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勇敢面對憂鬱症 擺脫人生低潮期

勇敢面對憂鬱症 擺脫人生低潮期#憂鬱症

現代人在強大的生活壓力之下,確實有越來越多人罹患憂鬱症。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在廿一世紀裡,它將與癌症及愛滋病並列為三大疾病;但是古今中外,都有許多的人罹患它,只是有時候因醫生的疏忽沒有診斷出來,有時是病人本身不肯承認罹患了這疾病。許多歷史上的知名人物都曾罹患憂鬱症,如:米開朗基羅、叔本華、拜倫、馬丁路德、托爾斯泰,乃至國內的知名演藝人員,如:孫翠鳳小姐、徐懷鈺小姐及徐熙媛小姐等都曾罹患過憂鬱症。自從這幾位知名演藝人員在媒體上透露她們曾經罹患過憂鬱症以後,許多人對憂鬱症是什麼?自己是不是也會罹患憂鬱症等問題,開始大幅度的關心起來。大里仁愛醫院 - 身心內科 - 官達人醫師表示,從精神醫療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孫翠鳳小姐等人不忌諱地談論她們曾經罹患憂鬱症,並因此而引導社會人士對憂鬱症的關心與重視,都是我們所樂見的。然而,並非意指我們對她們有幸災樂禍之心,也不是希望憂鬱症廣為流行;相反的,我們看見經由孫小姐等人的自我告白後,能引起廣大民眾的關心,急於去認識此一疾病,這正是一個極好的民眾教育機會;而經由一些知名人士的自我告白,其成效更是千百倍於醫療人員的大聲疾呼。■ 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呢?其實,最近的研究顯示,憂鬱症一如許多心身疾病,其病發的原因,有的是自己生理上或遺傳上有缺陷導致病發,但有的則承受太大的生活壓力或工作挫折,又無人可以輔導,日積月累,久了以後就生病了。所以,我們大致上可以知道憂鬱症一般可分兩種:前面一種是屬於內因性(也就是沒有外在因素的刺激,純粹是生理上的缺陷來的)憂鬱症;後面一種則稱外因性(也就是承受太大的工作或生活壓力而崩潰的)憂鬱症。但是,臨床上有的個案之發病,並不是這麼明顯。■ 憂鬱症如何治療?官達人醫師強調,不論什麼原因導致憂鬱症,都必須及早診斷,並給予有效的治療。因為,這樣才能減輕病人的痛苦,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要防止自傷或自殺的結局發生。至於憂鬱症的療程要多久,也是隨著個案病情或個人生活背景之互異而長短不一;但一般來說,憂鬱症的給藥時間,應該是病情獲得改善之後,再持續服務約十二週以後,再慢慢停藥,才能獲得最根本的治療。當然,其他方面,如:心理社會層面的支持,也是治療憂鬱症的重要環節。使用藥物及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效果會更好;心理治療又包括了以下許多種類;有學者認為,憂鬱症的人好朋友較少,而且和家族以外的人亦甚少接觸,因此認為應強化病人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這是人際關係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的理論;但對大多數病人來說,最常用和最成功的治療方法,應是支持性心理治療(supportive psycho-therapy),此項治療是給予病人情感上的支持、勸勉和輔導,這種治療不只醫院裡的專業人員外、教會的牧師、生命線或自殺防治中心也可以提供。之外,行為治療(behaviour therapy)也有幫助,因此項治療可以強化病人在環境中的正向回饋,有愈多的獎勵性經驗,愈會激發病人正面的思考與情緒。最後一種重要的治療為認知心理治療(cognitive therapy),因為憂鬱症病人的主要思維是絕望、無助與認知扭曲,使他們對現實的看法產生偏見或輕視自己、自我批評、自責等,認知治療乃是通過解釋、討論及質疑等,以糾正病人的負面觀念,進而消除憂鬱症狀。■  憂鬱症如何預防?對罹患憂鬱症有幫助的指南和建議:1.不要定太難的目標或呈現很多責任。2.把大的任務分成數個小的,確定一些優先權,並且做你能做的。3.不要太多來自你自己的期望,因為這只將增加失敗的感覺。4.與其他人一起努力,比獨自一人好。5.參加可以使你感覺好一點的活動。6.你可能試著適度鍛鍊身體,去看電影、參加球賽、參加宗教或社會活動。7.不要急著或過想改變自己。如果你的風格沒被立刻大大改進,也不要不安。8.不要作生命中大的決定,倒如改變工作、結婚、離婚而沒有諮詢非常了解你的其他人之意見。這些人經常能給你更客觀的意見。無論如何,延遲重要的決定是明智的,直到你的沮喪已經受到鼓舞。9.盡你所能的幫助自己,並且不責備自己沒有達到標準。10.不要接受你負面的思想。因它是憂鬱的一部分。患憂鬱症絕不是一種時髦,萬一擔心自己可能有這種困擾,記得趕快找您的醫師或身心科醫師詳細評估診斷,以確問題的真相。萬一真的罹患憂鬱症,其實也不用太過在意,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有病痛,只要能與醫療人員好好配合,接受適當且持續的治療,一定能夠很快拾回昔日的歡樂與健康的。

