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憂鬱愛生氣 恐增流感機率!

憂鬱愛生氣 恐增流感機率!#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上既有經常傷風感冒的人,也有完全不曾感冒的人,或許有人認為這跟體力的好壞有關,事實上怒氣也是原因之一。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因為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產生混亂,因此導致免疫系統也變得紊亂,所謂的免疫,是指排除入侵到體內的異物、防止疾病產生及恢復健康的功能,努力工作發揮免疫功能的就是血液裡的白血球,白血球會吃光黏在血管壁上的老舊細胞,有外敵入侵時則會展開攻擊。交感神經過於活絡 白血球會增加負責掌控這些白血球行動的就是自律神經,白血球又可以分為2種,負責排除體積比較大的異物的顆粒球,和攻擊細小病毒的淋巴球,平常負責守護身體的白血球,在交感神經過於活絡的狀況之下,顆粒球的數量會增加,如果增加太多,而侵入體內的異物很少,就會轉而攻擊身體必需的常住菌群。人體如果失去常住菌群,身體的屏障功能、抵抗病菌的能力就會降低,顆粒球的壽命很短,只有2、3天,大量增生的顆粒球死去之後,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傷害周遭的細胞。容易發怒者 免疫力愈差相反地,如果副交感神經活動過剩,就容易罹患像異位性皮膚炎或花粉症等過敏性的疾病,由於發怒會讓交感、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因此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是愈容易發怒者,免疫力愈差,愈容易感冒或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原因。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如果只是容易感冒還好,當人的免疫系統失序的時候,恐怕也很容易罹患癌症,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顆粒球增生,淋巴球就會減少,由於攻擊癌細胞也是淋巴球的功能,這種功能如果減弱,就有可能製造出癌細胞容易增生的環境。如前所述,如果動怒,守護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無法順利運作、發揮功能,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已經不知不覺對疾病呈現毫無防備的狀況了。(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越冷越憂鬱?多曬太陽就好!

越冷越憂鬱?多曬太陽就好!#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寒冬,精神科醫師如臨大敵──季節性憂鬱,入冬了,天氣越來越寒涼,心情也隨著氣溫跌落谷底,一早要離開棉被越來越困難,就像是被強力膠黏住一般,無法下床,一想到要出門對抗寒風及低溫,活力頓時消失殆盡。天氣熱也易引發憂鬱、焦慮當季節轉變時,會經歷嚴重的情緒變化導致睡太多、沒有動力、也可能感到憂鬱,儘管症狀可能會很嚴重,但大部分的症狀都會自行消退,但是為何一到冬天,人就愁眉苦臉?天氣越來越涼,日照越來越少,心情容易不好,難道就是季節性憂鬱症?季節性憂鬱,在高緯度地區經常可能發生的狀況,又名冬季憂鬱(Winter depression或者Winter blues),大部分人都以為季節性憂鬱只有冬天才會產生,其實一到夏天,即是火辣辣的太陽高照,也有人會因為無法適應升高的溫度而憂鬱以及高度的焦慮(夏季憂鬱Summer depression 或者Summer blues)。缺乏能量、注意力難以集中季節性憂鬱患者的生活,大概是這樣的:鬧鐘在你預定的時間響起,單手一拍,它再也不會打擾你的清夢,等到你突然意識到時間,可能是半小時之後的事了,上班早就來不及,你再也笑不出來,出門搭車,睡眼惺忪,即使站著也能打瞌睡,不用說,開晨會時一定不省人事。但是明明很愛睡,卻吃的也多,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因此體重直直往上升,絲毫沒有挽回的餘地,由於缺乏能量、注意力難以集中,也容易影響工作表現,經常覺得疲累不想出門,跟朋友及家人疏離,你畏縮在自己的小圈圈裡,心情低落、缺乏快樂、充滿無助,只想脫離這個世界。改善季節憂鬱 光照治療與規律運動已知的療法,藥物的重要性不若照光治療來得重要。光刺激可以幫助身體合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以及補充維他命D,因此透過光照治療與規律運動,是改善季節憂鬱的主要療法。照光治療的方便性,是決定患者是否能持續接受治療的重要關鍵,大約有19%的患者會因為治療的不便而中斷治療,目前已有居家型方便攜帶的照光儀器可以彌補這方面的遺憾。微光刺激也可以好好利用除了照光治療,微光刺激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這是利用早上太陽的光刺激,來慢慢喚醒一個人,有人也利用這個原理設計成無聲的鬧鐘,利用模仿黎明光刺激的不同變化,進而改善憂鬱與睡眠問題,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多加留意。(本文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博思智庫出版) 

甚麼!肌肉僵硬恐致憂鬱?

