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股市震盪引憂鬱 明辨7症狀

股市震盪引憂鬱 明辨7症狀#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股市大幅震盪,不僅人心惶惶,躁鬱症病友心情起伏更大。一名女士有陣子心情亢奮,腦中想著離職準備出國創業,但臨時決定辦信用卡、用所有積蓄買新車去環島旅行。家人報警後,發現她在路上與人衝突,辦理住院並停掉信用卡。原來情緒高昂、股市樂觀時,該女士拿全部積蓄買下同一支股票。沒想到股價下跌好幾成,陷入賣或不賣的兩難狀況,於是出現嚴重憂鬱症狀,無法工作。躁鬱症發作7特徵 出現3種速就醫臺南醫院精神科醫師唐嘉宏表示,過度消費不一定是生病。躁鬱症發作的核心診斷準則為,持續7天出現高亢或易怒的情緒,並在7大特徵出現3項症狀。7大特徵包括:(1)自尊膨脹、(2)睡眠需求少、(3)多話、(4)思緒飛快、(5)分心、(6)目標活動增加、(7)過度參與可能有痛苦結果的活動。躁鬱症急性期如果有傷害自己或別人的危險,建議住院調養。除了使用情緒穩定劑做為主要藥物外,搭配其他藥物輔助治療睡眠障礙、幻覺妄想等症狀,也運用結構化的治療環境,以心理治療、職能復健治療等幫助病友。病情穩定後 仍要注意規律治療、金錢運用病況穩定後共同討論及協調金錢的使用,下次出現即將發病的徵兆時,讓可靠的家屬接替掌管金錢。如果經濟來源是家人,則需整個家族一起配合,避免其中一名家屬無上限支援病友的過度消費行為,或是尋求法律上的限制。病情穩定出院後,為了避免復發,建議做更多準備。門診會提供維持期的藥物及心理治療。金錢使用建議避開信用卡。個人帳戶可區分為生活必需帳戶(由家人代管),及可自由動用、但額度較少的消費帳戶;理財可向專家諮詢與處理,避免躁症發作時高估自己能力,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投資前一定要仔細評估對風險的心理承受程度,否則可能會誘發憂鬱。

研究:孕婦憂鬱 對胎兒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孕婦憂鬱 對胎兒造成負面影響#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懷孕期,母親的憂鬱可能會影響發育中的胎兒。已經有研究證實,憂鬱的母親可能透過聲音的語調,傳遞她的情緒給胎兒。「和非憂鬱的母親相較,憂鬱母親的高興,其韻律較慢、音調較低(Maiello, 1997)。」而且這將會對胎兒造成負面影響。產後憂鬱 中斷嬰兒對母親聲音的回應研究顯示,嬰兒從出生就投入與照顧者的社交互動,且敏感於彼此溝通的品質。出生後二十四小時內,嬰兒對於母親聲音的回應,遠超過對其他人聲音的回應。長到六週大時,他們偏愛注視媽媽,並對她的臉微笑。產後憂鬱可能造成這個互動的過程中斷,並在關鍵時刻襲擊發展中的母嬰關係,因此時嬰兒很敏感於母嬰溝通間感覺與表情的細微差異。琳恩.莫瑞設計蓄意中斷正常的母嬰互動(「無表情的臉」以及「時機不當」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母親缺乏協調的回應,會導致嬰兒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抗議與退縮的反應。產後憂鬱媽媽 難以辨識嬰兒哭鬧的原因若母親正遭受產後憂鬱之苦,可能難以「專注在嬰兒的經驗」,而且將危及她在社交互動中對嬰兒的回應。另一方面,母親全神貫注在自己的感覺上,使得她「錯過嬰兒的線索與退縮的模樣⋯⋯而且憂鬱有時和干擾甚至敵意的遊戲有關,當母親無法辨識嬰兒的不舒服,繼續嘗試要獲得嬰兒的注意時,可能會粗魯地戳他,或用其他過度刺激的方式。」此外,莫瑞等人的研究指出,和非憂鬱的母親相較,憂鬱母親更有可能提早放棄餵母奶;根據希利等人的研究,憂鬱母親較有可能反映「處理嬰兒的哭泣與需求」之困擾。母親可能覺得嬰兒「耗盡與阻礙她」,且難以適應母親的新角色。(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天氣越冷越憂鬱?冬季憂鬱已上身

