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淺眠又憂鬱 睡太飽易偏頭痛!

淺眠又憂鬱 睡太飽易偏頭痛!#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4歲女生張小妹反覆頭痛1年多,頭痛發作時會像脈搏一樣,跳一下就痛,平常也會有兩側頭痛,平常淺眠易作噩夢,有焦慮及憂鬱傾向,頭痛發作時合併視力模糊、畏光、暈眩、耳鳴、噁心,常常需要臥床休息,患者被診斷為偏頭痛,經中、西醫和兒童心智科整合醫療後症狀緩解,目前藥物在減量中。這類頭痛占90%以上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科主任陳震南醫師指出,張小妹罹患的是偏頭痛和緊縮型頭痛,屬於原發性頭痛,非由腦內病變如腦瘤或其他藥物或身體疾病引起的頭痛,這類頭痛佔所有頭痛90%以上。壓力、緊張都會引起緊縮型頭痛陳震南醫師表示,緊縮型頭痛疼痛的程度通常是輕度至中度,分布於頭部周圍,壓力或緊張都會引起緊縮型頭痛,一般認為起因與肌肉有關,可能是壓力造成,也可能與頸部肌肉骨骼的問題有關,缺乏偏頭痛所伴隨的症狀,如噁心、嘔吐、畏光和怕吵等症狀。陳震南醫師表示,偏頭痛在發作時,是一種非常劇烈、反覆發作的「搏動性」頭痛,大部分發作是一側太陽穴,但是1/3的人發作也可以是兩側,有時會持續4至72小時的發作。噁心嘔吐、吃巧克力 都易引發偏頭痛頭痛發作常伴隨噁心、嘔吐或怕光、怕噪音,嚴重到需要休息,極少病人甚至有說不出話,類似中風的失語症,或眩暈、耳鳴、步態蹣跚等等複雜的症狀,偏頭痛通常於青少年期開始發作,約90%的患者的第一次發作都在40歲以前,青春期之後,女性偏頭痛盛行率多於男性,亦好發於女性經期期間。陳震南醫師強調,睡眠不足、睡太多都會引發偏頭痛,有些食物如乳酪或其他乳製品、含咖啡因的飲料、巧克力、酒類、柑橘類、人工甘味、味精、及一些添加物及人工香料也容易引發偏頭痛,少吃一餐、吃太飽、工作過度或身體極度疲勞時也可能引發偏頭痛。 

改善老人憂鬱 玩桌遊好有效

改善老人憂鬱 玩桌遊好有效#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年人打麻將,可有助活化腦袋,但你知道最新的桌遊,竟也有助減緩認知衰退及憂鬱現象嗎?根據法國一項稱為 paquid 世代研究指出,玩桌遊的老人可減緩認知上的衰退,憂鬱現象也可有效減少!參與桌遊的人 失智症風險上少15%此研究計畫從 1988 年開始,於2個法國行政區中隨機選出 3,777 名 65 歲以上的居民進行認知、憂鬱和臨床失智狀態的測量, 3670 名參與者中在20年期間有 2,987 位(81.4%)至少接受過一次追蹤,期間有 830名(27.8%)被診斷出失智症,經過 10 年及 20 年後的再追蹤發現,參與桌遊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上少了15%,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一般精神科主任黃宗正表示,桌遊活動有3大特點:1) 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如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規劃能力。2)  增加人際互動/玩桌遊容易與他人產生有趣的互動。3) 沒有限制/不限人數,種類很多、可選擇難易度、身心障礙者也可以玩。維持認知功能、改善注意力不集中黃宗正醫師建議,年長者可以透過玩桌遊維持好的認知功能,同時可以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負向思考、增強與人互動的動機,他也提醒,若要改善睡眠障礙、胃口及靈活度仍以運動的效果比較好。董氏基金會主任葉雅馨表示,玩桌遊有很多好處,可獲得即時樂趣、增加社交互動、可及性高(方便攜帶、不受天氣影響、室內戶外都可以玩…),並有減緩老化的功能,而且桌遊不限制人數,有各種類型,同時可以依照身體狀況、理解能力選擇適當的桌遊,建議家中如果有長輩,也可將桌遊當作一個新活動的開始。   

憂鬱愛生氣 恐增流感機率!

