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每月紅色警戒 可以運動嗎?

每月紅色警戒 可以運動嗎?#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先說說我自己的狀況。紅色警戒期間,我還是照常做肌力間歇運動,但會視當時的狀況,減低強度或組數。紅色警戒前一週,因為黃體素升高,容易水腫、皮膚油膩粗糙長痘痘、憂鬱、想大開吃戒。掃除經前憂鬱 運動很有效通常在這段期間,我特別懶惰,做運動時容易無力酸軟,這時如果撐過去,勉勵自己持續運動,跟酸軟感對抗,大概第2天後就能讓懶惰、連帶經前水腫一掃而空。再來,因運動時會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樂的感覺,可掃除經期(前)憂鬱,建議大家生理期憂鬱感來襲、想發飆時,或想大開吃戒時,趕緊去運動一下,以免苦了自己,也委屈了身邊愛你的人。紅色警戒期,關於運動總存在許多迷思,像是:1) 小紅來襲期間,不可以運動?有的人小紅量很大,會導致外漏窘況或經期痛到打滾,以上狀況建議先去看婦科診斷,是否是其他問題導致。如果是在健康良好的狀況下,是可以正常運動的,如果真的覺得很不舒爽,可以在小紅來襲第一天休息,第二天逐步恢復運動,把動作強度與時間加回來。當然,如果真的下腹疼痛或運動當中感到暈眩,請停止運動好好休息。2) 小紅來襲期間,不能做重訓?網路上許多文章提到,月經期間不能重訓,會導致經血倒流。事實上現在已經有婦科醫生指出,會經血倒流的女性為數不少,但因倒流的量不大並無大礙;網路盛傳的「倒立與腿高於骨盆腔的動作將導致經血倒流」也是無根據的謬傳。回歸一個觀念,只要你是健康沒有病痛的,都可以正常運動;若有貧血或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炎等問題,還是要好好看醫生且評估休息天數。3) 小紅來襲期間,怎麼吃都不會發福?怎麼可能!多吃的熱量又沒有消耗掉時,它就是會累積成脂肪堆在身體裡。紅潮來襲期間,身體熱量消耗會增加,但是零嘴飲料就吃回來,大吃大喝、甜點無上限,還是免了!若因為憂鬱導致想大吃,請換成運動來增加腦內啡分泌,比吃東西有用多了。4) 小紅走後,減肥超有用?很流行的生理期減重法,主要訴求為:強調女性在小紅報到後的7?20天,因荷爾蒙變化,代謝變強,可以趁機減肥。生理的狀態沒有不對,錯誤的是,強調女生「在這個階段運動減肥」這件事。如果只在特定期間運動減肥,對於長期養瘦根本沒幫助!運動和飲食控制必須是長期不間斷的,才能發揮出最好效果。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生理期後特別瘦,是因為水腫消除了,而不是體脂變少了,真的不要被生理週期因水分滯留體內的體重數字所影響。5) 生理期間,運動必備的小配備?筋肉媽媽紅色警戒期間,必備的配備是:「導管衛生棉條」與「棉質內褲」。小紅來襲時女性朋友不愛運動,很大一個原因是一直有液體流出來的感覺很不舒服。隨時擔心外漏,或因為異物感導致動作卡手卡腳,甚至擔心生理期的特殊氣味,因為大動作飄散??其實,只要配戴衛生棉條,一切問題就都沒了!另外,棉質內褲讓紅色警戒期間特別脆弱的妹妹肌膚,能夠擁有溫柔呵護,也避免摩擦長疹子,畢竟,這期間妹妹已經很潮濕了,不需要穿上不透氣的材質增加負擔。生理期一來就是5~8天,假如期間內都放棄運動,對於運動習慣與瘦體質養成,還頗傷害的。千萬不要給自己偷懶不運動的藉口,因為運動是一種恆心毅力的展現延伸,對任何小細節不輕言放棄的女人,才能比任何人都早一步成功喔!(本文摘自/鍛鍊,成為更好的自己:跟著筋肉媽媽,生了孩子照樣3個月練出六塊肌!/三采文化出版)

