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控制三高 防中風重要課題

控制三高 防中風重要課題#腦中風

從1963年開始,腦中風一直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一位,直到1982年才退居第二位。2010年共10,134人因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平均每51分鐘就有1人因腦血管疾病死亡。腦中風是臺灣中、老年人失能的主因,腦中風及其併發症也是健保主要的負擔項目,每個中風病人每個月的醫藥和照護花費,少則數千元,多則兩三萬元,如果能有效預防中風的發生,將可為家庭和社會省下可觀的成本。「時間」是決定中風預後的關鍵因素,同樣的疾病可能因為及早就醫,而不留下後遺症,但也可能因延誤就醫導致病人回天乏術。令人驚訝的是,亞東醫學中心統計本院從去年10月到今年6月500位左右的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人從發病到抵達醫院的時間,竟高達34小時,其中有81%的病人因為不知道自己中風,或是抱著逃避的心理不願就醫,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只有約 19% 的病人可以於發病後2小時內到達急診,也只有這些及時到達的病人才有機會進一步看是否能予以施打血栓溶解劑。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陳龍醫師表示,如何好好的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便成為預防中風發生的最重要課題。但萬一不幸發生中風,對於急性梗塞性腦中風,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在3小時內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但因為注射血栓溶解劑本身有其危險性,所以需經過嚴謹的篩選。因此一般來說,在急性中風發生2小時後才到達急診的患者,要能趕在1小時內完成所有該做的檢查,以便在3小時期限內判定是否適合施打血栓溶解劑,在時間上是非常急迫的,也時常會因而失去了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機會。延伸閱讀「把握中風救治期」: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913

在「鈉」外食要注意!小心每日攝取過多

在「鈉」外食要注意!小心每日攝取過多#腦中風

各大便利商店販賣的微波飯類食品含鈉量有超標?研究顯示由飲食中吃下過多的鈉鹽是造成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壓又是導致國人腦中風的最重要原因,98年國人因高血壓和腦中風死亡的人數高達14,104人,佔當年所有死因的9.9%。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指出,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高血壓患者,若能減少鹽的攝取量,就能降低血壓,特別是高血壓患者,每日鹽分攝取若能降低至6公克以內,則血壓平均可下降2~8 mmHg,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的效果!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然而,兩次衛生署進行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鈉攝取量都超標,特別是年輕世代都比過去吃的鹹!國內19~30歲男、女性民眾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4,599毫克及4,096毫克,達國人鈉攝取上限的1.9倍及1.7倍。近年便利商店購物之方便性,是許多年輕外食族群解決三餐之便利地點,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年輕族群不論是男性或女性,來自於加工或調理食品所致之鈉攝入都較年長族群來的高。呼籲除了需注意微波飯類食品含鈉量高之外,年輕族群喜歡拿來當成主食或點心的泡麵、杯湯,以及常吃的休閒零食(如豆乾、肉乾、魷魚絲、小魚乾等)亦需注意其含鈉量。依據國民健康局至各大超市或賣場所進行之瞭解,吃一碗泡麵所攝入之鈉量,已超過每日所需之一半以上;喝1杯200cc之杯湯當點心,就攝入每日所需鈉的四分之一;而看電視、電影或喝茶聊天時,隨口吃下100公克之魷魚絲或牛(豬)肉乾等零食,所攝入之鈉含量至少佔每日所需鈉的三分之一以上!民眾是否知道自己購買的食品含鈉量是多少?依據國民健康局去(99)年最新完成之健康危害行為監測系統電話訪問調查顯示,有高達6成之民眾,在購買包裝食品前,從不會注意包裝上所標示之鈉含量。呼籲民眾選擇市售包裝食品時,第一步一定要記得先看營養標示,才能了解食品的含鈉量。為了讓外食族群也能吃的很健康,健康局分享以下「減鹽小撇步」:外食族群減鹽絕招:要求店家烹調食物減少鹽及醬料使用。如:燙青菜少放肉燥、醬油膏。 不要連醬汁一併食入;先撥去多餘的醬汁。 儘量不要點醃、燻、醬、滷、漬等方式烹調的菜餚。 不要添加過量的鹽、醬油或調味佐料,如吃牛排時減少黑胡椒醬之添加。 口味過鹹或是過於鮮甜的湯不要喝完,或火鍋以白開水取代湯底。 儘量少吃含鹽量高的小吃,如:鹽酥雞、重複塗刷醬料的碳烤食物等。在外購物注意原則:多選購新鮮食物,減少購買含鈉量高之加工或調理食品。 吃泡麵時,佐料包僅使用1/3~1/2。 選擇市售包裝食品時,記得先看營養標示了解食品的含鈉量。另為協助民眾將減鹽技巧落實於日常生活,健康局製作有「減鹽秘笈」小手冊,歡迎民眾索取。索取方式:傳真(02)2351-7988。上網http://www.health99.doh.gov.tw/或來電(02)2351-9047分機62855索取。延伸閱讀「國人鈉攝取量比較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100

