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腦中風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腦中風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腦中風

消防局救護車送來急需就醫的病人,救護人員很專業的依慣例和急診室的護理人員交班:79歲的老先生、疑似中風、單側肢體無力、無法言語、嘴巴歪斜,到場時血壓…。家屬在旁很焦急的說:「本來早上還好好的!怎麼睡個午覺而已,叫都叫不醒,也不會講話了…嚇死我了。」經過檢查,老先生確實為梗塞型的腦中風。正值壯年的媽媽,平常舊有高血壓病史,但未能規則服藥控制。某天,晚餐後突然劇烈頭痛,意識改變…送醫診斷為出血性的中風。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急診室 楊錦桂護理長表示,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名。大多數的人認為腦中風較常發生在老人身上,其實不盡然。近年來,隨著國人的飲食習慣改變,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生活步調緊張、壓力升高,因而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年齡層已逐漸下降。楊錦桂護理長說明,一般而言,腦中風是指腦部的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所致。依其發生類型不同分為:因腦部的血管受到血液內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沖落形成栓子,導致腦組織壞死稱為腦梗塞。或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壓迫腦組織,稱之為腦出血。常見腦中風的症狀有: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步態不穩、運動失調,甚至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不清或抽搐等。楊錦桂護理長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把握腦中風的黃金時間,通知119送往醫院,以便能即時給予血栓溶解劑或外科治療。未送前需保持鎮定,將麻痺的那一側朝上側躺,以免嘔吐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且避免餵食任何食物。預防勝於治療,有些治病的危險因子是可以藉由生活型態改變而控制的:如:減少肥胖、抽煙、喝酒的情況,適當的運動等「保養身體」。另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病史的病人應有良好的控制,以減少血管病變的機率,降低腦中風的風險。

8成男人 雄風有危機

8成男人 雄風有危機#腦中風

許多男性礙於面子不願喊疼,生病也不看醫生。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醒,男人有許多健康問題,千萬不要因為硬ㄍㄧㄥ而因小失大,如發現有工作壓力大、四肢關節無力、睡眠品質不佳、容易疲倦等問題,建議及早檢查、及早治療。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男人自古被教導要當強者,遇到健康問題卻多選擇逃避。從長年問診經驗發現,許多男性的健康檢查,都是太太代約;男人看診時往往跟醫師的互動少,或著礙於面子問題而不好意思跟醫師互動。八成男性荷爾蒙異常 性趣缺缺但是聯安從最近幾年的檢測中發現,高達8成男性有荷爾蒙異常狀況,鄭乃源表示男性荷爾蒙主導男性雄風,如果長期失調,不但會讓記憶力變差,容易生氣,還會性趣缺缺,甚至提前老化;嚴重時會擾亂身體血糖的新陳代謝,造成肥胖與糖尿病、骨質疏鬆與心臟疾病等。他指出,由於男性荷爾蒙的減少與男性老化相關,因此身為男性要特別掌握體內男性荷爾蒙的變化,以監測自己的老化狀況。四成男性有泌尿及心血管的問題此外,男性也面臨泌尿系統及心血管的疾病威脅:聯安統計,已有超過4成男性受檢者,因攝護腺肥大而有滴滴答答頻尿困擾造成生活不便,嚴重影響睡眠品質。且四成男性的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足足超過實際年齡24歲之多,顯示男性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鄭乃源提醒,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留意腸胃道疾病正處於事業衝刺階段的男人,應注意疾病年輕化、以及衝刺事業時容易健康耗損過大的狀況。鄭乃源提醒除了以上問題外,也要注意其他男性常見的健康異常,包括脂肪肝、胃發炎、胃及12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血脂異常等。加上男性抽菸者多、外食、應酬比例高、所以肺部及腸胃健康,也是男人要格外注意的。鄭乃源建議男人應提早養成定期審視健康的好習慣;身為男人的另一半,則要比男人多費點心,時常留心愛ㄍㄧㄥ的他是不是出現體力衰退、情緒不穩、行房頻率明顯減少的現象,別讓愛面子的他健康亮紅燈。不同年齡適合不同階段的健檢他建議想常保年輕的男性,不同階段的健診、營養補給和運動等生活保健,是永保健康的良方。30歲以下的年輕男人,可以先為自己安排一次基礎的健康檢查,提早了解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30-40歲男人,在做健檢時,則要多加考量肝腎、腸胃及基礎心血管等方面的篩檢;40歲以上的男人,則需加強心血管、肺部健康、泌尿系統方面的篩檢,可進一步安排心臟電腦斷層、腦血管磁振造影、肺部電腦斷層及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延伸閱讀:預防醫學院

