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出現腸胃不適、吃幾口就飽了的症狀,千萬別誤以為是自己胃口不好,當心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風險!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發生在消化道的惡性肉瘤,雖然屬於癌症的一種卻經常被誤解為胃癌或腸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約300例,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如不及早處理,後果則相當棘手。患者應注意開刀後每3個月要定期回診、不擅自換藥、不自行停藥等「一要二不」原則,才能避免惡化或出現轉移現象。初期症狀不明顯 需留意復發或轉移胃腸道基質瘤是最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肉瘤之一,通常發生在50到70歲,目前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或標靶藥物治療,但因為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轉移,很多患者在手術後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甚至擅自停藥,導致腫瘤再度復發。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長賢表示,很多民眾誤以為胃腸道基質瘤就是胃癌,其實胃腸道基質瘤則是發生在第二層的平滑肌且不會出現糞便潛血反應,若腫瘤不夠大也不如意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手術加上標靶藥物治療 8成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根據統計,有50%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胃部,25%發生在小腸,另外25%則發生在胃腸道的其他位置。過去因為致病因子不明,一旦復發或轉移,患者往往在2、3年內就結束寶貴性命,但現在手術切除之外,加上標靶藥物的治療,約8成有出現轉移或復發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後可獲得有效的腫瘤控制。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表示,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患者仍需要每3到6個月回診追蹤腫瘤是否復發或轉移。在服用藥物時有任何的副作用,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千萬不可以因為產生副作用而自行減少服藥量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常出現腹痛、噁心嘔吐 詳盡檢查才是遠離疾病不二法門兩位醫師共同提醒,如果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不妨儘快至醫院接受詳盡的檢查,如不幸罹患胃腸道基質瘤,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治療,仍然可以重拾健康人生。

防體內生鏽 老菸槍可以多吃蘋果

防體內生鏽 老菸槍可以多吃蘋果#胃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香菸不僅會導致肺癌,也會造成食道癌、胃癌及其他所有癌症。然而香菸的危害卻不只於此。吸菸也會讓外表加速老化,容易增加皺紋。尤其是口部周圍會直接接觸香菸,更容易增加嘴巴附近的皺紋。整形外科特別將這條皺紋稱為「菸槍紋」。抽菸會讓血管老化、引發阿茲海默症另外,香菸也會讓血管老化,還容易引發阿茲海默症,造成動脈硬化。香菸之所以如此危害人體,是因為這會增加體內的「活性氧」。活性氧物質是萬惡的根源,會讓人體生鏽,導致老化和疾病。戒不掉菸癮記得攝取蘋果果膠不過,相信也有人想盡辦法也戒不了煙吧。無論如何都斷不掉菸癮的人,希望你們能記得攝取「維他命C」和「蘋果果膠」。蘋果果膠是一種膳食纖維,顧名思義,就是蘊含在蘋果內的物質。維他命C則不用說,是富含在所有蔬菜和水果裡的物質。蘋果助抗氧化研究報告指出,攝取這2種成分後,就能減輕香菸的危害。但要請各位當心,這只能「減少」危害,沒辦法降到零風險!常言道,「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話並不完全虛假。附帶一提,蘋果不必吃一個,只需半個就足夠了。不過,為什麼蘋果能減輕香菸的危害呢?這是因為蘋果果膠和維他命C都是「抗氧化物質」,能夠抑制活性氧造成的生鏽。(本文摘自/臉部鍛鍊法:消除法令紋,這樣做就對了!/健行文化出版)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有幽門桿菌,會不會容易得癌症?」40歲左右的李小姐因為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幽門桿菌感染會導致胃癌,因為父親也是胃癌患者,而李小姐在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也有幽門桿菌,因此到醫院尋求專業建議及諮詢治療。幽門桿菌感染 約1%至4%的人得到胃癌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蔡郁清表示,幽門桿菌是生長在胃部的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研究發現,幽門桿菌也是胃部淋巴瘤及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門桿菌為第一類的致癌物。一旦幽門桿菌感染,約有1%至4%的人得到胃癌,患者若有胃體部為主的發炎、胃黏膜萎縮及癌前病變時,胃癌的風險將更增加。台灣人胃幽門桿菌帶原率約為5成左右,因此胃癌的防治重要性不容忽視。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 效果大打折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衛服部臺南醫院院長許博翔及台大吳明賢教授領導多位國內研究幽門桿菌的專家學者合作發表於知名期刊的研究顯示,治療幽門桿菌的感染能降低產生胃癌的風險,然而若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的話,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李小姐是胃癌病患的一等親,屬於胃癌的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胃癌病患的家屬在得到幽門桿菌後癌前病變產生的比例較高,如腸上皮化生,在30歲時就約有3成的胃癌病患一等親表現此一癌前病變,對於像李小姐一樣的胃癌病患的家屬,了解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並及早除菌非常重要。除了胃癌病患的家屬及已經表現癌前病變的感染者,以下幾種情形也建議接受除菌治療: 1) 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 胃黏膜淋巴瘤(MALToma)患者3) 患有萎縮性胃炎4) 經由內視鏡或外科手術切除胃癌後仍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5) 本身具有強烈意願想接受除菌治療的帶菌者(需自費)6) 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患者7) 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unexplained iron-deficiency anemia)8) 反覆胃部不適(dyspepsia)的患者。

