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新聞

我的大腿拉傷了嗎?復健醫師教你「1分鐘」快速判斷法

我的大腿拉傷了嗎?復健醫師教你「1分鐘」快速判斷法#圖輯新聞

文/陳渝仁 為了突破個人的馬拉松最佳成績,阿俊近期的週跑量從50公里進展到100公里,儘管疲勞似乎逐漸累積起來,阿俊不以為意繼續跑著。然後一次衝刺訓練中,阿俊聽到大腿後側啪的一聲,然後就連走路都感覺疼痛。阿俊想起一位跑友也是這樣,醫師說是大腿後肌拉傷而且有輕微撕裂,阿俊擔心自己的跑步生涯會不會提前結束⋯⋯ 延伸閱讀: 大腿拉傷怎麼辦?醫師親授「4招」在家也能做的復健法 「大腿後肌」是什麼? 大腿後肌 (hamstring muscle),又名膕旁肌。顧名思義,是位於大腿後側的肌肉群,由三條肌肉組成: 股二頭肌 (biceps femoris):名為「二頭」,是因為有長頭跟短頭;長頭起源於坐骨,短頭起源於股骨,兩者合併後接在腓骨。 半腱肌 (semitendinosus):起源於坐骨,末端在脛骨。 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起源於坐骨,末端在脛骨。 大腿後肌主要的功能是伸展髖關節(大腿向後伸展、足球踢球前起腳的姿勢)以及彎曲膝蓋。此外,大腿後肌也負責髖關節的內轉(半腱肌及半膜肌)以及外轉(股二頭肌)功能。因此,大腿後肌跟髖關節及膝關節的穩定度有關。 以功能來說,大腿後肌最常出力的動作是走路及跑步時的減速,以及快速跑動時的變換方向。 看文字敘述比較困難,我們想像一下跑步時,前腳的髖關節彎曲向肚子的方向、下肢向前,但是下肢不可能無止盡的向前,這時大腿後肌就要負責減速,將髖關節拉往背部的方向,並且將膝蓋彎曲。而足球踢球也是,全力將球踢出之後,大腿後肌要負責煞車將下肢拉回來。 然而,大腿後肌在拉長狀態下的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可能因過度拉長肌纖維而造成傷害,其中股二頭肌是最常受傷的肌肉。 大腿後肌受傷通常是在運動快速跑動或突然轉換方向時發生,可能會聽到「啪」一聲或是大腿後側紅腫熱痛,若是肌肉撕裂從斷端回彈,則可能會有局部凹陷。值得注意的是,坐骨神經緊鄰大腿後肌,因此若大腿後肌拉傷腫脹,有可能壓迫坐骨神經,造成下肢麻痛。 (資料來源:復健科醫師陳渝仁。製圖: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骨折小心後遺症 術後復健先冷敷 為什麼會有大腿後肌拉傷? 肌肉拉傷佔運動傷害的30%,而運動傷害造成的肌肉拉傷中最常見的就是大腿後肌,據統計,大腿後肌受傷佔急性運動傷害的8~25%。 大腿後肌受傷的危險因子分為無法改變及可以改變因素兩類。 【無法改變因素】 曾經大腿後肌拉傷過 腳踝扭傷過 年紀過大,澳洲在美式足球員的研究發現,超過23歲的運動員大腿後肌受傷的機會比較年輕的球員多出1.3~3.9倍。聽起來很殘酷,但年紀上升,肌肉纖維確實會退化 【可以改變因素】 大腿後肌肌力不足 (相對於對側大腿後肌或同側股四頭肌) 暖身不足 訓練量過大 腳踝不穩定 特定運動:跑步、羽球、足球、籃球、美式足球 如何判斷是不是大腿後肌拉傷? 直接按壓法:按壓大腿後肌群的三條肌肉,特別是坐骨及膝蓋後側,如果有痛的話,可能是大腿後肌受傷。 (資料來源:復健科醫師陳渝仁。製圖:優活健康網。) 髖膝牽拉測試法:躺著,將髖關節及膝關節彎曲到極限,再由施測者快速將髖關節及膝關節伸直,若過程中在坐骨感覺疼痛,就可能是大腿後肌的近端受傷。 (資料來源:復健科醫師陳渝仁。製圖:優活健康網。) 參考資料 Seow, D., Shimozono, Y., Tengku Yusof, T. N. B., Yasui, Y., Massey, A., & Kennedy, J. G. (2020).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amstring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Best-Worst Case 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9(2), 529–537. Sheth, U., Dwyer, T., Smith, I., Wasserstein, D., Theodoropoulos, J., Takhar, S., & Chahal, J. (2018). Does Platelet-Rich Plasma Lead to Earlier Return to Sport When Compar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Acute Muscle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 Related Surgery, 34(1), 281–288 Vermeulen, R., Whiteley, R., Van der Made, A. D., Van Dyk, N., Almusa, E., Geertsema, C., Targett, S., Farooq, A., Bahr, R., Tol, J. L., & Wangensteen, A. (2022). Early versus delayed lengthening exercises for acute hamstring injury in male athlet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作者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長)

