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研究:寵物久病恐致主人憂鬱

研究:寵物久病恐致主人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多數人飼養寵物時只想到牠們可愛的一面,而忽略多數寵物的壽命比人類還短,牠們也有生病、罹患癌症風險。長時間的共處,已產生如家人、朋友的情感。若是寵物久病、死亡,照顧者容易因為照顧而晚睡、產生經濟負擔、精神壓力。寵物久病、過世 主人易焦慮或憂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為照顧有身心疾病家人或是患病長者,陷入憂鬱、社交孤立以及較低的生活品質,照顧重病的寵物,也會有類似「照顧者負擔」的高壓力情況。根據研究指出,照顧長期重病或臨終的寵物時,易引發飼養者的憂鬱及焦慮情緒。飼養罹患長期疾病或臨終貓狗的主人,大多生活品質不佳,壓力大,易焦慮或憂鬱。飼主痛苦的情緒可能以憤怒呈現,甚至透過失望或不滿的表達,將負擔轉移到獸醫身上。營造便利、輕鬆環境 為雙方減壓葉雅馨主任提醒,成為照顧者,首先要允許自己降低生活標準,例如以前從事許多休閒活動,要先改變想法,避免帶來強烈的落差感。好的照顧環境也很重要,需要先準備好尿片、藥材等必要的物品並定期檢查,營造便利的照顧環境。於家中放點輕音樂、回想對方帶給自己的快樂,就能夠減緩照顧帶來的沉悶或怨氣。寵物表現憤怒、不愉快,甚至不聽指示,是身體狀態所引發的情緒,並非對照顧者的不滿,照顧者要理解並適時給自己喘息的機會。當產生焦慮、不得已、無奈的感覺,可以運動抒發自己的情緒,若感到很憤怒就做劇烈一點的運動,亦可邀請曾一起照顧的親友定期來訪,讓自己有機會休息。

失眠胸悶情緒病 憂鬱指數翻2倍!

失眠胸悶情緒病 憂鬱指數翻2倍!#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年紀越來越老,所要面對的不單是身體機能的退化,心理層面也可能會出現化學變化。一名剛退休62歲陳先生,理應是準備享受退休生活、含飴弄孫享天倫樂,卻因抽離了忙碌的工作而頓時失去生活重心,反而出現一些負面的憂鬱想法,長期情緒低落、沒有胃口、也不願和家人說話,整天臥躺在床上,這些症狀困擾了陳先生半年以上,家人相當擔心,因此決定前往醫院診斷治療。國人憂鬱翻倍:老年、青少年族群憂鬱症比例高童綜合醫院心身科主治醫師謝明翰說明,根據一份國人憂鬱指標調查顯示,15歲以上國人有8.9% 呈現憂鬱症狀,重鬱症達5.2% ,其中65歲以上老人及15-17歲青少年,是兩大憂鬱症的年齡層,而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另外,中研院鄭泰安教授團隊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台灣自1990到2010年這20年間,「常見精神疾病」如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盛行率從11.5%上升至23.8%,可見憂鬱症早已是國人心理健康重要的問題。不適當治療方式 恐延誤就醫時間有些罹患憂鬱症的患者,初期不自覺自己情緒已經出問題了,反而常因憂鬱症引起身體上的不適,例如失眠、頭暈、疼痛、胸悶或腸胃道等症狀而到處求醫,或是認為自己運勢低落、卡到陰而去廟裡收驚或喝符水。直到後來症狀未緩解、惡化時,或醫療專科檢查不出毛病,才輾轉來到心身科或精神科就醫。對此,謝明翰醫師說明,憂鬱症其實就是情緒上的感冒,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時期遭遇,更不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現,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被貼標籤或擔心他人眼光,而忽略了這些症狀,反而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加劇病情惡化。搭配輔助藥物治療KO憂鬱前述患者,初起使用第一線抗憂鬱症藥物,但治療兩、三個禮拜後,症狀並未獲得緩解,醫師希望能夠讓症狀盡快獲得改善,建議患者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使用,使用一個多禮拜後,精神狀態好轉許多,願意開口講話,也會主動打招呼。臨床上有些患者可能對於常用的抗憂鬱劑(血清素相關製劑)治療反應較慢或效果不佳,目前已經有些藥物可以用來輔助抗憂鬱劑,加速憂鬱症狀的緩解,甚至達到痊癒。謝明翰醫師叮嚀,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後,要遵從醫囑服藥,最好不要挑藥服用或是自行停藥。若出現副作用也要與醫師討論,找出解決的方法或是調整藥物。否則,不但症狀無法獲得改善,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當幾乎整天都出現憂鬱情緒,對平日嗜好失去興趣,且情況持續超過兩星期,就要特別注意了。只要盡早就醫,早期治療,透過專業醫師的協助,一定可以戰勝憂鬱,恢復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善用輔助藥物治療 開啟重症憂鬱曙光

