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

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老是沒胃口,可能是胃癌警訊!72歲的苗媽媽一向胃口很好,但去年突然食欲下降,原以為是感冒所致,但症狀持續3個月,家人驚覺有異,就醫竟確診為末期胃癌合併肝臟和淋巴轉移,隨後接受針劑化療卻出現手腳腫脹、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且很快復發,嚇得苗媽媽不敢再接受治療。所幸經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健保口服化療藥,讓她重拾治療勇氣。十大癌症常客!每天6.5人死於胃癌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不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每年胃癌新增人數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是一種可預防的癌症,過去台灣胃癌的發生率逐年下降,30年來降幅超過四成,十大癌症排名也從30年前第五,降至最新統計的第九位。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就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莫名變瘦別高興!6成確診已是晚期除了正確飲食和衛生習慣,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胃癌早期症狀,例如食欲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主要靠化療續命。趙毅表示,臨床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容易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影響後線治療的意願。慶幸的是,政府接軌國際,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晚期胃癌的後線治療有新武器。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健保 助病友保有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指出,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一種有效成分和一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陳明晃表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幫助延命,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病友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從事一般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也因為口服劑型方便,不用住院打針,更願意使用。

3個月暴瘦16公斤 竟是腫瘤阻塞胃

3個月暴瘦16公斤 竟是腫瘤阻塞胃#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工作穩定、作息正常的曾先生,平常幾乎不看醫生,日前出現疲倦、無力、沒食欲的情況,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但體重卻開始無故減輕,三個月瘦了16公斤,後來因持續嘔吐、無法進食才就醫,檢查發現已是第四期胃癌,腫瘤侵犯至周邊臟器,醫師考量嚴重營養不良將影響治療成效,先以腹腔鏡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狀況,再安排化療、放療縮小腫瘤,之後再執行根除性的「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擴清術」,曾先生恢復良好,恢復進食,目前定期回診追蹤。胃癌進程快 注意脹氣、食欲不振、疲倦等警訊胃癌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九位、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好發於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及嗜吃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者,由於罹癌初期沒有特異性症狀,因此病人易忽略脹氣、食欲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但胃癌進程快,若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根除性切除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家輝指出,胃的構造從上到下可分為胃底、胃體、胃竇三部分,治療胃癌最好的方式是依照腫瘤位置執行「次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再合併淋巴廓清,才能有好的預後。而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雖無法進行根除手術,但也能針對腫瘤造成的出血、穿孔及阻塞進行姑息性治療,如腸胃繞道、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手術切除部分腫瘤,以提升生活品質。陳家輝表示,曾先生的腫瘤長在胃竇處,導致胃下半段出口處完全阻塞,食物無法通過,甚至侵犯至胰臟,若直接手術,與胰臟交接處的腫瘤將無法徹底切除乾淨,加上長時間未進食的緣故,曾先生的體重不僅不到50公斤,營養指數更僅有2.4g/dL(正常為3.5g/dL),營養不良的狀態下,腫瘤切除手術的風險極高。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 再放療手術除病灶為此,醫療團隊先以提升營養狀況為目標,除了給予靜脈營養,也用腹腔鏡將小腸上拉,與胃體相接,完成胃腸改道;此種作法免除過去腸胃道阻塞患者要做小腸造口灌食的不適,讓曾先生得以進食,再甫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五個月後,曾先生營養指數上升至3.8g/dl,體力變好,病灶範圍明顯縮小,與胰臟的界線清晰,醫療團隊再以微創方式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二分之一的胃、清除周邊淋巴;術後七天,曾先生已能由口進食,兩周後平安出院,定期返診追蹤。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第一期就手術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儘管是第四期胃癌,五年存活率也有10%,但陳家輝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第四期患者皆能以此種方式治療,醫療團隊必須視病灶的擴散程度、營養狀況加以評估,與病家討論最適切方式的治療方式。

