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更年期易出現嚴重憂鬱症 應注意自殘現象

更年期易出現嚴重憂鬱症 應注意自殘現象#憂鬱症

自青春期開始,女性的「好朋友」-月經,便會約一個月固定來拜訪一次.更年期指的是因為年紀漸長,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減少,產生的種種症狀。停經必須超過一年才能確定為永久停經,一般發生在五十歲左右,更年期是永久停經的過程,可能持續 2~8 年。天主教聖功醫院身心科葉怡寧醫師表示,更年期的症狀包括:月經變化、熱潮紅、小便異常、陰道乾燥萎縮、骨質疏鬆。葉怡寧說明,更年期也會造成心理上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憂鬱、失眠、焦躁、慮病,這些症狀往往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變差,影響身心健康。更年期的憂鬱症狀包括憂鬱心情、失去興趣或樂趣、食慾及體重改變、失眠或睡眠過多、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疲累或失去活力、自責、罪惡、無價值感、缺乏決斷力、注意力減退。重度憂鬱症甚至會有自殺的想法。葉怡寧進一步說明哪些人容易罹患更年期憂鬱症,其高危險群包括:更年期前既有憂鬱症:年輕時有憂鬱症病史的病人,可能再更年期時復發。經前症候群:可能跟女性荷爾蒙有關。對停經,老年抱持負面態度。伴侶關係不睦。生活壓力事件。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葉怡寧解釋,更年期所面臨需要調適心理課題很多,需要面對一連串的失落經驗,女性在更年期時,若是之前身為人母,需要面對的是母親角色的轉變,就是所謂空巢期寂寞;以前為家庭犧牲奉獻,先生小孩事事都要依賴媽媽,若突然之間,孩子離家上大學或是有新的家庭,更年期媽媽可能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步調,對於空出來的時間有些規劃和安排;有些空巢期母親,會因頓失生活目標而空虛憂鬱,但此時也是很好培養個人興趣,甚至可以善用空出來的時間空間,從事年輕時的夢想。更年期在伴侶關係方面,可能要適應面對配偶退休,生病,甚至死亡的人生經驗。此時身體健康狀況可能有些變化,跟年輕時不同,往往要面對比較多病痛;另外更年期女性要面對青春不再,女性角色的失落,職業婦女面臨退休或失業,職業角色的失落,甚至有些人會有經濟方面的壓力。葉怡寧提醒民眾,更年期的治療,一般採用補充女性荷爾蒙治療,包含雌激素和黃體素,以減輕更年期症候群。更年期情緒問題,若是出現嚴重的憂鬱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可以考慮接受抗憂鬱劑治療;另外在心理調適部份,可以調整生活型態,適度運動休閒,重整生活重心,並且在心態上要接納老年期的到來,建立自信的銀髮生涯。若有心理問題無法解決,可以考慮接受心理治療,對於人生做整合回顧,以樂觀開放的心態面對老年生活。

慢性下背痛 小心可能是憂鬱症作祟!

