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定期檢視情緒 寫心情日記防憂鬱

定期檢視情緒 寫心情日記防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憂鬱是一種不快樂的情緒,當不快樂的情緒強度影響身心和生活、發作時間延長、發生頻率增加,就須專業介入。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質采醫師說明,網路是現代新興的工具,帶來感官的反應,過度使用可能影響青少年的視力、姿勢及情緒等身心健康。她也強調了解與覺察情緒的重要性。建議可嘗試使用憂鬱情訊檢測APP或手寫心情日記做紀錄,了解自己當時實際的感受,屆時尋求醫療協助時,也能藉此份紀錄讓醫師更了解整體狀況,包含情緒起伏的時間點,情緒低落的前因後果等。呼籲有憂鬱情緒孩子的家長,適時調解自身的情緒,不受孩子負面的話語影響,把他每一點小進步都看成大進展,才能保持樂觀的心情。隨時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 避免憂鬱上身董氏基金會今年以大台北地區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的調查發現,12.4%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扣除睡眠時間,青少年每天有近五分之一的時間都感覺壓力大。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在憂鬱防治上,非常多的研究顯示「情緒篩檢」有助於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因此基金會針對不同年齡層研製3種憂鬱情緒檢視量表,因應需求開發了「憂鬱檢測APP」,其中包含名人紓壓分享、放鬆練習、好圖分享等,提供民眾所在位置周邊包含醫療、諮商、支持等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資源供選擇。民眾可以時時檢視情緒,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有效防治憂鬱症的第一步。心理健康看不見 卻影響自我與周圍的人合隆毛廠總裁陳焜耀表示,過去曾因工作壓力陷入低潮,在兒子的邀約下一起參加了馬拉松,靠著跑步運動,促進及維持自己的身心健康。他分享使用憂鬱檢測APP經驗,花2-3分鐘就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況,可以提醒自己適時放鬆或需要找人談談、求助專業等。他提醒,心理健康是看不到,卻經常影響著自己及周圍的人,非常需要重視的事。使用檢測APP可客觀地了解自己情緒變化,透過持續記錄及回顧,就不會讓負面情緒累積而不自覺。透過書寫心情日記 與自己對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今年以大台北地區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140份,結果發現青少年心情不好時,僅不到2成青少年會「主動求助」。不想求助的原因以「不想麻煩對方」最多,其次為「說不出口」。13.5%受訪者「常」覺得孤單,越覺得自己「孤單」,其達憂鬱的比例越高,憂鬱程度越嚴重者,「與他人互動/聊天」而上網的比例越高。葉雅馨說,孤單與憂鬱相關,這與過去文獻結果一致,現在青少年習慣使用社群平台、即時通訊軟體發佈訊息與他人聯繫,雖然更及時便利,但仍有許多人感到孤單。透過書寫心情日記,記錄壓力的事情經過及後續處理方式,經由與自己對話,釐清問題與矛盾點,找出困擾的地方,學習篩檢自己的情緒,了解是否需尋求專業協助,甚至在未來遇到相似的壓力事件,就可回溯日記參考解決方式,避免再次陷入負面的情緒。