天氣越冷越憂鬱?冬季憂鬱已上身#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寒冬,精神科醫師如臨大敵-季節性憂鬱。入冬了,天氣越來越寒涼,心情也隨著氣溫跌落谷底。一早要離開棉被越來越困難,就像是被強力膠黏住一般,無法下床。一想到要出門對抗寒風及低溫,活力頓時消失殆盡。當季節轉變時,會經歷嚴重的情緒變化導致睡太多、沒有動力、也可能感到憂鬱,儘管症狀可能會很嚴重,但大部分症狀都會自行消退。但是為何一到冬天,人就愁眉苦臉?天氣越來越涼,日照越來越少,心情容易不好,難道就是季節性憂鬱症?夏天也會因為無法適應升高的溫度而憂鬱季節性憂鬱,在高緯度地區經常可能發生的狀況,又名冬季憂鬱(Winter depression或者Winter blues)。大部分人都以為季節性憂鬱只有冬天才會產生,其實一到夏天,即是火辣辣的太陽高照,也有人會因為無法適應升高的溫度而憂鬱以及高度的焦慮(夏季憂鬱Summer depression 或者Summer blues)。季節性憂鬱患者的生活,大概是這樣的:鬧鐘在你預定的時間響起,單手一拍,它再也不會打擾你的清夢;等到你突然意識到時間,可能是半小時之後的事了,上班早就來不及,你再也笑不出來。出門搭車,睡眼惺忪,即使站著也能打瞌睡,不用說,開晨會時一定不省人事。但是明明很愛睡,卻吃的也多,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因此體重直直往上升,絲毫沒有挽回的餘地。由於缺乏能量、注意力難以集中,也容易影響工作表現,經常覺得疲累不想出門,跟朋友及家人疏離,你畏縮在自己的小圈圈裡,心情低落、缺乏快樂、充滿無助,只想脫離這個世界。透過光照治療與規律運動 是改善季節憂鬱的主要療法已知的療法,藥物的重要性不若照光治療來得重要。光刺激可以幫助身體合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以及補充維他命D,因此透過光照治療與規律運動,是改善季節憂鬱的主要療法。照光治療的方便性,是決定患者是否能持續接受治療的重要關鍵。大約有19%的患者會因為治療的不便而中斷治療,目前已有居家型方便攜帶的照光儀器可以彌補這方面的遺憾。除了照光治療,微光刺激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這是利用早上太陽的光刺激,來慢慢喚醒一個人,有人也利用這個原理設計成無聲的鬧鐘,利用模仿黎明光刺激的不同變化,進而改善憂鬱與睡眠問題,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多加留意。(本文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博思智庫出版)

天氣濕又冷 易生病、致憂鬱!

天氣濕又冷 易生病、致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冷空氣接力影響台灣!除了身體感受的冷外,心情是否也受到影響呢?其實,天氣是能夠預測一天情緒變化的重要指標,天氣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一起從天氣來看看情緒。低溫、雨天間接導致沮喪不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沈孟筑表示,溫度是影響情緒很重要的因素,在寒冷的時節裡,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努力運作,來保持身體溫暖。身體中有限的能量,忙著處理低溫對身體的影響,較無法有效防止病毒或細菌攻擊,使冬天容易生病,更容易影響情緒,讓我們感受到沮喪與不安。雨天雖然不會直接影響身體機制,卻會影響生活方式,並進一步影響情緒。例如,下雨天使出門慾望降低,減少出門社交互動的機會,而社交互動被視為有效的抗憂鬱方式。下雨天容易淋濕,導致疾病產生,致使煩躁、挫折、生氣等情緒。在溫度低又下雨時,這樣的負面心情會更明顯!陽光影響褪黑激素、血清素分泌 造成憂鬱情緒沈孟筑諮商心理師表示,雖然溫度、雨天皆會伴隨低落、憂鬱等負向情緒,但冬天裡真正影響情緒的是陽光!陽光影響內分泌系統中的褪黑激素以及血清素,陽光能使大腦停止產生褪黑激素(也就是睡眠激素),使我們更加警覺清醒,並更有能量。血清素被視為是「令人感覺良好的賀爾蒙」並被使用在許多抗憂鬱劑中,而透過陽光的照射吸收,能使大腦能產生血清素,改善神經傳遞。在冬天裡,陽光才是預報情緒的指標。不論天氣直接或間接影響情緒,收看天氣預報時,也別忘想想如何調適心情。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即將到來,不少人想到要面對親朋好友們逼問對象、生小孩及薪資等惱人問題,便感到心情沉重、焦慮及痛苦。人們面對不喜歡的事物往往選擇逃避,等到逼不得已面對時,勢必更加痛苦;若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負面情緒超過負荷,容易發生失眠、焦慮、憂鬱,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現象。預先設想情境、準備說詞 應對親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發現每年過年後精神科門診量會增加2、3成,特別提供「減敏療法」,幫助民眾有效面對過年期間親戚逼問的挑戰。過年聚會前可利用「減敏療法」練習,也就是(1)先設想情境、(2)研擬問題、(3)準備說詞等方式面對。過年聚會是開心的時刻,沒有人想把氣氛搞僵,通常是沒話找話講。可根據不同的聚會情境,預想即將面對的問題,提前想好答案再回應。對於只想炫耀自家情況,毫無同理心的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禮貌、輕鬆帶過即可。搶得先機主動說明 避免不愉快至於父母等長輩的關心詢問,建議「搶得先機」,先主動說明目前情況,讓他們多了解自己的想法。為人父母者,可利用這次機會先了解再關心,而非一味逼問,造成雙方不愉快。潘建志醫師觀察,每年年後精神科的門診量會上升,更有研究指出華人傳統節日容易導致精神壓力增加。建議民眾多溝通,多了解彼此處境,別讓原本是全家團圓的好日子,變成身心不適的來源。