插尿管扯到該怎麼辦?台大醫教你「做對3件事」避血尿

插尿管扯到該怎麼辦?台大醫教你「做對3件事」避血尿#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80多歲老先生日前因急性尿滯留急診就醫,醫師協助放置導尿管排尿,並返家照護,預計1個星期後到泌尿科門診就診追蹤。但這幾天老先生覺得下腹部開始有脹痛感,會陰部也覺得疼痛,且發現都沒有什麼尿液流進去尿袋裡,因而再度就醫。   新竹台大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陳冠賓表示,看診時讓老先生躺到床上檢查,脫下褲子跟內褲後,發現尿道口有一些血在尿管上,露在外面的尿管長度比正常情況長,使用超音波檢查膀胱,發現膀胱脹滿尿液,膀胱裡面沒有看到尿管末端打起來的水球,推測應該是尿管有被拉扯到因此外滑,導致尿管的水球卡在尿道裡,除了失去排尿功能也造成尿道損傷疼痛和出血。 長輩有尿袋起身走動要小心 經過老先生回想表示,應是午覺起來時,起身得太匆忙,沒有先拿起尿袋就直接下床走動而拉扯到尿管,當下只覺得會陰部痛一下,但是沒有特別注意,後來就越來越不舒服。 陳冠賓說明,處置方式為協助老先生先將尿管水球裡的水抽出來,把原本的尿管移除,再嘗試將新的尿管沿著尿道放置進去,所幸新的尿管還是可以順利進入並放置於膀胱,如果無法放進去,就有可能需要做經下腹穿刺的膀胱造廔管手術。 新的尿管置入後,把尿液引流出來,老先生的下腹脹痛感就獲得改善,但是引流到最後的尿液則因為尿道損傷的關係,呈現出血尿的情形,而血尿的情況通常還會維持數日後,才會逐漸改善。 最好多喝水,避免導尿管因沉澱物或血塊阻塞 陳冠賓提醒,日常使用尿管要注意: 1. 尿管避免拉扯,在要改變姿勢或活動時,都要先注意到尿管尿袋的位置後,再開始動作。 2. 若是連續3、4個小時,尿袋裡面的尿液量都沒有明顯增加,就要注意下腹是否有脹痛感或是尿道口是否有漏尿,因可能有尿管阻塞情形。 3. 在有放置尿管時,除了因心臟或腎臟功能異常者不適合攝取較多水分,一般都會建議患者需比平常多喝一些水分,來增加每天的尿液量,可幫助避免尿管被沉澱物或血塊阻塞。 陳冠賓呼籲,尿管是目前醫療上很常使用的管路,也常見於家中或長照機構內持續使用,但是在照護上仍需要小心,以避免相關併發症產生。