3個問題 釐清是否有憂鬱傾向

3個問題 釐清是否有憂鬱傾向#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統計,臺灣的憂鬱症盛行率約占總人口8.9%,大約有200萬人符合憂鬱症狀,但很多人擔心被貼上標籤,或要吃抗憂鬱藥而不敢就醫。對此,藥師郭建宏強調:除了吃藥之外,越早察覺自己有憂鬱傾向,透過非藥物方式調整現況與情緒,就能早日跳出憂鬱漩渦。憂鬱情緒3肇因想要釐清是否憂鬱傾向,可以先問3個問題。1. 你最近有沒有發生大改變,而這個改變足以影響你整個生活?如:轉職、升遷與壓力有關,或是家人、情人發生大變故,與情感有關。2. 你是否有失眠問題和情緒管理上的困擾?有時會突然失控,如:會無法自控的嚎啕大哭或勃然大怒,尤其這樣的狀況是以前不曾發生過的。3. 你這樣的情況已經維持多久了? 民眾也可自行到衛福部下載「心情溫度計_簡式健康量表」和董氏基金會的「憂鬱症量表」,透過自我檢測量表,可及早釐清現況,找出憂鬱根源並正確治療。抗憂鬱5大面向對於有輕、中度憂鬱傾向,或自覺生活已被負面情緒影響者,可以先從以下5大面向做起:1.改變、調整生活:比如你是因長期處在壓力過大的工作環境下導致憂鬱,就必須跳出這個環境,才能獲得改善。2.調整睡眠時間和營造睡眠氛圍: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都是影響情緒的重要肇因,先讓自己睡飽睡足;若已處在不易入睡的狀態,則可透過營造睡眠氛圍,像是黑暗、安靜的環境助眠。3.檢視日常飲食並善用對心緒有裨益的營養素:現代人追求窈窕,很多人會不吃、少吃或偏食,長期下來會讓人情緒變差;另可補充穩定心緒的食物及營養品,如:睡前喝牛奶、吃鈣片或是攝取堅果、香蕉與糙米類,攝取對睡眠、穩定心神及放鬆有助益的GABA(γ-氨基丁酸)和色胺酸。4.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每天規律運動30分以上,身體經過新陳代謝,大腦會產生讓人感到快樂的腦內啡,有助於轉移思慮和情緒。5.人際協助:人是社會性群居動物,人際支持相當重要,平時可與熟識的好友碰面、談心宣洩。學名藥、原廠藥沒差!藥師郭建宏說明,臨床常用的第一線抗憂慮症藥物,在今年退出臺灣市場,引起病患不安,但我國的製藥廠均通過GMP(優良製造標準)與PIC/S(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認證,上市的學名藥必須通過兩項重要測驗,證明不只與原廠藥的有效成分相同,就連效果也和原廠藥一樣,服藥者不必過度擔心。

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廣!病友易憂鬱焦慮

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廣!病友易憂鬱焦慮#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常面臨皮膚搔癢難耐、掉皮屑、流湯流膿等困境,因病症影響廣,患者生活品質、夢想實踐均受衝擊。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攝《異外人生 異氣相挺–勇敢追夢我挺你》挑戰極限微電影,盼喚起民眾對異位性皮膚炎之重視,也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因現在已有劃時代的治療問世,新型生物製劑可望有效控制疾病,活出精采「異」外人生。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疾病,常見症狀為搔癢難耐、脫屑、紅疹等。朱家瑜醫師強調,異位性皮膚炎其實是一種會反覆發生的慢性疾病,病友可能終其一生都需要與其對抗。傳統治療待加強 病友夢想實踐受阻礙朱家瑜醫師提及,患者最在意的病症是「搔癢感」,因搔癢感大幅影響睡眠品質。然而,對於患者而言,傳統治療對於癢感改善仍有待加強。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有三部曲可參考,第一部以保濕劑、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為主;第二部可加上局部免疫抑制藥膏、紫外線照光療法、短暫口服類固醇;第三部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但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會全面壓制免疫系統,患者可能免疫力降低,若自行停藥也可能面臨更嚴重的發炎反應,患者易陷入惡化→用藥→停藥→再度惡化的惡性循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賴柏如醫師引用國外成人病友調查為例,超過7成病友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受到影響、7成表示運動或興趣受到限制、5成表示夢想實現受阻。此外,根據皮膚病學研究雜誌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焦慮及憂慮的機率是一般民眾的2倍以上。挑戰極限影片首映 盼各界重視患者需求為鼓勵病友恢復治療信心、呼籲大眾給予病患支持,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別推出《異外人生 異氣相挺–勇敢追夢我挺你》微電影。特邀胡先生分享他的「異」外人生,講述曾因為疾病影響工作、阻擾跑步的夢想,在積極治療後成功挑戰馬拉松的故事。兩位醫師亦同步呼籲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除了日常照護外,也可主動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透過積極治療,走出異膚人生。