甚麼!肌肉僵硬恐致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了維持充沛的精神與活力,我們要從身體開始,消除肌肉疲勞,並減少過度的壓力,如此才能身心平衡,對心理的健康亦有幫助,為此,就算肌肉只是打了一個小小的結,我們也要徹底解決因為一旦放久了就會變成慢性病痛,最後甚至威脅到身心健康。精神變差 判斷力、思考力、專注力下降舉例而言,頸部僵硬,就足以影響腦部的氧氣供應,使血管受到壓迫,一旦精神狀態變差、抗壓性下降,人就容易變得虛弱無力,進而使的判斷力、思考力、專注力跟著下降甚至可能造成憂鬱症、焦慮症等問題,以上都是肌肉僵硬緊繃所致,連帶刺激到神經、影響心理狀態的連鎖反應。面對每天接踵而至的壓力而緊繃的身體,如果能靠自己的力量放鬆,減少頸部和脊椎的負擔,那鋅情或許也會比較輕鬆、呼吸也會更穩定、副交感神經也會比較活絡吧?沒錯,肌筋膜按摩,正是能幫助各位自我排解肌肉緊繃的最佳方法。可以藉由按摩 獲得更好的睡眠品質由於副交感神經能幫助我們進入更深沉的睡眠,因此我們可以藉由按摩,解決因長期累積的疲勞而導致的肌肉痠痛,進而獲得更好的睡眠品質,如此,不僅更容易消除疲勞,也能重新找回日常生活中的活力,很多人都在學習肌筋膜按摩後,找回專注力,不僅如此,還能減少腎上腺素分泌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進而解決萬病根源的壓力問題,重拾活力與自信。(本文摘自/滾一滾鬆筋膜,天天零痠痛/采實文化)

停止憂鬱過動 吃油就選冷壓

停止憂鬱過動 吃油就選冷壓#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平時用餐,我們可盡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或高溫烘焙食物,避開變性脂肪、氫化脂肪、反式脂肪造成的風險,而需要用油烹煮時,應該選擇含單元性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冷壓苦茶油、冷壓橄欖油、或冷壓椰油這種健康的脂肪,並以低溫烹調或用水油炒,就能避免高溫氧化對自由基的毒害。蒸、煮等低溫烘焙 不會造成身心隱憂若想增加食物風味,可以透過蒸、煮等低溫烘焙方式讓食物熟成,再用有機香草或香料調味,就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又不會造成身心隱憂。為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延長保存期限,預防食物腐敗,現代食品中添加了許多人工添加物,包括食用色素、合成香料、防腐劑、甘味劑、膨鬆劑等,雖然添加物很微量,吃一點不會對人體產生立即性的危險,但長期累積下來,仍會對身心造成不可忽視的問題。人工添加物 會誘發憂鬱、過動、易怒人工添加物不僅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還會對中樞神經造成影響,誘發憂鬱、過動、易怒、失眠、頭痛、學習緩慢,或是過敏反應,所以,平常飲食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減少攝取加工過的精製食品,因為愈是加工、精製的食品飲料,加入人工添加物的比例就愈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工添加物食品,例如:醬油、罐頭、高湯塊、鹹味零食等含有味精,飲料、糖果、蜜餞、酸梅等含有糖精,標榜無糖的食品、飲料、口香糖等可能含有阿斯巴甜,酒類、脫水蔬果等含有亞硫酸鹽,醃肉、熱狗、火腿等含有亞硝酸鈉,因此,飲料、零食、速食、罐頭、調味醬、醃製品都最好少吃。細嚼慢嚥 讓消化系統分泌足量酵素這些零食的最佳替代品以冷壓植物油、天然海鹽或玫瑰岩鹽、新鮮香料等自製拌醬的食物,輔以正確的食用方式,如:細嚼慢嚥,讓消化系統可以分泌足量的消化酵素與輔助因子來吸收營養成分,另外,有機栽培的天然食物既營養,也能滿足視覺、嗅覺與味覺的享受。(本文摘自/我也曾憂鬱/三采文化出版) 