慢性下背痛 小心可能是憂鬱症作祟!#憂鬱症

下背疼痛該去醫院哪一科就醫檢查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蔡盧浚說,一般情況下,選擇至骨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復健科等科別就診都是可以。但是有些下背痛的患者所遇到問題,卻是去過許多家醫院、看過許多科,做過種種檢查與治療,還是沒有改善,持續因下背痛所苦,最後竟發現是憂鬱症作祟。蔡盧浚表示,依醫學研究估計,一生當中,至少八成的人會遇到下背痛問題。用於治療下背痛的藥物、手術、復健等相關醫療費用亦十分驚人。單以健保醫療支出來說,依據中央健保局統計,國人每年因背痛問題所消耗的健保支出約為30億元!其它非健保花費以及勞動損失更是難以估算。他說,大部份下背痛多是突然產生,稱為急性下背痛,其中約有5~10%的病患可能疼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成為慢性下背痛。慢性下背痛對患者的日常活動、生活品質、工作、情緒各方面帶來極大衝擊,有些患者也可能因而發生憂鬱症。中興院區精神科門診最近注意到有些憂鬱症患者,造成他們憂鬱的最大原因是慢性下背痛。其中有位年輕上班族,因為長期背痛難當,只好捨棄不錯的工作在家休養,但背痛一直未好轉,尋找新工作也久無著落,因而心情憂鬱、出現輕生念頭。另一位老伯伯,在家企圖上吊,幸好家人發現帶至門診治療,細問後發現老伯伯是職業軍人退休,因下背痛數年,行走要用助行器,起、坐需家人攙扶,他過去一向堅強獨立,覺得這背痛讓他依賴家人、失去尊嚴,所以尋死。還有一位獨居老人住在五樓,背痛到連下樓買飯吃都極困難,終日哀嘆、哭泣,還好有熱心社區志工發現他的困境,設法幫忙買日用品、送食物。值得注意的是,醫學研究發現,慢性下背痛患者出現憂鬱、焦慮、成癮物質依賴情況,都比起一般人高出許多。蔡盧浚指出,在精神科門診除了治療憂鬱症,有些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也有改善疼痛效果。假如慢性下背痛病患出現壓力調適不良、高度焦慮,或是對止痛治療過度期待等情形,可以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及時掌握關鍵訊息 人人都能是生命線

及時掌握關鍵訊息 人人都能是生命線#憂鬱症

近來職場壓力、殺子後自殺等相關事件報導頻傳,引發社會大眾更加關注如何防止悲劇事件的產生。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雖有高達8成6的受訪民眾「不認為只有專業人員可以防治自殺」,卻僅37.9%表示願和身旁有自殺傾向的人「談一談他對自殺的想法」。自殺防治中心呼籲,當遇到周遭有陷入自殺高風險的朋友時,一般民眾都有能力可以即時提供關懷與心理支持,將風險降到最低。一般民眾遇到有自殺傾向者,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而期待別人趕快接手幫忙,而根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今年委託104人力銀行針對臺北市民進行之「自殺防治認知線上調查」結果顯示,在1,400位受訪民眾中,有47.7%的受訪者「曾有自殺的念頭」,其中有36.4%的自殺想法者會求助「親朋好友」,僅有12.1%會尋求「心理諮商輔導專線或機構」與7.6%會尋求「醫療院所」的協助。故由調查中顯示:有自殺想法的人向親朋好友求助的機率反而是向心理諮商專線求助的3倍,向醫院求助的5倍。也許是涉及生死議題的壓力,調查中43%的受訪民眾認為應「轉移話題,盡量避免談到自殺這件事」,自殺防治中心的實務經驗中也顯示許多民眾及接觸民眾的工作者常透露出「我不是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無法判斷週遭的人是否真的要自殺!」之想法。臺北市消防局的資深救援工作者士林區後港分隊小隊長林政利有感而發地說道:「就算不是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同樣可以做到自殺防治!」林小隊長表示,在自殺危機案件的救援現場,不免有些「不要接觸事主,配合衛生單位處理就好」的聲音充斥周遭,然而當處在危機現場,以救人為先之使命下,林小隊長從屢次的救援經驗中體會到只要能先面對自己心裡的衝擊,做好準備,即可妥善處理當下的處境。自殺防治中心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專業評估可以百分之百保證預測或阻止自殺事件發生。但經實務經驗歸納後,確實有簡易關懷步驟可供民眾運用,在遭遇處於自殺邊緣的個案時,儘量安撫企圖自殺者的情緒與適時尋求合適的資源管道,增加生命救援的機會。從98年4月自殺防治中心成立迄今,防治中心與消防局共同合作成功救援36位處於生命邊緣之民眾。從事救援工作超過15年的林政利建議,當週遭的人表達出自殺念頭,可透過以下簡易關懷步驟來加以因應:覺察:覺察自己的恐懼,盡可能保持冷靜與客觀。傾聽:傾聽對方身陷於想自殺的情緒,提供支持,避免和對方爭辯自殺行為的對錯。詢問:瞭解對方是否已經具有明確的時間、地點,及詳細的自殺計畫。求援:陪同當事人度過目前困境,並協助尋求專業諮詢。此外,林小隊長亦提醒大家,若發現週遭的人「正要」或「已經」進行自殺行為,正確地使用報案工具將有助掌握黃金救援時間:「市話」撥打119、110,有助精準定位:萬一您週遭親友正出現自殺行為,透過市話報案,系統會立即顯現報案所在地的參考位置,有助立即就近趕赴現場救援。在外需緊急呼救時,善用手機撥打112:即使您的所在地脫離行動電話收訊範圍,遇危急情況時,只要透過手機撥打112,系統會自動搜尋訊號而連接到附近任一家電信公司的基地台,撥通後,依照語音指示即可報案求救。提供電話號碼可助警消查詢地址:若您接獲親友來電表示正準備進行自殺等危險行為,即使未能確知其所在地點,亦可向119提供該親友的來電號碼,查詢出最後發話位址,進而前往搜救。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表示:有自殺想法的民眾可能出現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市政府各局處一線工作人員,包括社工、警察、消防員…等,都盡其所能地在自殺防治專業上提供協助,也籲請大眾也一起協助周遭面臨困擾的人。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憂鬱症