動一下才舒服 4點出現這病上身

動一下才舒服 4點出現這病上身#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2歲的小明活潑外向,在校上課時因為腳總會不自覺動一下,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時常被認為是過動。每到晚上睡覺時,腳也會不自覺抽動,非得動動腳才能入睡,有時甚至會在睡眠當中醒過來。,造成他生活上很大困擾。透過睡眠門診發現,小明幾乎每晚都會因為此症狀入睡困難,且他媽從前也有類似的症狀。檢查後發現小明血中的鐵蛋白(ferrtin)濃度較低,證實他患了「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4大特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黃正憲指出,根據國外統計,兒童的不寧腿症候群的盛行率約2-3%,通常10歲過後開始有症狀。這個病好發甲狀腺疾病、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妥瑞氏症、貧血、懷孕、糖尿病、巴金森症等族群。缺乏充足睡眠者或是使用抗憂鬱藥物者,也容易患此症。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有4大特色,包括:1) 莫名的腳不舒服。2) 不適感在不活動時會更嚴重。3) 身體動一動後會改善。4) 白天時不明顯,晚上時更嚴重。與體內鐵質不足有關黃正憲醫師表示,由於這些特色都是主觀感覺,而孩童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及成人,所以診斷上比較困難。不寧腿症候群可能和身體中缺鐵,進而影響了多巴胺調控系統有關。因此針對患有此症的孩子,而且檢測也確定身體中的鐵質不足者,往往第一線治療是補充鐵劑。其它治療藥物包括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抗癲癇藥物、苯二氮平衍生物(benzodizepines)等。黃正憲醫師強調,每個年齡層的兒童都可能有睡眠障礙,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家長應多加留意孩子的睡眠狀況,早期發現問題,進而早期治療。

不睡覺亂花錢 季節過度害的

不睡覺亂花錢 季節過度害的#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季節交替,氣溫濕度的改變幅度較大,若出現心情煩躁導致失眠、亂花錢行為,可能是季節過渡期導致躁鬱症惡化的表現。精神科醫師提醒,憂鬱、躁鬱等精神疾病困擾的朋友在季節交替之際病情容易波動,建議民眾多出外走走、適度照光,保持適當的晝夜及生活節律是保養之道。勿停藥物 應規律回診接受評估治療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醫學組醫師蔡昀霖表示,情感性疾患患者常在季節交替之際病情變化,憂鬱症狀易在秋、冬惡化,躁鬱症的躁期則在春天好發,這段時間復發的病人相對平時確實會多一些,在此時節,病人切勿停用精神科藥物,應規律回診接受評估治療,家人亦應多關心病人情緒及症狀,適時協助就醫,避免精神症狀復發。躁期時數天不睡覺、亂跑、亂花錢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是相當常見的精神疾病,躁鬱症患者的躁期常在季節變換時發作。躁鬱症患者平時一如常人,在躁期時,可能數天不睡覺、到處亂跑、亂花錢、活動量大,招惹事端,甚至攻擊別人,讓家人不得不帶他就醫;鬱期常見的症狀包括失眠、心情沮喪、對平常嗜好失去興趣,思想悲觀,嚴重時還有厭世想法或自殺行為等。避免因為天氣不佳而足不出戶 有變化就快就醫蔡昀霖醫師呼籲,季節交替時,如果有固定服用藥物的患者,在症狀變化需要調整劑量時,應先與醫師溝通調整,平常避免因為天氣不佳而足不出戶,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症狀,一發覺有變化就盡快就醫。同時家屬應多注意病人是否有規律服藥及情緒症狀變化,多給予病人關懷,若病情復發時能及早接受治療,規則的服藥,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

