想停止服藥前應該徵詢醫師的意見,考量其病史、疾病嚴重度及罹病時間長短,以做適當的控制。心理的治療為輕度及中度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其中又以人際關係的治療最常被運用。此外,多運動、多攝取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葉酸的食物也有一定的幫助。藥物的使用方面,建議婦產科與精神科醫師共同討論協調,目前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為第一線用藥,其中以抗鬱劑樂復得對於新生兒的副作用較少,是餵母乳的媽媽首選用藥。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郭恬妮表示,產前產後憂鬱症若能及早診斷治療,對於懷孕婦女、新生兒及家庭其他成員都是一大福音,這也是婦產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必須共同認真看待的一個重要課題!(資料來源:奇美電子報提供)

出門曬曬太陽 增加維生素D心情好

出門曬曬太陽 增加維生素D心情好#憂鬱症

最近連日陰雨綿綿,溼答答的天氣讓人心情好不起來,醫師指出,若是本身有缺乏維生素D的問題,連續5天以上,沒有曬太陽,身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D,心情就容易會變得憂鬱,榮新診所副院長家醫科主治醫師何一成表示,許多心情不好的人常常是因為葉酸與維生素D的缺乏所造成,因為葉酸與維生素D是腦部功能調節與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一旦缺乏,可能造成焦慮、緊張與心情低落。(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Tomasz Sienicki) 今年35歲的洪小姐,在連日陰雨天氣中,心情變得異常低落、容易緊張焦慮,就醫檢查後發現,洪小姐有維生素D以及葉酸缺乏的問題,醫師建議每天盡量曬10分鐘的太陽、多攝取魚肉、菇類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才能維持好心情,不過根據彰化秀傳醫院衛教資料表示,曬太陽也是有技巧的,最好在早上9點以前,下午3點以後,讓臉、手臂、腿部以不擦防曬油或遮陽傘的情況下曬10~15膚微紅就足夠補充一天所需的維他命D。根據衛生署建議的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400到2000IU(國際單位),而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衛教文章中表示,曬太陽20分鐘就可提供2000IU的維生素D,即達到一日所需量,醫師則建議,很少曬太陽、體型肥胖少吃蔬果的人都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險群,他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曬10分鐘的太陽、多攝取魚肉、蛋黃、菇類,再加上適度的運動,才能擁有好心情。

憂鬱症患者服用藥物 並非都有成效

憂鬱症患者服用藥物 並非都有成效#憂鬱症

一篇刊登在「一般精神病學彙刊」(Archivesof General Psychiatry)中的研究指出,美國耶魯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多達五分之一病患服用抗憂鬱藥物「千憂解」膠囊(Cymbalta/duloxetine)等其他抗憂鬱藥,病情改善效果反而不如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圖片為梵谷的在永生之門,用來描述憂鬱症的狀態,翻攝自維基百科)這個研究將重度憂鬱症病患約2500人隨機分成三組用藥,一組服用美國禮來製藥廠(Eli Lilly)的「千憂解」(Cymbalta),一組服用其他抗憂鬱藥物,最後一組則服用無藥性藥片,實驗為期兩個月,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服用千憂解藥物的病患84%有大幅度改善情況,不過約有16%病患狀況反而比服用無藥性藥片還嚴重。根據花蓮玉里榮民醫院在衛教文章中指出,對抗憂鬱症不一定要使用藥物,一般來說憂鬱症的治療可分為四種,精神療法、藥物療法、電震動治療及心理治療。精神療法通常會結合藥物、精神療法和電擊療法,來治療嚴重的憂鬱症病患;再者是使用抗憂鬱症藥物來改善,第三種電震動治療就是俗稱「電擊療法」,能成功地治療嚴重的憂鬱症,最後心理治療又稱為「談話治療」或「諮商治療」,這一類治療是由專業人員對憂鬱疾患之症狀及原因進行了解,來幫助憂鬱患者恢復正常。優活推薦:●憂鬱症要一輩子吃藥嗎?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4&id=401●憂鬱症治療要領http://w3.uho.com.tw/focus.asp?sid=7&id=87●老年憂鬱症與自殺警訊http://w3.uho.com.tw/focus.asp?sid=7&id=85