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在台灣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折已成為主要的健康照護問題,其中老人家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至二十,多數是因為骨折帶來的併發症。花蓮慈院骨科主治醫師邵柏洲說明,老人跌倒的原因很多,包括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藥物影響及環境等因素。即使足不出戶,家中也是老人最容易跌倒的地方,因老人視力不佳,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高低落差地方、濕滑地方,都可能讓老人家跌倒。另外,憂鬱症也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原因。因為,憂鬱症可能讓老人更害怕面對社會,足不出戶,長期下來造成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退化,或是老人因體力衰退,擔心跌倒,不敢再走路,[因此加速活動及社交功能的退化,反而加重憂鬱症的病情。邵柏洲表示,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另外,骨折所造成的行動不便,常會導致昂貴的住院費用及漫長的復健過程,長期下來令家屬與老人家身心交瘁。邵柏洲舉例,一位方姓阿嬤,勞動了一輩子,全身筋骨幾乎都出現問題。本身就有腰椎壓迫性骨折,不能久站、久坐的方阿嬤,平日必須藉由輪椅輔助行走,卻有次不小心在住家附近的巷子跌倒,阿嬤這一摔,卻摔裂了右側髖關節,緊急送往醫院,接受醫師建議,開刀治療後,才挽救了阿嬤的行動能力。「雖然沒有辦法俐落地跪坐在蒲團上,但幸好自己還可以走,至少不會對家人造成困擾。」另一位林姓患者,因為老年的退化,讓他的膝蓋就像氣象台一樣,風還沒吹過來就先痠痛,嚴重時甚至還用爬行才能前進。因為左膝不能彎曲,如廁對林姓患者而言更是一大折磨,還要家人攙扶才能如廁。這名病友在不堪其擾之下,才決定接受邵柏洲醫師換置人工關節。手術後,這名林姓患者「走」出病苦陰霾,迎接開心的人生。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憂鬱症