關懷失業者身心健康 苗醫舉辦義診諮詢服務

關懷失業者身心健康 苗醫舉辦義診諮詢服務#憂鬱症

考量金融海嘯造成全球失業率不斷攀高,而失業不僅使民眾身、心深受煎熬,影響了個人、家庭、社會正常運作,甚至因長期的壓力處,使健康亮起了紅燈。因此,衛生署苗栗醫院特別響應衛生署「失業者身心關懷計畫」,於昨(23)日在苗栗就業服務站,為失業朋友辦理義診。苗醫這次的義診,由中醫科主任康鍾禧、高檢中心主任吳輝雄和心理技師、護理師、社工師等人,在現場提供中醫診察、針炙和血壓測量、健康諮詢、心理健康評估及福利諮詢等服務,院長李源芳也特別抽空前往關心義診情形。李院長說明,此次義診共服務了43位鄉親,且經現場進行「簡易檢視健康量表」填寫評估,發現其中23位有憂鬱症傾向,工作同仁除先予提供親切諮詢服務,並建議其可至醫院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幫助;義診過程中,還經由社工師的細心關懷和了解,發現有二位同是單親媽媽的失業婦女,都希望能找到可以兼顧孩子的工作,苗醫社服室主任徐慧琪,立即協助轉介苗栗婦幼福利服務中心到宅服務、苗栗縣海清老人養護中心居家服務,透過社會資源的結合善用,給予了失業者實質的幫助,二位單親媽媽均一再道感謝後離去。據苗栗醫院精神科主任陳文科表示,失業為重大生活壓力事件,失業者處於長期壓力下,容易引發身心焦慮,而出現失眠、緊張、憂慮、不安----等症狀,近幾個月來,在苗醫精神科門診中,就大約增加了一成這類的患者。陳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業民眾如果只是出現的短暫擔憂和不安,還不致於有太大的問題,但假如恐慌不安的情緒,持續超過二週以上,或是失眠已影響生活正常作息、或達一週時,都應該儘速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健康疾病、甚至衍生更多的問題。苗醫精神科預約服務專線:037-261920轉273

服用精神用藥 切勿隨意自行停用

服用精神用藥 切勿隨意自行停用#憂鬱症

從病患諮詢及衛教案例中發現,許多個案原本服用兩三種精神科藥物,病情穩定狀況下自行減藥或停用藥物,在減藥及停藥幾天後,因病情不穩定送急診或住院治療,出院後藥物常增至五六種。通常病患有此經驗後,才知道服用精神科藥物不可隨意自行停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主任張信男說,大部分病患在症狀穩定後,仍須做持續性治療,太快停止藥物會增加復發頻率,對於多次發病的病患,需長期服用藥物避免復發。◎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穩定後不服藥,一年內再發比率超過75%。二年內再發比率超過90%。◎ 憂鬱症:一般療程6~12個月,多次發病病患,須長期服藥。 如因病情改善而擅自斷藥,則半數病患會復發。若要為病患斷藥,則應待重大情緒壓力期過後,才可考慮。張信男提醒,有不少精神用藥停藥會產生戒斷症狀,注意會產生戒斷症狀的藥,告知病患不可自行隨意更改劑量或遽然停藥。若因停藥導致不適,應儘快回診,由醫師判定是疾病症狀或是停藥所導致戒斷症狀。◎ 在停用抗精神病藥物2-4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症狀包括:類似感冒症狀,失眠,惡夢,胃炎,噁心嘔吐,下痢,頭痛,出汗,油酯分泌增加,不安,症狀可能持續兩週。採1-2週漸進式停用,可減輕戒斷症狀。◎ 抗憂鬱藥物SSRI(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在停藥後36-72小時開始產生戒斷症狀,持續3-7天,症狀包括:暈眩、頭痛、焦慮、感冒症狀、皮膚異樣感。◎ 在停用解焦慮或安眠藥物2-7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戒斷症狀包括:焦慮、失眠、疲倦、顫抖、胃口不佳等。焦慮病人停用解焦慮藥物可能出現反彈性焦慮,一般持續48-72小時。未與醫生討論而驟然停服抗痙欒藥物,可能誘發抽搐。張信男指出,有相當多比例精神病患者,會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或覺得病情改善而自行停藥,當病患自行停藥後,不是受到停藥後的戒斷症狀干擾,就是病情不穩定而再度復發,此時藥師於諮詢過程中,若能給予精神病患詳盡解說有關自行停藥嚴重性,可避免病患受到戒斷症狀干擾及預防疾病再度復發,亦可節省病患因自行停藥須增耗的醫療資源。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憂鬱症