每天1根香腸 罹癌風險增19%

每天1根香腸 罹癌風險增19%#胃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加工肉類被認為會增加胃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肺癌、乳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研究指出,每天進食一條香腸或兩片燻肉,胰臟癌的風險會增加19%。亞硝酸會造成肝臟出血 增癌症風險早在17世紀時,人們發現加工肉品易有肉毒桿菌的污染,只要有百萬分之一公克的肉毒桿菌毒素即可致人於死,因此在香腸、臘肉裡添加亞硝酸鹽以抑制病菌,也可增艷肉品的顏色與風味。硝酸鹽類對人類是無毒的,但亞硝酸被轉化成亞硝基化合物後,在體內會造成肝臟出血或壞死,長期則會增加癌症風險。當人體吃進加工肉品時,內含的亞硝酸鹽會在強酸(胃酸)或油炸高溫下,與人體或高蛋白食物(蛋、肉、魚、蚵及蝦貝類)中的二級胺或三級胺,反應成會致癌的亞硝基化合物(N-nitroso compounds)或亞硝胺(nitrosamines)。另外,從蔬菜吸收的肥料硝酸鹽,經過胃酸作用後會被轉化為亞硝酸,再與肉類蛋白質反應,也會變成亞硝基化合物。可能添加硝酸鹽的加工品含香腸、熱狗目前「可能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品,包括:某些紅肉香腸、熱狗、火腿、培根(燻肉)、臘味、板鴨、燻腸(baloney)、家禽類的香腸與低脂肪熱狗、蒜味鹹臘腸(salami)、魚漿、紅白肉冷盤(cold cuts)。3措施降食品致癌風險另外,醬油、味噌及醃製醬菜等也可能添加亞硝酸鹽,這些被亞硝酸鹽污染的食品原料也會擴散到其它再製食品,例如火腿常出現在麵包、披薩、炒飯、炒菜、便當或西式早餐店中。那麼有何策略可以降低亞硝胺的產生與致癌風險嗎?其實不吃才是王道!如果非吃不可,則可以採行下列措施:1) 選擇於加工肉品製造過程中,添加抗氧化劑維生素C或E的產品,因為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硝酸鹽的還原,或將亞硝基化合物還原成無毒的一氧化氮(NO)。2) 用餐時多攝取檸檬、柑桔、番石榴、糙米等富含維生素C或E的食物,減少亞硝胺產生;或搭配大蒜、人蔘,也能抑制亞硝胺形成。3) 儘量不要與優酪乳或乳酸菌飲料一起食用,因為這些可能添加硝酸鹽以防止過度發酵;然而乳酸菌含有硝酸鹽還原酵素(nitrate reductase),能把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也要避免與富含胺類的食品(例如:發芽中之麥芽、魷魚、魚乾、青魚)同時進食,以免產生亞硝胺。(本文摘自/抗癌就像減肥/天下雜誌出版)

營養不良?維生素A可降胃癌風險

營養不良?維生素A可降胃癌風險#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外有些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人如果吃含維生素A、C、E,以及礦物質硒的營養補充品,或可幫助降低胃癌風險,不過若本身營養很豐富,就不會有效果。美國癌症醫學會、國內醫師都建議,想要預防胃癌,最好多吃新鮮、天然食物,多選擇新鮮蔬果,一旦發現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也要盡快治療。多吃新鮮蔬果 少吃醃漬、燒烤食物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民眾平常飲食要盡量健康,最好多吃植物性食物,建議一天至少要吃2杯半的蔬菜、水果,盡量多選擇全穀類麵包、麵條與穀類食物,多以全穀類代替精製穀類食物。想要攝取蛋白質,盡量以魚類、家禽類、豆類等取代加工肉品、紅肉,這些都有助減少癌症風險。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像韓國、日本等國的胃癌發生率都比較高,以韓國來說,可能與大量吃泡菜等醃漬蔬菜有關,想要預防胃癌,就要盡量少吃醃漬、燒烤類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平常也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病灶。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風險增2倍​此外,若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出現胃癌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以上,因此若發現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也要及早接受治療、用藥。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柏居也提醒,長時間工作、飲食、作息不正常容易引起胃潰瘍,長期胃潰瘍也會增加胃癌風險,建議民眾飲食、作息要盡量維持正常,平常要適時紓壓。有抽菸習慣的人要戒菸,以免香菸中的有毒物質傷害胃部、身體器官。(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胃癌?腸癌?教你認識「胃腸道基質瘤」