吃不下睡不著 恐為憂鬱前兆

吃不下睡不著 恐為憂鬱前兆#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9歲的博瀚任職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每到周日下午就開始莫名的緊張與情緒低落,到了晚上更無法入睡,在朋友建議下嘗試喝點小酒助眠,隔日醒來時卻頭痛且精神不濟,由於失眠狀況持續而心情低落,經由朋友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協助,並談出心事。評估身心壓力反應 學習壓力調適方式原來博瀚努力追求工作上的績效,對於工作現狀和待遇常感到不滿,個性急躁的他向主管提出加薪要求,此後博瀚想努力把事情做好,但卻不如所預期,因而出現煩悶,緊張失眠的身心壓力反應,在臨床心理師協助下,評估身心壓力反應,以及學習壓力調適方式,不舒服的身心症狀有獲改善。昱婷是一位優秀又孝順的女生,近日母親發現她與閨蜜女友發展成同志戀情,昱婷因害怕母親以生命作威脅,面對激烈衝突與情緒風暴下,只好瞞著母親與女友交往,此時母親的憂鬱症也再度發作,經家人要求下,昱婷與母親前來心理諮商,臨床心理師在評估母親的情緒與睡眠狀況後,即安排母親接受藥物治療,並在後續的會談治療中,改善母女兩人的溝通問題。諮詢專業心理師 紓解心中的情緒與想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表示,在現今社會與經濟快速變化下,許多人往往會有適應上的困擾,或是在人際關係、工作生涯方面,或是對孩子的挑戰感到頭痛的家長,很多時候面臨的難題,若能先尋求專業心理師諮詢,就能紓解心中的情緒與想法。林惠蓉主任提醒在各個年齡層的族群,若是面臨到親子、婚姻、家庭、校園、職場上的心理困擾,或想增進因應生活壓力及情緒調適能力,若發現身邊的家人朋友出現情緒或行為上的明顯轉變,持續有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悲觀無望、注意力難以集中,生理上有食慾減退、或睡眠困擾等徵兆時,很有可能已經達到憂鬱症的程度,請積極協助其接受進一步的專業心理醫療。

睡不著 恐為糖尿病神經病變

睡不著 恐為糖尿病神經病變#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而必須面臨截肢的原因之ㄧ,但很少人關注糖尿病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糖尿病周邊神經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 以下簡稱DPNP),根據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對於DPNP的認知很低,DPNP更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無法專心或正常工作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除了痠痛 也有刺痛、燒灼或電擊般疼痛DPNP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25%糖尿病患者會有此一困擾,DPNP主要發生於下肢或腳部,可能持續性或陣發性,患者會感受到位於腿部深處的酸痛,除了痠痛感,也可能是刺痛、燒灼或電擊般的疼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致病機轉不明,未有根治的療法,在夜間或天氣太冷、太熱時,疼痛感會變得更嚴重,下肢可能會喪失疼痛的感受,以及對溫度變化的感覺,容易不知不覺就受傷,導致足部的潰爛或神經病變性骨關節病變,嚴重恐致截肢。超過5成患者有睡眠問題 4成出現焦慮一項針對台灣、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泰國等5個國家,年齡介於18~65歲的500位糖尿病患者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平均高達60%以上的患者不知道糖尿病會導致DPNP,大多數的受訪者平均在第1次症狀出現後1~2年,才會向醫師反應疼痛的問題,而在台灣,則有超過5成的患者有睡眠問題,4成出現焦慮的症狀。目前臨床上以血糖、腎功能及血脂為評估糖尿病控制的主要指標,有鑑於糖尿病及DPNP的盛行率明顯增加,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相當重要,因此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在2015年提出臨床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首次確診時,至少每年接受糖尿病神經病變檢測,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應該在確診5年後每年接受檢測。