那是個無助的時刻,以為自己沒有了力量,以為世界就這樣崩塌了─和男朋友分手的洪小姐,失業的周先生,久病的張婆婆,交不到朋友的莊同學……。當他們選擇以自殺來處理困境,帶來的不是問題的解決,反而是將自己推入一條不歸路……類似上述面臨的生活問題在社會新聞中反覆出現,然而遭遇困境的民眾有少數因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式,而出現了自殺的行為。實際的自殺案例顯示,自殺成因是多元複雜的,臺北市政府為了協助民眾能獲得更完整的服務資源,決定成立跨局處自殺防治中心,並整合市府急難救助、緊急救護、就業服務、就學輔導、就養照顧、諮商訪視等各種局處資源與民間力量,提供給遭遇不同困境而有自殺風險的民眾一個重新出發的契機。依據行政院公布之資料顯示,臺灣之自殺率從民國86年起逐年攀升,且已連續11年進入十大死因之列。臺北巿自殺死亡率名列十大死因的第8位;與民國95年相較雖減少20%自殺死亡,但臺北市自殺死亡仍較10年前高0.8 倍。因此,臺北市政府為了挽救每一名寶貴的生命,多年來不斷積極投入各種資源進行自殺防治的工作。臺北市政府從92年9月起就由市立醫院人員進行電話訪視、要求各級醫院推動民眾自殺行為通報與關懷評估標準作業流程,迄今約15,223個通報個案,而根據97年最新的自殺企圖者資料顯示,有28.53%的自殺企圖者是因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23.61%是因精神/心理或物質濫用因素、17.67%是因感情因素、而有7.42%是因工作/經濟因素,及5.02%是因生理疾病因素而自殺;也就是說,自殺行為除受到疾病因素的影響外,尚受經濟景氣、社會環境、家庭及個人等多重因素之影響。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於98年4月15日正式揭牌,典禮由市長郝龍斌親自領軍,與自殺防治中心主任陳永仁副秘書長、執行長邱文祥局長等12局處代表共同注入象徵關懷力量的水,宣示將生命的水灌溉在企圖自殺者的生存意念上,攜手織起綿密多元的社會關懷網,積極協助面對困境的市民。在自殺防治中心外的宣導牆上,更以曾長期關注自殺問題的聖嚴法師的法身揭示:「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等法語,激勵每一個生動的生命。目前全國自殺防治安心專線電話(0800-788-995)由臺北市生命線協會承辦,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已與該協會密切合作,針對全國安心專線轉介自殺高危險的臺北市民,由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進行後續關懷服務,以落實該專線「話務集中化、服務在地化」之理念,共同挽救自殺企圖者寶貴的生命。‧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憂鬱症

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虛的狀態日益明顯,導致調控月經與生育的沖、任二脈經氣衰退,再加上此階段的婦女正處於空巢期,面臨著子女成長離家或從職場工作退休等等事件,情緒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與環境的影響而時常起伏不定,如此會帶給周遭家人和朋友諸多困擾,面對這種情緒的變化,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 - 黃慧君醫師表示,中醫向來認為與肝氣鬱結有關。 在中醫文獻上並無此病症之名稱,依臨床表現應歸屬於古代中醫之“臟躁”、“鬱證”等病的範疇,對於此病症的治療大多使用補腎調肝的方法,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種治法,黃慧君醫師指出,有些人反而要用寧心安神或是補養脾胃來作調理,像是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及天王補心丹等都是常用的方劑,中醫師會依據個別的體質與所表現的症狀,經過整體的考量評估來制定處方,這便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此外,不喜歡服用藥物的婦女,也可以藉由穴位的指壓或針灸,調暢全身的氣血,進而舒緩部分身體的不適。 中醫的治療著重於症狀的緩解,因此服用藥物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減量或是停服。黃慧君醫師建議各位婦女,不論您使用何種方法來治療,一定要配合均衡的飲食與適當的運動,這才是平順度過更年期的不二法門。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憂鬱症

