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腋下散發狐臭或汗味?小心所到之處遭白眼

腋下散發狐臭或汗味?小心所到之處遭白眼#憂鬱症

(撰文/Megan Chen) (諮詢/延吉美皮膚科劉權毅醫師) 天氣逐漸轉涼,不如前陣子來的高溫悶熱,外出業務、會議,也不再汗流夾背,但是,有一些族群卻身受腋下多汗症所苦,不需室外高溫加持,僅在一般室溫下就會大量出汗,一天下來可能弄濕了好幾套衣服;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狐臭等異味,給人印象非常不好。 若要治療多汗症狀,除了傳統手術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呢?而多汗的症狀到底怎麼發生的,又會給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就讓皮膚科劉權毅醫師告訴你。 多汗症3主因 流汗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正常現象,汗腺共可分為兩個腺體,一個是大汗腺,腺體較大,通常伴隨毛囊分布,像是腋下就是大汗腺分布的汗腺;而小汗腺則較小,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分泌稀薄的汗液,流出來的汗無色無味;這些汗腺功能是散發大量的熱,有降低體溫作用。 不過,假使你流的汗特別多,超過正常需求的排汗量,就可稱之為多汗症。劉醫師接著說,發生多汗症的比例主要有三方向,第一是遺傳,第二則是因為交感神經失調所致;第三是荷爾蒙失調所引起,經常發生在更年期民眾身上。 多汗症嚴重會導致憂鬱症 根據美國統計,依據科學切片檢查,約有1.4%的人患有多汗症,不過若詢問民眾,則高達33%的人認為自己有多汗症,劉權毅醫師就說,依據這個調查,可以說多汗症的比例很有可能被低估,且的確困擾著許多人。 多汗症到底有多惱人?劉醫師分享,曾經有位女模特兒,相當有名,長得非常漂亮,不過卻深受多汗症的困擾,她的症狀嚴重到必須靠精神科介入治療,吃抗憂鬱症的藥物才得以度日;有一次走秀的時候,她穿著的衣服,因為多汗症問題,腋下濕了一大片,還伴隨著黃黃顏色,因而丟掉工作,便下定決心藉由手術來除掉多汗症的問題。 汗症並存狐臭 比例超過10% 「因為多汗症就診,多半都是因為腋下出汗而來。」劉醫師這麼說,因為腋下除了小汗腺還有大汗腺,流出來的汗可能會與毛髮間的細菌起交互作用,還可能伴隨著濃濃的狐臭味,依據臨床上的就診比例,多汗症與狐臭是並存的比例大約10%以上,困擾不少人;當然其他還有像是發生在手掌及腳掌,因為生活容易受到影響,也經常前來就診。 止汗方式百百種 效果持久才王道 1)    爽身止汗劑:市面上賣的爽身止汗劑,多半是氧化鋅或鋁鹽居多,不過要小心副作用可能有皮膚刺激、發癢的問題。 2)    口服藥物:利用抑制神經中樞的方式,來減少排汗,不過此舉伴隨副作用,有些人會因此排尿不順。 3)    打肉毒桿菌:施打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多汗症的方式,其治療效果約為6-8個月,優點是快速、安全、恢復期短,缺點則是需要經常施打,累計費用也不少。 4)    外科汗腺刮除手術:利用腋下汗腺刮除的方式,不過因為會有傷口產生,再加上無法完全去除汗腺,難以達到民眾理想的療效;至於最近有利用抽脂手術來抽出吸附在脂肪的汗腺,其成功機率也不是太高。 5)    內視鏡神經交感神經阻斷術:交感神經切除術治療方式雖然較簡單,不過還是有缺點,高達九成的患者會有代償性多汗,有可能腋下不出汗了,但背部腳部卻開始大量流汗。 6)    微波熱能除汗術:屬於非侵入性療法,恢復期較其他方式短,建議害怕侵入式治療的民眾,可選擇此方式改善多汗症狀。  微波熱能除汗腺 一勞永「腋」! 微波除汗方式是利用非侵入性探頭,將微波熱能導入真皮和脂肪交接處,這是汗腺聚集分布的區域,讓熱能凝結組織,達到汗腺萎縮的功效,抑制腋下多汗及異味,劉醫師分享,臨床也證實,經過一次治療,可以減少80至82%的出汗量,好處是除了抑制出汗,也連帶改變了異味的困擾。 劉醫師說,微波方式除汗因為是非侵入性的治療,所以病患幾乎沒有恢復期,而且改善多汗症機率高,只是術後幾天還是可能出現患處麻麻刺刺的,可能也會有些腫脹,但這都是暫時性的,病患有最快3天副作用就完全消失。 「利用微波熱能除汗一定要做2次嗎?」劉醫師說,只做一次大約有8成汗腺萎縮,改善程度比其他治療方式來的較高,但無法將部位的汗腺萎縮完全,假使要達到理想的狀態,建議做兩次比較好。