善用輔助藥物治療 開啟重症憂鬱曙光#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女性職場影響力節節上升,在工作與生活,以及個人成就、家庭與母職的戰場中,常常展露超人的奮鬥力;然而,女性在職場往往受到很多苛刻的審核和評論。一位45歲女性高階主管,因長期工作緊繃,造成慢性壓力的產生,沒想到竟開始出現心悸、胸悶甚至無法入眠的情況,進而影響到工作,令她十分困擾,進一步就醫,被確診為憂鬱症。憂鬱症影響全球3億人口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精神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宜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憂鬱症影響了至少3億的全球人口,相比日常生活的心情起伏,憂鬱症狀持續的時間更長,程度也更嚴重,在2003年到2005年間,全國精神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8歲以上的成年人有將近20萬人符合重鬱症診斷標準,平均每5個青少年,就有一位受到憂鬱所苦,需要專業的協助。而全球每年有80萬人自殺身亡,尤其是15到29歲的年輕族群比例相當高,使自殺高居第2大死因。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輔助治療成效佳陳宜明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全台約有60~70萬名憂鬱症患者,其中使用2種以上抗憂鬱劑,仍無法達到顯著效果的「難治型」患者佔了3至4成。傳統的抗憂鬱劑,大多需持續治療用藥1個月以上才能漸漸看出療效,若使用後反應不佳,則需要考慮調整加重劑量,若再1~2 週後仍無明顯改善,建議搭配心理治療或採取輔助治療藥物。陳宜明醫師建議,目前已有「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核准用於輔助重鬱症治療;透過調節腦中的多巴胺激素,不但用藥時間縮短,且反應效果速度快、副作用低。前述案例中便是透過搭配輔助藥物治療及心理諮商,1個多月後,不但失眠問題改善、食慾也恢復,整個人的氣色及工作效率都比原本還要更好。小心悶出病 心病也要醫!醫師提醒,重鬱症若未妥善治療,除了讓痊癒的過程更緩慢,也更容易頻繁復發,長期日積月累,除了工作與學習能力之外,甚至人際關係、日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最嚴重更可能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許多人有心理或情緒上的困擾不願找專業醫療人員求助,但心理生病如同感冒一般,透過專業醫師的治療,可透過有系統以及更有效的方式協助改善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趕走憂鬱 熟男「過.關.斬.將」