周五又變天 今年中風比例多了五成

周五又變天 今年中風比例多了五成#腦中風

今年冬天的氣溫真是難以捉摸,一會兒溫暖得不像冬天,一會兒又冷氣團來襲讓人「凍未條」。醫師要提醒民眾,氣候溫差大的季節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時候、入冬迄今醫院中風患者就比以往增加了五成,連年輕人都難以倖免。日前院方就接獲一名大一男生在洗澡時突然昏倒,家長緊急送醫檢查發現竟然是腦中風,所幸光田綜合醫院腦中風中心醫療團隊搶在黃金救命的3小時內給予積極治療,注射血栓溶解劑,讓這位大男孩及時撿回一命,7天內就健康出院,沒留下明顯後遺症。  主治的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林毓慧醫師表示,這位19歲的男同學每天會花上4、5個小時坐在電腦前上網,因為在速食店打工,所以常吃速食當正餐,生活習慣不是很健康。上週晚間他進入浴室洗澡時,家長突然聽到「碰」的一聲巨響,立即進入查看,只見兒子已昏趴在浴室地上不省人事。因此緊急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救。院方初步檢查發現男同學有左臉歪斜、左側偏癱等症狀,懷疑與腦中風相關,立即啟動醫院的腦中風醫療機制,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排除顱內出血,根據其臨床症狀確認為右腦中大腦的大血管梗塞性中風,若不及時治療恐怕導致永久性的失能。院方腦中風醫療小組馬上安排許同學至加護病房密切治療,並及時在病發黃金三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rtPA),消除腦血管梗塞危機、降低腦神經的損傷。施打後一小時,男同學就有明顯的改善,隔天偏癱的情況就完全消失,轉到普通病房後還和來探病的同學們聊天打起撲克牌,出院後沒有留下明顯後遺症。林毓慧醫師解釋,冬季溫差大,尤其寒流來襲、氣溫突然驟冷的時候會使人體血管收縮,最容易引發腦中風。許多年紀大或原本就有三高、代謝問題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是需要提高警覺。而年輕力壯的民眾也千萬別輕忽,像這位同學平時常常久坐不動,飲食習慣也不健康,在氣溫驟降的時候就可能有中風的危機。林醫師強調,梗塞性腦中風的患者於發病三小時內經評估後施打血栓溶解劑,將可提高三成以上的治癒率,甚至有機會像男同學這樣不留明顯後遺症。因此民眾若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突然發生肢體麻木、暈眩、側邊臉部歪斜或是口齒不清等類似中風的症狀時,一定要馬上到醫院檢查,才不會錯過治療黃金期。醫師也提醒民眾冬天要注意身體保暖,飲食應秉持低油、低鹽、低糖的三低標準,另外也提醒民眾別因天氣冷不想跑廁所就減少水分攝取,因為水分不足會造成血液循環不好,可能也會增加中風的發生率。

暈眩!眩暈?到底該看哪一科?