適量攝取深海魚 有效延緩失智症

適量攝取深海魚 有效延緩失智症#腦中風

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記憶力及判斷能力降低,容易影響其飲食情形,不是營養過剩,就是營養不良,因此,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營養照護就顯得格外重要。失智症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為阿茲海默氏症,屬退化性腦部疾病;另一為血管型失智症,大多因腦中風所造成的失智引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 李佩霓營養師就大眾熟知的阿茲海默氏症,提供以下飲食照護原則:首先,為延緩患者的腦部退化,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避免營養不良;同時,攝取含有抗氧化物質的食物,避免過多熱量及油脂食物,以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抗氧化物質多半存在在天然的蔬果當中,因此,每天應攝取足量的蔬菜與水果(三蔬二果)。研究也指出,缺乏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罹患退化性失智症有關,故每週應適量攝取2-3次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另外,李佩霓營養師表示,失智症患者血中同半胱胺酸濃度有偏高現象(同半胱胺酸為心血管、腦血管病變相關的危險因子),因此也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B12及葉酸的食物來降低血中的同半胱胺酸濃度。另外,各類蔬菜、水果中的植物化學成分(又稱植化素),也都為天然的抗氧化劑。如咖哩中薑黃素,目前研究已證實對於保護心血管,延緩阿茲海默氏症有一定的幫助。維生素B6食物來源則包括乳製品、肉類、酵母、胚芽、莢豆類(豌豆、四季豆等)等。維生素B12食物來源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內臟、瘦肉、蛋及乳製品等。葉酸食物來源主要存在於新鮮綠葉蔬菜,如綠花椰菜、菠菜、芥藍菜等,其他則為豆類、全穀類、柑橘類等食物。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來源包含深海魚類:如鮪魚、鯖魚、鮭魚等;油脂-橄欖油、芥花子油及堅果類(如夏威夷豆、核桃、杏仁等),應適量攝取-油脂每天建議量為2-3湯匙(包含堅果類食品)。若能確實了解上述營養原則,對於家中失智症親友將能提供最適當的照護。【抗氧化物質食物來源】一、維生素E: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2毫克/天       植物油:如黃豆、玉米、紅花籽油等深綠色蔬菜、小麥胚芽、堅果種籽類二、維生素C: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00毫克/天       水果:如番石榴、柑橘類、柚子、檸檬、奇異果等深綠色蔬菜:如青椒、芥蘭菜黃紅色蔬菜:如甜椒、番茄綠豆芽三、β-胡蘿蔔素(不建議單一補充β-胡蘿蔔素,建議攝取天然食物,來補充之)       水果:芒果、木瓜、紅肉李、柑橘類等深綠色蔬菜:青花菜黃紅色蔬菜:胡蘿蔔、甜椒、紅辣椒、番茄等甘藷、南瓜

連續加班24小時 引發急性循環系統疾病

連續加班24小時 引發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腦中風

一位40歲年輕女性,從事行政業務,農曆年前一個月,由於業務結算加上人力吃緊,因此加班超過一百小時,出現右側手抖及肢體無力至門診求診,院方懷疑腦中風收治住院治療,經診斷為毛毛樣腦血管疾病(moya moya disease)。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醫師許良豪說,此位女性病患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於門診治療,並且身體質量比(BMI)為33,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右側中大腦動脈有50%局部阻塞。本身即為急性循環系統疾病高危險因子,又由於業務關係,造成超時工作,因而引發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許良豪表示,96年國民健康局代謝症候群準斷標準為以下五項危險因子中有三項或以上,較易發生急性循環系統疾病;1. 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2. 高血壓: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3. 高血糖:空腹血糖值≧100mg/dl。4.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男性<40mg/dl、女性<50mg/dl。5. 高三酸甘油酯≧150mg/dl。若在加上最近連續不斷工作24小時、或最近一星期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或最近一個月加班超過100小時、或最近二至六個月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或不規律的工作、或工時過長的工作,都可能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許良豪提醒,勞工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40歲以上成人,也可以利用國民健康局提供的每三年一次免費成人健康檢查,以提早發現是否有代謝症候群情形,並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定期追踨治療,注意身體健康,不要超時工作,當有疲勞症狀出現時,應該儘早休息,以免造成日後無法收拾的後遺症及不良後果。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預防”腦中風”利器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預防”腦中風”利器#腦中風