胃癌?腸癌?教你認識「胃腸道基質瘤」#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台灣大腸癌人數每年約15000例,胃癌人數每年約發生3700例,胃癌及大腸癌是好發於腸胃道的癌症,但是你聽過胃腸道基質瘤嗎?長在哪裡?有哪些症狀呢?雖然「胃腸道基質瘤」也是好發於腸胃道的惡性腫瘤,但到底該歸類為腸癌還是胃癌呢? 平均發病年齡60歲 非常棘手的病症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消化道腫瘤裡面比較少見的腫瘤,生長在消化道的肌肉層,和一般的俗稱的胃癌、大腸小腸癌不一樣,每年的新發個案不會超過350~400例,平均發病年齡大概在60歲,男女比例差不多,目前仍不了解好發原因,也不清楚危險因子,是一種非常棘手的病症。與一般腸胃狀況相同 胃出血、解黑便莊捷翰醫師表示,因為症狀並不明確,所以幾乎沒有預防的方法,有些患者甚至到腫瘤已成長到10幾公分大時,才因腹痛就醫,由於「胃腸道基質瘤」的病症與一般腸胃狀況大致相同,通常表現在消化道出血、胃出血、解黑便,甚至吐血,最常發生的部位在胃,因此最容易腸道出血,解黑便血便。標靶治療服用3年 降60%癌症風險針對腫瘤比10公分大、腫瘤分化化較差,或者長在小腸大腸的患者,術後的復發率比較高,約50%的病患,患部仍會轉移到其他器官,若不管腫瘤大小及發生位置,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針對高復發風險的病人,手術後使用標靶治療,服用3年可以大大減少復發風險。若腫瘤無法切除乾淨,標靶治療也是一項很好的選擇,臨床實驗指出,服用基利克,可以讓癌細胞不會繼續分化,降低60%癌症的風險,對於高風險病人,包含腫瘤大於10公分、分化較差、腫瘤長在大腸小腸間的患者,每天需服用4顆藥,服用3年,可預防高復發風險。

怕照胃鏡 拖延檢查竟致胃癌

怕照胃鏡 拖延檢查竟致胃癌#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台灣罹患胃癌的情況有下降的現象,然而,卻也因此而有忽略早期篩檢的情況!胃腸肝膽科醫師發現,近年來,肝癌與腸癌的篩檢率上升,但是,胃癌的篩檢率卻下降,有很多胃癌病人害怕照胃鏡,拖延篩檢的結果,致使被診斷發現時,都已是末期。 胃癌早期沒有症狀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表示,由於胃鏡檢查會有不舒服的情形,而且胃癌早期並沒有症狀,致使出現胃發炎及胃潰瘍等不舒服的症狀時,往往都已是末期,臨床上,就有一名婦人,肚子不舒服有3、4個月,照超音波沒有看到什麼異常,雖然吃藥有改善,但是直到照胃鏡後才發現,已是胃癌末期,並且已轉移到淋巴結。 只有2成能夠早期發現根據統計,胃癌大約只有2成是能夠早期發現,吳俊穎醫師指出,胃癌篩檢不如腸癌與肝癌,B、C肝炎高風險族群的追蹤及治療日漸普遍,使得肝癌罹患率有下降的現象,而大腸癌也因為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而能發現早期大腸癌,胃癌雖然因為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致使胃癌發生率有下降現象,不過,卻因為疏於早期篩檢,以致經常是到了末期才被診斷出來。 早期胃癌以內視鏡切除胃黏膜吳俊穎醫師進一步指出,早期胃癌治療是以切除方式,而且以內視鏡就可以做切除,甚至只需要切除胃黏膜即可,不用切除胃,由於胃癌治療到了晚期並沒有好的化學治療,標靶藥物也只有一成有效,所以,對於有家族史且是一等親者,如果在45歲以上,且腸胃不舒服有1個月時,就應該及早去做胃鏡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減肥成功?變瘦恐是胃癌前兆

減肥成功?變瘦恐是胃癌前兆#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七旬林姓婦女,原本排便順暢但開始便秘、覺得疲憊容易頭暈,今年3月份到診所健康檢查,檢查結果發現糞便潛血有陽性反應,醫師解釋需近一步檢查,一開始林婦不願承受檢查的痛苦,後來在家屬勸說下接受無痛大腸鏡檢查,切片結果發現竟為大腸癌第1期,醫師立即安排手術治療,現恢復狀況良好。高纖、低脂、低糖飲食習慣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大腸癌的成因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有關,想要預防大腸癌,應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另外最好的防治方法還是從生活做起,養成高纖、低脂、低糖飲食習慣,生活作息正常,維持健康的體位,多運動、多喝水增加腸胃蠕動避免便秘,少吃紅肉以及加工肉類之食品還有不過量飲酒。大便變細小、腹部腫塊目前政府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除此之外,若大便中出現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持續2周以上有想解解不出,解完又想解、大便變細小、腹部腫塊、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發生,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長者保健計畫 免費清腸在今年10月31日前,當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的65歲以上長者,且設籍在南投縣,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有提供「65歲以上長者健康檢查保健計畫」,可免費接受補助大腸鏡檢查麻醉費用及清腸費用,政府相當重視縣民的健康,雖然經費有限無法全面補助,但仍鼓勵民眾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