2022清明連假》最新優惠整理:交通「這樣搭」半價

2022清明連假》最新優惠整理:交通「這樣搭」半價#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迎接周末4天兒童節暨清明連假,因應假期出遊人潮,交通部公路總局日前公布國內旅遊多項公共運輸優惠,只要使用指定付款方式還能享半價優惠;《優活健康網》更幫民眾整理好全台遊樂園優惠,不僅兒童免費,成人門票最高更省400元,就是要讓全家大小一起開心出遊!   清明連假搭公共運輸享通行優惠 全線國道優惠(4月1日0時~4月5日24時): 1. 全台共84條中、長途國道客運票價,享平日優惠或85折優惠 2. 搭乘高鐵、臺鐵及國道客運,且於10小時內轉乘在地客運,享基本里程或1段票優惠 3. 全台46條台灣好行路線,使用電子票證享半價優惠 東部旅遊客運優惠 持有東部合法旅宿住宿憑證或台灣好行套票,來回搭乘指定東部國道客運路線享「4人同行1人免費」,回程再享總票價折抵200元優惠,以上優惠須擇一使用。 連假期間遊樂園兒童、成人票價皆享優惠 今年清明節有4月1日~4月5日共4天連假,民眾除了返鄉掃墓也會規劃出遊行程,各大樂園更接連推出票價優惠活動,就是為了要吸引全家大小一起出遊玩得開心。 六福村 4月1日~4月5日期間,六福村招待12歲以下兒童免費入園,需出示本人身分證、健保卡或戶口名簿,只要是2010年4月3日以後出生者即符合免費資格,且不得與其他優惠方案合併使用;大人現場購票可享全民學童價699元,相當於原價999元打7折。 麗寶樂園 4月1日~4月5日期間,民眾於麗寶樂園現場購票入園,一律享「全民童樂價」599元,並加贈100元餐商抵用券(限當天使用);憑探索世界出園手章或麗寶OUTLET MALL消費累計滿千發票,購買摩天輪搭乘券享優惠價250元(原價350元)。 義大世界 4月1日~4月5日期間,12歲以下兒童入園只要1元,需搭配1名大人購買580元門票;13歲以上每人更只要580元。優惠方案需於現場票亭購票,最後售票時間至15:30止,且優惠不得合併使用。 遠雄海洋公園 4月1日~4月5日期間,優待3~6歲兒童(2015年1月1日~2019年4月5日出生)現場購票享100元,並加碼再贈隔日免費入園,現場需出示相關證件,此活動團體不適用。