社群互動1小時 1/4人超憂鬱

社群互動1小時 1/4人超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個人一天花在社群網站上的時間有多少呢?許多人每天經營線上社群網站的時間比起真正與人相處的時間多上一大半,然而每天掛在網上,真的能夠為你拓展人脈嗎?研究顯示,每天61分鐘持續透過社群媒體與他人互動,超過1/4的參與者竟呈現高度憂鬱傾向!花最多時間於社交媒體 憂鬱風險高1.7倍一篇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指出,受試者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與罹患憂鬱症風險成正相關,每週平均使用不同形式的社交媒體頻率為30次,每天約使用61分鐘,超過1/4的參與者呈現高度憂鬱傾向。常查看社交媒體的人,感到憂鬱情緒較不常查看者高出2.7倍,一週中花最多時間於社交媒體上的人,罹患憂鬱症風險則為一般人的1.7倍。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洪櫻娟表示,適當使用社群媒體有助於擴展人際關係,然不善交際者因隱身於網路 可以降低與他人面對面互動的壓力,因而於社群媒體上更加活躍。但若過度沉迷於社群媒體且無其他生活重心,容易過於在意網路上他人的評論。社群媒體易左右情緒當出現頭痛、睡不好、心悸胸悶、易怒、沒耐心、減少與他人互動、對原本喜好事物失去興趣等症狀,可能代表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使用社群媒體時,應當分享與分擔朋友的生活 起伏,切勿只是羨慕他人生活,好景、美食、逗趣外,也能看見友人的需求與脆弱面,並給予 同理、支持。若朋友於社群媒體上經常出現負面情緒發言、上線頻率改變,或是突然消失於社群,則須回歸現實生活,透過面對面的互動,釋出問候與關懷。葉雅馨主任建議,網友可以於線上相互提醒每日應該做哪些事,避免過度使用社群而影響原訂作息。

頭痛好憂鬱 身體缺鎂警訊!

頭痛好憂鬱 身體缺鎂警訊!#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困擾現代人的諸多病症中,有哪一些與鎂的缺乏息息相關,鎂又在當中扮演著什麼關鍵性的角色。1) 焦慮與憂鬱/焦慮與憂鬱往往被認為肇因於情緒性因素,當中的罪魁禍首卻很可能源自鎂的缺乏。光是與缺鎂有關的情緒性症狀就有焦慮的行為、過度情緒化、漠不關心、恐懼、記憶力變差、憤怒、緊張、疲勞、頭痛、失眠、暈眩、突發性緊張、心悸等等。2) 偏頭痛與疼痛/從頭痛藥廣告的普及率可以得知,疼痛已成為「全民疾病」,不過,廣告沒有告訴你的是,缺鎂和頭痛有很大的關聯,光是每天服用200毫克的鎂,就能幫助80%的頭痛患者有效減輕偏頭痛症狀。3) 腦部損傷等問題/鎂可以保護腦部,讓腦部受傷後(包括中風、車禍等)的復元情形更佳。鎂不但能降低中風的發生率,在中風後注射鎂,甚至能讓癱瘓病人有「中等到重大的改善」。4) 膽固醇與高血壓/降高血壓及膽固醇的藥有許多危險的副作用,包括影響肝功能、產生血栓甚至中風,鎂則是安全有效的膽固醇抑制劑及降血壓劑。5) 心臟疾病/冠狀動脈導致的心臟病,往往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或血管痙攣。鎂能調節血管內的含鈣量,防止血管痙攣─粥狀硬化斑塊的鈣化、血塊、動脈痙攣都可能是缺鎂所引起的。6) 肥胖與代謝問題/高糖飲食與肥胖盛行率高度相關,當身體得分泌更多胰島素處理高糖飲食時,腰圍便會隨之增加,也會導致新陳代謝症候群。在分泌胰島素以及使胰島素運作時,鎂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7) 生理期疾病/針對婦女進行的研究指出,在月經來前事先服用鎂劑,能夠避免經痛、經期頭痛等疼痛的發生。8) 懷孕相關/鎂可以治療妊娠引發的高血壓問題,臨床實驗結果也顯示,懷孕期服用氧化鎂能降低子癲症、早產、嬰兒猝死、先天缺陷、腦性麻痺的機率。9) 缺鈣和補鈣/鈣是營養界的超級巨星,然而,過多的鈣質會阻礙鎂的吸收與運作。一旦鎂發揮不了功用,身體便無法正確的利用鈣質(如用來建構骨質),而是沉積在腎臟、血管中,造成結石、血管硬化等問題。(本文摘自/鎂的奇蹟/柿子文化出版)

