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腹痛、食量減 當心瀰漫型胃癌上身!

腹痛、食量減 當心瀰漫型胃癌上身!#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女性若有胃痛、反胃或食慾不振問題,注意是否為瀰漫型胃癌上身。彌漫型胃癌又稱皮革胃,好發在女性或年輕人身上。年僅30多歲女性因腹痛、食量減少就醫,沒想到被診斷出瀰漫型胃癌,且已有腹腔轉移。經雙向化學治療合併手術及腹腔熱治療,病情已獲得改善。胃癌嚴重腹腔轉移 手術合併雙向化療35歲的洪小姐3年前確診胃癌,電腦斷層影像顯示嚴重腹腔轉移。先經過雙向化學治療,待病況改善至可接受手術,術後再繼續接受雙向化學治療。目前洪小姐狀況穩定,各項檢查都無復發跡象。另一名38歲劉小姐,因胃癌曾接受全胃切除手術及術後輔助性化療,然而去年9月腹痛診斷為腹腔轉移。進行手術中發現嚴重廣泛性的腹腔轉移,經6次雙向化學治療,目前狀況當穩定,飲食正常、還可以到處旅遊。雙向化學治療 同時毒殺組織中及腹腔表面腫瘤萬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呂長運說明,「雙向化學治療」同時使用傳統的全身化學治療(毒殺組織中腫瘤)及腹腔內化療(毒殺腹腔表面腫瘤),達到內外夾攻的效果。待狀況改善後再進行「手術及腹腔熱治療」,即腫瘤減量手術及腹腔熱治療。之後再次進行「雙向化學治療」。相較胃癌合併腹腔轉移的傳統治療,通常只能給全身性的化療,即使可以手術治療,短期內復發轉移機率相當高,存活期通常少於一年。而上述這種化療、手術、再化療的「三明治」療法,有機會達到類似根除性手術的治療結果,延長病人生命期,並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

易飽、腸胃道不適 持續2週恐是胃癌

易飽、腸胃道不適 持續2週恐是胃癌#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平時工作壓力大,加上三餐不正常,對於胃痛與腹脹等症狀早習以為常,而現今市售治療胃痛、腹脹的產品也相當廣泛,不少人只要腸胃有不適,便會自行前往藥局購買成藥服用,以緩解這些惱人的腸胃疾病;醫師提醒,若在飲食時,常常吃沒幾口就覺得飽,甚至腸胃道不適狀況,持續兩週以上未見改善,當心可能是胃癌所致!胃癌早期無徵兆 常與腸胃疾病混淆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趙毅主任表示,雖然胃癌患者普遍以年長者居多,但現在仍有ㄧ些年輕病例出現。胃癌早期並無症狀,初期常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混淆,而多數人總抱持著「好像沒那麼嚴重」的心態,而輕忽疾病的嚴重性,導致發現時往往已經是胃癌晚期了。飲食習慣恐為致病因 這些高危險群應當心趙毅主任說,胃癌好發於亞洲族群,且與歐美國家較不同,主要發生在胃的下半部,其中韓國、日本的胃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42人以及30人,因這兩國家的飲食中常會出現發酵食物、醃漬品、燒烤,其都會增加胃部病變的風險,對比臺灣11人、泰國5人,由此可見飲食習慣與胃癌風險息息相關。此外,趙毅主任提到,若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癌家族史或有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者,皆屬罹患胃癌的高危險族群,需加以留心。腸胃疾病久久未癒是警訊 盡速就醫免癌上身趙毅主任提醒,日常飲食建議少吃醃漬、煙燻等加工食品,應以新鮮食材為主,且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若出現腸胃發炎、腹脹、腹痛等症狀,即使在飲食上已作調整,如避免刺激辛辣性食物、不抽菸、喝酒,但症狀卻超過2週仍遲遲沒有改善,就應盡速就醫,進行胃鏡檢查,避免胃癌找上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腹痛只買胃藥吃 竟患淋巴癌

腹痛只買胃藥吃 竟患淋巴癌#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多歲的王太太常上腹悶痛,常常自行買胃藥服用。服藥完症狀稍有改善,但過1、2週又再次發生,情況反覆超過1年終於就醫。胃鏡檢查發現胃壁一大半都紅腫且表面散佈著許多潰瘍,切片顯示為淋巴癌,屬於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小心腹痛、消化不良及貧血症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表示,淋巴細胞是負責對抗侵入人體病原的細胞,主要位在扁桃腺、脾臟和淋巴結。腸胃道黏膜也有一些散佈的淋巴細胞,構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當這些細胞轉變成惡性時,就是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可能出現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佳、噁心等腸胃症狀,有些還會伴隨著體重減輕、貧血。胃的惡性腫瘤從細胞的來源來看,最常見是胃腺癌,也就是一般所指的胃癌。另外有胃基質瘤、胃神經內分泌瘤和胃淋巴癌等,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與胃幽門桿菌的感染有關,是低惡性度的淋巴癌,癌細胞的成長擴散相當緩慢。使用公筷母匙 降低感染機會倘癌細胞侷限在胃,以幽門桿菌的藥物治療就有不錯的效果,倘已發生轉移則需要配合放射治療或化療。可藉由平時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儘量使用公筷母匙,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機會,也可接受幽門桿菌檢測,早期清除幽門桿菌。康本初醫師提醒,長期胃部不舒服,或是服用胃藥後不適症狀仍反覆出現時,應儘早接受檢查治療。胃的惡性腫瘤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樣,並非每種都一定要手術,切勿長期自行購買胃藥服用,以免延誤治療。