聖功醫院 身心科/葉怡寧主任醫師小玲照顧中風臥床的婆婆已經一年了,常常覺得壓力大,身心俱疲。先生因金融風暴,失業在家,夫妻倆常有口角。最近照顧婆婆時,小玲會有胃部緊縮,胃痛的情形,食不下嚥,體重直直落;常常覺得身體疲累,全身痠痛,胸悶氣喘,看過許多醫院的內科和胃腸科,吃了藥有些好轉,但一段時間後症狀又會復發,效果有限。接受一連串抽血,胃鏡等檢查,也沒發現特別問題,醫師建議轉介到到身心科就診。小玲覺得奇怪,自己並沒有憂鬱的情緒,只是身體不舒服,為何要看身心科?但在嘗試使用身心科藥物後,症狀大為改善。不但精神變好,也不需要常常跑醫院拿藥,小玲感謝醫師的幫忙,也學會適度調適壓力,讓身心更健康。「隱性憂鬱症」又稱「非典型憂鬱症」或「身心症」,「隱性憂鬱症」跟一般憂鬱症患者有些不一樣,「憂鬱症」核心症狀為長期心情低落,快樂不起來,愁眉苦臉,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隱性憂鬱症」的患者沒有明顯的憂鬱症核心症狀,但卻有其他相關症狀,如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身體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也常抱怨疲倦、全身無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便秘等。這些身體不適,甚至會使患者擔心自己得了某種重病或不治之症(慮病症狀),而到處就醫,看病檢查;但檢查結果往往都正常,治療效果也有限。患者往往因為重複就醫,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最後才被醫師轉介到身心科來。這些患者幾乎都有一些社會心理壓力,為了避免面對這些壓力,患者往往會將身體症狀當作生活重心,因為情緒症狀沒有解決,身體的不適就會持續,患者並非裝病或詐病,但他們潛意識的確期待能喚起其他人的之注意及關心。有哪些原因會造成憂鬱症?其實憂鬱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的集合所造成的疾病。在憂鬱症的生理成因部分,正常人情緒低落,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腎上腺素、血清張素等等)會適當地調節,讓心情漸趨平和。而憂鬱症患者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卻是失調的。憂鬱症病人生理症狀如下:腦部中的血清素(serotonin)下降、神經系統失調、代謝的改變,大腦皮質萎縮、腦室擴大、營養失調等。這些腦部內分泌會影響管理身體感覺的腦部神經,造成不明的疼痛或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掌管我們胃腸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臟器官運作,所以可能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不適,但症狀模糊,並非特定器官的問題。「隱性憂鬱症」的治療,跟一般憂鬱症相似,但有以下這些重點:仍需排除一般身體疾病造成的問題.需要作一些身體檢查,排除器質性的問題。某些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也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疲憊、疼痛,若當成憂鬱症治療,可能無法減緩疾病,反而延誤治療,所以診斷相當重要。藥物治療--抗憂鬱藥,主要是調節腦內的荷爾蒙(主要是血清素)含量,建議一次療程至少為三個月,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七八成的患者對於藥物反應效果良好,症狀可以馬上得到緩解。針對個案心理問題,給予心理治療和心理建設,家人的支持、陪伴和了解,可以減輕壓力,安排適度的減壓運動或喘息時間,可以讓患者學習調適身心,面對壓力。「隱性憂鬱症」因為較難發現,常常引發患者和家人很大的困擾,並且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若發現親人有久病不癒,找不到原因的疼痛,還是建議要到身心科就診,以維持身心平衡健康。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憂鬱症

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從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到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甚至是藥物影響、環境因素等。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湯夢彬醫師表示,營養不好會造成體力變差,可能導致跌倒,而背後原因則可能是飲食的內容或是消化有問題。像巴金森氏症早期患者會有小碎步、走路時身體前傾的現象,容易造成老人家跌倒,而此時尚未被診斷出來,就像是不明原因造成。老人家也可能因為視力不好,看不清楚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或因為聽力不好,沒聽到家人的提醒,容易在有高低落差的地方跌倒、或在濕滑的地方滑倒。而對於體力較弱的老年人,家裡的照明應該足夠,廁所浴室需要有扶手等,也都攸關老人家發生跌倒的可能性。湯夢彬說明,憂鬱症也可能是跌倒的原因。憂鬱症可能讓年老病人更退縮,甚至足不出戶,使得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出現退化,容易導致跌倒發生。有些老人因為體力衰退,擔心跌倒而不敢再走路,反而加速活動功能退化,社交功能也因而退化,並加重憂鬱症的產生。另外因擔心跌倒而易恐慌,會張開腿站立、小碎步走,反而容易跌倒,所以要指導他們走路時有適當的步幅,建立自信心。造成老人跌倒的層面很廣,跌倒預防特別整合各種醫療專業,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找出跌倒的真正原因。例如對於來就診的老人家就需要攝錄其走路的情形,做步態分析,看有沒有小碎步、步態不穩、走路身體前傾等現象。湯夢彬提醒民眾,有跌倒病史的老人家,其實可以先透過家庭醫學科、老年科的門診,做全面性的評估,找出造成跌倒的多項潛在原因,再對症下藥,以減低再次跌倒的危險。這樣不僅能讓老人家活得更健康,也減輕家人在照顧上與經濟上的負擔。資料來源:成大醫院老年科

