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腦中風

腦中風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除了控制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可以減少腦中風外,「頸動脈狹窄」也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原因。要有效地預防腦中風,檢查必須包括頸動脈硬化程度評估。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頸動脈狹窄可分症狀性與無症狀性兩種,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近期內發生過頸動脈狹窄側的缺血性腦神經症狀;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是指頸動脈狹窄側沒有任何局部腦神經症狀,絕大多數是在腦血管疾病篩檢時發現。一般而言,無症狀者每年約有2%-5%中風機會,而有症狀病人則高達6%-12%,其中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當然也愈大。至於頸動脈血管的檢查與評估,除了中風患者外,對於慢性頭暈或有陣發性局部腦神經症狀者,以及中老年、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吸菸史等具有心血管危險因子者,都應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掃描。專科醫師指出,若發現血管已有狹窄,但程度未達50%,應考慮接受內科抗血栓藥物治療,降低發生腦栓塞的危險。當頸動脈狹窄超過50%時,必須進一步接受較具侵入性的腦血管攝影檢查,更精準地確立血管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狹窄程度達70%以上的患者,內科療法無法有效地預防中風,往往必須仰賴外科療法。外科治療大致可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成型併支架置放術,兩者皆較藥物治療更能減少中風的發生,但也都伴有小比例的手術危險性和併發症。 至於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介於50%-70%的患者,則必須根據診斷為症狀性或無症狀性、年齡、體能狀況、心血管危險因子等,考量日後中風的危險性來決定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手麻、腳麻未必是中風 可能是壓迫性神經炎

手麻、腳麻未必是中風 可能是壓迫性神經炎#腦中風

在神經內科門診,常有病患因手麻腳麻求診,大多病患都擔心是不是中風了,其實不用太擔心,絕大多數的手麻腳麻都是神經被壓迫所造成的,也就是「壓迫性神經炎」。■ 如何與腦中風做區分?臺安醫院神經內科-黃尚本醫師解釋,如果是腦中風造成的麻木感,通常是突然發生的,多半會有血壓上升的現象,以年長者居多,且會有臉部麻木感,有時候也會合併單側的臉、手、腳無力。至於「壓迫性神經炎」,主要是周邊神經受壓迫,不會有上述的症狀,可以此做區分。當神經受到外力壓迫的時候,就會有麻木的感覺,舉例來說,當我們翹著二郎腿一段時間後,因神經被壓迫就會有麻木感,這時只要起來活動一下,麻木感就會消退,但是如果壓迫的時間太久,就需要更多的時間麻木感才會消退。■ 哪些情況會造成神經壓迫?黃醫師指出,有一些狀況會造成神經長時間被壓迫,如:1. 脊椎長骨刺壓到神經:頸椎長骨刺會造成手麻,嚴重時會有無力感;腰椎長骨刺會壓迫坐骨神經,造成腳麻,嚴重時也會無力。2. 腕隧道症候群:這是上班族最常見的手麻原因,大多是因為長期使用滑鼠或鍵盤造成手腕長期被壓迫,被包覆在裡面的正中神經因壓迫而受損。症狀包括大拇指、食指與中指有麻木感,也會有肌肉緊繃感,有些人會覺得晚上睡覺時或騎機車時特別麻。有些家庭主婦做家事,因姿勢不良也會造成神經壓迫而手麻腳麻。有些上班族因趴著睡覺,或單手拖著下巴講電話,也會造成手麻不能動。3. 睡姿不良造成的神經壓迫:最有名的就是所謂「蜜月手」,當情侶晚上睡在一起,女友的頭躺在男友手上,隔天男友的手就麻木不能動了。這種情況因壓迫時間過長,往往要數個禮拜才能完全恢復。■ 如何診斷壓迫性神經炎?有麻木的症狀一定要迅速就醫,醫師會藉由專業判斷排除中風的可能。如有需要會安排X光的檢查看看是否有長骨刺,此外也會安排神經傳導的檢查,因為當神經被壓迫時傳導速度會變慢,可藉由檢查評估神經的功能是否受損。■ 如何治療壓迫性神經炎?治療上最重要的是姿勢的調整,務必去除任何會造成神經受壓迫的機會。多休息也有助於受損神經的恢復。黃醫師表示,藥物治療上,醫師會使用肌肉鬆弛劑、止痛消炎藥。此外,少量的鎮定劑與維他命B12也有助於麻木感的消退,較嚴重的個案會考慮使用類固醇,因其有較好的消炎與消腫效果。如有骨刺可藉由復健或背架使用來調整,嚴重個案則要考慮手術去除骨刺。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腦中風