現在不僅大人的壓力大,痛苦指數高,連小孩似乎也過的愈來愈不快樂,學生自殺的新聞時有所聞。自殺的年齡層不斷下降,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身心內科 - 譚利光心理師表示,在臨床工作中,曾遇到了一位小四的女生、在家企圖以衣架上吊結束生命的兒童個案。由於事發突然,家屬難以接受,對原因更是不解,只是批評孩子的行為,「十歲的小孩就學著別人鬧自殺」,顯然忽視了兒童背後無助的心聲。譚利光心理師指出,前述個案是隔代教養,直到小一時才回去與父母一同生活,適應情況並不好。就診時亦由外婆帶來,個案自述生活不快樂,來看心理問題,在家因犯錯常被父親嚴厲責打,也常目睹外公、外婆的激烈爭吵,這些不愉快的記憶常常出現。當妹妹不乖被打時心中充滿了不安與恐懼。■ 兒童想自殺都是有跡可循兒童也會將自殺意念付諸行動的。美國的研究,六至十二歲無精神疾病的兒童中,有3%曾企圖自殺過。研究顯示家庭是影響兒童自殺的重要因素,兒童自殺與家庭的相關性也大於與自我人格的相關性。兒童自殺大都經過時間的醞釀,也都有跡可循。在日記、作文中出現自殺相關的文字、口語的訊息或威脅要去死、功課退步、從事打架、菸酒與濫用藥物等偽裝憂鬱的行為、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送人等都是明顯的危險訊號。■ 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輔導譚利光心理師說,企圖自殺的孩童並不會主動表達問題,但多少都會釋放出自殺線索。被關心、被肯定是他們的心理需求,若家長、老師平時能養成扮演好觀察跟傾聽角色的習慣,一發現異狀,立即採取預防措施,並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評估與輔導,才能防治兒童自殺的不幸。