副作用拜拜 六旬翁重獲「甘胃人生」

副作用拜拜 六旬翁重獲「甘胃人生」#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導致胃癌發生比率逐年攀升,根據衛福部103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發生率位居第七名。臨床上,手術治療是必要的手段,傳統多為直接開腹,傷口大至10-20公分,容易造成患者體力耗盡、復原不易,而近年微創手術日趨盛行,其中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由於「出血少、傷口小、復原快」的優點,受到更多的關注及應用。達文西機器手臂 微創手術新利器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達文西中心彭正明主任指出,達文西手術顛覆傳統想像,僅需約5公分的單一傷口,且可多角度操作,手術器械的進步使患者擁有更好的術後品質,未來可望更加普遍使用。然而胃癌治療除了手術切除外,多數中晚期患者需在術後持續接受化療及免疫療法,而這種全身性治療具有細胞毒性,副作用相對較高,許多免疫力較差的患者便可能放棄積極治療。化療副作用Byebye 免疫力提升是關鍵由此可見,患者免疫力的維持及提升,是抗癌的重要關鍵之一。就有一名62歲的陳先生,胃癌3期合併轉移至淋巴結,醫師建議先透過達文西手術切除腫瘤後再輔以化療,前幾次的化療療程看似相當穩定,到了後期卻因免疫力下降較為虛弱,出現噁心、嘔吐、發燒等副作用,醫師隨即建議服用雲芝多醣體免疫調節劑來維持身體狀況。六旬翁完成療程 雲芝多醣體成效高彭正明主任進一步補充,雲芝多醣體具有免疫調節特性,可以活化白血球,以緩解免疫系統失衡的副作用;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胃癌患者術後化療若搭配服用雲芝多醣體,五年的平均存活期及無疾病存活期皆可達七成以上,國內適用於消化道癌症,且健保給付於胃癌2、3期術後使用。前述案例陳先生搭配服用免疫調節劑後,明顯感到體力及食慾的提升,副作用也逐漸消退,讓他順利完成了6次療程。為使治療成效提升且維持生活品質,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服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長期胃悶不管 竟是原位癌作祟!

長期胃悶不管 竟是原位癌作祟!#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6歲蔡姓男子生活作息正常,卻有長期胃悶痛症狀,因為擔心做胃鏡不舒服所以一直沒有就醫。後來得知醫院有舒眠胃鏡才答應進行全身健康檢查。沒想到醫檢查就發現有0.8公分左右的腫瘤,確診患者罹患零期胃癌。原位癌通常不會有症狀出現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劉博表示,胃癌零期即稱為原位癌,病變位於胃上皮細胞以及胃黏膜上層,通常不會有症狀表現,要經由胃鏡檢查才有機會發現。提醒有相同疾病的患者,若早期胃癌診斷出來,儘早治療後的成效極佳,恢復狀況與存活率都很高,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主要使用於罹患消化道早期癌、大型瘜肉或黏膜下腫瘤等患者,可以將腫瘤完整切除並保留器官(如腸道的保留),與傳統手術相比,不會留下體外傷口,且術後恢復快,相較傳統手術更能夠維持生活品質。多攝取新鮮蔬果、少吃醃漬物預防胃癌劉博醫師呼籲,造成胃癌發生的原因大致可分為遺傳、飲食習慣、胃瘜肉、幽門螺旋桿菌等等,預防方式除養成正常生活習慣、戒除抽菸與喝酒等惡習。另外,多攝取新鮮蔬果、少吃醃漬食物也是預防之道。其餘若是有家族罹癌史的人也是高危險群,更要定期進行胃鏡檢查,如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則需進行殺菌治療,以降低胃癌發生的機會。另外,因為早期胃癌幾乎不會有明顯症狀,特別是高風險族群,若身體出現消化不良、胃悶痛、食慾不振、胃口改變等等情形,就要尋求醫師診療。尤其是40歲以上,每年一定要定期進行全身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以利獲得最佳治療成效。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出現腸胃不適、吃幾口就飽了的症狀,千萬別誤以為是自己胃口不好,當心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風險!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發生在消化道的惡性肉瘤,雖然屬於癌症的一種卻經常被誤解為胃癌或腸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約300例,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如不及早處理,後果則相當棘手。患者應注意開刀後每3個月要定期回診、不擅自換藥、不自行停藥等「一要二不」原則,才能避免惡化或出現轉移現象。初期症狀不明顯 需留意復發或轉移胃腸道基質瘤是最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肉瘤之一,通常發生在50到70歲,目前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或標靶藥物治療,但因為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轉移,很多患者在手術後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甚至擅自停藥,導致腫瘤再度復發。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長賢表示,很多民眾誤以為胃腸道基質瘤就是胃癌,其實胃腸道基質瘤則是發生在第二層的平滑肌且不會出現糞便潛血反應,若腫瘤不夠大也不如意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手術加上標靶藥物治療 8成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根據統計,有50%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胃部,25%發生在小腸,另外25%則發生在胃腸道的其他位置。過去因為致病因子不明,一旦復發或轉移,患者往往在2、3年內就結束寶貴性命,但現在手術切除之外,加上標靶藥物的治療,約8成有出現轉移或復發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後可獲得有效的腫瘤控制。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表示,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患者仍需要每3到6個月回診追蹤腫瘤是否復發或轉移。在服用藥物時有任何的副作用,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千萬不可以因為產生副作用而自行減少服藥量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常出現腹痛、噁心嘔吐 詳盡檢查才是遠離疾病不二法門兩位醫師共同提醒,如果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不妨儘快至醫院接受詳盡的檢查,如不幸罹患胃腸道基質瘤,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治療,仍然可以重拾健康人生。