走路不穩 恐為老人癡呆徵兆

走路不穩 恐為老人癡呆徵兆#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腳部與腦之間有神經連線,只要腳部健康,腦部神經就健康,可避免失智與憂鬱,我們經常可以在報章雜誌及網路上看到相關的報導:走路可以促進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改善運動控制及工作記憶,維持腦神經的活力,醫學專家也透過觀察老年人的走路姿勢得知,走路變慢,變得不穩定者,很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先期徵兆。刺激腳部能幫助腦部活化我的鄰居楊太太,已經80幾歲了,家裡雖然有兒孫,但是她堅持親自每天上市場買菜,除了家裡到公車站有一段距離必須走路之外,到了市場逛一圈下來也要走不少路,她看起來相當健康,而且遇到鄰居都有說有笑,顯示腦筋相當靈光,但她先生很少出門,加上愛喝酒,3年前就患了失智症,往往一出門就找不到路回家,楊家夫婦的例子或許是巧合,但在一些醫學文獻中的確記載著:走路運動可以延緩失智症。吸入體內的氧 約20%被大腦消耗掉走路可以使大腦底部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增長,可以強化記憶和促進腦部健康,可見腳部的行動與腦部息息相關,走路時腳部會有大量的資訊傳達腦部,有助於腦的活化,可以預防老來失智。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主要是一種源自腦部功能持續退化的疾病,大腦的重量雖僅占體重的2%,但卻是整個身體中消耗能量最多的部位,我們吸入體內的氧氣,約有20%被大腦消耗掉,可見腦神經工作繁忙,會消耗大量的電能,因此,腦內電能不足也會引起腦部退化。健走既安全又不必考慮天候因素走路雖然能夠活化腦部,但是要讓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患者到戶外健走,照顧上勢必產生很多困難,健走功不講求速度,住在療養院的患者可以繞著園區走,或在大禮堂、大教室圍成圓圈走,既安全、好照顧,又不必考慮氣候的因素,在家的患者則可繞著客廳走,由於家中客廳面積較小,一個方向走2、3圈之後,最好向後轉,走相反方向,以免身體重心偏向一邊。(本文摘自/健走功/商周出版) 

健走功紓壓 助改善憂鬱症狀

健走功紓壓 助改善憂鬱症狀#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綜合整理)運動不但可以改善憂鬱症患者的健康,而且可以暫時轉移其注意力,對病情有所助益,2012年10月間我曾接受肯愛基金會的訪問,該基金會是專為協助憂鬱症患者所設立的公益團體,主持人蘇禾與我談了一些氣功方面的問題,他最後問我:「有沒有適合憂鬱症患者練習的氣功?」我當場向他推薦健走功,並承諾在完成書稿出版之後,將到他們的基金會指導患者練習。健走功容易產生氣感 讓患者忘掉煩惱提供給憂鬱症患者的運動不能太複雜,像是球類運動、游泳、跑步都不易執行,而簡單易學的健走功則是極佳選擇,由於健走功容易產生氣感,讓患者有自我掌控感,能夠專注走路,暫時忘掉煩惱,達到紓壓的效果,對憂鬱症狀的改善自然有所幫助。健走功很適合做為團體活動總之,健走功很適合做為醫療單位的團體活動,如果園區場地實在過於狹小,也可改成練習「原地踏步健走功」(不必受限場地的原地踏步健走功),就在原地踏步,其他要領與健走功完全相同,同樣必須腳趾抓地、雙掌下按,唯一不同的是「踏步時腿部略微抬高」。在患者練習健走功時,帶領的人還可以在旁根據步伐及呼吸速度喊口令,例如:「1234,2234」、「我很健康,我很快樂」等等,口令內容可以自由發揮創意,或播放進行曲及其他節拍明顯、速度合宜的音樂,不但能增進患者健康,還可以活潑氣氛,培養團隊精神。(本文摘自/健走功/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