翁頻吐血嚇壞子女 罕見基質瘤作祟

翁頻吐血嚇壞子女 罕見基質瘤作祟#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9歲李老伯有三高病史,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有吐血狀況。子女帶他北上求診多次,奔波各專科之間仍找不出病因,日前李老伯再次因吐血就醫,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竟是罕見疾病「胃腸道基質瘤」。所幸及時手術摘除,杜絕其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機會,也解決長期不適症狀。 胃腸道基質瘤≠胃癌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林峰年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十至百萬分之二十,因為不太有明顯症狀,因此不容易發現。李老伯就診當天,在診間外不停嘔吐,緊急為其進行胃鏡檢查,發現李老伯的腫瘤正在出血;經住院、暫時止血與定位後,轉由羅東博愛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呂長運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表面黏膜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早期進行手術切除為最有效的療法,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 微創手術除病灶 第二天可進食呂長運醫師表示,李老伯的腫瘤位於胃底,大小約4公分,此次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傷口小且出血少,也保留了大部分胃容量,日後進食量不受影響。經由微創手術,可減少李老伯具三高病史與年事已高所帶來的手術風險,傷口比較不疼,術後恢復也快,手術後第二天即可進食,年長者身體負擔相對較少。李老伯的胃腸道基質瘤,還好早期就發現,手術切除後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也不用搭配標靶藥物治療。 基質瘤初期症狀不明顯 需採胃鏡診斷胃腸道基質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跟惡性胃癌與良性潰瘍疾病的區分,還是需要以胃鏡進行診斷。提醒民眾,有任何腸胃道症狀如解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一定要就醫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胃癌晚期別放棄!高價化療藥納健保

胃癌晚期別放棄!高價化療藥納健保#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2歲的林先生罹患胃癌晚期,經化療合併抗HER2標靶藥物效果良好,但礙於經濟壓力致停藥年餘,所幸今年1月起,相關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才得以繼續療程。醫師呼籲,HER2陽性胃癌過去自費藥物所費不貲,納入健保給付後,患者應積極治療,千萬不要放棄希望。酗酒、愛吃醃漬品 胃癌高危險族群林先生是工程人員,生活作息正常,最大嗜好是吃香腸,一星期吃三天,一次吃二至三條是常態;與親友相聚總是無酒不歡,半瓶高粱下肚接著喝啤酒,雖然平日腸胃功能並無異樣,但健檢發現大腸潛血反應,進一步確診竟罹患胃癌且已轉移到淋巴與肝臟。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胃癌晚期因無法手術,林先生接受化療合併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效果良好,胃癌細胞消失,肝轉移只剩些許痕跡,但也因為藥物自費金額一年逾百萬元,負擔過大而選擇停藥。有些HER2陽性胃癌患者也因同樣原因無法接受適當治療,徒留遺憾。HER2陽性胃癌標靶藥今年初納入健保給付後,林先生已重新接受治療。余政展主任指出,胃癌高危險族群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發炎、酗酒、高鹽、亞硝酸鹽和吃太多醃漬類食品、過去曾接受部分胃切除及EB病毒感染等。根據107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位居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由於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只能靠化療的晚期患者達4成。1成患者屬HER2陽性胃癌國外研究發現,約有5~10%的胃癌患者屬HER2陽性胃癌。余政展主任表示,使用化療合併標靶用藥,反應治療率達六成,有助延長存活期。由於病況因人而異,建議患者治療前,應諮詢醫師綜合評估。余政展主任提醒,勿輕忽消化不良症狀,如果持續1、2個月沒改善,就應儘速就醫進行胃鏡等檢查,釐清原因;曾接受胃部分切除的患者,也應每年接受胃鏡檢查,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腹痛解黑便疑胃癌?消化性潰瘍五症狀