產後情緒低落、睡不著 恐是憂鬱症上身

產後情緒低落、睡不著 恐是憂鬱症上身#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懷孕生子,對所有家庭來說都應該是開心喜悅的,然而,生產後的婦女,卻容易因為身心及荷爾蒙未完全恢復,而出現憂鬱情緒,甚至進而引發產後憂鬱症,不只對媽媽身心狀況,以及寶寶認知發展也有長遠的影響。曾認為這輩子最不可能得的病居然找上自己,32歲的莉慧生的第一胎男孩二歲半,第二胎按照計畫懷了女孩,本以為皆大歡喜,誰知產後不到十天,突然變得吃不下、睡不著,不僅焦躁,且常莫名流眼淚、什麼事也不想做。屢遭長輩誤解的莉慧,甚至產生自殘的念頭,竟是產後憂鬱症上身。親人協助 幫忙帶小孩、減少苛責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蕭美君醫師表示,產後婦女因為身心及荷爾蒙未完全恢復,約有10%的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失眠,甚至想傷害自己或寶寶的念頭,這就是典型的產後憂鬱症,常出現在生產完2到4週。新手媽媽最常見的問題是產後情緒低落,可能在產後2到4天出現的短暫憂鬱狀態,通常2週內就會消失。她強調,此時親人應幫忙照顧小孩,不要對產婦太多苛責,並且及早求醫,是可以被治癒的。自我察覺 及早就醫產後憂鬱症對媽媽身心狀況及寶寶的認知發展都有長遠的影響,卻常受到忽略,錯過診治時機。為協助產婦當個快樂媽咪,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表示,藉由自我覺察、正向轉念等,減緩負面情緒及心理壓力。此外,衛生局與董氏基金會合印「她為什麼不笑了」手冊1萬1千本,在轄內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產後護理之家,及29區衛生所供民眾免費索取。衛生局將與家屬、產婦一起從孕前、產後,關心媽媽身心狀況,營造快樂媽咪支持性環境。

害羞男突然充滿自信 竟是躁鬱症發作

害羞男突然充滿自信 竟是躁鬱症發作#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阿明自小就常緊張不安,情緒也容易悶悶不樂,對甚麼事都提不起勁,負面念頭不斷。經求診精神科醫師,服用抗憂鬱藥後,個性竟然出現了180度的大轉變,變得情緒亢奮、精力充沛、甚至很有自信,敢跟陌生人會主動說話甚至開玩笑。醫師看到他的改變,趕緊把抗憂鬱藥停掉,加上了情緒穩定劑。過了一陣子症狀消失,恢復了原來害羞易緊張的阿明,這時醫師告訴他其實是躁鬱症的患者,之前的這些症狀其實是輕躁症發作。一會高亢一會低落    躁鬱症情緒極端變化其實,我們常聽到的躁鬱症,指的是一群以情緒症狀為主的精神疾病。成大醫院精神部王姿云醫師說,患者會經歷鬱期和躁期兩個極端,鬱期的症狀和憂鬱症的表現類似,同樣都會有情緒低落、憂鬱、喪失興趣、睡眠障礙、胃口變化、疲累、注意力不集中、負面思考,自殺意念或自殺行為等症狀。而躁期時會出現相反的變化,會變得情緒高亢、易怒、誇大或自信充沛、意念飛躍、思考快速、話多速度快、睡眠時間減少但不累、注意力易分散、活動量增加、甚而有不計較後果的衝動行為,如亂花錢、亂投資、混亂的性行為等情況。但躁鬱症與憂鬱症不同的地方在於,躁鬱症會有高亢和低落的情緒變化。所以只有用抗憂鬱劑治療躁鬱症是不夠的,甚至會誘發躁症的發作,必須加上情緒穩定劑,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醫師也說,臨床上需靠仔細的問診和觀察來區分不同,才能對症下藥,給予最適當的藥物及心理治療。

