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她22歲罹胃癌第四期 男友在病房和她結婚

她22歲罹胃癌第四期 男友在病房和她結婚#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什麼是致至死不渝,願意為對方付出一切的愛情呢?台中就有一名二十二歲的女子,不幸罹患了胃癌第四期,但她的男友卻在最困難的時刻,費盡千辛萬苦說服雙方家長與女子,希望能娶她回家,但因女子不便再耗費太多體力,因此他們決定在病房舉行婚禮,故事催人淚下。二月底開始腹脹 吃胃藥仍無效二十二歲的女病患小晏一直都很健康,今年初她開始覺得肚子不舒服,二月底多了腹脹,有時還伴隨絞痛。期間她不斷服用胃藥,情況卻未緩解,三月中旬甚至有左小腹壓痛,並出現兩次血尿。就醫的腹部超音波顯示腫塊與腹水,她連忙轉至該院進一步確認,最後證實為胃癌第四期,且腸胃、骨盆腔、骨頭都有多處病灶。而她的男友大諺和小晏高中就認識了,大一時曾因故分手過,但小晏選擇原諒盡釋前嫌,這讓大諺非常感動,心中認定將來的伴侶就是她,決定從此一起經營未來。醫護人員 共同在病房見證婚禮未料,更大的考驗冷不防出現,病榻上的小晏如今因為腹水插管引流,腫瘤侵犯輸尿管後必須腎臟造廔來導出尿液,大腸完全阻塞以致部分切除且做人工造口。問題像萬箭齊發,治療如千頭萬緒,心理衝擊何其劇烈,大諺卻在最困難的時刻向她求婚,苦勸小晏點頭,並懇求雙方家長答應。腹腔飽受癌症侵襲的小晏小姐,將在親友、醫護人員,以及同樓層病患家屬的見證下,與大諺先生永結同心。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說,小倆口年紀輕輕卻能做出這麼重大的決定,真不簡單,他和所有來賓不僅獻上由衷的祝福,相信大家對愛情真諦也會有更深的領悟。

男子上腹疼痛達兩年 檢查竟是胃癌

男子上腹疼痛達兩年 檢查竟是胃癌#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58歲男性患者日前因上腹突發性劇痛至醫院求診,經檢查後發現為急性胃穿孔併發腹膜炎,疑似胃癌穿孔,經詢問後才發現患者斷斷續續上腹疼痛已有兩年時間,但都自行服用胃藥並未就醫檢查。患者於當日經緊急手術進行次全胃切除及淋巴結廓清後,於一週後順利出院,但因為淋巴結有廣泛轉移,後續仍需接受化學治療。早期診斷 存活率可達6成以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肝膽腸胃外科黃俊傑醫師表示,胃癌目前為國內十大癌症死因第6位,每年有2000多人死於胃癌,每年新診斷的胃癌病患則有將近4000人,發生年齡大多落在70歲前後,但也有20幾歲就得到胃癌的。胃癌若是能早期診斷並接受根除性切除,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6成以上,但若進展到第三期以後,則五年存活率會降到2成以下。黃俊傑醫師指出,胃癌初期時並無明顯症狀,或是僅有輕微的胃脹或胃痛,等到症狀變嚴重時多已進展成晚期。目前國內胃癌患者在診斷時約六、七成已經有淋巴結轉移,甚至有近三成的病患發現時已經是末期,因此,若民眾有長期上腹疼痛且服用胃藥無法緩解的情形時,建議至胃腸科做進一步評估。