暈眩!眩暈?到底該看哪一科?#腦中風

暈眩!眩暈?未看診前病人和醫生就先「頭暈」了。頭暈是一種很常見的病症,我們幾乎都有過這種經驗。為恭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林烱堃醫師表示,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牽涉的範圍很廣,此類病人常游走於耳鼻喉科、神經科、心臟科、新陳代謝科、精神科、以及急診室。頭暈病人到底該看那一科?才能得到正確診斷和適當治療,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耽心得了什麼重病或怪病;以及游走於各醫療科之間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林烱堃說明,引起頭暈的原因有三大類:心理因素形成又稱為心因性頭暈,例如焦慮、恐慌、失眠、工作或生活壓力過重,換氣過度症候群以及某些精神病的病人,都會有頭暈的症狀。身體生理病變所造成的,此乃因身體生病而造成的又可分為來自與整個平衡系統有關的疾病。如眼睛、頸部肌肉或頸椎、耳朵、平衡(前庭)神經、小腦、腦幹的病變,以及非平衡系統的病變,而是身體其他疾病影響到平衡系統而造成頭暈。如心血管病變,神經內科方面的癲癇、偏頭痛、多硬化症等,貧血,新陳代謝科方面的糖尿病、內分泌失調,以及服用鎮定劑、安眠藥、止暈葯等。正常生理反應的動暈症,即暈車、暈船、暈機以及快速旋轉身體等。據統計約有15%左右的頭暈是心因性或精神因素造成的,而約有20%~40%的頭暈病人,在第一次就診時,是無法確定病因的。如何檢查頭暈的病人?林烱堃解釋,每位頭暈病人都要接受神經耳科學檢查,首先從病人的言語表達能力是否口齒含混不清,以及神態是否昏沈來判斷腦部有沒有病變,第二檢查病人的血壓和耳朵情形,第三檢查有無小腦或腦幹的症狀,如手腳無力,微細動作失調甚或半身不遂,第四則檢查眼球是否有不自主的運動(眼振)出現,第五則是開眼及閉眼站立或走一直線以及閉眼踏步等平衡檢查。以上這些檢查在門診時就可以實施,並不須使用太精密昂貴的儀器。如再配合完整的發病史,百分之九十的病人皆可被診斷出是否有危害生命的嚴重疾病在作祟。很多頭暈病人都會要求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事實上除非是醫師對病情有所懷疑,才會利用此種檢查來證實臆斷,而不是要靠電腦斷層攝影來排除病因或找出病因,否則有機器就可以診病了那要醫師做什麼。林烱堃提醒民眾,頭暈的治療要能對症下藥,心因性頭暈要找心理精神科醫生幫忙,去除壓力、焦慮、恐慌以及失眠等問題。身體生理病變的頭暈則分別找耳鼻喉科醫生治療內耳不平衡、前庭神經炎。找心臟科醫生治療高血壓、心臟病。找新陳代謝科醫生治療糖尿病及內分泌失調等。近年來神經耳科學乃一專門研究身體平衡的科學發展迅速,神經耳科醫生就成為治療頭暈最能全盤考量的醫生,也就成為看頭暈病人的主要醫生,所以頭暈要先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延伸閱讀「頭暈的四大種類」: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34

營養師教你如何吃的更健康!

營養師教你如何吃的更健康!#腦中風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有高血壓不要吃太鹹是眾所周知的,但什麼是太鹹卻眾說紛紜。營養師在衛教的時候,90%的病人都不會承認自己吃的太鹹,即使承認自己愛吃鹹的人也會抗議:「沒有鹹怎麼吃?」因此高血壓防治的飲食治療若只強調「低鹽飲食」就太草率了,很難達到降低血壓的成效。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國人五十歲以上約有40%的人罹患高血壓,十大死亡原因中與高血壓有關的就有五項:心血管疾病(第二名)、腦血管疾病(第三名)、糖尿病(第四名)、腎臟疾病(第八名)和高血壓疾病(第九名)。但可怕的是平時高血壓並沒有什麼症狀,很容易讓人忽略它的治療,持續的血壓不正常,時日一久血管也逐漸硬化,一旦到發病的程度,心肌梗塞、腦中風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因此,高血壓實在是這些奪命疾病的隱形殺手。防治高血壓需多管齊下:必要的藥物加上生活形態的調整,採用「有效的」飲食療法是最新趨勢。傳統的飲食療法是控制體重和不吃太鹹。減重對肥胖的高血壓患者有很好的降血壓效果,但是靠節食而成功減重的畢竟是少數。至於低鹽飲食難以持續的原因是教人「少吃這個、少吃那個」,病人一直在不吃與偷吃之間徘徊,很難養成長期習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在1992~1997年間,進行了一項大型的臨床研究,以飲食處方防治高血壓,簡稱「DASH飲食(得舒飲食)」。該研究中受試者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安排吃典型的美國餐作為對照組,三分之一的人吃蔬果餐,最後三分之一的人就吃得舒飲食。每天測量評估指數,八個星期後總驗收。採得舒飲食者降血壓的成果最為顯著,而且血壓的進步自開始吃的第二週就發生了。血壓正常者有5%的降幅,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有高血壓的參試者,平均將近8~10%的降幅,相當於服用一顆降血壓藥物的效果。更可喜的是受試者不但降了血壓,也降了血脂肪,在沒有人抱怨肚子餓的情況下成功減重,全面性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在美國各級醫療和營養大型組織的大力支持下,不但定位得舒飲食為防治高血壓的飲食治療,更在2005年全國營養飲食建議中,明文建議所有成人當參照採用這套飲食方式來增進健康。得舒飲食強調「多吃有益健康的食物」,而不強調「少吃對身體有害的食物」。透過每天攝取五份蔬菜與五份水果、紅肉改白肉、吃堅果,用好油、兩份低脂乳,以及主食選擇全穀根莖類等原則,達到一個綜合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低飽和脂肪酸及多種營養素搭配對預防疾病有益的飲食。有益健康的食物哪裡找?鉀離子可以拮抗鈉鹽,協助身體排出多餘的鈉離子;蔬果和奶類含有豐富的鉀離子。鎂和鈣是肌肉、血管收縮放鬆的必要元素,鎂質又影響許多酵素的形成、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對預防動脈硬化很有幫助。在葉綠素和全穀類(譬如:糙米、燕麥、麥片、蕎麥),以及堅果含量都很豐富。鈣質的食物主要是奶類,但必須選擇脫脂奶或低脂奶,因為全脂奶所含動物脂肪太高,同時也會升高膽固醇,也可以從豆類、豆製品、深綠色蔬菜和海菜類及帶骨的小魚攝取。膳食纖維一來可增加飽足感,又可減緩食物中單醣和膽固醇的被吸收速度,改善血糖和膽固醇。再者,膳食纖維能幫助排便,減少便祕引起的高血壓,降低中風的風險。纖維豐富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根莖類等。膽固醇高的食物會促進動脈硬化,建議肉類最好以白肉(魚類、貝類、家禽)取代紅肉(牛、羊、豬、內臟類),也要避免肥肉、豬油、奶油等油品及製品。不飽和性脂肪有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每天要適量攝取,種子、堅果及植物油都含豐富的不飽和性脂肪。許多人吃燙蔬菜但又很少吃堅果,其實這很容易缺乏不飽和性油脂。得舒飲食建議五份蔬菜與五份水果,最好是來自多種類的蔬果,不要偏食某幾種。主食最好選擇十穀米再混搭根莖類,這樣就容易同時獲得多種的營養素。延伸閱讀「握得舒飲食的菜單」: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081

