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胃癌早期症狀少 醫院供免費篩檢

胃癌早期症狀少 醫院供免費篩檢#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自三月份起舉辦系列活動以慶祝改制九週年紀念,特別為雲林鄉親舉辦免費「胃幽門螺旋桿菌暨胃癌高危險群篩檢」,於26日舉行記者會,並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暨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專家台大醫學院吳明賢教授,宣導胃幽門螺旋桿菌防治及篩檢之益處,鼓勵民眾共同為打擊胃病而努力,預計總篩檢人數3000人。胃癌目前高居全球癌症發生率第四位,雲林縣100年的胃癌死亡率也居所有癌症的第6名。晚期胃癌儘管積極治療,預後依舊不佳。然而現今醫療技術進步,若能發現早期胃癌,將有機會以內視鏡手術根治。但幽門螺旋桿菌是潛伏在胃內的敵人,早期胃癌又少有症狀,診斷率低,如何能讓縣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為重要。陳介章醫師表示,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消化性潰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過去兩年間,針對1400位腹部不適或消化性潰瘍出血病患進行檢查,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率為46%,而嚴重消化性潰瘍出血病患的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更高達65%。國際研究亦顯示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風險顯著相關,其風險比大約6至10倍以上,接受除菌治療後可有效降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發生。

手術前大吃大喝?醫生苦清婦人胃內一公斤殘渣!

手術前大吃大喝?醫生苦清婦人胃內一公斤殘渣!#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手術之前,有些衛教知識較不足的民眾,認為手術之後會讓身體的元氣大傷,所以在手術之前,不聽從醫生指示「不能進食」,反而還大吃一頓,導致影響手術的進展。日前,台大新竹分院,就有一名80歲的婦人,因罹患胃癌,而必須進行全胃切除治療,但她認為手術後身體會虛弱,所在術前一晚,吃下大量食物,使得開刀醫生在進行胃切除前,先要把胃裡重達一公斤的食物殘渣清掉!對此,癌症中心李玉珊營養師指出,手術前的準備是非常重要的,許多民眾都認為手術是大傷元氣的大工程,像上述案例就是如此,會以先進補方式儲存熱量,卻沒想到影響手術的進展。事實上,任何手術前不應大吃大喝,需因應不同術式,選擇不同飲食種類,尤其是清流質或是軟質比較適合。而台灣地區,胃癌發生率高,在消化系癌症中僅次於大腸直腸癌、肝癌,位居第三。2009年有3848名新生胃癌個案(男2404名、女1444名),佔十大癌症排名的第6位,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5位。所以李玉珊營養師建議胃癌病患在胃切除後,飲食方面應注意下列幾點,初期需嚴格限醣(每日不超過100~120公克為宜),尤其是單醣類食物,如,精緻甜食或含糖飲料。為了獲得足夠熱量,需增加蛋白質及脂肪含量,延緩胃排空時間。液態食物需於飯後30-60分鐘後或兩餐間補充。飯後需躺下休息,不可散步以防胃排空速度過快。少量多餐。胃切除後,製造紅血球的內在因子缺乏,鐵質及維他命的吸收不良,容易造成貧血,故可多攝取富含鐵質及維他命B12的食物。咖啡因是中樞神經興奮劑會使血管擴張,且會與鐵形成不溶性之鞣酸鹽,而影響鐵的吸收。因此避免飲用富含咖啡因的飲品。少吃富含粗纖維類食物,如,牛蒡、秋葵、全穀類、柿子、芭樂。

醫訊/認識胃癌防治照護

醫訊/認識胃癌防治照護#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W.T.O.統計,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4個易罹患的癌症,在癌症死亡率名列第2,是全球的重大生命健康威脅。胃癌的好發年齡約為40至80歲,男女發生比例約為1.83:1。有鑑於此,高雄長庚醫院特舉辦「胃癌病友座談會」,將邀請血液腫瘤科主任饒坤銘醫師與一般外科王世和醫師主講胃癌病患營養照護與治療。該單位歡迎民眾與病友、家屬踴躍參加,需要預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該單位,以免臨時更動而向隅,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胃癌病友座談會時間:101年11月24日(六)上午08:45~12:00地點:高雄長庚醫院(鳥松區大埤路 123 號)兒童大樓6樓國際會議廳藍廳洽詢:07-7317123轉3401

