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女性規律運動 可降2倍憂鬱

女性規律運動 可降2倍憂鬱#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為忙碌的女人,我們都知道女性無法開始或堅守運動的種種障礙,太忙了、太累了、要照顧小孩、陪小孩寫功課、及做不完的家事等,許多女性都曾計劃運動,卻未能付諸實行,或只運動個幾週就半途而廢。體能訓練對靈活性及老年獨立很重要因為運動對人的精神和情緒影響很大,而且正因為女性憂鬱是男性的2倍,罹患焦慮症及身心症的比例也很高,女性更要注意,人生各階段體能訓練對於靈活性及未來老年獨立性的重要性。可預防心臟病、中風 是減肥的基礎規律運動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妙方,也是成功減肥計畫的基礎,運動能減少壓力、改善心情、使妳更喜歡妳的身體,還可以給妳新的人生觀,適度的運動能達到以上種種的效果。戒菸、酒良方 規律運動5好處我們要再次強調,運動對身心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運動曾經被視為對戒菸、戒酒的良方,體能訓練也漸漸被用為治療憂鬱、焦慮等心理情緒問題的輔助療法,1996年美國公共衛生局提出體育活動與健康的報告指出,規律的運動有下列的好處:1) 改善妳的心情。2) 減少焦慮。3) 減少沮喪。4) 增加自尊及自我控制感。5) 藉幫助減重、增加肌肉張力,改善妳的身體形象(body image)。體能活動是與天地調和、陰陽和諧環節體育活動與精神健康的關係,可以回溯至數千年前,中國古代就認為體能活動是與天地調和、陰陽和諧不可或缺的環節,印度早在西元前3000年就慢慢發展出瑜伽這種以身心哲學為基礎的活動,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及蓋倫,也常常描述體育活動和精神健康的關係。運動能作為抗憂鬱劑 可驅散壓力而現代科學家和醫師也做了數百項大大小小的研究,描述體育活動對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這些研究顯示運動能做為抗憂鬱劑,治療輕度憂鬱症狀,而且運動愈多、憂鬱愈少,運動能使焦慮的人變得比較不焦慮,如果妳即將為開不完的會議、截稿日期、與醫師約診感到焦慮,運動可以協助妳驅散這些壓力。運動能大幅增進自尊、改善心情,開始從事運動後,許多人指出身心及人際關係都跟著改善,運動也能改善睡眠,增加我們深度睡眠期和整體睡眠時間、減少等待入眠的時間,晨間運動對失眠的人,更有幫助。會增加體內嗎啡及腦啡的量運動能減輕壓力,是和增加體內2種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有關,分別是血清素及多巴胺,這2種傳導物質都和情緒有關,另外,運動也會增加我們身體本有的內生嗎啡及腦啡等天然鎮靜劑的量,這些化學變化,可以持續到運動後2到4小時,因此,運動對於慢性疼痛及女人4大身心症,都有不錯的療效。(本文摘自/一生的健康與自在/天下雜誌出版)

「老」是不爽 情緒支持防憂鬱

「老」是不爽 情緒支持防憂鬱#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目前約是10%,也就是65歲以上的老人已達200多萬,老年人口的醫療支出是一般人的2.5倍左右,老人憂鬱除了增加醫療資源使用率外,更會降低患者社會功能與生活品質,此外,老人憂鬱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及整體死亡率也較健康老人高,可見老人憂鬱症與自殺防治的重要性。老年人情緒低落 也很少傷心難過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理師聞振祺表示,老人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和成年憂鬱症是一致的,辨識老人憂鬱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老年人即使情緒顯得低落,也很少出現激烈傷心難過的表現。抱怨記憶變差 認知功能減退患者常常情緒淡漠,對生活失去熱情與活力,確固著於許多包括疼痛等主觀的身體不適症狀,變得非常焦慮,患者同時會抱怨記憶變差,認知功能減退,對未來的日子感到失去信心,他們可能因為這些身體症狀遍訪名醫,也做過許多檢查、服用許多藥物,但卻難以好轉。退休、喪偶、獨居 可能造成老年憂鬱在生理因素方面有老人的身體疾病或是身體狀況衰退,除了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外,生活也無法獨立,需要他人的協助照顧,這都會讓老人的心情陷入低落,在心理社會因素方面,如退休、喪偶、獨居、沒有朋友、沒有興趣嗜好、經濟來源不穩定等,這些都有可能造成老人的憂鬱。藥物治療有限 需要家人情緒支持長輩出現憂鬱的現象,光靠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限,老人憂鬱症患者需要更多的家人情緒支持與陪伴,當我們身邊的老人出現輕微的憂鬱傾向時,如果可以及早被發現並施以合適的治療,不但可以讓老人生活得更有品質與尊嚴,更可以為社會節省下許多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暴飲暴食 小心非典型憂鬱!