腹痛解黑便疑胃癌?消化性潰瘍五症狀#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阿傑到醫院診緊張地詢問:「醫師,我這幾天常覺得上腹部悶痛,甚至還有解黑便的情形,上完廁所快暈倒,趕緊來醫院,該不會是罹患胃癌了吧?」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趙俊欽醫師為阿傑進行完腹部超音波及胃鏡檢查後,確診為「消化性潰瘍」。趙俊欽醫師表示,早期胃癌的上腹痛、解黑便症狀,幾乎和胃潰瘍一模一樣,很多人會自行買胃藥服用,看似症狀減緩但卻延誤了就醫時機!罹患消化性潰瘍若未接受治療,病況嚴重者甚至會有吐血的現象,持續惡化恐怕會有腸道出血、穿孔、阻塞等併發症,造成生命危險。如果是幽門螺旋桿菌所引起的消化性潰瘍,長期反覆發作也可能會演變成胃癌。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原因 幽門螺旋桿菌 抽菸 喝酒 服用止痛藥消化性潰瘍的五大症狀1.上腹疼痛典型症狀為常在吃飯時會產生上腹痛,而十二指腸潰瘍常在飯後2至5小時或夜間發作。2.腹脹感消化不良,長期十二指腸潰瘍所導致腸道萎縮,讓胃排空變慢。於是食物無法順利流入腸道,產生腹脹感。3.噁心嘔吐食物無法順利從胃裡流入十二指腸,超過胃部所能負擔的容量,食物較易逆流回口腔。4.火燒心過年暴飲暴食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包含火燒心,此外也會引起胃潰瘍。5.解黑便如果最近未食用豬血糕、鴨血或鐵劑的話,同時有持續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這些都有可能是慢性消化道出血。春節期間團圓菜上桌難免會大吃大喝,造成飲食過量、熱量超標及消化不良的問題,小心這時容易導致胃酸大量分泌,讓消化性潰瘍復發。在台灣,消化性潰瘍是極常見的疾病,約10%的人口患有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就年齡層來說,十二指腸潰瘍的年齡層較年輕,約在20歲~40歲左右;胃潰瘍的年齡層則較年長,約在40歲~60歲,不過幾乎所有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趙俊欽醫師建議如果有上述相關症狀,盡快至胃腸肝膽科門診接受檢查,以利醫師評估與診斷。 

胃癌術後難進食 7大飲食法則助改善

胃癌術後難進食 7大飲食法則助改善#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WHO癌症報告顯示,全球胃癌死亡人數排名第3,僅次於肺癌和肝癌,屬嚴重疾病,近10年胃癌死亡人數一直居高不下。57歲的陳先生因罹患胃癌,接受胃切除手術,術後雖然病況穩定,但也造成腸胃消化的問題,無法好好進食來獲得充分營養,導致身體虛弱、體力不足。所幸,在醫師的協助下,配合飲食訓練,幫助他慢慢恢復進食能力,也減輕手術後造成的腸胃問題。大千綜合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黃明立醫師表示,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份,扮演著消化食物和部分吸收的功能,胃癌病人不論採取全胃切除、次全胃切除、胃減壓手術或淋巴切除術,都會造成胃容積變小、消化生理變化,加上迷走神經被切斷,整個腸胃道功能皆會受到很大的影響。7大飲食法 改善胃癌術後問題因此,黃明立主任建議可採用下列的飲食方法,改善腸胃因術後造成的問題:1.少量多餐:由於手術後胃的容積變小,且沒有幽門控制,食物很快就會到達小腸,導致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和眩暈等狀況。因此建議可採取少量多餐、細嚼慢嚥的方法,來降低這些不適感。2.乾溼分離:為減少進入小腸的液體量,可採用乾濕分離的進餐原則,來減少湯水量。3.高蛋白、低纖維:食材選擇以高蛋白、低糖、適量脂肪為原則,並搭配低纖維的蔬菜水果。4.補充維生素及鐵質:由於胃切除後會造成維生素B12及鐵質的缺乏,因此可由飲食來補充。5.減少油炸及辛辣刺激的食物。6.舒適的用餐環境、或與家人及好友一起用餐,可改善用餐心情而增加食慾。7.飯前進行簡單且適度的運動,促進腸胃蠕動。黃明立主任提醒,胃癌病人在術後一定要保持身體體能,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才能有免疫力及體力來對抗疾病。