台灣地區每年粗估將近有一萬多名國人死於腦中風,更有高達七成存活下來的中風病人會留下程度不等的神經功能殘障,導致日常生活失能。腦中風係因腦血管發生阻塞或出血造成腦組織損傷的腦神經疾病。其中,腦梗塞約佔本國中風病例的七成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陳昭境醫師指出,絕大部分腦中風導因於腦頸部血管病變,也就是所謂「動脈粥狀硬化病變」,頸動脈狹窄程度愈厲害,發生腦中風的機會愈高。 臨床上,有些頸動脈狹窄病患完全沒有症狀發生,但隨著血管狹窄程度日益嚴重,發生狹窄側缺血性腦血管症狀的風險越高。嚴重者直接發生中風,輕者則出現俗稱「中風預兆」的短暫性腦缺血,如突然嘴歪、眼斜、口齒不清、言語障礙、單側臉部、手腳會發麻或無力、走路不穩或視力模糊等大腦局部缺血症狀,或導致類似俗稱「眼中風」的陣發性同側單眼暫時性黑矇。 陳昭境醫師提醒,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長期吸煙、高血脂症、有症狀的冠狀動脈或周邊動脈疾病病史者,以及曾接受過頭頸部放射治療者等,都是頸動脈狹窄的高危險群。民眾若發生疑似腦血管疾病的症狀或常常頭暈目眩,應趕快找神經內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安排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至於要如何治療頸動脈狹窄?首先,要好好控制動脈硬化危險因子,如戒菸、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飲食要均衡(控制熱量、低鈉低脂低糖高纖飲食)、規律運動習慣、控制體重、杜絕不良的生活習慣。其次,亦應合併醫師的藥物治療。但對於有症狀發生的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如單靠上述內科治療,是不能有效預防梗塞性腦中風的發生!陳昭境醫師建議,應視狀況考慮採取積極的血管手術來疏通頸動脈狹窄處,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頸動脈支架置放術」通常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心臟血管科或放射科醫師執行,係將附有鋼絲、氣球以及支架的導管由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入,沿主動脈到達頸動脈狹窄處,以擴張的氣球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留置固定於該狹窄處即成。整個過程約耗時一個小時左右,且只需要局部麻醉。    陳昭境醫師表示,其風險及治療困難度比傳統血管手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低,又同樣能達到預防腦中風的效果,目前已漸成醫界針對「嚴重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主流,特別是對那些心肺機能不佳、合併有嚴重內科疾病、而具高手術危險的病患,更是治療首選方式﹗

降血壓藥不宜自行貿然停藥

降血壓藥不宜自行貿然停藥#腦中風

日前一位有高血壓病史的42歲男性,因意識不清送入急診室,到院時血壓高達200/110毫米汞柱、昏迷指數6分,電腦斷層顯示為腦幹出血。經降血壓、降腦壓後,送入加護病房進一步治療。不幸的是,雖經過醫療團隊全力搶救,病人狀況仍未見好轉,數日後經醫師宣判腦死。在與家屬做病史詢問時得知,病人在數月前經醫師診斷有高血壓並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服藥後血壓控制相當不錯。發病前兩星期,他自認為血壓已恢復正常,不想這麼年輕就與藥罐子為伍,所以停止服用藥物,沒想到兩星期後就遭逢此劇變。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腎臟科楊忠煒醫師表示,一般人大多認為西藥較傷身體,吃多了或吃久了會傷肝、傷腎,所以對西醫師的處方用藥並不是百分之百的遵從,經常會「偷斤減兩」。尤其是一些有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的慢性病患,這些慢性病在短期內並不一定會造成病人很大的不舒服,甚至完全沒有症狀,但醫師卻可能告訴你要長期吃藥,甚至說要吃一輩子!很多的民眾就會疑問:「我明明就沒什麼不舒服,為什麼要一直吃藥?」、「西藥吃多了,以後會不會要洗腎?」、「我血壓正常了,還要繼續吃藥嗎?」如果這些疑問未獲得解答,民眾自然不會乖乖的遵從醫師指示服藥。因此,楊忠煒醫師建議,有高血壓的患者,控制血壓到正常值比討論每天吃幾顆降血壓藥要重要的多,雖然各類型的降血壓藥有不同的副作用,不要因為吃了藥有不舒服就自行停藥,放任血壓高不管,一定要與你的醫師討論在你身上所發生的副作用,然後進行藥物劑量的調整或種類的更換,這樣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組合。另外,楊忠煒醫師呼籲,就算血壓控制正常了,也千萬不可自行停藥,因為絕大部分的高血壓是一種「可控制」的疾病,而不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貿然停藥有可能造成血壓反彈上升,甚至造成心、腎、腦等末梢器官的損傷、不可不防。該病患家屬在醫護人員與社工人員的陪伴下慢慢走出傷痛,並決定化小愛為大愛,做出了器官捐贈的重大決定。因為他們大愛的表現,病人的心、肝、和腎臟,也造福了四位器官衰竭的病人。

