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

膽固醇有很多種,臨床上常用的,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極低密度蛋白膽固醇(V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內含有大量膽固醇,滲入動脈血管壁中可被氧化,引發一連串的動脈血管壁發炎反應,開啟動脈粥狀硬化,若血清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大中型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膽固醇堪稱是一種 "壞"的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從肝臟攜帶脂肪至全身各組織,除去大部分脂肪後,即變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將多餘的膽固醇運送回肝臟,將之排除,可以維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對心臟血管具有保護作用,降低心臟血管疾病之風險,因此是一種"好"的膽固醇。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第三次成人治療指導」,理想的血清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高於40mg/dl,三酸甘油脂宜低於200mg/dl。當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值大於160mg/dl,即為高危險群;若心血管危險因子超過兩個,則宜接受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變,經過3~6個月,若無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降低於16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新店耕莘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王致皓指出若已罹患動脈硬化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週邊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若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30 mg/dl,即為高危險群,經過3-6個月的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善,若無法使低密度膽固醇值降低於13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或由醫師決定提早用藥時機;若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90 mg/dl,可能是與遺傳基因有關的高膽固醇血症,有更高的機會發生動脈硬化疾病、心臟血管疾病,因此必須即早就醫評估危險因子,養成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經醫師詳細評估後,給予適當治療。血膽固醇濃度會隨著年齡、性別不同而有差異,通常血膽固醇濃度在五十歲時達到最高峰,男性比女性高,但婦女停經後,其膽固醇濃度會上升,甚至可能超過同年齡層男性層,心臟血管疾病之發生率也會趕上同年齡層男性,銀髮族要特別留心。近年來研究已證實,對於高膽固醇病患,降低膽固醇可以明顯減少冠心病及腦中風的發生率,並延長壽命。

遠離中風,三少一多為原則

遠離中風,三少一多為原則#腦中風

腦中風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平均每年中風人數約在4~5萬人;因之死亡的約有1萬人。中風的病人約有1/10到1/5死亡,而中風後五年內,有30%會再度中風,故銀髮族切勿忽略中風的死亡威脅。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逐年增加,共占了中風患者的75%,而粥狀動脈栓塞症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造成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中風或曾經中風的患者,本身若有其他的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暫時性腦缺血、高血脂症、尿酸過高;或者生活型態不健全,像是抽煙、過量飲酒、不運動與肥胖症等,都有可能引發二次中風!臺北縣立醫院內科醫師 鄭仕程指出,目前國內醫界主要是採用抗血小板製劑來預防缺血性腦中風,依抑制血小板凝集的機制不同,大致可將藥物分為二類:第一類為Aspirin(阿斯匹靈):可降低二次中風約達25%,主要的副作用為胃腸道的刺激,故在服用時要注意是否有胃腸道潰瘍出血、穿孔的情形,在臨床有許多患者常因無法忍受阿斯匹靈所帶來腸胃不適,在治療過程中擅自停藥,因而造成二度中風。第二為Thienopyridine類: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保栓通)即屬此類。優點為安全性高,較沒有腸胃道副作用,可有效降低二次中風的危險達32%,同時降低發生心肌梗塞或是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危險。不隨意停藥是中風病患很重要的原則,另外提供給民眾一個簡單易記的生活守則,就是「少鹽、少油、少菸酒、多運動」定時服藥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減少飽和性脂肪、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再配合適量的運動,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威脅。中風治療是一項長期抗戰的工作,在此建議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應多花時間主動了解自己的治療用藥,並與主治醫師配合,才能有效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再發生。

新陳代謝症候群

新陳代謝症候群#腦中風

新陳代謝症候群在中國古代泛稱為「帝王病」(吃吃喝喝,太好命)。1988年Reaven臨床觀察,提出胰島素阻抗是新陳代謝症致病原因假說。1991年Ferrannini開始觀察研究「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發生」與「胰島素抗性及高胰島素血症」有密切的關係。胰島素阻抗主要原因為循環中有過多游離脂肪酸,這些游離脂肪酸來自脂肪組織。它們在肌肉抑制了胰島素的作用,減少肌肉對血中葡萄糖的利用,使得血糖上升。而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便造成胰臟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胰島素阻抗。血中高胰島素與游離脂肪酸也會導致一連串的發炎反應,併發血脂異常與血壓增高,最後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台東基督教醫院 黃信揚醫師指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臨床意義,就是會增加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風險,罹患糖尿病機會上升。而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男人在十年內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有10~20%。其實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現代人生活型態不正常因素有關,包括不正確的飲食、缺乏規律運動、異常肥胖(尤其是中廣型身材、腹部肥胖)。當身體已有符合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跡象,建議找家庭醫學科或內科醫師諮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平時也很容易自我檢測,只要定期量量血壓與腹圍、再加上驗血檢查,即可知道自己是否已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如果本身已經為糖尿病患或有心血管疾病,則應該更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正因為身體過多內藏脂肪組織產生游離脂肪酸造成胰島素阻抗,「減重」是改善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第一要務。肥胖病人以半年內減重7~10%為目標,減重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血壓與血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