憂鬱愛生氣 恐增流感機率!#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上既有經常傷風感冒的人,也有完全不曾感冒的人,或許有人認為這跟體力的好壞有關,事實上怒氣也是原因之一。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因為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產生混亂,因此導致免疫系統也變得紊亂,所謂的免疫,是指排除入侵到體內的異物、防止疾病產生及恢復健康的功能,努力工作發揮免疫功能的就是血液裡的白血球,白血球會吃光黏在血管壁上的老舊細胞,有外敵入侵時則會展開攻擊。交感神經過於活絡 白血球會增加負責掌控這些白血球行動的就是自律神經,白血球又可以分為2種,負責排除體積比較大的異物的顆粒球,和攻擊細小病毒的淋巴球,平常負責守護身體的白血球,在交感神經過於活絡的狀況之下,顆粒球的數量會增加,如果增加太多,而侵入體內的異物很少,就會轉而攻擊身體必需的常住菌群。人體如果失去常住菌群,身體的屏障功能、抵抗病菌的能力就會降低,顆粒球的壽命很短,只有2、3天,大量增生的顆粒球死去之後,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傷害周遭的細胞。容易發怒者 免疫力愈差相反地,如果副交感神經活動過剩,就容易罹患像異位性皮膚炎或花粉症等過敏性的疾病,由於發怒會讓交感、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因此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是愈容易發怒者,免疫力愈差,愈容易感冒或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原因。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如果只是容易感冒還好,當人的免疫系統失序的時候,恐怕也很容易罹患癌症,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顆粒球增生,淋巴球就會減少,由於攻擊癌細胞也是淋巴球的功能,這種功能如果減弱,就有可能製造出癌細胞容易增生的環境。如前所述,如果動怒,守護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無法順利運作、發揮功能,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已經不知不覺對疾病呈現毫無防備的狀況了。(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越冷越憂鬱?多曬太陽就好!

越冷越憂鬱?多曬太陽就好!#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寒冬,精神科醫師如臨大敵──季節性憂鬱,入冬了,天氣越來越寒涼,心情也隨著氣溫跌落谷底,一早要離開棉被越來越困難,就像是被強力膠黏住一般,無法下床,一想到要出門對抗寒風及低溫,活力頓時消失殆盡。天氣熱也易引發憂鬱、焦慮當季節轉變時,會經歷嚴重的情緒變化導致睡太多、沒有動力、也可能感到憂鬱,儘管症狀可能會很嚴重,但大部分的症狀都會自行消退,但是為何一到冬天,人就愁眉苦臉?天氣越來越涼,日照越來越少,心情容易不好,難道就是季節性憂鬱症?季節性憂鬱,在高緯度地區經常可能發生的狀況,又名冬季憂鬱(Winter depression或者Winter blues),大部分人都以為季節性憂鬱只有冬天才會產生,其實一到夏天,即是火辣辣的太陽高照,也有人會因為無法適應升高的溫度而憂鬱以及高度的焦慮(夏季憂鬱Summer depression 或者Summer blues)。缺乏能量、注意力難以集中季節性憂鬱患者的生活,大概是這樣的:鬧鐘在你預定的時間響起,單手一拍,它再也不會打擾你的清夢,等到你突然意識到時間,可能是半小時之後的事了,上班早就來不及,你再也笑不出來,出門搭車,睡眼惺忪,即使站著也能打瞌睡,不用說,開晨會時一定不省人事。但是明明很愛睡,卻吃的也多,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因此體重直直往上升,絲毫沒有挽回的餘地,由於缺乏能量、注意力難以集中,也容易影響工作表現,經常覺得疲累不想出門,跟朋友及家人疏離,你畏縮在自己的小圈圈裡,心情低落、缺乏快樂、充滿無助,只想脫離這個世界。改善季節憂鬱 光照治療與規律運動已知的療法,藥物的重要性不若照光治療來得重要。光刺激可以幫助身體合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以及補充維他命D,因此透過光照治療與規律運動,是改善季節憂鬱的主要療法。照光治療的方便性,是決定患者是否能持續接受治療的重要關鍵,大約有19%的患者會因為治療的不便而中斷治療,目前已有居家型方便攜帶的照光儀器可以彌補這方面的遺憾。微光刺激也可以好好利用除了照光治療,微光刺激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這是利用早上太陽的光刺激,來慢慢喚醒一個人,有人也利用這個原理設計成無聲的鬧鐘,利用模仿黎明光刺激的不同變化,進而改善憂鬱與睡眠問題,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多加留意。(本文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博思智庫出版) 

甚麼!肌肉僵硬恐致憂鬱?