原來如此!周一憂鬱大解密

原來如此!周一憂鬱大解密#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相信企業主和勞工都有點害怕星期一, 因為某些人在星期一早晨進辦公室,不只看起來精神不振,甚至臉色蒼白,始終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公事上,有的人還會感到沒來由的頭痛與胸悶,無法進入工作狀態。嚴重的人會無法與同事好好溝通,或忍不住和客戶吵架等。星期一症候群的由來以上情況,國外稱為「星期一症候群」(Monday Syndrome),英國人講得隱晦一點叫「藍色星期一」或「憂鬱星期一」(Blue Monday),也有人直接稱為「星期一疾病」(Monday Disease)。我不知道醫學史上,誰首先注意到這樣的問題,但我知道一種發生於19世紀中後期,不是因為「精神狀態調整不佳」而造成的星期一疾病。雖然醫師一開始也以為這病是因職員的工作態度不好。1960年代,諾貝爾(Alfred Nobel)改良了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以爆炸油(Blasting Oil)的名稱申請專利,之後成立工廠生產炸藥。可是每到星期一,工廠就有不少員工出現不適的症狀,包括頭昏目眩、噁心嘔吐、心跳加速等,甚至有人昏倒。不過星期二之後,這種情況會慢慢好轉,不適的人數會愈來愈少,直到下星期一又出現同樣的情況,不明就裡的醫師就以Monday Disease 來說明。殺人炸藥變救心藥瞭解硝化甘油的特性之後,才知道它會被吸收到身體裡,使血管內產生一氧化氮,造成血管擴張,所以它成為治療冠狀動脈阻塞引起的「心絞痛」的良藥。這段過程並非一蹴可幾,是很多不怕死的醫師或其病人勇敢地嘗試「硝化甘油」的結果,才把殺人的炸藥變成救心的良藥。瞭解硝化甘油工廠員工星期一疾病的成因,所以有口服硝化甘油的藥錠出現後,醫師以「用藥間隔」的變化方式,避免它產生效果變差的狀況。硝化甘油工廠員工的星期一症狀,是他們的「耐受性」變差的關係。人體在一開始吸入硝化甘油時,由於一氧化氮作用強大,使得血管擴張,造成頭昏、噁心等不適症狀,但經歷固定時間的吸入後,耐受性變好,於是身體逐漸調適,不舒服的症狀減輕。但週末休息後,身體裡早已沒有硝化甘油存在,於是星期一進入工廠上班,有些人就開始又產生強烈的血管擴張現象。應於非固定時間服藥避免耐受性知道有所謂的「耐受性」,藥廠研究出短效型的硝化甘油藥劑,即使患者要天天服用,醫師都會開出「非固定間隔時間服藥」(Eccentric dose),不要病人像服用抗生素那樣,在固定的時間服用,避免產生「耐受性」。說到十九世紀最先以身試藥的英國醫師菲爾德(A. G. Field)。菲爾德將濃度1%的硝化甘油泡在酒精溶液裡,成為他的製劑。由於對這種不穩定的爆炸物太過恐懼,他嘗試時,只用舔的或把硝化甘油滴在舌頭上,之後果然出現上述炸藥工廠員工的症狀,也讓無數醫師群起效尤,都把硝化甘油直接滴在舌頭上,體會那種衝擊感。我想菲爾德若不喜歡硝化甘油的味道,當時把它混在牛奶、咖啡或白蘭地中服用,今天使用硝化甘油的方式可能就不一樣了,搞不好得像喝三合一咖啡,必須以熱水沖泡飲用,有心絞痛的人說不定還得隨時帶著保溫杯。不要放縱生理時鐘、大吃大喝而提到星期一的憂鬱狀況,我在此提供一個可以化解的淺見,就是每天規律地生活,週末讓自己有活動的機會,特別注意不要在休假時放縱自己的「生物時鐘」,否則星期一上班就無法將心神及臟腑歸位,使得頭痛及心神不寧的狀況可能隨時出現。切記不要大吃大喝,或「八風吹不動」當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根據醫學研究,這2種人的壽命最短,併發症最多,也最容易和我在門診、手術檯上相逢。(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也是一起床就滑手機嗎?社群網絡方便,拍照打卡、互相留言是維持人際關係的必備技能,根據 2016 年臉書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使用臉書的月活躍 用戶數已突破 1800 萬人,然而許多人常有被已讀不回、簡短訊息不小心造成誤會、甚至自己成為封鎖對象的經驗。研究指出,在社群網絡上過度渴求人際互動,恐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82%人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負面經驗根據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在臉書遭受的負面人際經驗,會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一項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指出, 82%受試者表示在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包含被霸凌、不友善、被誤解或不想要的聯繫的負面經驗,63%的參與者表示有過4次或4次以上的負面經驗,24 %的參與者呈現中度至重度的憂鬱症狀。研究者指出,在社群網絡上有負面經驗的人,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2 倍,遭遇霸凌或不友善對待者有憂鬱傾向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5 倍,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則為 2.5 倍,經歷4次或4次以上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或誤解時,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則有顯著的提升。不擅與人交際的人 容易過度仰賴媒體桃園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表示,不擅與人交際且課業表現不理想的青少年,渴求人際互動時容易過度仰賴社群媒體,因此除了上述的臉書負面經驗外,當自己得到負面回饋、成為被封鎖的對象、因發表不同看法而遭受批評時,也會影響在實際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陳質采主任指出,許多憂鬱傾向的青少年選擇在網路與人互動,卻不願意實際解決問題。建議父母在孩子情緒出現轉變時,不要以批評的方式勸阻,平時可以與孩子聊聊生活狀況,了解其交友對象。社群網路容易影響自信、隱藏自己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同儕、同事都有使用臉書,在上面發生的大小事情都會影響自我認知與自信,必須意識到的是,在臉書上容易隱藏真實的自己,因此即便在臉書上有許多朋友,還是需要透過其他方式建立人際互動。