醫訊/胃癌學習營 談治療趨勢及營養

醫訊/胃癌學習營 談治療趨勢及營養#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根據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衛教文章指出,胃癌的好發年齡約為40至80歲,男女發生比例約為1.83:1。胃癌分成兩大類,腸道型常見於男性及老年人,主要和環境因素有關;瀰漫型則常見於女性與年輕人,目前手術是讓胃癌能達到根治的主要方法。為了讓胃癌患者及其家屬能對胃癌治療的新趨勢以及讓胃癌患者能夠獲取全方面的營養,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地舉辦「胃癌學習營」活動,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癌病治療中心藥物治療科主任趙毅及癌症希望基金會營養師楊惠玫主持講座,歡迎患者及家屬免費報名參加。活動時間:101年9月8日星期六 上午09時15分至12時活動地點:崇友文教基金會10樓教室(台北市公園路30號)活動洽詢:癌症希望基金會(02)3322-6286轉130顏護理師活動網址:http://www.ecancer.org.tw/ActivitiesDetail.aspx?IDNo=367

幽門桿菌恐致癌 胃癌篩檢不可少

幽門桿菌恐致癌 胃癌篩檢不可少#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飲食西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胃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占台灣所有癌症發生率之第七位,死亡率也高居第6位,本縣100年的胃癌死亡率也高居所有癌症之第6位,經研究證實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與胃癌風險有顯著相關,在接受HP除菌治療後可有效降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發生,檢測是否感染幽門桿菌的方法,也只要一支採便管收集少量糞便,即可得知。彰化縣在縣長卓伯源帶領下,各項施政不斷突破創新,在健康服務方面,為維護及保障縣民的健康,推出多項的健康加值服務,除了肝臟超音波檢查及大腸直腸癌篩檢,來照顧縣民的肝及大腸外,今年更推出全國首創「胃幽門桿菌暨胃癌高危險群篩檢」服務,於萬人健檢中免費提供50至69歲的長者此項健康檢查,進一步照顧縣民的胃。透過台灣大學陳秀熙教授及台灣大學附設醫院腸胃科吳明賢主任、李宜家醫師等專家學者協助,及縣內22家醫療院所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建置完善的專業醫療團隊,讓篩檢計畫推動的更加順利,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衛生局葉彥伯局長呼籲,胃幽門篩檢方法簡單快速,篩檢異常民眾,接受衛生所轉介至縣內消化系內科專科醫療院所,只要配合醫師醫囑,就能「顧胃保健康」。

每7分鐘1人得胃癌 腹腔鏡切除恢復快

每7分鐘1人得胃癌 腹腔鏡切除恢復快#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根據我國國民健康局2010年最新的癌症報告顯示,目前每7分鐘就有1人罹癌,且人數持續攀升中。一般認為胃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鹽份及醃漬食品、低纖低蔬果飲食、第一等親親屬罹患胃癌有。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指出,2010年國人因癌症而死亡已經超過4萬人,其中胃癌位居癌症死亡原因排名第六位,每年約有3600位胃癌新增案例,而且罹患胃癌的男女比是1.5比1,大都發生在60至70歲。  早期的胃癌並無特異性的臨床症狀的表現,無法與常見的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發炎、胃食道逆流等疾病區分;加上民眾普遍對於做胃鏡的不舒服有恐懼感,常常胃癌被診斷出來時,已經是比較嚴重狀況,治療的預後並不好。一般認為胃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鹽份及醃漬食品、低纖低蔬果飲食、黃麴毒素、抽煙、肥胖、有第一等親親屬罹患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多發性瘜肉、以及胃曾經開過刀等。  「腹腔鏡輔助遠端胃切除術」可針對無法排除有淋巴轉移早期胃癌,一般仍會建議患者接受部分胃切除及淋巴結廓清術,和傳統胃癌手術比較,腹腔鏡輔助遠端胃切除術可以達到一樣的淋巴結廓清程度,不影響整體胃癌治療的存活率,雖有稍長手術時間,但可以讓病人術後有較美觀的傷口、較少的疼痛、較快的恢復、較短的住院日數及較快的消化道功能恢復。到目前為止,開刀仍然為胃癌治療的主要方法。手術後會建議是否合併施與化學藥物及放射線治療。雖說內視鏡及腹腔鏡手術進步,提供了許多新的選項,但並不是每一個病人都適合。胃癌的治療還是需要根據癌症分期來決定,當然也要考慮每個病人年紀及本身疾病。如果您有身體不適或是治療上的疑問時,應與專科醫師一起討論,決定檢查與治療的方向,切勿病急亂投醫或是隱忍不理。