什麼是週邊動脈?即離開心臟後主動脈的分支及末支。而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份起因於動脈硬化,而小部份則是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引起。動脈硬化為慢性、全身性疾病,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的進展,加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等危險因子,最終膽固醇形成斑塊,附著於血管壁內層,使血管內膜產生變化,增厚鈣化、潰瘍,加上血小板凝血功能之活化,終至斑塊掉落,引起血管栓塞及阻塞,導致終端肢體血液流量減少,而發生缺血症狀,多好發於下肢,引起麻、痛、間歇性跛行、皮膚病變、慢性潰瘍難癒、下肢冰冷萎縮等,若繼發感染會引起下肢壞死。急性血管栓塞,其致病機轉為血栓隨血流於血管中遊走,遇到較狹窄處,如較小之中型血管,視栓子隨血流流到何處,即引起該處之栓塞,栓子卡在血管壁,引起血管阻塞,血栓隨時間沿著血管一直增長,使末端血流缺乏。若多發性栓子,即產生很多栓子,同時都往末端流去,引起兩腳藍趾症候。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針對急性阻塞,黃金時期(即組織缺血後再灌注時仍可恢復功能)為6至8小時,理論上,如能在黃金時間內作血栓清除術,拿出栓子,讓血流再灌注,再繼續給予抗凝血劑治療。下肢功能可能再恢復。對長時間之缺血,再灌流時常發生再灌流傷害。原因為缺氧組織會釋放過多過氧化物及游離基等有害物質對組織造成傷害,臨床上組織會變腫,有時後變得太腫動脈被壓,血流無法通過,形成惡性循環。在組織壓超過20mmH2O時需作筋膜切開術(Fasciotomy),讓組織減壓,使血流恢復,筋膜傷口換藥,等組織慢慢消腫後再把傷口修復好,這都是輔助對策。病人服抗凝血劑三個月後可停藥。李志賢醫師指出,若血管阻塞時間太久,雖做完栓塞清除術,下肢仍可能遺留神經症狀,即下肢保留,但走路有困難,所以有阻塞症狀時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治療。血管本身病變,如常好發於壯年之阻塞性血栓血管炎尤與抽煙有關。血管阻塞嚴重時只好作繞道手術。針對動脈硬化成因引起症狀的病人,先作非侵犯性檢查,進一步作血管攝影,清楚顯示整套下肢動脈的型態,作為治療計劃之根基。配合臨床病人之狀況,如年齡、系統疾病、生命現狀,可作出治療計劃。對需要手術的病人,順便一提,大部份動脈阻塞之病人常合併有冠狀動脈疾病,因為它是全身性之病變,所以手術前之檢查應包括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有異常時還需加做心導管攝影檢查。手術方面需繞道之患處及採那種繞道手術,有多種選擇,原則上,較短距離、血管大小吻合,動脈硬化程度較低,手術成功率較高。手術中亦可測血流量如何。血管種類分自體及人工合成的,看病灶的位置及病人的情況而定,合成血管為(PTFE)材料,自體血管最好、五年之通暢率有80%以上,人工血管則較易栓塞,大概在術後三個月內會產生新內膜於人工血管壁上。為提高通暢性而外加口服藥物,如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等。手術可以維護血管血流通暢,增加血管壽命,使末端組織再灌流,減少缺血情況,免除截肢命運,幫助潰瘍愈合。李志賢醫師強調,週邊血管阻塞疾病,常好發於下肢,病患除有臨床症狀外、急性時,常在不知情下,阻塞超過八個小時至數天,發現時已可能需要截肢治療。對慢性阻塞病患可作汽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血管繞道手術,外加抗凝血劑服用以便血液灌流暢通。而手術病人有20%效果可能不明顯,排除技術上的問題,最可能是末端血管床太差 ,那就是手術後看改善多少,再作進一步治療計劃如高壓氧治療等。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腦中風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解密謠言》豬油和牛油吃不得?