防體內生鏽 老菸槍可以多吃蘋果

防體內生鏽 老菸槍可以多吃蘋果#胃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香菸不僅會導致肺癌,也會造成食道癌、胃癌及其他所有癌症。然而香菸的危害卻不只於此。吸菸也會讓外表加速老化,容易增加皺紋。尤其是口部周圍會直接接觸香菸,更容易增加嘴巴附近的皺紋。整形外科特別將這條皺紋稱為「菸槍紋」。抽菸會讓血管老化、引發阿茲海默症另外,香菸也會讓血管老化,還容易引發阿茲海默症,造成動脈硬化。香菸之所以如此危害人體,是因為這會增加體內的「活性氧」。活性氧物質是萬惡的根源,會讓人體生鏽,導致老化和疾病。戒不掉菸癮記得攝取蘋果果膠不過,相信也有人想盡辦法也戒不了煙吧。無論如何都斷不掉菸癮的人,希望你們能記得攝取「維他命C」和「蘋果果膠」。蘋果果膠是一種膳食纖維,顧名思義,就是蘊含在蘋果內的物質。維他命C則不用說,是富含在所有蔬菜和水果裡的物質。蘋果助抗氧化研究報告指出,攝取這2種成分後,就能減輕香菸的危害。但要請各位當心,這只能「減少」危害,沒辦法降到零風險!常言道,「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話並不完全虛假。附帶一提,蘋果不必吃一個,只需半個就足夠了。不過,為什麼蘋果能減輕香菸的危害呢?這是因為蘋果果膠和維他命C都是「抗氧化物質」,能夠抑制活性氧造成的生鏽。(本文摘自/臉部鍛鍊法:消除法令紋,這樣做就對了!/健行文化出版)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有幽門桿菌,會不會容易得癌症?」40歲左右的李小姐因為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幽門桿菌感染會導致胃癌,因為父親也是胃癌患者,而李小姐在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也有幽門桿菌,因此到醫院尋求專業建議及諮詢治療。幽門桿菌感染 約1%至4%的人得到胃癌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蔡郁清表示,幽門桿菌是生長在胃部的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研究發現,幽門桿菌也是胃部淋巴瘤及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門桿菌為第一類的致癌物。一旦幽門桿菌感染,約有1%至4%的人得到胃癌,患者若有胃體部為主的發炎、胃黏膜萎縮及癌前病變時,胃癌的風險將更增加。台灣人胃幽門桿菌帶原率約為5成左右,因此胃癌的防治重要性不容忽視。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 效果大打折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衛服部臺南醫院院長許博翔及台大吳明賢教授領導多位國內研究幽門桿菌的專家學者合作發表於知名期刊的研究顯示,治療幽門桿菌的感染能降低產生胃癌的風險,然而若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的話,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李小姐是胃癌病患的一等親,屬於胃癌的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胃癌病患的家屬在得到幽門桿菌後癌前病變產生的比例較高,如腸上皮化生,在30歲時就約有3成的胃癌病患一等親表現此一癌前病變,對於像李小姐一樣的胃癌病患的家屬,了解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並及早除菌非常重要。除了胃癌病患的家屬及已經表現癌前病變的感染者,以下幾種情形也建議接受除菌治療: 1) 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 胃黏膜淋巴瘤(MALToma)患者3) 患有萎縮性胃炎4) 經由內視鏡或外科手術切除胃癌後仍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5) 本身具有強烈意願想接受除菌治療的帶菌者(需自費)6) 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患者7) 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unexplained iron-deficiency anemia)8) 反覆胃部不適(dyspepsia)的患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