排肝氣鬱結3步驟 擺脫憂鬱助好眠

排肝氣鬱結3步驟 擺脫憂鬱助好眠#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常因受挫情緒調節不當,導致精神相關疾病。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disability)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症。但是古今中外,都有許多的人罹患它,只是有時候因醫生的疏忽沒有診斷出來,有時是病人本身不肯承認罹患了這疾病。憂鬱症有那些症狀?憂鬱症之診斷,大致上是指大概有持續兩週的心情低落,又伴隨著以下的生理機能的障礙,才能做憂鬱症的診斷。1)情緒憂鬱:心情低落或煩躁、易怒、容易落淚。2)負面思考:感到無助、絕望、沒有價值、罪惡感,甚至有自殺的企圖或念頭。3)認知失常:反應遲鈍(或混亂)、無法專心、記憶差、工作能力減退。4)生活失序:疲倦、食慾不振(或過盛)、失眠(或嗜睡)、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其中睡眠障礙更容易導致症狀加重。針對憂鬱症 中西醫論調不同西醫看待憂鬱症主歸因於大腦神經傳導出現問題,而中醫看待憂鬱症則歸因於五臟中心、肝、脾三臟失衡而導致身心失調。中醫認為「肝」是影響憂鬱症最重要的臟腑。中、西醫對肝的解釋不同,西醫指的是實質臟器肝臟,而中醫除實質臟器外還包含其他相關組織及功能性象徵,例如肝主筋和爪,包含人體的韌帶、筋膜、指甲和神經系統;肝主「藏血」和「疏泄」,指的是肝能儲存血液及調節全身血量供應,能疏通人體的氣機血行以調節情志活動的功能。長期肝氣鬱結 易出現精神恍惚、淺眠多夢等症狀若長期受挫情緒抑鬱,導致肝疏泄不足,則會「肝氣鬱結」。肝氣鬱結會使人容易有負面情緒,並會有胸脅脹滿、胸悶喘不過氣、女性月經不調等症狀。若是肝氣鬱久而化火,擾亂心神,則會使人焦躁易怒,伴隨失眠、頭痛、眼睛酸澀等症狀。又久鬱轉虛,耗血傷營,導致心失所養,則更易出現情緒低落、精神恍惚、淺眠多夢等症狀。排憂解鬱三步驟第一步、陽光和飲食是重要關鍵大腦分泌足夠的血清素,可以幫助保持一整天好心情,而白天充分的日曬則是關鍵,而且,血清素到晚上會轉變成幫助入睡的褪黑激素,改善睡眠促進良性循環;另外,多食用含「色胺酸」的火雞胸肉、南瓜子、蛋、堅果類,有足量的色胺酸則可以產生足量的血清素來幫助抗失眠、抗憂鬱。第二步、勤運動:導引與按蹻導引是以骨骼肌的運動為主的主動運動,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須配合呼吸,與氣功關係密切;按蹻是需要借他人之力,使肌肉與關節發生運動的被動運動,即不是鍛鍊者自己運動,包括現代的推拿、按摩等,平時可藉由主動的導引與被動的按蹻使氣機舒暢、血行順暢來改善憂鬱及睡眠的症狀。第三步、練呼吸:調節自律神經藉由練習深沉緩慢的腹式呼吸,調整吸氣吐氣時間的比例-吐氣時間較吸氣時間長,藉由呼吸去反向調節自律神經,讓情緒、身體得以放鬆,以有效改善憂鬱及失眠的狀況。睡眠佳則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則睡眠佳,希望大家都注意陽光與飲食、勤運動、練呼吸來排憂解鬱睡好眠。

不只是憂鬱練習 找到你的核心情緒

不只是憂鬱練習 找到你的核心情緒#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頭到腳慢慢審視你的身體,以尋找任何情緒,無論這情緒有多麼細微或微妙。當你找到某種感覺時,問自己以下的每個問題,以找出最適合的核心情緒。務必要慢慢進行。一次檢查一種情緒。給自己充裕的時間(花三十秒鐘審視你的身體尋找每一種情緒,這將會感覺花很久時間)。回答下面的每個問題,並在你現在找到的每一種情緒旁邊打勾。只要接受你注意到的東西,並且抗拒評估「你是否應該有這種感覺」的誘惑:•我感到憤怒嗎?•我感到悲傷嗎?•我感到恐懼嗎?•我感到厭惡嗎?•我感到喜悅嗎?•我感到興奮嗎?•我感到性興奮嗎?選擇一個你正在經歷的核心情緒。盡量注意情緒本身就好;不要去思考情緒,只是感受它就好。停留三十秒,一邊深呼吸。當你和那種情緒一起停留更久,會發生什麼事?寫下你注意到的三件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你正在經歷的情緒完成下面的句子。不要去判斷或思考,當你的身體感覺到這種情緒時,只要讓它告訴你答案就好。我對____很生氣,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對____感到難過,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我害怕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我對____感到厭惡,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我對____感到高興,而且想要和___________________分享。我對____很興奮,而且想要和___________________分享。我對____產生性興奮,我的幻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摘自/不只是憂鬱/時報出版)