防範腦中風合併症 照護人員須知事項

防範腦中風合併症 照護人員須知事項#腦中風

台灣近二十多年來,腦血管疾病雖偶而下降到第三位,但大多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高血壓的防治得宜,會讓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有略為下降的趨勢。罹患腦中風後,最怕一些合併症的發生,如智力退化、憂鬱症、褥瘡;攣縮、肺炎;泌尿道感染;大小便失禁;深層靜脈栓塞,要防範以上合併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五樓內科病房 - 張玲瑜護理長表示,在照護上要特別注意以下措施:■ 預防吸入性肺炎至少為病患每2小時翻身一次,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執行背部扣擊。若病人有吞嚥困難插胃管以利進食,還要注意採安全吞嚥法,勿用吸管喝水,應使用小湯匙慢慢餟食等。必要時仍須抽痰(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執行)。■ 預防泌尿道感染要避免尿管阻塞或逆流,適當固定導尿管,預防扭轉導致阻塞及拉扯造成出血或是感染。尿管若有感染或阻塞時需馬上更換,使用尿布者應常更換保持乾躁。■ 預防褥瘡張玲瑜護理長提醒,除了至少每2小時翻身一次,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執行背部按摩。此外,床單、衣服需拉平整;骨頭突出處應避免直接壓迫,需墊軟墊或經濟許可使用氣墊床。■ 預防關節或肢體僵硬一天可執行多次全關節運動。假若疾病較輕微,可在他人或助行輔助器協助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用枕頭、足托板、手握捲軸、軟球等,協助身體維持正確姿勢。■ 預防便秘給予病人定食、定餐、定量的均衡高纖飲食,如胚芽米、全麥麵包、高纖蔬果等。適當地使用軟便劑,安排定時排便習慣。張玲瑜護理長說,居家照護則需注意,要按時服用藥物、控制血壓或血糖值、禁吃補品、穿著較寬鬆之衣服、要注意保暖、需有人在旁陪伴、搬動病人時應注意避免拉扯無力肢體。如果發生失語症的情形,除了早期配合接受語言治療外,宜盡量鼓勵病人說話。

預防腦中風 ”三高族群”運動勿逞強

預防腦中風 ”三高族群”運動勿逞強#腦中風

日前一名中年男子,在做伏地挺身的時候突然頭暈,經檢查診斷發現,這名男子為中風發作。腦中風為腦部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導致腦部細胞灌血不足而引發;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的”三高族群”,為發生腦中風的高危險群。預防腦中風,除應遵循醫師處方用藥治療疾病外,亦應當配合飲食的調整與適當的運動,三管齊下,方能有效預防。適度的運動能幫助三高患者控制疾病,但也因長期慢性病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在病患不自知的情況下若遵循與正常人相同的運動原則,可能反而會將自身致於危險中。因此,中風高危險群的運動前應做好事前身體評估與檢查,量身訂製個人專屬運動處方,以確保安全。但是,到底要如何運動,才能安全又有效的控制與預防疾病發生呢?首先應當請醫師先進行系統性完整的運動前健康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心血管系統、自律功能檢查、視網膜、腎功能、下肢神經血管檢查,若有出現異常或特殊狀況,則醫師或治療師會調整運動處方。針對高危險群,更應注意要在安全的運動處方下,依據個人體能與身體狀況,循序漸進,進行運動訓練。另外,運動時應注意保暖與水分的攝取,留心氣溫的變化以調整運動方式。而糖尿病患者運動要配合血糖控制,避免在血糖低時或持續高血糖的情形下運動,時間最好是餐後1~2小時,養成定時運動習慣,避免不定期運動。最後應注意的是,運動當時若出現以下徵狀:胸部覺得很緊、嚴重呼吸急促、胸痛、左側手臂,下顎疼痛、心悸、暈眩,昏倒,胃部不適,要立即尋求醫療救護,切勿逞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