別混淆!腸胃道間質瘤與一般胃癌大不同

別混淆!腸胃道間質瘤與一般胃癌大不同#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癌、大腸癌是好發於腸胃道的癌症讓人聞之色變,但是你聽過「腸胃道間質瘤」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近幾年罹患腸胃道基質瘤的患者,每年約新增200~300個病例。雖然腸胃道間質瘤也是好發於腸胃道的惡性腫瘤,但卻跟一般我們所認知的胃癌、腸癌大不相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醫師表示,民眾可能會將腸胃道間質基瘤與胃癌混淆,但這兩種癌症的好發部位、診斷與治療方式都不相同。腸胃道間質基瘤主要是發生在腸胃道黏膜下層或肌肉層;胃癌則主要發生在胃黏膜細胞,治療方式上,胃癌容易發生淋巴轉移,因此多半需要配合淋巴廓清術,且需配合化學治療,而腸胃道基質瘤主要的治療方式則是切除病灶及使用標靶藥物。年齡越小 多發性機率越高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又稱腸胃道基質瘤,常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男女罹病比例相當,一旦確診為腸胃道間質基癌,多半為惡性腫瘤。葉醫師進一步說明,主要又分為兒童型(18歲以下)與成人型,呈現的型態完全不同,在兒童身上發生的腸胃道間質瘤容易出現多發性的症狀,因此民眾必須把握治療時機、積極追蹤病情才能夠獲得控制。腸胃道基質瘤病灶的部位分布廣,從食道、胃、小腸、大腸至直腸等都可能出現,位於胃的腸胃道基質瘤比例約佔50%;小腸約佔25%;食道、直腸約15%;大腸則佔10%,其中位於腸的腸胃道基質瘤復發風險相對較高。十多年之前,若患者切除腫瘤後發生復發,存活率平均只有一年,但如今在標靶藥物的治療下,許多病人的存活率都能提升到七年以上。標靶藥物切忌亂停藥 定期追蹤高復發風險葉俊男醫師指出,腸胃道基質瘤與一般癌症較為不同,非一般所認為飲食、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而且進行化療的效果不大,採用切除腫瘤後給予標靶藥物的治療方式,主要的標靶藥物為基利克(Glivec)及紓癌特(Sutent)兩種,50%的的患者在服用第一線標靶藥物能阻止癌細胞生長或惡化轉移,服用的30天內能降低癌細胞的活性,其併發症、副作用較緩和,可能會出現輕微的水腫或腸胃道症狀。若是第一線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時,則施以第二線標靶藥物紓癌特,民眾服用標靶藥物切忌私自調藥或停藥,許多民眾因擔心吃西藥而轉尋求中醫或中藥,葉醫師表示,中藥可以用來強身或補給體力,但不宜用來代替正規的治療。腸胃道基質瘤追蹤復發較為困難,不像其他的癌症可以透過癌症抗原指數檢查,因此,追蹤主要病變的癌細胞C-KIT需要不斷利用電腦斷層掃描來追蹤,醫師會透過檢查結果及病理報告來評估患者復發的風險,低復發風險者需一年做一次電腦斷層,而高復發風險者前三年每3至6個月需要追蹤一次。民眾若經醫師診斷為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葉俊男醫師提醒患者定期追蹤、依循醫師指示確實服藥,別讓癌症成為生命中的絆腳石!

服用胃藥2週仍疼痛 小心胃癌找上你

服用胃藥2週仍疼痛 小心胃癌找上你#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你有胃痛困擾嗎?是不是常吃胃藥緩解疼痛?若胃痛一直沒有好轉,可能要小心是不是胃癌找上你?一名42歲女性,7年前曾罹患胃潰瘍,最近2個月經常感到胃痛,自行購買胃藥服用,效果不錯,但只要一停藥就胃痛,她以為可能是潰瘍復發前往就醫,在醫師建議下進行胃鏡檢查,發現有4公分大小的潰瘍,化驗為癌症。書田診所肝膽胃腸科邱展賢醫師表示,在門診觀察中發現,一半以上民眾在感覺胃不舒服時,會自行購買胃藥服用,通常胃部不適,吃藥2~3天即可緩解症狀,若疼痛未能停止,恐要多加留意。尤其是高風險群更需小心,如有胃癌家族史、曾罹患胃潰瘍或進行胃部切除、曾感染幽門桿菌與萎縮性胃炎者、飲食習慣喜好鹹、辣、醃漬、燒烤者、有胃瘜肉等患者,在胃痛吃藥1~2個星期未好時,就應找醫師諮詢並檢查。此外,若非上述族群,胃痛吃藥1~2個月,症狀始終未緩解,也應當盡速就醫,找醫師進行胃鏡檢查,確保在症狀未出現前發現早期胃癌,早期治療。早期胃癌與潰瘍相似 留意胃痛期邱展賢醫師說,胃癌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症狀,當自覺有症狀時,胃癌常已是中、晚期。初期胃癌若有症狀,有時會與胃潰瘍相似;中、晚期則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腹脹、沒有食慾、上腹疼痛、噁心、反胃、胃灼熱感、疲倦、體重減輕、貧血、解黑便等症狀,民眾可特別留意身體自身變化。最後,邱展賢醫師提醒民眾,長期胃部不舒服,服用胃藥情形有改善,但一停藥就不舒服,這種情況超過2個月以上,就要留意可能胃部發生病變,應盡早接受檢查治療,而胃癌高危險群,若長時間胃部不適、服藥超過2週以上,也應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早期胃癌易和潰瘍混淆 6大族群定檢保命

早期胃癌易和潰瘍混淆 6大族群定檢保命#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胃癌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症狀,當自覺有症狀時,常已是中、晚期,且若是初期胃癌有症狀,有時也會與胃潰瘍相似,民眾可能因而輕忽。為此,醫師建議,胃癌高危險群應定期做胃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一名55歲男性,3年前曾罹患胃潰瘍,經過治療後、2年前已痊癒,但仍有胃酸逆流、噁心的情形,近期預計長住大陸,故就醫希望能帶胃藥出國,但醫師評估患者因長時間有胃酸逆流、噁心的情況,建議患者作胃鏡篩檢確認有無病變,會較安心,結果卻發現胃部有潰瘍,化驗為癌症。書田診所肝膽胃腸科邱展賢醫師表示,6大胃癌高危險群,如有胃癌家族史、有胃潰瘍或亞全胃切除病史、有幽門桿菌感染與慢性萎縮性胃炎、飲食經常含煙燻或醃漬品、有胃瘜肉、惡性貧血等,都應養成定期做胃鏡的習慣。建議高危險群者可40歲開始定檢,其中有風險、尚未出現症狀的民眾,可每3年作一次;若是出現症狀或風險越高者,為保安全,可約一年一次,才能早期發現症狀、早期治療。定檢、飲食、生活 預防胃癌缺一不可除了依個人風險定期篩檢,早點發現胃癌、積極治療外,預防胃癌也能從飲食和改善生活習慣著手,如可早期消除幽門桿菌感染、降低發炎、避免胃部破壞;或是平時多攝取新鮮水果、蔬菜,減少多鹽、氮鹽和燒烤食物的攝取;並調整生活方式,如少抽菸喝酒,都能幫助預防。