吃對好心情!10種放鬆快樂食物

吃對好心情!10種放鬆快樂食物#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推薦大家可以多多攝取的食物,讓我們的心情愉悅、情緒穩定。以下這十種食物都是在生活中垂手可得的,輕易就能安排在每天的飲食計畫中,吃對食物心情自然會變好。1)麥片/麥片是我們早餐的好朋友,既方便又營養。一般對麥片的印象就是當中的水溶性纖維可以降膽固醇,但是不知道麥片更含有很多幫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營養素。像所含的豐富維生素B6,能幫助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讓我們有鬥志的「去甲腎上腺素」,以及讓我們有戀愛感覺的「苯乙胺」等多種神經傳導物質。吃麥片實在好處多多,從早餐就來碗麥片,帶著一天的好情緒迎向挑戰。2)黃豆/黃豆實在是一種非常神奇的食物,它除了可以磨成豆漿、做成豆腐,我們更鼓勵大家多多利用它來入菜,如黃豆燉飯、黃豆蒸魚等。黃豆不但能提供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它豐富的卵磷脂更是腦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而且卵磷脂可以代謝成「乙醯膽鹼」,這是讓我們思考清晰、有衝勁的神經傳導物質。此外,黃豆更含的豐富色胺酸、維生素B6、菸鹼素,是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的絕佳食材。黃豆亦是含麩胺酸(Glutamine)數一數二的食物,可以在體內代謝成γ-氨基丁酸(GABA),幫助心情放鬆不焦躁。由此看來,黃豆能讓我們快樂、放鬆,有機會就多喝喝豆漿、吃吃豆腐,或以烘乾的黃豆當零食,都是不錯的選擇。3)鮪魚/鮪魚是人們常吃的魚類,鮪魚罐頭更是常見。它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富含深海魚油EPA及DHA,而DHA也是我們腦細胞膜合成不可缺少的原料。此外,鮪魚也含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所需的重要營養素,如色胺酸、維生素B6、菸鹼素等。常常聽說多吃鮪魚會讓腦袋瓜變聰明,其實還會讓情緒變好喔。4)小魚乾/小魚乾實在是一種便宜又營養的食物,拿來燉稀飯、熬湯、煮莧菜,甚至當零食都很好。小魚乾富含的鈣質,是神經系統運作或是神經傳導物質要釋放時不可缺乏的營養素。此外,它豐富的精胺酸、鎂、鈣,都有助於一氧化氮的合成,可以幫助學習力及記憶力。此外,小魚乾含有非常豐富的苯丙胺酸,是合成多巴胺的重要原料,多巴胺可以讓人產生戀愛的感覺。雖然我不認為吃小魚乾時會有戀愛的感覺,但是裡面的確富含許多營養素能放鬆心情。5)菠菜/根據研究發現,如果體內的葉酸不足會有憂鬱的現象,其實這和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不足有關,因為上述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對情緒都有正向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要多吃一些葉酸充足的食物。蔬菜中的菠菜是葉酸含量數一、數二的。菠菜內的高草酸含量會抑制鐵的吸收,所以並不是補鐵最好的蔬菜,但卻是補充葉酸的好蔬菜。想讓情緒變好,正向思考,不要忘記在飲食中常吃菠菜。6)芭樂/維生素C是身體合成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可缺乏的營養素。多巴胺讓我們有自信、快樂的感覺;去甲腎上腺素能產生向上的動力。此外,維生素C可以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下降,過多的皮質醇會讓人莫名焦慮,同時本身也是腦細胞殺手,所以多補充維生素C真的對情緒有正向的幫助。芭樂算是本土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最豐富的水果,也是肚子餓或嘴饞時最佳零食。多吃芭樂不但能有好皮膚,也會有好心情、好氣色。7)黑芝麻/我常推薦素食者喝豆漿時可以加上黑芝麻,主要原因是豆漿的鈣實在遠不如牛奶,加上黑芝麻就可以把鈣質補起來。三分之二湯匙的黑芝麻與半杯牛奶(約一百毫升)所含的鈣質量是一樣的,而鈣質是放鬆心情不可缺少的營養素。黑芝麻也富含很多合成去甲腎上腺素的營養素,如苯丙胺酸、葉酸、菸鹼素、銅等,讓我們有衝勁、神清氣爽。所以無論是當零食、加入飲料、或是入菜都很好,不但能提味,也補充了讓我們情緒正面的好食物。8)葵瓜子/葵瓜子是所有堅果中維生素E含最高的。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可以保護腦細胞。此外,葵瓜子也含豐富的鎂,能夠幫助代謝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讓我們比較不焦慮。葵瓜子也含豐富合成快樂賀爾蒙血清素的營養素,如色胺酸、維生B6、菸鹼素等。在早餐麥片或午晚餐的沙拉裡撒上一些葵瓜子,就像在飲食中撒入快樂的種子。9)小麥胚芽/小麥胚芽算是比較不普遍的食物,不過現在有機食品店也很容易買得到。小麥胚芽的維生素E含量也頗高,這種油溶性抗氧化劑對保護腦部的細胞膜很有幫助。小麥胚芽所含的營養素,能幫助色胺酸、褪黑激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合成。胚芽是種子未發芽時,營養集中的精華所在,是讓一顆小小種子能「突破困境」長成樹苗的能量泉源,因此多吃一些小麥胚芽,能讓我們的生命充滿能量。10)低脂奶/研究顯示,體內鈣質濃度較低的人比較容易緊張、焦慮、暴躁,因此補充鈣質不是只是為了預防骨質酥鬆,也為了能有好的情緒。最新的飲食指南建議每日可以喝兩杯低脂奶,除非有宗教因素、體質過敏或是環保方面的考量,喝低脂奶來補充鈣質是一個有效率的方法。現代人攝取油脂的機會太多,不需要喝全脂奶。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可以考慮喝優酪乳或是吃起司。(本文摘自/吃對了,才有好情緒/臉譜出版)