暈針怎麼辦?專家教「做這表情」有效預防暈針又減痛

暈針怎麼辦?專家教「做這表情」有效預防暈針又減痛#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打針會暈針嗎?你知道暈針是什麼嗎?近期逢校園大規模開打流感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之際,以及先前的Covid-19新冠疫苗,在打完疫苗都會被醫護人員要求需坐下15分鐘,確認沒有問題後才能離開,這樣的做法除了預防急性藥物過敏之外,還因考量有些人會出現暈針現象。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其實暈針就是身體怕打針的生理反應,也叫做「針頭恐懼症」(needle phobia)。有人光看見針頭就暈,就算連針打在別人身上也暈,在抽血檢驗或是中醫針灸也時有所聞。根據美國研究統計,約有1成的人不願意接種Covid-19疫苗的原因,就是因為討厭針頭、懼怕打針。 延伸閱讀: 接種後胸悶、心悸久未好轉?醫教3招解「疫苗焦慮症」 什麼是暈針?有哪些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暈針被歸類為與壓力有關的反應,屬於疫苗不良事件的一種。壓力會引起複雜的身心症狀,當身體把打針視為一個壓力事件,心理有所緊張不安,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戰」或「逃」反應,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甚至出現過度換氣、呼吸困難或抽筋等情形。 但在某些人身上,反而誘發副交感神經反應,嚴重程度者出現迷走神經昏厥,導致出現暈針情形,常見誘發原因如下: 心跳變慢 血壓急速下降 連帶大腦血流量不足 失去意識 有的暈針還伴隨發生前驅症狀,例如噁心、冒汗或臉色蒼白。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出現疑似暈針情形,應盡可能避免倒下時造成外傷,可嘗試坐下或平躺休息,設法緩解緊張,若症狀持續,應儘快送醫。 是暈針還是過敏性休克? 打針後瞬間失去意識,也可能是致命的過敏性休克發作。過敏性休克多半是藥物或食物引起,多半在給藥或進食後數分鐘至半小時發作,而暈針通常是打針完5分鐘內發作。此外,9成過敏性休克會伴隨皮膚癢疹、面部水腫或是舌頭、咽喉腫脹等,症狀還包括心跳加速、血壓急遽下降。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需要立即送醫,否則會危及生命。 因此,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疫苗接種後,應在觀察區休息至少15分鐘,離開後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如果曾經發生疫苗過敏的人,由於發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性較大,則建議至少觀察30分鐘再離開。 暈針如何預防? 想要預防暈針,可於接種前避免空腹及脫水、接種時採坐姿,或是等待時聊天聽音樂或看影片,都有助放鬆心情。然而,對於接種有負面經驗,曾經發生過昏厥、害怕打針以及有焦慮疾患病史者,均屬於接種後壓力相關反應的高風險族群。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以下方法,有助減低施打疫苗的疼痛與恐懼: 1. 接種前,告知醫療人員:若是高風險族群接種,建議有親友陪同前往,事先告知接種站或醫療機構自身狀況,協助安排合宜的場地,可以有獨立隱密空間,避免等待時間過久,或直接目睹其他人接種。 2. 等待時,不要緊盯著施打者的一舉一動:找人聊其他話題,找點事做,分散注意力。 3. 接種時,做鬼臉或微笑:有研究發現,和面無表情相比,微笑和做鬼臉可以減少40%的疼痛感覺。透過牽動臉部肌肉,改善受試者對打針的體驗,減輕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4. 周遭的人別說「打針不會痛」:聽到針頭、疼痛等字眼,非但不會和緩焦慮,反而使接種者更緊張,導致肌肉緊繃,注射時反而會更痛;也不要說「這沒什麼好怕」,企圖淡化、否定他的感覺。可以這麼說:「有人感覺像被戳到,有人覺得像被掐住,每個人感受不同,但通常很快就過去了。」允許他有自己的感覺,營造支持的氛圍,接納尊重他的恐懼。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暈針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也不會造成後遺症,只有對疫苗施打相關事項有正確的了解與認識,才能降低對於接種的恐懼。