星期一總憂鬱?週末睡到飽造成!

星期一總憂鬱?週末睡到飽造成!#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每到禮拜一就不想去上班……」,週末的「睡到飽」就是一直睡不飽的原因之一。現在起,努力讓週末也跟平日一樣的時間起床吧!應該有部分的人會在周末假日拼命睡,利用「睡到飽」來彌補平日「睡不飽」的生活作息吧!但你知道嗎?這種方法,反而會累積身體的疲勞!儘管睡到飽 睡眠無法預先儲存因為睡得好,隔日整天就能感覺到不太需要補眠也能活動一整天!所以很容易會以為「睡到飽」=「儲存睡眠」,不過可惜的是,睡眠是沒辦法預先儲存的。假日的「睡到飽」,的確能還清平日累積下來呈現負債的睡眠物質。「平日因為太忙無法好好睡覺,作為補償就改在悠閒的假日多睡一點補眠吧。」這樣乍看之下,會覺得睡眠時間很平均,不過雖然總計出的睡眠時間是一樣長的,但只要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一有變動,睡眠週期就會因此而整個混亂;只要週期一混亂,身體就容易出問題。因為生理時鐘延遲 造成禮拜一憂鬱打個比方,如果平時總是6點起床,但假日讓自己睡到10點才起來,這時候體內的生理時鐘就等於後退了4小時,因此晚上開始覺得愛睏的時間,應該也會比平常晚。接下來到了禮拜一,又跟平日一樣要6點起床時,身體還有昨天睡到10 點的記憶,因此會覺得6點起床太早了,這時候會累積多餘的睡眠物質。這種情況下,禮拜一就會覺得整個人懶懶的,整天的心情也會很鬱卒。這就是大家常說的「Blue Monday」的原因。前半週因為要將延遲的生理時鐘調整回來,身體的疲勞會一直累積。到了後半週,身體好不容易才調整回來後,週末又來個「睡到飽」,生理時鐘又被打亂。這樣每週重複循環,就是「睡到飽」的生活週期。怎麼想都覺得不太有效率對吧?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 減少疲勞物質堆積要避免「睡到飽」的問題,只要試著提早約15~30分鐘,先上床躺平就能解決!如果只是需要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的話,只要將回家後的休息時間減少一點點,應該就能達成。僅是提早幾十分鐘入睡,就能減少疲勞物質的累積,應該可以明顯感覺到身體變得輕鬆、而週末的睡到飽時間應該也可以慢慢減少。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週末的起床時間也能和平時一樣!這樣一來,也能確實的改變總是因為睡晚了而虛度的週末時光。(本文摘自/身心腦機能鍛鍊全書/風和文創)

總是失憶?記憶力減退8大原因!