老年心理健康的一大殺手「憂鬱症」

老年心理健康的一大殺手「憂鬱症」#憂鬱症

老年憂鬱就如同其他年齡層出現的憂鬱症,可透過多種面貌呈現。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湯夢彬醫師表示,從壓力事件後出現的伴隨憂鬱情緒之適應性疾患,至重度憂鬱症(強烈的無望感或罪惡感、食慾不佳、專注力下降、自殺想法或嘗試等)。老年憂鬱症被視為是常見的老年心理健康的一大殺手。傳統憂鬱的9大症狀有: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很憂鬱,且幾乎天天如此。對日常活動皆失去興趣。胃口不佳(體重減輕)或食慾增加(體重上升)。失眠或過度睡眠。精神運動激昂或遲滯。疲勞或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過度的罪惡感。思考力、注意力減退,或容易猶豫不決。反覆地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企圖自殺等情形。湯夢彬說明,老年憂鬱症患者,常合併記憶力減退,表現出與失智症類似的症狀,易被誤診。老人憂鬱的記憶力主要受到憂鬱症狀的影響,在憂鬱前,記憶力是正常的,憂鬱時,記憶力明顯減退,憂鬱症狀消失後記憶力又恢復正常。而老年失智的記憶力在病發前是逐漸衰退的,且不會隨著情緒變化而改善。老年憂鬱症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但一般人總認為老年人本身應該是孤獨的、寂寞的,且應該帶有一些憂鬱症狀這是正常自然的現象,只要出去走走及旅遊一下即可舒發而無需治療。湯夢彬提醒民眾,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老年人一旦有憂鬱症狀,不論輕重,都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其生活品質,如不及早治療,可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憾事,不可不慎。

老人自殺 憂鬱症是主因

老人自殺 憂鬱症是主因#憂鬱症

憂鬱症嚴重危害銀髮族的健康,也是老人族群自殺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85歲以上的自殺成功率更高。臺北縣立醫院廖婉秀醫師指出,多數的患者會在自殺前一個月有就醫的紀錄,值得家屬及醫師提高警覺。廖婉秀表示,雖然時下醫學發達,但仍有不少老年憂鬱症患者未被診斷或受到不適當的治療,常造成老人家不必要的痛苦、生活功能減退、增加死亡率或其他疾病的發生率及嚴重度。她說,診斷老年憂鬱症對醫師是一大挑戰,常需借助一些適當工具,如老年憂鬱症量表、簡易心智量表等,而幾乎大多數有憂鬱症狀的老年人,一開始都會因為身體的症狀到基層醫療院所就診,值得家屬及醫師特別留意。憂鬱並不是正常老化的現象。健康、可自理生活的銀髮族,重度憂鬱症的發生率甚至比一般人低。但罹患重大疾病,特別是癌症、心肌梗塞、或神經性疾患,如中風、巴金森氏症等,其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會大為增加。女性、社交孤立、喪偶、離婚、分居、社經階層低、疾病纏身、無法控制的疼痛、失眠、生活或認知功能受損,都是老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輕度憂鬱症在銀髮族的盛行率比重度憂鬱症高,接受治療幾乎都能痊癒,但廖婉秀提醒民眾,老人家常因其他慢性病而服用多種藥物,爲避免副作用或藥物間彼此發生反應,單一種類的藥物治療較為理想,起始劑量也約為年輕人的一半,再根據病患反應慢慢調整至足夠的劑量,所以通常需要4到8週甚至12週之久,才會達到療效,然後長期服用以避免復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