《解密謠言》豬油和牛油吃不得?#腦中風

小琳是個用功的高三生,與其他同學每天猛K書、考大學不同的是,她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看英文報、看美國ABC電視新聞,準備暑假後到美國唸大學。有一天,她在報紙上讀到“French Paradox” (法國矛盾) 這個詞,百思不解,上網查詢之後,才發現一項令她顛覆傳統思考的事實。「法國矛盾」指的是法國人比美國人多吃兩三倍的奶油、豬油、牛油這些飽和脂肪酸,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卻只有美國人的三分之一。吃傳統油膩膩食物的法國女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竟是西方國家中最低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至今美國科學界還是無法完全解釋,因此稱為「法國矛盾」。百年來,美國人把造成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的元兇指向奶油、豬油、牛油這些動物性油脂,因此才有人造奶油的發明與植物油精煉工業的興起。反觀法國人,南洋各國的人們,每天所吃的都是椰子油、棕櫚油,這些油也和豬油、牛油一樣,是美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飽和脂肪」。還有台灣的阿公阿媽,吃了一輩子的豬油,也沒有聽說有什麼問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植物油與動物油的優缺點其實,現代人腦海中「少吃豬油、牛油比較健康」這個觀念,頗有爭議性。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指出,首頁必須認清的一點是,油脂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無污染的豬油、牛油,並不比大賣場裡熱銷的植物油差。橄欖、芝麻、花生、茶籽這些含油量高的種子,是用傳統的冷壓(Cold Press)方法,將油從種子裡壓榨出來。這些壓榨出來、未經精製處理的油,都是我心目中的好油,也是世界各國傳統的製油方式。但是大豆、玉米、菜籽是怎麼做成油的呢?這些含油量低的種子,必須先曬乾,再用化學溶劑(通常是己烷或汽油)浸泡,將油脂萃取(Extract)出來。由於化學溶劑內的己烷、苯、甲苯具有毒性,殘留量必須控制在幾十個PPM之內,因此煉油工業的水準與油的品質很有關係。豬油一直是台灣農業社會的主要食用油,因此,它反而比剛被發明的精煉大豆油、氫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來得令人放心。陳俊旭表示,豬油、牛油這些飽和脂肪裡面,含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這是它最被詬病的地方,因為花生四烯酸會促使身體發炎。但如果多吃蔬果,少吃精緻澱粉,就可抵銷它的壞處。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吃豬油的。這些油雖然含有花生四烯酸,但是,它們也有一些有益身體的優質成分。例如豬油、椰子油、棕櫚油中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它可以抗菌、抗病毒、提升免疫力,這是其他不含月桂酸的液態植物油所沒有的優點。此外,豬油、牛油在常溫下是固態,穩定性高、可耐久保存、不易變質,較耐高溫烹調,比液態植物油(如葵花油、沙拉油)更適合用來炒菜,更不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所以,下次如果你有機會吃到豬油拌飯或是豬油拌番薯葉,就不必罪惡感太重了。(文案部份擷取『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打鼾一族,小心高血壓與中風

打鼾一族,小心高血壓與中風#腦中風

一位60歲吳姓男子長期以來都有打鼾的毛病,睡眠品質差,每到白天就精神不濟,爲此困擾不已的他求診於睡眠障礙特診。經診斷後,發現吳先生不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連高血壓都長期控制不良。光田綜合醫院睡眠障礙特診 林昌宏醫師指出,因為吳先生無法有效控制高血壓的原因,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息息相關,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使心跳變慢;缺氧時則會刺激大腦微覺醒,打斷原本該有的睡眠深度;而呼吸中止症也會使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壓脈搏上升。日積月累下來,高血壓、血管硬化、糖尿病等疾病都會提早發生,甚至增加中風的發生率。如今,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吳先生配戴氧壓型呼吸器已近3個月,除了夜間的睡眠品質大幅改善外,白天精神不繼的狀況也逐漸減少,血壓也控制得越來越好。林昌宏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為高血壓十大成因之首,與腦中風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此類病患初期僅出現習慣性打鼾的症狀,而且還特別容易入睡,甚至嚴重到白天工作時也出現嗜睡的症狀,許多人以為這只是工作太疲累的關係,因而忽略提早就醫診治的重要性。醫師提醒民眾,睡眠佔了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防治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工作,不如從良好的睡眠品質做起,平時若睡眠品質不佳,有打鼾、白天精神不濟等狀況,可至醫院睡眠障礙特診或睡眠中心作進一步的檢查。