暴飲暴食 小心非典型憂鬱!#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罹患「新型憂鬱症」,且無法以傳統的治療方法治癒,醫學上的病名是「非典型憂鬱症」,和典型憂鬱症時常感到極度沮喪,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的狀況不同。面對討厭的對象或環境 才陷入憂鬱「非典型憂鬱症」和經常感到心情沉重的一般憂鬱症不同,病患本人要在面對討厭的對象或環境時,才會陷入類似憂鬱的狀態,大多也伴隨身體疲勞或不適,然而,只要離開該環境或遇到高興的事物後就會充滿活力,因此醫界認為,該狀況與「適應障礙」較相像,並不是憂鬱症。非典型憂鬱症 嗜吃甜食或碳水化合物另外,憂鬱症患者容易食欲低落,但非典型憂鬱症患者則會出現「暴飲暴食」,容易嗜吃甜食或碳水化合物,從前文所述的症狀來看,造成非典型憂鬱症的原因可能是「營養不均衡」。補充腦部營養 有效預防新型憂鬱症憂鬱症是因為壓力消耗神經傳導物質,造成腦部功能減退,使大腦缺乏能量,但非典型憂鬱症並非因為壓力的影響,應該只是生產能量的線路運作不順暢,造成腦部缺乏能量。吃太多不必要的食物 打亂腦部正常代謝簡單來說,現代人並沒有攝取完整的必需營養素,反而吃下太多不必要的食物,打亂腦部的正常代謝功能,為了避免腦部的電力被耗盡,我認為適時補充營養,隨時保持能量,是預防新型憂鬱症的訣竅。(本文摘自/活腦力飲食/采實文化出版) 

醫訊/老人憂鬱心理衛生宣導(一)

醫訊/老人憂鬱心理衛生宣導(一)#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降低慢性病長者之憂鬱傾向,善盡本院肩負之社區關懷責任,配合新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月,特舉辦免費公開之衛教演講,提供憂鬱傾向長者及其家人辨別憂鬱症警訊之知識、照護重點、診療途徑與自殺防治相關課程。目的在加深社會大眾對於長者憂鬱與生活適應之認識,以達增進長者心理健康之效,並藉由自殺防治宣導,推廣人人皆是自殺守門人的概念。為提供民眾全方位的照顧,9月13日星期日,上午:09:00~12:10,精神科諮商心理師林嘉琳將於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進行「老人憂鬱心理衛生宣導(一)」,內容完整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老人憂鬱心理衛生宣導(一)時間:105年9月13日 星期(二) 上午09:10-10: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2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2168