吃口香糖降低蛀牙發生率?牙醫教「4招」預防口腔問題

吃口香糖降低蛀牙發生率?牙醫教「4招」預防口腔問題#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口罩戴太久,懶得刷牙嗎?近期因各國封城與戴口罩令,導致民眾對口腔衛生的重視程度下降許多。醫師提醒,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尤其是牙周疾病與糖尿病、心肌梗塞、口腔癌、大腸直腸癌、新冠肺炎重症和死亡率存在著雙向關係,建議民眾3至6個月應定期檢查,只要早期發現,及早改變保健習慣,許多口腔問題是可以恢復到健康狀態的。 3成年輕人無定期檢查口腔,6成5有牙痛 根據《台灣青年世代口腔健康問卷調查》顯示,台灣18至30歲年輕族群中,有6成5過去2年內曾發生牙齒疼痛、牙齦發炎出血或牙齒敏感等症狀;其中有3成的人沒有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出現病症卻仍置之不理,導致得花費更多金錢與時間就醫治療。 調查也發現,幾乎每2位就有1位正飽受口腔異味的困擾,超過半數民眾認為這個難以啟「口」的社交問題影響其自信心,也影響職場的人際互動。但多數民眾都是尋求增加刷牙次數(56.2%)、使用含氟漱口水(49%)以及嚼無糖口香糖(44%)等方式改善。 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副理事長黃耀慧提醒,口腔異味的成因複雜,可先尋求牙科醫師專業診斷是否為口腔疾病造成,後續才以刷牙、使用含氟漱口水或嚼無糖口香糖持續改善口氣問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發表的實證醫學文獻證實,嚼食無糖口香糖可有效控制口腔致齲菌數量,作為口腔預防性照護的輔助措施,但最主要的還是要清潔。」 黃耀慧解釋,飯後一段時間內,口腔中的細菌會持續將「可發酵性碳水化合物」轉化成有機酸,當酸的強度到達可溶解牙齒結構時,就會形成蛀牙;而嚼食口香糖能刺激唾液分泌,將細菌稀釋,增加對酸中和效果,降低蛀牙風險。 口腔異樣可能增加心肌梗塞、罹癌風險 「事實上,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千萬不要忽略,口腔異樣有可能會是疾病徵兆。」黃耀慧說明,口腔裡充滿細菌,若置之不理等同在嘴中埋「未爆彈」。當嚴重蛀牙引致牙齦組織發炎,細菌有可能隨血管到人體各部位,累積久了造成沾黏,可能形成血管粥狀硬化斑塊,恐提升罹患心肌梗塞風險;嚴重牙周病患者也是,意味身體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況,恐大幅增加罹癌風險。 黃耀慧指出,多份國外醫學研究報告顯示:牙周病與糖尿病具有雙向關係,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比率為一般人的3被,且心腎死亡的風險同樣比無嚴重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高出3倍;而牙周病患者罹患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更高出2成,例如口腔癌、胰臟癌和大腸直腸癌等;重度齲齒患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也較普通人高出1.13倍。 同時,牙周病也與失智症呈現雙向相關,有牙周疾病者罹患失智症較普通人高出1.17倍、有失智症者罹患牙周疾病則是1.69倍。甚至,今年2月份出刊的《臨床牙周病學期刊》一篇研究也發現,有牙周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演變成重症、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機率,高出一般人3至5倍,死亡率更高達8.81倍。 黃耀慧建議民眾,可採取「檢、刷、線、嚼」4字訣: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每天使用牙「線」 (棒) 飯後「嚼」無糖口香糖20分鐘或使用含氟漱口水 他提醒,只要利用正確方法清潔維護口腔,長期為之就能好好享受有品質的健康生活,只要早期發現、及早改變保健習慣,許多口腔問題是可以恢復到健康狀態的。

我的小孩有弱視嗎?歪頭、瞇瞇眼⋯醫揭「評估3關鍵」

我的小孩有弱視嗎?歪頭、瞇瞇眼⋯醫揭「評估3關鍵」#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歲彤彤有著一雙明亮大眼,但看電視時總是頭歪一邊,閱讀繪本也常瞇著眼,加上最近走路摔得到處瘀青,媽媽原以為是平衡感不好、運動神經差,直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弱視,需進行矯正治療。   弱視常見症狀及評估方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醫師李昇達說明,弱視發生的原因,是病患在視覺發育期內,由於異常的視覺經驗,引起單眼或雙眼矯正視力下降,而又無器質性病變的一種眼科疾病。 李昇達舉例,若發現家中小朋友看東西必須湊很近,或者拿取物品時抓不準距離、下樓時常跌倒,甚至喜歡歪頭、瞇著眼看電視及閱讀書本等,一旦又出現異常的頭位看東西,此時就得警覺不僅僅是視力出現問題,甚至已經對身體其他部位的發育造成影響,像是肢體活動不協調,左右不分等。 此外,由於患有弱視時,雙眼的屈光度會出現差異,若出現以下症狀就需警惕: 1. 在陽光下弱視的那隻眼睛,容易會瞇成一條線,越來越怕光 2. 視力隨之下降,並出現眼神飄移渙散、無法注視物體 3. 眼球沒有規律地來回轉動、顫動 不少家長不易察覺幼童弱視症狀,一般而言,6歲以上兒童可利用以下方法,評估是否有弱視問題: 視力是否無法達到0.8以上 兩眼最佳矯正視力,相差視力表有2行以上 弱視主要治療方法,把握12歲前效果最佳 不少家長擔心弱視問題會影響孩子一生,李昇達提醒,0~3歲是兒童弱視治療的關鍵期,3~8歲是治療的敏感期,若超過12歲以後再治療弱視,視力恢復的機會就越來越小,因此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家長務必要把握治療年齡黃金期。治療弱視的主要方法如下: 1. 消除弱視危險因素 例如:配戴眼鏡以矯正屈光不正、手術治療(適合白內障、玻璃體或角膜混濁、上眼瞼下垂)。 2. 藥物性或光學性壓抑療法 例如:遮蓋和壓抑優勢眼,以促使弱視眼積極反應,提高較差眼睛的視力,有助於改善斜視的狀況。如果非弱視眼是屬於遠視眼,也可以透過藥物性壓抑療法治療。 李昇達再次強調,0~6歲是孩子眼睛發育的重要時期,一旦錯過了發育治療的關鍵時期,導致日後出現斜視或視差,將會影響到雙眼立體感發育,不僅一輩子視力會有所影響,日常生活也會深受其擾,影響開車、繪畫或測量等工作,因此當發現孩童出現弱視相關症狀時,一定要盡早就醫檢查,才能及時治療。