趕走憂鬱 熟男「過.關.斬.將」#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依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105年臺北市自殺死亡人數為308人,較104年減少10人,下降幅度為3.14%,居臺北市主要死因第12位;而其中男性自殺死亡率是女性1.7倍。整體臺北市自殺死亡率雖然微幅下降,但自殺防治工作仍是刻不容緩,有鑑於男性自殺比例較女性高,自殺防治工作更是全民一起努力。排解生活壓力 謹記「過、關、斬、將」自殺所造成的後果,除了個人的死亡之外,也對親朋好友帶來巨大的衝擊,台北市男士成長暨家庭服務中心主任黃重仁建議,當生活中的壓力來臨時,我們可以利用「過、關、斬、將」的口訣,多練習就能排遣不好的心情:「過」:過不去的心情或事情先暫時放下事情既然無法立刻解決,或是心情無法馬上晴空萬里,那我們就先暫時擱著,先去處理生活中其他的事務或先暫時休息(break)一下,千萬不要讓自己長時間卡在不開心的情緒裡。休息過後再回來(re-back),一樣可以獲得解決。「關」:關照自己的心情及需求關心自己在那當下的心情,照顧自己心裡的需求,試著說出來,讓自己聽見也讓身邊的人知道能如何回應你的需求。記得,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處理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斬」:斬斷自我責備每當事情朝不好的方向發展時,心裡往往都會產生許多自我責備的聲音,可是太多的自責會消耗自己的能量,讓我們更無法去面對困難與壓力,反而更容易產生逃避的心情。記得,你沒有問題,而是你遇到了一個問題。     「將」:將自己交付出來人生路上的困難有時光靠著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所謂自助、人助、天助,要面對自己的限制,試著向外求援,讓專業或身旁關心自己的家人朋友幫自己一把。記得,尋求幫助也是一種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的態度。  

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 50歲是關鍵!

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 50歲是關鍵!#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能想像老後的生活嗎?「準備」退休是為了填補日後的空虛、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根據許多國際研究指出,滿足於生活且未感孤寂的老人不到2/3,以台灣來看,有超過270萬長者可能出現憂鬱問題。醫師建議,退休族群可以在50歲時就開始規劃老後生活,積極參與活動、培養心理韌性,才是通往健康老年生活的捷徑。45年後台灣老年人口是幼年的4倍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全球第一,學習如何過老年生活已經是現代人不可避免的問題。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約45年後(2061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將是幼年人口的4倍。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退休族群可能因為適應新科技、低成就感,加上容易與社會脫節感到挫敗。 慢性病警訊常被子女或社會漏接一份針對華人進行的調查也發現,高達7成的男性在情緒低落時不願表達出來。許多缺乏子女陪伴而自行就醫的年長患者,通常主訴的病情除了與慢性病相關的不適之外,常有備感疲倦、胃口變差與反覆求醫等身心症狀。但這些症狀警訊常被子女或社會漏接,甚至長者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些被遠遠低估的真實需求,可能就是未來社會提供銀光服務的關鍵點。50歲是思考現況與未來的關鍵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變老的過程,無法重新再來也難以事前想像自己的需求,因此陳亮恭主任表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大眾應該要更加重視長者需求。一般而言,大家都是從65歲才開始規劃老後生活,其實50歲就能當作一個分水嶺,讓長者能重新思考現況與未來需要,自己發展出因應人口結構變化的一套生活模式。

乳癌標靶新利器 延緩惡化期達2倍

乳癌標靶新利器 延緩惡化期達2倍#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小姐在歷經癌症復發、轉移後引來過敏性休克,嚴重嘔吐幾乎讓他無法正常生活。最新癌症報告顯示,不論是乳癌的發生率、死亡率10年漲幅皆為癌症之首,每年約有5000名患者現身晚期乳癌與復發轉移之苦。另根據國外調查顯示,每3名患者就有1人出現重度憂鬱、焦慮症狀,傳統治療中,近7成接受化療的患者中,一半以上都會出現掉髮、疲倦無力而影響生活。多數民眾對於轉移性乳癌認知低落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針對乳癌晚期復發的疼痛問題,日前衛福部已核准口福標靶用藥CDK4/6抑制劑,不但能有具延緩疼痛惡化時間,還能延長超過2倍以上的無惡化存活期。意指晚期乳癌經由CDK4/6抑制劑治療後能將腫瘤細胞控制住,比起傳統藥物延緩惡化的時間可延長至2倍。超過半數民眾不知道轉移性乳癌具高致死率,民眾對於晚期覆發癌症的認知普遍低落,認為只要早期發現就不會轉移,甚至認為復發後是可以被治癒的,所以當患者二次罹癌時很長一段時間會陷入不安、焦慮。標靶用藥能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黃俊升主任表示,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可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達24.8個月,比起單獨使用荷爾蒙治療多出10.3個月,不但帶來多元治療選擇,也能兼顧生活品質。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表示,CDK4/6抑制劑無疑地能減少晚期復發轉移患者們在既有傳統治療中的煎熬,希望患者們在擁有很好的治療資源下積極面對。