總是失憶?記憶力減退8大原因!#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從20歲到80歲間,大腦重量約會減少5%至7%,大腦血流量也會變少,灰質與白質都會萎縮,神經元數目也會隨老化而逐漸減少,神經元樹突數量減少,突觸密度隨之降低。但在記憶力方面,瞬間記憶與長程記憶幾乎不受年齡影響,只有在短程記憶方面,從30、40歲左右起,就會開始逐漸衰退。認知功能方面在20、30歲時發展到巔峰,然後逐漸衰退。年紀大,有時會忘記事情、放錯東西是很自然的現象,但都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如認知功能障礙已經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就是達到過去所稱的失智,由於怕被誤以為貼標籤,國際上已不用失智這名詞,改稱為認知障礙。造成記憶力減退的原因(一)藥物作用:包括因心情不好使用抗憂鬱製劑、過敏時使用抗組織胺、緊張時使用抗焦慮藥物、肌肉緊繃時使用肌肉鬆弛劑、睡不著時使用鎮靜劑或助眠藥物、疼痛時使用止痛藥等,都可能造成記憶力衰退。(二)使用酒精、菸草或藥物濫用:飲酒過度會造成記憶力衰退;吸菸會使帶到腦部氧氣不足而傷害記憶力;藥物濫用(例如嗎啡等)改變大腦內化學物質,使記憶力易衰退。(三)睡眠剝奪:睡眠量不夠或是睡眠品質不好,會讓我們感覺疲憊無力,連鞏固資訊與回取資訊能力都受到波及,因而使記憶力減退。(四)憂鬱與壓力:憂鬱會無法集中精神影響記憶力;壓力、焦慮與緊張等也會傷害記憶力。(五)營養素缺乏:高品質蛋白質與脂肪不夠時,可能損害大腦功能;缺乏維生素B1與B12也會傷害記憶力。(六)頭部外傷:嚴重撞擊頭部會傷及大腦,引起短、長程記憶受損,但恢復時記憶喪失現象也可能逐漸恢復。(七)中風:不管是出血性或栓塞性腦中風,由於腦細胞營養會受損,傷及短程記憶甚至使之喪失。(八)腦瘤等疾病:大腦額葉或者顳葉如受腦瘤或腦膜炎、腦炎等侵犯時,記憶明顯變差、情緒失控、行為舉止錯亂、答非所問等異常症狀。醫師小叮嚀中高齡朋友如有記憶力逐漸衰退現象,一定要查清楚有無上述情況發生,包括有無中風、長腦瘤?有無營養不良、缺少維生素,或是蛋白質攝取不夠?有無心理壓力、憂鬱、失眠?甚至是有無使用來路不明藥物,以為可以補身,卻是誤食非法藥物而不自知?延緩記憶衰退的方法飲食:多攝取深海魚、藍莓、草莓、南瓜、菠菜、全麥麵包、堅果、雞蛋、豆腐、燕麥等有助記憶力的食物。健身:多走動。保持個人喜好,多思考、多用腦,不要沒事就睡覺。感情寄託:親情、愛情、友情都是增加記憶力的輔佐劑。(本文摘自/中高齡不可忽視的身體警訊/三民出版)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期孤獨而死亡的案例年輕化,而且案件逐年增加,甚至有知名人士因憂鬱而自殺。共通點是無人聞問,缺乏支持救助,抑鬰寡歡,即使沒有病痛仍選擇走上絕路。非單一因素引起 壓力、生病皆致憂鬱精神科醫師陳家駒表示,憂鬱、孤寂、冷漠,往往壓倒生活,放棄生命。憂鬱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引起,可分為外因累積、內在因素、自我認知性問題3類,面對壓力事件、重大疾病、巨大創傷,或是有藥物、酒精成癮,或是家族有憂鬱病史、腦部或內分泌疾病,甚至是有負面人格特質、親友關係疏離,特別可能致病。因憂鬱陷入生死爭扎會不安,行為漸漸脫離現實,迷戀死亡、覺得生存無意義。有自殺企圖者,覺得生活沒目的,自我封閉、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甚至出現自傷或危險行為。當憂鬱者出現下列4項行為,千萬要多留意,這是尋求自殺的警訊:1) 攜帶武器並威脅自殺2) 談論自殺、心情變得焦躁3) 醉酒時無禁忌談論死亡或自殺方式4) 尋找方法殺害自己多關懷、包容、找回目標 避免憾事發生陳家駒醫師提醒,常常有人已陷入憂鬱孤獨而不被發現。對於身邊的人多些關懷、交流、包容,也許能把人即時拉回生活軌道。在憂鬱情緒者,除了親友的關懷陪伴,專業的醫療照顧外,調整日常生活,找回自己夢想、生活目標,培養興趣,多想想自身成就,嘗試尋回正常生活,能幫助自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