消化不良反覆難治 4人有1人受所苦

消化不良反覆難治 4人有1人受所苦#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約從1年前開始,常覺得上腹有灼熱感,且餐後容易有腹脹感及體重減輕的80歲蔡婆婆,剛到門診就醫時,因懼怕照胃鏡會產生疼痛,因此不願意接受檢查,僅接受藥物治療兩周,然而症狀仍持續,後來接受胃鏡檢查診斷為早期「胃癌」,經手術治療後完整切除,術後恢復良好,充分恢復往日的活力。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指出,所謂的消化不良泛指患者在進食後,容易出現上腹脹痛、噁心嘔吐、胸口灼熱等症狀,常見的原因包含胃腸道的結構性病變(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腫瘤、幽門桿菌感染等)或是肝臟、膽道、胰臟的病變都有可能,儘管目前醫學儀器進步,仍有大約有75%的病人無法找到次發性的原因,稱之為「功能性消化不良」,而根據臨床統計,全台平均每4個成人就有1人長期忍受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苦。功能性消化不良 多以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機轉複雜,除了腸胃道蠕動異常外,也可能起因於胃腸道對於〝腫脹〞刺激的敏感度增加、胃排空減慢或心理因素及生活壓力有關。趙珂漢醫師表示,關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若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經除菌治療後,部分病人會獲得改善,若檢查無特殊病因,則大多會以「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治療4至8周,若症狀持續,則會考慮輔以腸胃蠕動藥物或抗憂鬱藥物等治療,以上皆需專業評估。治療注重生活步調改善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應保持心情放鬆、生活及飲食規律化,避免油膩及刺激性食物,雖然部分病人轉為慢性且可能反覆發作,仍需適時的尋求醫療協助,排除潛在病因,大多預後良好,目前許多醫院均可提供無痛胃鏡檢查,不妨主動向醫師諮詢。趙珂漢醫師呼籲,僅管消化不良大多為功能性,若合併有危險徵兆,如:年紀小於60歲、體重減輕、吞嚥疼痛或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或癌症之家族史等,建議盡早至腸胃科醫師門診做進一步評估及檢查,方能及早發現病因。

9成胃癌曾染幽門羅旋菌 保胃戰2招

9成胃癌曾染幽門羅旋菌 保胃戰2招#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胃癌成因複雜,在胃癌的危險因子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重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此外,飲食過鹹、醃漬食物、飲食衛生、抽菸、過度飲酒,以及遺傳、慢性胃部疾病等亦是胃癌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遠離胃癌可從健康飲食做起;並注意胃部警訊,及早察覺接受診治,如有腸胃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胃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第8位及死因第7位,每年新發生個案有3,7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近年來由於食物保鮮儲存方法顯著改善、民眾飲食衛生觀念提升、減少生食生水以及共飲共食等習慣,胃癌發生率從87年每10萬人口15.4人,下降至105年的9.5人,降幅近4成。 幽門螺旋桿菌經糞、口傳染 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降低50%罹患胃癌風險!胃癌因人體胃部的黏膜細胞異常增生繁殖所致,屬多因素疾病,主要起因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民眾因不小心吃下遭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多數人感染後並無症狀,部分會因為病症的關係而有不同的症狀,常見病症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炎,而胃癌更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最嚴重的併發症。研究也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較無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5.6倍;而根據臺灣大學醫療團隊研究顯示,接受除菌治療可降低50%罹患胃癌的風險。保「胃」戰2招式 人人都是保胃達人!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外,在癌化過程中也會受到上述危險因子影響。研究也發現,吸菸者比起無吸菸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出2.52倍;另外,長期吃鹽分高且醃製的食物,其進入人體後會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也可能致癌,增加罹患胃癌風險(醃漬食物1.98倍)。保胃2招式:健康飲食和及時檢查及早就醫消除幽門螺旋桿菌固然可以減少胃癌發生的風險,但遠離胃癌的威脅必須從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保胃2招式,呼籲所有民眾一起來保「胃」大作戰:一、健康飲食1、避免不潔的食物與飲水、飯前便後要洗手。2、少吃煙燻、醃漬食物,少食用過辣或過刺激的食物。3、戒菸、酒、檳榔。4、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二、及時檢查及早就醫若有腸胃不適症狀(例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醫,若為胃癌高危險群的民眾(例如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染者須接受除菌治療並應定期檢查。胃癌近年來年齡層更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許多40歲上下的中年患者逐漸增加,不良飲食是造成胃發炎的首要原因,應少吃油炸、醃漬、或者燒烤類的食物、少飲酒,不讓胃增加太多負擔,以免發生早期病變,若持續腹痛2周,應迅速就醫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