食出好心情!抗憂飲食 快吃酪梨、堅果

食出好心情!抗憂飲食 快吃酪梨、堅果#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吃什麼食物可以抗憂?」據國內外陸續發表的研究顯示,營養與身心症狀息息相關。精神科醫師指出,憂鬱症有很高的盛行率,但接受適當治療者,不到族群的十分之一。若是能透過吃什麼或不吃什麼,來緩解憂鬱症,這對藥物效果不彰的重鬱患者也算是一大福音。不飽和脂肪酸濃度高低是關鍵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張倍禎醫師表示,有研究選取罹患C肝或心血管疾病及孕婦的憂鬱症患者。在觀察受試者體內不飽和脂肪酸的濃度,與發炎物質、脂質代謝基因變異的相關性。結果顯示,C肝患者接受干擾素治療,會產生發燒、頭痛、關節痠痛的狀況,不過會隨療程結束改善,但不飽和脂肪酸的濃度沒有上升,約3成患者的憂鬱症就持續下去。反式脂肪酸、糖類  增憂鬱風險同時有心血管疾病的憂鬱症患者,體內不飽和脂肪酸的濃度,也比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來得低。其次,孕婦體內也測得低濃度的不飽和脂肪酸。所以,體內不飽和脂肪酸濃度太低,與特性發炎指標和脂質代謝基因的變異有關。鬱悶心情難解,可能是不飽和脂肪酸濃度太低造成!且張倍禎醫師也指出,臨床研究已證明,反式脂肪酸以及糖類,都會促進發炎反應,增加憂鬱風險。所以,他也建議,攝取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健康食物,可抗憂解悶,如:酪梨、核桃、杏仁、腰果、花生,動物性雞油或植物油、魚油等,及富含維他命B1、B9、B12、D,鐵、鋅、鎂等的食物,也有助於改善身心平衡。

情緒低落錯當憂鬱症 竟是水腦症造成

情緒低落錯當憂鬱症 竟是水腦症造成#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88歲的曾姓老婦人,因為先生過世後,情緒低落,社交活動減少而且食慾不振,子女們以為母親是得了憂鬱症,所以到給她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但服用了半個多月,症狀並無改善,反而還有日漸消瘦的情形,經檢查才發現是水腦症在作祟。南投醫院老人專科莊家銘醫師表示,個案家屬求治老人醫療整合團隊,經團隊介入檢查評估後,發現她有水腦症的情形,因為水腦症造成一連串不適的症狀,轉介神經外科,開刀治療後,症狀已獲得明顯的改善。老人整合團隊介入 及早找出病因台灣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南投醫院有鑑於此,開立「老人整合性醫療門診」,提供全面性的評估與介入。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老人整合性醫療門診是由不同科別跨專業領域醫療團隊的合作,讓長者不需奔波在不同專科診間等候看診,早期發現老年病人潛在的問題,有效改善病人生活功能。 

失眠、沒食慾持續2周 當心是憂鬱症前兆

失眠、沒食慾持續2周 當心是憂鬱症前兆#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來說,憂鬱症可分為輕、中、重度3種,可能伴有的症狀包括情緒會較低落、易哭泣、對周遭事物無興趣、常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負擔,想法較負面、甚至覺得人生無望且有自殺的意念或行為。在思考上記憶力會減退或無法集中注意力、無精打采、說話與動作明顯遲緩、坐立不安、失眠或嗜睡、倦怠、食慾變差、體重降低,有時還會伴隨身理上的疼痛,例如頭痛、胸悶、慢性疼痛、腸胃不適等生理症狀。當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兩週以上,並出現明顯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礙時,就稱之為憂鬱狀態或憂鬱症。 憂鬱症治療有3種:藥物、心理、環境南投縣衛生局指出,藥物治療需持續2至3週才會出現藥效,所以個案需定期返診及規律服藥、勿自行停用,並常和醫師討論病情,才能達到治療的目地。心理治療會有專業人員依個案的需要給予心理支持,學習處理問題的有效方法,協助個案度過危機,減低再發病的機率,而環境治療則會鼓勵個案多與人群互動,並提供個案情緒疏散的方式,已達到有效的情緒管理。而這三種治療方式可單一或合併使用,醫師也會視個案的情形做適當的調整,並安排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幫助個案度過危機。  