父母有憂鬱症 研究:孩子學業恐不佳

父母有憂鬱症 研究:孩子學業恐不佳#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憂鬱疾病不僅會損害患者本身的身心發展,也會影響家庭裡的其他成員!據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若父母任一方陷入憂鬱,孩子的學業表現會受到影響。研究顯示成績的差異不是很嚴重,然而也可能造成及格或不及格的差別。父母罹患憂鬱症可能影響孩子的居家生活,造成壓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這份研究以超過一百一十萬名出生於瑞典的兒童為對象,研究者將父母罹患憂鬱症與父母未罹患任何情緒疾患的孩子,比較其最終學習成績。結果發現,父母親的憂鬱症影響孩子在學校裡最後一年的表現,即使父母親的憂鬱症在前幾年就發生了,影響仍然存在。研究還提到,若在嬰兒時期,母親即罹患憂鬱症,孩子可能在早期發展上未得到良好照顧,影響孩子長期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體而言,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所發生的憂鬱症都與孩子的學業表現不佳有關。母親有憂鬱症,對女孩在學業表現的負面影響比男孩大。母親罹憂鬱症 全面性影響孩子開業身心科吳佑佑醫師表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當母親罹患憂鬱症,對孩子有全面性的影響,不但學業可能表現較不好,在生活照顧上也會有負面影響。不過他認為,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家庭性問題比較難被認定,因此學校需更積極關懷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孩子,透過陪伴與支持的技巧,幫助孩子擁有較佳的學業表現,及正向的生活態度。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也說,憂鬱症除了影響個人層面,也會影響家庭與人際關係。當家庭關係有緊張壓力存在時,必然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另有研究顯示,憂鬱症常與遺傳有關,因此,父母罹患憂鬱症,孩子又出現低學業表現時,可能須考慮孩子本身有憂鬱傾向,只是尚未被評估而已。親友協助分擔照顧者角色因此葉雅馨建議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孩子,可以選擇幾位父母以外的其他親人,例如叔叔、阿姨、伯父等,共同成為長期的支持系統。一方面,多位親人實際分擔父母的角色;另一方面,照顧孩子的過程,較能彼此支援及獲得喘息。隨著孩子成長至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需求,多位親人共同討論,能給孩子更多持續性的支持。

女高中生線上購物成癮 竟是憂鬱症所害

女高中生線上購物成癮 竟是憂鬱症所害#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電影《購物狂的異想世界》中,女主角因購物成癮而債臺高築,現實生活竟也有類似案例!一名18歲女學生,在校人際關係不佳,對上課讀書提不起勁,心情低落,頻頻請假不去上學,待在家玩網路遊戲及上購物網站,訂了遊戲點數及許多物品,有的物品甚至都沒有拆封。父母無計可施,以付款作為換取她去上課的條件,但她反而變本加厲,於是父親帶她到精神科就醫,經診斷為憂鬱症,開始接受治療。購物短暫快感 隨後深感罪惡現在是網路時代,科技日新月異,物品品質改善,且購物變得更方便,加上信用卡及電子貨幣盛行,都增強了個人購物的慾望及便利性,更甚者會出現購物成癮的症狀而難以自拔。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部詹仁輝醫師指出,購物成癮嚴格來說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而是一種行為障礙,又叫強迫性購買,指重複的、非必要的、情緒性、衝動性購物,而且會給個人或家庭帶來負面影響。個案不管經濟狀況如何,都會想去購物,購物後有短暫的快感,但之後又會陷入罪惡感中。跟藥物成癮、酒精成癮類似。有些躁鬱症、憂鬱症及強迫性收藏的患者,也會出現過度購物的情況。預防成癮:購物前列清單 不刷信用卡購物成癮的症狀包括:重複購買用不到的東西;對家人隱瞞購物的行程或金額;合理化購物的理由,如這些東西有一天會用得到;購物的當下會有快感,但不久後會出現罪惡感;低自尊或低自信,想藉由購物提升自信等。詹仁輝醫師表示,若民眾擔心出現類似行為,可在購物前先列出購物清單,並嚴格遵守,不能因任何理由買多餘的東西。此外,只用現金購物,絕對不使用信用卡,以避免超出預算。另培養多種興趣,如運動、閱讀、看電影,減少逛街的頻率,出遊的地點可選擇公園或電影院,避免選擇購物商場、outlet或百貨公司等誘惑多的地方;也要避免逛購物網站。買東西前也應仔細考慮是否真有需要。如果情況嚴重,請立即就醫,醫師會視病況考慮以下的治療方法:1) 認知治療/找出促使個案購物的不合理想法。2) 放鬆練習/紓解短暫的焦慮壓力及憂鬱。3) 藥物治療/治療憂鬱症、躁鬱症或強迫症。