內視鏡技術切除胃癌 肚皮免開刀

內視鏡技術切除胃癌 肚皮免開刀#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鄭先生,在臺北慈濟醫院做全身健康檢查時,發現胃部有一處約2至3公分見方的凹陷型黏膜病變,部位是在胃竇部靠近幽門處,切片證實是屬於早期胃癌。臺北慈院肝膽腸胃科檢查室主任陳建華醫師,以先進的內視鏡技術,將微小的器械從口腔經食道放入胃內切除胃癌,所以病人的肚皮完全沒有傷口,五天就平安出院。陳建華主任檢查出鄭先生的胃癌並未擴散,也沒有隨淋巴腺蔓延,適合用內視鏡的手術法做局部切除,手術的過程也比傳統手術短。鄭先生術後恢復良好,兩天即可下床,三天後恢復清流飲食,五天後平安出院,也恢復正常的生活。由於罹患早期胃癌不會感到任何異狀,但是拖到有感覺不舒服才去做檢查,癌症病灶往往已經擴大,治療起來也會更麻煩,所以定期健康檢查是發現早期胃癌的重要方法。陳建華主任表示,對於擴展性大面積的癌症治療,傳統手術比較能做確實清理,淋巴腺體也能徹底的切除。但是相對的,術後的合併症較多、麻醉及手術的風險較高、住院時間較長、術後傷口的癒合也較慢。而對於早期胃癌的切除,因為淋巴結轉移可能性低,所以可以採用內視鏡切除的方法,一樣達到很好的效果,而且病人的不舒服的感覺相對的減少、術後恢復較快、住院日數較短、不會留下傷口、恢復進食也會比較順利。陳主任表示,使用內視鏡切胃癌,在國內是一種新技術,不過使用的機率卻不高,因為胃癌發現的時候通常都已經不是早期,所以無法使用這種技術,另外使用這種方法治療胃癌,花的時間久、操作難度高,且健保給付低。陳建華主任強調:「要預防腸胃道的疾病,平日應注意飲食的均衡,少葷多素,多攝取高纖維的蔬果,少碰高油脂、高熱量等的食物。」另外陳建華醫師呼籲,飲食均衡,加上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不抽煙,不喝酒,充足的睡眠時間,保持身心的愉悅等,都是減少疾病發生機率的基本條件;另外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遠離疾病的最好方法。

認清腸胃道間質瘤非胃癌 病友就醫配合度是治癒關鍵

認清腸胃道間質瘤非胃癌 病友就醫配合度是治癒關鍵#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聽到腸胃道有惡性腫瘤時,大家會直觀地認為是常見的胃癌、大腸癌,但您可能不知道有一種惡性腫瘤稱為「 腸胃道間質瘤」(簡稱GIST),常因症狀不明確而延誤診斷及正確治療的時機。目前因為醫界對於 GIST 有較正確而深入的了解,當有反覆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時,應與醫生詳細的溝通,且需服用特別藥物控制時,要耐心不間斷地配合,才是提升治癒效果的最佳良方。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蕭吉晃主任說明,曾有位70多歲的伯伯,先被判定為胃癌轉移,因為腫瘤位在胃及小腸附近,可藉由按壓摸到上腹處有硬塊,但經開刀過後,仍舊未改善,腸胃還出現阻塞的症狀,後來經由病理報告的確認, 患者係得了「腸胃道間質瘤」,服藥後才明顯改善。一般所熟知的胃癌、大腸癌病發於上皮,會造成器官的阻塞及疼痛出血。然而,間質瘤是在腸胃組織第二層之平滑肌層裡的惡性腫瘤,目前認為是因為細胞的c-kit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的疾病,局部症狀不明顯,難以早期發現;且早期也不易轉移到腹腔內其他器官,又較少轉移至淋巴結,當傳統的胃鏡檢查不出結果,卻又時常輕微悶痛、消化不良而困擾您的時候,或許就得小心,可能是「腸胃道間質瘤」在搞鬼了!蕭吉晃主任表示, GIST目前以開刀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蕭主任說明,治療首要追求治癒,當以開刀切除腫瘤為主要醫治的方式,間質瘤越小時,開刀後復發的機率也相對降低,萬一不幸術後復發轉移,則需要藥物治療。所幸近十年的藥物學進展神速,目前已有兩種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一種是抑制C-KIT及CD117突變的基利克,另一種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紓癌特,此兩種藥物治療不僅能使部分腫瘤縮小,且能使其生長活性變低,是GIST腫瘤治療重要的里程碑。蕭主任補充,基利克與紓癌特的作用機轉不同,造成的副作用也不一樣。第一線使用基利克約八至九成病患對藥物有良好反應,可能會出現眼皮、眼周水腫及腹膜積水等副作用,平均有效控制GIST的時間可長達四至五年。一旦患者開始對基利克產生抗藥性,可轉而使用第二線紓癌特,將能更廣泛性抑制復發的腫瘤。無論是家人及病患都應該保持正面的心態,耐心配合醫生的叮囑,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的治療,仍然會有良好的治療成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