氣候忽冷忽熱,小心用藥預防腦中風

氣候忽冷忽熱,小心用藥預防腦中風#腦中風

對於患有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民眾,天氣一轉涼,必須多加留意。醫療統計,國人腦中風佔十大死因第二名,且年紀超過65歲者,約每12人就有1人發生過中風。簡單來說,中風即是大腦內腦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使得腦部受到壓迫,造成血流不順、腦細胞壞死,輕者可能癱瘓或語言功能障礙,嚴重者則可能死亡。新店耕莘醫院 田芳瑜藥師表示當氣溫驟降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這時血壓容易升高,進而造成高血壓患者容易有腦出血的可能。因此,若您或家人患有高血壓,一定要注意血壓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必須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用降壓藥。同時在飲食上要避免高鹽,最好保持清淡;可適當的進補,但也要避免高膽固醇飲食而增加心血管負擔。若有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Aspirin,也要特別注意會有一些腸胃不適的問題,如潰瘍。至於曾發生過中風的病人,天氣轉涼或驟降會使二度中風的機會相對提高,絶對不可輕忽!記得適時規律運動,幫助血液循環暢通,會有不小的幫助。另外,有感冒時,切勿亂服藥,一般市售感冒藥可能含有PPA成份,這可能導致血壓上升,購買前一定要詢問藥師,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才能有效遠離腦中風,平安過嚴寒!

您打鼾了嗎?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疾病的隱性殺手

您打鼾了嗎?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疾病的隱性殺手#腦中風

家住大肚鄉的60歲吳姓男子,本身有高血壓的病史,雖然長期透過藥物控制,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不僅如此,吳先生長期以來都有打鼾的毛病,睡眠品質差不說,每到白天就精神不濟,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爲此困擾不已的他便求診於光田綜合醫院睡眠障礙特診。睡眠障礙特診林昌宏醫師於問診中發現吳先生長期有高血壓控制上的問題,便立即安排他進行多項夜間睡眠生理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吳先生每小時呼吸中止的次數竟高達75.1次,最低血氧只有43%,而睡眠時呼吸中止的時間,最長竟達2分10秒。林昌宏醫師表示,吳先生一直無法有效控制高血壓的原因,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息息相關,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使心跳變慢;缺氧時則會刺激大腦微覺醒,打斷原本該有的睡眠深度;而呼吸中止症也會使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壓脈搏上升。日積月累下來,高血壓、血管硬化、糖尿病等疾病都會提早發生,甚至增加中風的發生率。如今,在光田綜合醫院睡眠中心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吳先生配戴氧壓型呼吸器已近3個月,除了夜間的睡眠品質大幅改善外,白天精神不繼的狀況也不再發生,連血壓也控制得越來越好。林昌宏醫師指出,很多人都不曉得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高血壓、腦中風有很大的關聯,美國國家高血壓預防、偵測、評估與治療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在2003年所提出的報告中,已將睡眠呼吸中止症列為高血壓十大成因之首,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中,超過半數都罹患了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且腦中風多年來蟬連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腦中風亦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此類病患初期僅出現習慣性打鼾的症狀,而且還特別容易入睡,甚至嚴重到白天工作時也出現嗜睡的症狀,許多人以為這只是工作太疲累的關係,因而忽略提早就醫診治的重要性。有鑑於此,光田綜合醫院特別橫跨了胸腔內科、耳鼻喉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牙科還有身心科,打造了海縣首座「睡眠中心」,讓患者透過多項精密的睡眠生理檢查,包括腦波、呼吸、心電圖…等,篩檢出睡眠障礙的原因,並對症治療,輕鬆解決許多民眾晚上睡不好、白天又嗜睡的困擾。林昌宏醫師提醒民眾,睡眠佔了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防治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工作,不如從良好的睡眠品質做起,平時若睡眠品質不佳,有打鼾、白天精神不濟等狀況,可至醫院睡眠障礙特診或睡眠中心作進一步的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