兩性價值不協調 情侶憂鬱、鬧分手

兩性價值不協調 情侶憂鬱、鬧分手#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2歲的林先生個性溫和,遇到挫折容易緊張焦慮。已與女友交往3年多,平時相處融洽,但困擾於性生活不協調,無法滿足女友,爭執到瀕臨分手,有憂鬱傾向而就醫。詳細問診了解狀況後,建議下次與女友一同就診。26歲的女友主訴性行為無法滿足,感覺不能成家生子,認為不如分手。經數次門診了解兩人個性、調整習慣,雙方和好並願意繼續走下去。性行為疾病障礙發生常有7原因精神科醫師陳家駒表示,性行為成功與否,涉及各種人地時事物、教育背景、經驗,及當下兩性互動關係的發展是否和諧契合,和身心靈是否適切健康,是生命、生活、生存狀態功能完整的總體表現。何謂性行為疾病障礙?包括性(反應)行為障礙、性認同障礙、性偏好障礙、兩性關係適應障礙,性扭曲偏差異常傾向行為。發生原因有下列常見7點因素:1) 性教育不足、缺乏或錯誤訊息觀念及生活經歷。2) 兩性/人際關係互動關係困難/兩性溝通協調能力不足,關係發展及互動困難。3) 個性偏差,自我偏執、性觀念及性禁忌扭曲。4) 家庭環境負面性壓抑,扭曲互動及教育偏差。5) 潛意識不正常性扭曲幻想經驗、記憶等潛在影響。6) 為人處事修養缺乏不足,與他人協調平衡經驗能力不足,情緒化反應。7) 其它因素/他人干涉、干擾,界入,生活品質條件不良,長期內心不滿積怨壓抑等。治療協調需雙方共同努力 性教育很重要治療方面,包括透過長期不斷生活性教育,及臨床門診治療,其中有個人身心功能矯治、溝通互動技能學習、危機處理方式,藥物治療,生理性行為反映治療,改善伴侶間生活關係,促進性行為觀念和諧。最後陳家駒醫師表示,兩性協調是要靠雙方共同努力,華人傳統上對性教育經常含糊帶過,宜適度公開、多元化落實於日常生活基本教育實踐中,才能對兩性相處有正確的認知。當發現相處有困難或是性生活不協調時,可適時尋求治療,使生理及心理達到平衡,提升個人生活品質,人際關係和諧美滿。