甚麼!肌肉僵硬恐致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了維持充沛的精神與活力,我們要從身體開始,消除肌肉疲勞,並減少過度的壓力,如此才能身心平衡,對心理的健康亦有幫助,為此,就算肌肉只是打了一個小小的結,我們也要徹底解決因為一旦放久了就會變成慢性病痛,最後甚至威脅到身心健康。精神變差 判斷力、思考力、專注力下降舉例而言,頸部僵硬,就足以影響腦部的氧氣供應,使血管受到壓迫,一旦精神狀態變差、抗壓性下降,人就容易變得虛弱無力,進而使的判斷力、思考力、專注力跟著下降甚至可能造成憂鬱症、焦慮症等問題,以上都是肌肉僵硬緊繃所致,連帶刺激到神經、影響心理狀態的連鎖反應。面對每天接踵而至的壓力而緊繃的身體,如果能靠自己的力量放鬆,減少頸部和脊椎的負擔,那鋅情或許也會比較輕鬆、呼吸也會更穩定、副交感神經也會比較活絡吧?沒錯,肌筋膜按摩,正是能幫助各位自我排解肌肉緊繃的最佳方法。可以藉由按摩 獲得更好的睡眠品質由於副交感神經能幫助我們進入更深沉的睡眠,因此我們可以藉由按摩,解決因長期累積的疲勞而導致的肌肉痠痛,進而獲得更好的睡眠品質,如此,不僅更容易消除疲勞,也能重新找回日常生活中的活力,很多人都在學習肌筋膜按摩後,找回專注力,不僅如此,還能減少腎上腺素分泌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進而解決萬病根源的壓力問題,重拾活力與自信。(本文摘自/滾一滾鬆筋膜,天天零痠痛/采實文化)

停止憂鬱過動 吃油就選冷壓

停止憂鬱過動 吃油就選冷壓#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平時用餐,我們可盡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或高溫烘焙食物,避開變性脂肪、氫化脂肪、反式脂肪造成的風險,而需要用油烹煮時,應該選擇含單元性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冷壓苦茶油、冷壓橄欖油、或冷壓椰油這種健康的脂肪,並以低溫烹調或用水油炒,就能避免高溫氧化對自由基的毒害。蒸、煮等低溫烘焙 不會造成身心隱憂若想增加食物風味,可以透過蒸、煮等低溫烘焙方式讓食物熟成,再用有機香草或香料調味,就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又不會造成身心隱憂。為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延長保存期限,預防食物腐敗,現代食品中添加了許多人工添加物,包括食用色素、合成香料、防腐劑、甘味劑、膨鬆劑等,雖然添加物很微量,吃一點不會對人體產生立即性的危險,但長期累積下來,仍會對身心造成不可忽視的問題。人工添加物 會誘發憂鬱、過動、易怒人工添加物不僅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還會對中樞神經造成影響,誘發憂鬱、過動、易怒、失眠、頭痛、學習緩慢,或是過敏反應,所以,平常飲食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減少攝取加工過的精製食品,因為愈是加工、精製的食品飲料,加入人工添加物的比例就愈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工添加物食品,例如:醬油、罐頭、高湯塊、鹹味零食等含有味精,飲料、糖果、蜜餞、酸梅等含有糖精,標榜無糖的食品、飲料、口香糖等可能含有阿斯巴甜,酒類、脫水蔬果等含有亞硫酸鹽,醃肉、熱狗、火腿等含有亞硝酸鈉,因此,飲料、零食、速食、罐頭、調味醬、醃製品都最好少吃。細嚼慢嚥 讓消化系統分泌足量酵素這些零食的最佳替代品以冷壓植物油、天然海鹽或玫瑰岩鹽、新鮮香料等自製拌醬的食物,輔以正確的食用方式,如:細嚼慢嚥,讓消化系統可以分泌足量的消化酵素與輔助因子來吸收營養成分,另外,有機栽培的天然食物既營養,也能滿足視覺、嗅覺與味覺的享受。(本文摘自/我也曾憂鬱/三采文化出版) 