減肥不吃油 恐記憶力減退、提高憂鬱症風險

減肥不吃油 恐記憶力減退、提高憂鬱症風險#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人常認為「減肥要少肉、少油」,其實,減肥時不吃肉、不攝取油脂,反而會提高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導致肥胖的來源是米飯、麵包、點心等精製醣類食物。「醣類」容易被身體吸收,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剩,而胰島素又稱為「肥胖荷爾蒙」,使脂肪增加。一旦攝取過多醣類,情緒也容易不穩定,對身體毫無益處。「蛋白質」則是身體的基礎,也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原料,會影響情緒。若身體缺少蛋白質,會使心靈變得空洞而殘破。當然,我們也不能就此採取極端的無油飲食。雖然攝取過多有害油脂,會形成脂肪並影響身心功能;不過,優質的油脂則能形成防護膜,保護細胞。當細胞被包覆在油膜下時,能讓神經傳導物質間的傳遞順暢。若完全不吃油脂,反而會使腦袋不靈光、健忘、記憶力減退等,有害無益。有些人覺得「豆腐或納豆」能代替肉類,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因為植物性蛋白質的蛋白質指數低,也缺乏某些必需胺基酸,像是促使身體合成蛋白質的「甲硫氨酸」等。因此,只依賴「植物性蛋白質」也無法充分合成體內的蛋白質。唯有均衡攝取植物性及動物性蛋白質,才能維持身體健康。若刻意不吃蛋白質,反而會讓肌膚變得粗糙乾燥,毫無光澤。膠原蛋白無法單獨被人體吸收,必須搭配鐵質、維他命C在有益肌膚的營養素中,最受推崇的即為「膠原蛋白」。不過,只吃膠原蛋白也無法讓肌膚充滿彈性。原因在於「膠原蛋白」是由胜?鍵結多種胺基酸而形成長鏈,就算從食物中攝取,也無法立刻被吸收,必須先在體內消化後分開鍵結,直達胺基酸層級才會被人體吸收。這段過程非常漫長,導致有些膠原蛋白會被排出體外。因此,若想再生成肌膚細胞,必須由分解後的胺基酸、鐵質與維他命C共同合成膠原蛋白。換句話說,並不是單吃膠原蛋白就能直接增加肌膚的彈性。想要有完美的肌膚,除了攝取蛋白質,也需要維他命與礦物質。只要體內營養充足,外表就能容光煥發。(本文摘自/活腦力飲食/采實文化出版)

垃圾食物吃太多 恐罹新型憂鬱症

垃圾食物吃太多 恐罹新型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罹患「新型憂鬱症」,且無法以傳統的治療方法治癒。醫學上的病名是「非典型憂鬱症」,和典型憂鬱症時常感到極度沮喪,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的狀況不同。「非典型憂鬱症」和經常感到心情沉重的一般憂鬱症不同。病患本人要在面對討厭的對象或環境時,才會陷入類似憂鬱的狀態,大多也伴隨身體疲勞或不適。然而,只要離開該環境或遇到高興的事物後就會充滿活力,因此醫界認為,該狀況與「適應障礙」較相像,並不是憂鬱症。另外,憂鬱症患者容易食欲低落;但非典型憂鬱症患者則會出現「暴飲暴食」,容易嗜吃甜食或碳水化合物。從前文所述的症狀來看,造成非典型憂鬱症的原因可能是「營養不均衡」。補充腦部營養 有效預防新型憂鬱症憂鬱症是因為壓力消耗神經傳導物質,造成腦部功能減退,使大腦缺乏能量;但非典型憂鬱症並非因為壓力的影響,應該只是生產能量的線路運作不順暢,造成腦部缺乏能量。簡單來說,現代人並沒有攝取完整的必需營養素,反而吃下太多不必要的食物,打亂腦部的正常代謝功能。為了避免腦部的電力被耗盡,我認為適時補充營養,隨時保持能量,是預防新型憂鬱症的訣竅。(本文摘自/活腦力飲食/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