久坐會憂鬱?醫:散步就能好

久坐會憂鬱?醫:散步就能好#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炎熱的夏天,只想久坐在冷氣房,用看電視、吃東西紓壓嗎?久坐可能無法紓壓,甚至越坐越憂鬱!康乃狄克大學發表於《健康心理學期刊》研究發現:長時間的久坐恐造成較低的主觀幸福感,及較高憂鬱情緒風險!過去經常久坐的人,在從事輕度或中度體能活動後,整體幸福感和情緒呈現大幅改善。輕、中、劇烈運動 能減輕疼痛研究結果發現,輕度身體活動(散步,呼吸、心律沒有明顯增加或出汗)與改善心理健康和憂鬱症狀的緩解有關;中度(15至20分鐘內走完1.6公里,呼吸與心跳頻率增加,但仍能對談)至劇烈(跑走13分鐘完1.6公里,呼吸與心率明顯增加,且難以長時間談話)的身體活動更能提升整體身心健康,同時具減輕疼痛的效果。提高身體活動量 易增加幸福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只要提高身體活動量,就能提升正向情緒,降低憂鬱風險與疼痛感受。對於習慣久坐或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改變生活型態!只需減少久坐的時間,就能提高身體活動量。運動並非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才有效,只要改變坐式的生活習慣,就能增加幸福感。 2簡易目標 討厭運動也能越做越快樂 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類型及可接受的強度,會較容易持續執行,進而養成習慣,無論逛街或逛書店,都能有此效果。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該研究對於討厭運動的人而言是個好消息!建議培養習慣時,設定簡易達成的目標,可從以下2點試著練習看看:1) 少量且低強度的運動/悠閒地散步、戶外遛狗、走到遠一點的超商選購商品、上班時提早一個捷運站下車等。2) 懶人不想出門、做戶外活動/不妨選擇可以在室內進行的運動,立定跑步、跳繩,或一起逛超市、百貨公司、量販店等。

避免老人憂鬱 做到4點沒煩惱

避免老人憂鬱 做到4點沒煩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內研究顯示,65歲及以上的老人族群重鬱症盛行率0.3%~2.4%。「女性」為老人憂鬱症狀危險因子之一,國內外研究皆顯示,女性身體較男性虛弱。不認老、不出門容易出現憂鬱症狀一位80歲女士吃了10多年抗憂鬱及安眠藥之後,覺得記憶越來越差,就醫才發現原來她已罹患阿茲海默症。加服抗乙醯膽鹼酵素劑,沒想到就診後發現簡易心智表(MMSE)分數降低,藥物停用2年後情況更好,現在也越來越積極參與社交活動。老年人常因生活目標喪失出現睡眠障礙、疲勞等症狀,許多人甚至在憂鬱、焦慮中度過晚年。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高年科主治醫師林佩芬表示,此名患者因長期的抗憂鬱、鎮定藥使其記憶力下降,而後被診斷失智,更感人生無望及不安。生活劇變造成心理焦慮步入老年除了身體機能下降及慢性病盛行外,生活上亦出現收入減少、社會地位喪失、生活目標喪失、生活孤立、親友的病痛與死亡、不認老與害怕死亡、行動受限與興趣被迫改變或停止、失去自主性或自由度減少等容易導致老人焦慮、害怕的情形。另外,老人也常有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遲鈍、疲勞、頭暈、頭痛、頻尿或夜尿、關節酸痛、心悸、喉嚨異物感、胸悶或胸痛等症狀。如何避免老人憂鬱,以下做到以下4點:1)    多接觸自然,多走路/維持體力、培養運動習慣。2)    提早計畫退休生活/至少在中年培養各一種精神性及活動性的興趣。3)    調整心理狀態/接受老化及死亡的必然未來,不需因依賴他人而自卑。4)    保持與別人的社交往來/從小培養開放的心態、彈性高的思想習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