非老化!長輩愛碎念 恐是憂鬱症造成

非老化!長輩愛碎念 恐是憂鬱症造成#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全台60歲以上人口已達445萬,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在2030年將成為疾病負擔的第一位,老年人口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約佔7%,以此推估,台灣約有31萬老年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但就診率卻相當低,因此董氏基金會推廣老年憂鬱防治,發表台灣首部老年憂鬱防治短片,提醒民眾關懷身邊長者,別輕忽老年憂鬱症!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在2010年的調查中發現,平均每10位成年人就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所有年齡層中,罹患憂鬱症比例最高者為老年人,且65歲以上人口自殺率居高不下,這是人口老化問題中一大隱憂。老年憂鬱易隱藏 碎念、身體不適為警訊精神科醫師陳永興說明,老年憂鬱症是漸進式的,通常以身體不適、不安、失眠或易早起,且覺得一天漫長、持續碎念、出現自殺想法顯現,但老年憂鬱症患者的外顯憂鬱情緒不常見,多數人會以為是一般老化現象,其中又以男性長輩的就診率更低,因為其常用掩飾的方法忽略。陳永興強調,憂鬱症只要提早發現,是可以治療且恢復角色功能的疾病。老年人往往對看精神科有所抗拒,他建議,照顧者可以就老年人表示的身體病痛引導他們就診,就能做到初步診斷。他也提醒家人多陪伴及觀察身邊長者,避免他們產生不受重視或被忽略的感受。建立支持管道 老年生活也快樂資深演員陶傳正受邀演出老年憂鬱防治短片《生日不快樂》,他說,30年前自己經營的公司面臨狀況,因此情緒低落,不想出門,也不想看到任何人,成日躲在房裡看書,但他覺得那是自我療癒的一種方式。並強調,如果發現自己不對勁,就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並多找朋友聊聊,不要悶在心裡,太過於壓抑會讓自己生病。他說:快樂不難,不鑽牛角尖、做想做的事情,沒有完美的生活反而很快樂。短片執導的林君陽導演說,此次用戲劇的方式呈現老年憂鬱症議題,希望讓觀眾直接了解這是家中長輩可能都有的現象,可以和自己照顧長輩的經驗連結。老年憂鬱防治短片可上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觀看。

是否罹憂鬱症?醫:悲觀、討厭自己要當心

是否罹憂鬱症?醫:悲觀、討厭自己要當心#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日前報導某位藝人因懷念已過世的女友,導致心情憂鬱選擇離開這個世界。醫師表示,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會經歷親密的家人朋友去世,更常發生個案在診間邊流淚邊說:「醫師,我兒子走後,我沒辦法吃飯,睡也睡不好」的情形。面對親人過世 焦慮、哭泣是正常反應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謝詠基表示,「哀悼」是指個案在面對他人死亡的適應過程,在哀悼中,個案可能會有多種感覺,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麻木,而行為上也可能有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呼喚失去的親人、嘆氣、坐立不安、哭泣以及珍藏遺物等,這些都是正常哀悼中可能會出現的反應。持續無法快樂 恐陷憂鬱之苦謝詠基醫師指出,當出現這些情況時,是需要尋求精神醫療及心理諮詢的,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提到,鬱症憂鬱和哀悼中的悲傷是有所不同的,哀悼中的人心情會覺得空虛、失落,情緒起伏可在數天到數週內減輕,且這些情緒起伏和想到逝者有關,哀悼之苦可伴隨著正面情緒和幽默,傷心的事常和逝者有關,有想到死亡時也常和逝者有關,想和逝者一起走。然而鬱症憂鬱的心情是持續無法快樂的感覺,凡事都覺得不快樂或不幸,會自我挑剔或有悲觀的想法,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自責、討厭自己,鬱症的人想到結束自己生命是自覺毫無價值,不值得活下去的或無法處理憂鬱之苦。謝詠基醫師表示,這些區別同時也提醒我們,多關心生活中的夥伴、朋友,如果他們心情持續憂傷、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提不起勁,進而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甚至工作,應及早尋求精神醫療及心理諮詢,以預防憾事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