異膚搔癢反覆發作 重度患者恐陷憂鬱

異膚搔癢反覆發作 重度患者恐陷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呂先生已和異位性皮膚炎共處超過40年,每天24小時都受到異位性皮膚炎干擾,強烈搔癢造成幾乎沒睡飽。且因為外顯的脫屑紅腫症狀,有時連跟客戶握手都不好意思。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免疫功能失調的慢性疾病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臨床治療挑戰大、8成患者滿意度差,許多患者會因此灰心而放棄治療。「皮膚劇癢、慢性反覆發作、典型的紅疹分布、個人與家族有過敏體質」,符合前述4項條件中3項,臨床上就可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單純的皮膚病,而是皮膚免疫功能失調的慢性疾病,因為絲聚蛋白突變,導致患者皮膚角質層功能缺損、保護力下降,皮膚容易喪失水份、變得乾燥脆弱,導致過敏物質可輕易進入人體,引發一連串過度發炎反應。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特徵就是癢,一旦皮膚因反覆抓癢而受傷,細菌或其他感染物就會趁虛而入。為了要對抗入侵物,免疫系統會傳送更多的發炎訊號到皮膚表面,造成皮膚更加泛紅與發癢,形成「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典型惡性循環。據統計,約3位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就有1位是中重度患者,發癢、發紅、脫屑、紅疹或是流組織液等病灶超過全身皮膚面積30%以上,嚴重者甚至全身超過一半的皮膚都有病灶。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環境因素,如洗髮精等日常清潔用品、塵蟎、寵物毛髮,還有天氣冷熱或壓力等,都可能會加重症狀。反覆發作 造成5大症狀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會嚴重影響各生活面向,症狀越嚴重生活品質越低落,造成失業或導致憂鬱。反覆發作的5大症狀,讓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被迫成為「抓狂異族」:1) 癢/6成以上中重度患者皮膚在一天中發癢超過12小時,持續發癢讓57%患者感到抓狂。2) 痛/超過75%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感到中度至嚴重的疼痛與不適。3) 流血/約4成患者過去1週至少有1天皮膚流組織液或流血。4) 失眠/半數患者在過去1週至少有1天睡眠受到影響。5) 失控/2名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就有1名,每天反覆受到疾病症狀所苦,25%患者覺得疾病失控,甚至3成患者因為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陷入憂鬱。朱家瑜醫師分享,調查分析150位成人患者的訪問後,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影響各生活面向,如日常活動、工作學習、人際關係等,病況越嚴重、生活品質越差。所有患者睡眠品質都不好,用藥幫助入睡的比例是國人的1.5倍,且工作生產力也受影響,4名患者就有1名沒工作,失業率為全國平均的7倍。不但沒收入,75%患者還會接受傳統療法、健康食品等其他方法,更是加重患者負擔。生物製劑治療 提供中重度患者新選擇黃毓惠醫師分享,目前針對異位性皮膚炎有三線治療,但研究指出,超過半數的中重度患者就算接受治療,其醫師仍認為疾病控制效果差強人意。據統計,有8成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治療不滿意。傳統使用的外用類固醇藥膏長期使用可能會有皮膚變薄的副作用,而口服系統性免疫調節藥物可能會導致肝、腎異常等副作用,需要定期抽血監測。現在有可以針對異常且過度發炎的重要因子進行阻斷的生物製劑,可從根源精準改善症狀,提供中重度與透過傳統治療反應不好的患者,另一個有效且安全的治療選擇。朱家瑜醫師表示,研究顯示近半數中重度患者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紅腫面積跟嚴重程度可以改善75%以上;合併生物製劑與類固醇藥膏治療後,半數患者的搔癢問題能獲得明顯改善,8成患者生活品質也有顯著提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