受虐兒童大腦受損 成年後容易得憂鬱症

受虐兒童大腦受損 成年後容易得憂鬱症#憂鬱症

雖然台灣目前有兒童少年保護法,但是家暴的事件仍層出不窮,兒童被虐仍不時浮上新聞,但是對受虐兒童最重要的事情,除了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們的心裡也是需要重視的一環,根據國外最新的研究報導發現,當兒童長期受到虐待之後,腦部會產生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精神狀態,嚴重的甚至會產生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等,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經過家庭暴力的小孩,需要好好輔導,才不會對他們未來的精神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這項發表在當代生物期刊的論文中提到,研究人員找到43位兒童,其中20位曾經遭受到家庭暴力,23位則沒有;實驗人員這些小孩觀看暴力的圖片之後,觀察他們大腦的變化,結果發現到受虐兒童,大腦中前腦島與杏仁核的部位,有明顯的活動變化,而這種變化跟結束戰爭後的士兵有一樣的結果。主持這項實驗的英國倫敦大學(Britain'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教授麥可瑞(Eamon McCrory)說明,前腦島與杏仁核這兩個部位是大腦中偵測危險的部位,當受虐兒看到照片後,這些區域立即產生強大的活動力,這表示孩童對於暴力的極度恐懼,而有了極大的警覺性。麥可瑞教授強調,有許多的研究都在猜測,前腦島與杏仁核的部分如果長期受到恐懼的刺激,可能會造成憂鬱症;在之前的研究也顯示,如果小孩受到虐待,未來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是正常人的兩倍。麥可瑞教授表示,對於受虐兒童大腦的變化,現在才剛起步,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研究,幫助受創的小孩,能夠盡快從恐懼當中離開。優活推薦:冬季抗憂鬱! 改變環境擁有好心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23 透過靜坐冥想 能改善過動症、老人癡呆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50 台灣憂鬱7年增十倍 董氏推運動紓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47

多一隻小貓爭寵 老貓罹患憂鬱症

多一隻小貓爭寵 老貓罹患憂鬱症#憂鬱症

有聽過人會憂鬱症,狗會憂鬱症,沒想到連貓咪也會憂鬱症。有一對在新北市賣雞肉的夫婦,在路上撿到一隻流浪小貓,夫婦倆看這隻貓咪沒有尾巴、年齡又很小,於是決定帶回家飼養,取名無尾熊,加上原本已經飼養的貓咪小黑,總共有兩隻貓。剛開始的時候兩隻貓咪相安無事,但是過了一個多月後,卻發現小黑越來越瘦,食量越來越小,夫婦倆覺得很奇怪,帶小黑去看獸醫,經過獸醫師的檢查之後,發現到小黑得了憂鬱症。(圖為無尾熊玩耍時的照片)經過思索與討論之後,獸醫師建議先將無尾熊暫時帶離開家裡,看看小黑的狀況如何,於是夫妻兩人聯絡朋友,暫時將無尾熊送到朋友家,沒想到無尾熊離開後的隔天,小黑自己開始進食,並且從原本無精打采變得非常有精神,讓這對夫妻不知道該氣還是該笑。獸醫師則提醒這對夫妻,每一隻寵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就跟人一樣,可能小黑自己一隻貓習慣了,突然間多了另一隻貓咪,當然會有些排斥,可能需要給小黑一些時間慢慢調適,才能夠解決問題。太忙沒空遛狗 在家玩「你丟我撿」也OKhttp://www.uho.com.tw/pets.asp?aid=12112主人吃太油太鹹 寵物也跟著罹患高血壓http://www.uho.com.tw/pets.asp?aid=12086別以為狗狗只想著玩 牠們也會憂鬱的http://www.uho.com.tw/pets.asp?aid=12063

透過靜坐冥想 能改善過動症、老人癡呆症

透過靜坐冥想 能改善過動症、老人癡呆症#憂鬱症

在台灣,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靜坐、禪修,根據WedMD的報導,靜坐不但可以放鬆身心、紓解壓力、提升免疫機能之外,還有可能預防過動症(ADHD)或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簡稱AD)的發生或是減緩這些疾病的發生。許多神經專家表示,透過這項研究顯示,在未來治療某些精神疾病的時候,不會只依靠藥物,還可以透過靜坐來改善。主持這項研究的耶魯神經治療診所(Yale Therapeutic Neuroscience Clinic)布魯爾(Judson Brewer)博士表示,在我們的腦袋當中,存在著兩種網絡,一種是專注網絡(Attentional network),一種是預設網絡(Default network),一般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需要專注網絡的幫助,才能完成工作;但是當我們沒有專注在外在的時候,預設網絡就會出現,像是做白日夢、腦中的喃喃自語等,都會透過預設網路來處理。而透這個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到,當一個人開始靜坐冥想的時候,會無形之中改變預設網絡既有模式,也就是透過靜坐冥想,可以整理預設網絡的狀態,並且在你的預設網絡還沒有分心、走偏時,把它拉回到正常的模式。布魯爾博士表示,過去的研究發現到,靜坐冥想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增強大腦的活動力。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主任柯爾(Catherine Kerr)博士表示,靜坐冥想是透過一種神奇的方法,整理並使用這個預設網絡,讓我們的大腦不會淹沒在無意識的負面思維中,不但可以讓你遠離ADHD、AD,還可以降低憂鬱症的風險,可以讓你從紛亂的思緒當中,很快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但是柯爾博士也表示,雖然她覺得冥想有很多好處,但是如果需要用在臨床治療上,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才行。印度瑜珈─阿育吠陀 醫護人員的最愛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22不再害怕看牙醫 淺度催眠消除「看牙恐懼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95冥想不僅可紓壓 還能增強身體免疫機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9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