憂鬱症 新世紀的三大疾病之ㄧ

憂鬱症 新世紀的三大疾病之ㄧ#憂鬱症

憂鬱症藥物治療機轉又有了新突破!歐盟委員會已於上月(2月)通過一個具類褪黑激素效果之成年人抗憂鬱症藥物1的上市許可,未來可望為廣大的患者,更有效的舒緩憂鬱症及因憂鬱症而產生之睡眠障礙及焦慮等困擾。■ 憂鬱症目前之藥物治療瓶頸由於憂鬱症的產生,被認為與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有關係,故目前憂鬱症藥物包括最早期的三環抗鬱劑,另外還有四環、可逆性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I)、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如百憂解、樂復得、克憂果等(SSRI)、及選擇性血清素暨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如速悅等,均是藉著增加腦內單胺神經傳導物質的深度,來達到治療憂鬱的效果。儘管這些抗憂鬱劑對70~80 %的重度患者都有療效,但卻面臨許多治療瓶頸,如藥物反應緩慢,一般至少要服用二至四星期後才開始產生穩定的治療效果,且在症狀緩解後應持續治療六至九個月,之後必須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停藥或持續服藥,以免病情復發。另外,使用抗憂鬱藥物也常容易使患者過於亢奮而影響睡眠,導致醫師必須額外開立安眠藥,不但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可能產生藥物依賴等問題。此外臨床上亦常見患者抱怨有偶發的眩暈、噁心、性功能障礙及胃口抑制等等的不適,增加憂鬱症治療的困難性。■ 新藥物的機轉在此新藥物的大型國際研發計畫中,共納入約6,000名成年憂鬱症病患。台灣亦參與該藥物的PhaseⅢ研究,包括林口長庚、基隆長庚、台北榮總、台大、彰基等大型醫院,針對該藥物對憂鬱及失眠治療之療效及副作用進行一年半的臨床實驗。根據研究顯示,此類褪黑激素藥物的作用機轉,在於它能同時針對褪黑激素接受器 (MT1與 MT2)有促進作用,以及對血清素接受器(5-HT2C) 產生拮抗的作用。褪黑激素是由大腦中心之松果體產生的特殊賀爾蒙,能幫助人體調節生理時鐘,在夜間分泌可以使人產生睡意;而血清素接受器(5-HT2C)則具有調控血液中血清濃度的功能,當血清濃度不正常時,人就容易產生亢奮或憂鬱等極端的情緒。因此,藉由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及調節血清濃度上之雙重功能,理論上可幫助憂鬱症患者調節生理時鐘,減輕因憂鬱症造成的睡眠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已預估公元2020年,憂鬱症將名列引起失能與早夭的第二主因。同時,憂鬱症也被公認是新世紀的三大疾病,與癌症及愛滋病並駕齊驅。根據美國心理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一般人口憂鬱症終生盛行率為15%,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正值人生精華時期。林口長庚睡眠中心及精神科黃玉書醫師表示,近半年來,因景氣衰退及失業等問題,最近的門診求診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中年男性的患者求診的比率也有增加的情形。一般典型的憂鬱症有下列幾種徵兆:一、暴飲暴食或沒有食慾,使得一個月內體重改變5%以上。二、每天都嗜睡或失眠。三、行為躁動不安或呆滯遲緩。四、每天都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沒有精神。五、過多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六、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無法下決定。七、自殺念頭。醫師建議,若發現自己或身邊親朋好友有上述狀況,應避免拖延,儘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目前這顆新藥物phaseⅢ的臨床研究已結束,歐洲方面相關研究報告相繼發表,台灣的臨床實驗結果尚未正式出爐,但在國外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此藥對憂鬱症患者或伴有睡眠障礙的問題是有療效性的。故此新藥已於今年2009年二月正式通過歐盟委員會,取得歐洲上市許可,希望未來衛生署通過上市後,可嘉惠更多的憂鬱症患者。

老翁服藥過多胡言亂語 籲藥事照護納入長照體系

老翁服藥過多胡言亂語 籲藥事照護納入長照體系#憂鬱症

一名八十六歲的老先生因患有憂鬱症、巴金森氏症、心臟病,一天要吃必須吃上十一種藥品,北縣執業藥師張玉錦指出,因為老先生要吃進很多藥品,憂鬱症的錠劑Venlafaxine-xR及攝護腺肥大的藥品Tamsulosin不容易吞服,家人就把藥品磨成粉餵藥,而且應在晚上服用,但卻在早上給老先生吃藥,原本是緩慢釋放療效的藥品,因磨粉後服用,破壞劑型後,變成藥品劑量吸收過快,所以老先生也出現副作用,如暈眩、血壓降低症狀。後來藥師居家照護後,老先生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用藥,才解決問題。藥師公會全聯會公共事部主任郭姿均表示,行政院於前年核定「長照十年計劃」,挹注817億元,然這項計畫中獨缺藥事人員的專業服務,使國人長照照顧形成缺角的拼圖,內政部主計處曾於1996年對老人健康狀況調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56%患有慢性病,平均每人有1.4種疾病,然而護理之家的老人,平均有4.5種慢性病,長照體系的老人用藥複雜度高,平均用藥種類超過五種。 根據健保相關資料及97年底舉行的藥品政策全國會議顯示,健保藥費從剛開辦二百多億元,急速上升至目前一千一百多億元,藥費占率推持在25%,但老人家的藥品支出更占健保達38%,老人的用藥品質急需在長照體系中獲得重視。值得一提的是,用藥不當可會導致老人一些不良反應,如頭昏、步態不穩、肌肉無力等而造成跌倒,老人如果跌倒極易造成骨折或外傷、出血,是相當危險的事,所以更需藥師介入長照體系中,從中把關預防老年人用藥相關的問題。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連瑞猛指出,根據健保局統計,病患在同一醫院不同科別重複用藥比例達2%,約占藥費20億元,若在多家醫院看診,重複用藥不但造成藥品浪費,同時也會增加多重用藥的危險。政府在規劃長照體系時,藥事服務不容缺席,透過藥師的照護,病患可以減少吃進不必要的藥品及降低藥品副作用,服用五種以上藥品者、用藥順從性不佳、就診次數過高者等應透過藥事照護,獲得更完善的用藥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