眼壓正常就沒事?醫警告:亞洲人多屬正常眼壓青光眼

眼壓正常就沒事?醫警告:亞洲人多屬正常眼壓青光眼#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只要眼壓正常,即使高度近視就不需擔心青光眼嗎?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亞洲人約有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醫師提醒,若誤信眼壓正常就沒事,很可能因此錯過阻止惡化的關鍵時期。   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察覺時視力已受損 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是一種進行性不可逆疾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病人常沒有病識感,可說是「慈悲又可怕」的疾病,因為初期感受不到變化,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但一察覺到往往已經非常嚴重了。 青光眼成因是因眼內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房水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或因其他因素導致視神經血液或氧氣供應不足,導致視神經不可逆損害。多數病患初期無症狀,當視力受損嚴重會導致周邊視野缺損,導致景象模糊或看不到,夜間視力變差、頭痛、噁心等,嚴重甚至失明。 「而亞洲最盛行的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卻會直接影響到視神經與視野感受,但在眼壓看不出任何異常。」呂大文解釋,眼壓測量時會受多重因素影響,例如夜晚量測比白天高、躺著量測比坐著高,甚至角膜厚度也會影響,「尤其是高度近視者做完近視雷射後,角膜變薄,眼壓較低,眼壓測量絕對不正確。」 40歲以上就應主動檢查眼壓、視野與視神經 眼壓是青光眼的變動因子,凡具有青光眼家族病史或高度近視者,都是青光眼的高危險群,應養成眼科健檢追蹤習慣,一般民眾40歲以上也應主動篩檢,透過眼壓檢查、視神經檢查、視野檢查,完整篩檢確認有無診青光眼,日常作息更應避免眼壓突然升高行為。 避免眼壓飆高5件事: 不牛飲,飲用每次不超過150毫升 避免高空彈跳、雲霄飛車、跳水、潛水 避免趴睡、搬重物、過緊的塑身衣或領帶 避免長時間滑手機或暗處滑手機、看電影,用眼30分鐘或休息10分鐘 避免醃漬與過鹹食物 呂大文解釋,視神經連接眼睛與大腦,當眼內的壓力超過視神經可承受極限,或是供應視神經養份的血液循環不良,將導致視神經受損而產生視野喪失。患者的視線範圍會因此受侷限,像是戴著塗抹了糨糊的眼鏡,視力模糊,眼前景物霧濛濛,臨床上也有不少病患以為近視度數加深,錯失檢查與治療先機。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提醒,任何會增加腹腔壓力的運動,像是高空彈跳、趴臥,或是食用醃漬過鹹食品、在暗處滑手機等行為,都應該盡量避免,「青光眼無法治癒也無法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只要不介入就會持續惡化,務必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