吃不下睡不著 恐為憂鬱前兆

吃不下睡不著 恐為憂鬱前兆#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9歲的博瀚任職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每到周日下午就開始莫名的緊張與情緒低落,到了晚上更無法入睡,在朋友建議下嘗試喝點小酒助眠,隔日醒來時卻頭痛且精神不濟,由於失眠狀況持續而心情低落,經由朋友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協助,並談出心事。評估身心壓力反應 學習壓力調適方式原來博瀚努力追求工作上的績效,對於工作現狀和待遇常感到不滿,個性急躁的他向主管提出加薪要求,此後博瀚想努力把事情做好,但卻不如所預期,因而出現煩悶,緊張失眠的身心壓力反應,在臨床心理師協助下,評估身心壓力反應,以及學習壓力調適方式,不舒服的身心症狀有獲改善。昱婷是一位優秀又孝順的女生,近日母親發現她與閨蜜女友發展成同志戀情,昱婷因害怕母親以生命作威脅,面對激烈衝突與情緒風暴下,只好瞞著母親與女友交往,此時母親的憂鬱症也再度發作,經家人要求下,昱婷與母親前來心理諮商,臨床心理師在評估母親的情緒與睡眠狀況後,即安排母親接受藥物治療,並在後續的會談治療中,改善母女兩人的溝通問題。諮詢專業心理師 紓解心中的情緒與想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表示,在現今社會與經濟快速變化下,許多人往往會有適應上的困擾,或是在人際關係、工作生涯方面,或是對孩子的挑戰感到頭痛的家長,很多時候面臨的難題,若能先尋求專業心理師諮詢,就能紓解心中的情緒與想法。林惠蓉主任提醒在各個年齡層的族群,若是面臨到親子、婚姻、家庭、校園、職場上的心理困擾,或想增進因應生活壓力及情緒調適能力,若發現身邊的家人朋友出現情緒或行為上的明顯轉變,持續有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悲觀無望、注意力難以集中,生理上有食慾減退、或睡眠困擾等徵兆時,很有可能已經達到憂鬱症的程度,請積極協助其接受進一步的專業心理醫療。

睡不著 恐為糖尿病神經病變

睡不著 恐為糖尿病神經病變#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而必須面臨截肢的原因之ㄧ,但很少人關注糖尿病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糖尿病周邊神經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 以下簡稱DPNP),根據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對於DPNP的認知很低,DPNP更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無法專心或正常工作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除了痠痛 也有刺痛、燒灼或電擊般疼痛DPNP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25%糖尿病患者會有此一困擾,DPNP主要發生於下肢或腳部,可能持續性或陣發性,患者會感受到位於腿部深處的酸痛,除了痠痛感,也可能是刺痛、燒灼或電擊般的疼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致病機轉不明,未有根治的療法,在夜間或天氣太冷、太熱時,疼痛感會變得更嚴重,下肢可能會喪失疼痛的感受,以及對溫度變化的感覺,容易不知不覺就受傷,導致足部的潰爛或神經病變性骨關節病變,嚴重恐致截肢。超過5成患者有睡眠問題 4成出現焦慮一項針對台灣、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泰國等5個國家,年齡介於18~65歲的500位糖尿病患者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平均高達60%以上的患者不知道糖尿病會導致DPNP,大多數的受訪者平均在第1次症狀出現後1~2年,才會向醫師反應疼痛的問題,而在台灣,則有超過5成的患者有睡眠問題,4成出現焦慮的症狀。目前臨床上以血糖、腎功能及血脂為評估糖尿病控制的主要指標,有鑑於糖尿病及DPNP的盛行率明顯增加,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相當重要,因此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在2015年提出臨床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首次確診時,至少每年接受糖尿病神經病變檢測,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應該在確診5年後每年接受檢測。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