男性罹胃癌比女性高2倍 中年男居多

男性罹胃癌比女性高2倍 中年男居多#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癌症人數表示,今年罹癌人數首度突破9萬人,平均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癌。第22屆亞太抗癌大會也指出,肺癌、胃癌和肝癌是亞洲國家最常見的癌症,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鴻運說,胃癌目前位居國人癌症第7 位,好發年齡以40至60歲佔大多數,且男性罹患機率為女性2倍。陳鴻運醫師指出,胃是消化系統之一,上承食道,下接十二指腸,如果經常食用含有硝酸鹽的食品如臘腸、火腿時,腸道細菌就會將它還原成亞硝酸鹽,再形成對人體有害、容易致癌的亞硝酸胺。家族史罹癌機率恐更高 此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根據調查指出,得到胃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2至4倍,分析推測,可能與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較相近所致,但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與遺傳有關。醫師呼籲,遠離致癌因子如含硝酸鹽之食物、多吃含豐富維他命 C、β胡蘿蔔素及抗氧化物的新鮮蔬果、改善生活方式減少菸酒,都可以避免胃癌的發生,此外有胃炎、胃食道逆流疾病、胃息肉病史以及幽門桿菌感染高風險群者建議早期至胃腸科檢查,避免病情惡化。

醫訊/胃癌學習營

醫訊/胃癌學習營#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W.T.O.統計,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4個易罹患的癌症,在癌症死亡率名列第2,是全球的重大生命健康威脅。胃癌的好發年齡約為40至80歲,男女發生比例約為1.83:1。 所以,癌症希望基金會、台大醫院總院癌症資源中心特舉辦「胃癌學習營」,此次主題為「胃癌治療的新趨勢」、「胃癌病患全方面營養」,講師: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化療科葉坤輝及營養室黃素華組長。參加對象:胃癌病友與家屬。需事先報名。該活動需事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胃癌學習營時間:102年10月17日(四)下午13:30~16:3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兒醫大樓(台北中正區中山南路8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3或台北車站出口m8)B1 視聽講堂洽詢:02- 2356 2098;02-3322 6286轉130

預防醫學打擊無聲殺手 胃部健檢保命

預防醫學打擊無聲殺手 胃部健檢保命#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指出,胃癌不分男女列為國人癌症死亡率第六位,多年來罹患人數不斷增加,且胃癌早期發現就決定癒後的情況,因此根據預防醫學的角度,醫師呼籲每年定期作胃鏡和病理切片是防範的第一道防線。胃癌高危險族群 更應重視健檢的重要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醫師指出,罹患胃癌高危險族群特別需要定期檢查,如曾感染胃幽門桿菌引起慢性胃炎者、有胃癌、腺癌大腸息肉症等家族遺傳病史、生活習慣不(抽煙喝酒、三餐不正常、壓力大、常吃煙燻、燒烤、醃漬食物者)、常有胃部不適、潰瘍情形者,都建議定期每年健檢。胃癌發病年齡常在50-60歲間,且來的無聲無息,當病患出現吐血、血便、心窩部疼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有感症狀時,通常都十分嚴重,加上民眾平時對胃腸鏡檢查多有排斥、而更容易輕忽,因此醫師建議年齡40歲以上、無任何胃部不適症者平時健檢需納入腸胃鏡檢查,但若是高危險族群可能在有不適、或親屬出現病症,就應定檢。瀰漫性胃癌 死亡率高達9成 發現時間決定癒後情形國際聯合癌症協會將胃癌分為四期,其中的瀰漫性胃癌容易進入第三期或第四期的嚴重狀態,且剛開始無疼痛、無外顯徵狀病灶,使得死亡率大增;瀰漫性胃癌的患者因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跟淋巴結中,癌細胞往下、向外擴散,使得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只能用化學治療改善,但5年內存活率依舊不到15%,致死風險相當高。因此楊培鎮醫師呼籲,預防腸胃道疾病,除了平時要飲食均衡、少碰鹽漬、氮鹽、燒烤食物、多吃含維他命C的蔬菜、水果,不煙不酒、充足睡眠、維持健康體態不過胖,都能減少發生癌症的機率;胃幽門桿菌和胃癌發生有密切關聯,若感染此菌、需接受殺菌治療,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讓自己了解身體狀況,還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其是胃癌發現的時間大大影響治癒過後復原的情況和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