感到憂鬱及焦慮?就跑步吧

感到憂鬱及焦慮?就跑步吧#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跑步是公認可以舒緩憂鬱及焦慮的一種方法,對我而言的確奏效。我開始跑步時仍然有嚴重的恐慌症。我之所以喜歡跑步,是因為恐慌造成的許多生理症狀,例如:心跳急促、呼吸困難、流汗,和跑步的效果吻合。所以在我跑步時,我不用煩惱會心跳急促,因為那是理所當然的。同時,跑步也讓我得以思考。我從來就不像世界上那種身形健美的人,所以跑步對我而言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跑步會讓我痛苦,但我付出的勞力和不適感是很好的焦點。所以我說服自己,當我在訓練身體時,同時也在訓練我的心理。這是某種主動的省思。跑步會讓你結實 變得結實對每件事都好當然,跑步會讓你結實,而變得結實對每件事都好。在我生病時我狂抽菸又猛喝酒,但現在我努力地要去除這些傷害。所以我每天都會去跑步,或是做相同類型的心肺運動。像是我之後讀到的村上春樹那本很精彩的書《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裡面所寫的-我發現跑步是一種解除困惑的方法。(村上同時還說:「把自己推向個人極限:這就是跑步的要素。」而這是我所相信的,也是我認為可以幫助心智的理由之一。)和緩的釋放感 好像憂鬱與焦慮從體內蒸發了一般我會在跑步回來後,做做伸展操、沖個澡,感覺到一股和緩的釋放感,就好像憂鬱與焦慮正慢慢地從體內蒸發了一般,這樣的感受真是棒極了。同時,跑步所產生的單調感,沉重的呼吸聲與腳步落在路面上的規律,成為了一種憂鬱症的隱喻。每天去跑步就是像自己挑起一種戰爭,光是在寒冷的二月天走出門,就足以帶給你一種成就感。但是在內心深處那無聲的抗議-我想停下來!不,要繼續下去!我沒辦法,我要喘不過氣了!只剩下一.六公里而已了!我得躺下來!不可以!這是憂鬱症在爭辯,但規模是小的,程度是輕的。所以對我而言,每次我逼迫自己在西約克夏灰濛濛、濕漉漉的早晨出門跑一小時,我就獲得了一點點可以打擊憂鬱症的力量。一點點「想要搗亂,你最好給我小心點」的精神。有些時候跑步是有幫助的,但它不是萬靈丹,它並非萬無一失。我不是天神宙斯,我也沒辦法射出萬能的雷電。但是幾年下來能夠累積些你知道有時候會有用的東西是件好事。作戰的武器會變弱,但永遠可以再重新發揮戰力。所以寫作、閱讀、聊天、旅行、瑜珈、沉思和跑步都是我的武器。(本文摘自/活著的理由/天下雜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