「腦中風」須掌握一年的黃金治療期

「腦中風」須掌握一年的黃金治療期#腦中風

文/奇美醫院電子報第22期 復健科王鈺霖醫師、周偉倪主任腦中風可能給病患帶來系統性的功能障礙主要包括半身麻痺無力、語言溝通不良、吞嚥困難、認知情緒功能變差、大小便失禁等後遺症。若是沒有適當及時的復健介入處置又可能增加如四肢關節攣縮、吸入性肺炎、泌尿道感染、中風憂鬱症、褥瘡等併發症的機會。而且後續所需面對長時間的復健治療過程對個人及家庭所帶來的時間,照顧和經濟壓力更是很大的負擔,故適當的社會福利輔助(如殘障鑑定、輔具申請及居家環境改造)和長期照顧系統的選擇(如居家訪視、外籍勞工照護者申請或安養中心的安置)就變得十分重要。所以腦中風復健治療團隊的相關成員包括了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精神科等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護理師及社工人員等。而其積極介入最重要的目的有二個:預防再發性腦中風:腦中風每發生一次,認知、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獨立功能就會更不好,而且如不針對其危險因子作後續治療預防(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對病患及家屬強調其重要性,依據統計一般在五年內大約會有20%病患會發生再次中風。確實把握治療黃金期以減低患者的肢體障礙、語言溝通不良、吞嚥困難等功能的殘障程度。一般來說腦中風患者的肢體復健黃金期為一年,語言或其他認知功能可能更久,但是即使在治療黃金期後,持續的復健治療對維持病人的肢體運動控制、避免關節攣縮、提升心肺耐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仍然有幫助。因此腦中風復健可大致分成住院與門診追蹤二大階段。於住院期從加護病房開始,便可由床邊治療開始保守性的復健介入,包括:病人的姿勢擺位及翻身,並配合副木支架的製作使用以預防四肢攣縮及褥瘡產生,並給予適當的體感刺激以維持大腦活性。等轉到一般病房病人意識較清楚,神經及生命徵象(包括呼吸、心跳、血壓及體溫等),穩定時,即可開始積極的復健治療。其內容包括:物理治療:主要利用神經運動誘發的手法及技術,逐步改善病人患側的肢體功能。從最基本的翻身、自己坐起、轉位技巧、站立及步行訓練並配合適當的輔具的使用(如四腳拐、個人化輪椅的處方等)使病患能克服行動不便的障礙,增加其活動自主性及信心。並加強預防跌倒的觀念,以避免患側下肢股骨骨折開刀,造成延遲後續積極復健介入的時機。職能治療:主要在以功能任務為主導的治療觀念下,激發訓練病人的上肢功能,以提昇日常生活(如:飲食、穿脫衣物、個人衛生等)自主能力,其進步的狀況可由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評分作追蹤參考,並於病人出院回家前完成居家環境改造評估。此外並負責認知功能(運動計劃、體位感及立體空間定向等)的訓練及功能性或擺位輔具副木,支架的設計製作與修改等。語言治療:主要針對病患不同程度的吞嚥、構音或語言上的障礙進行評估及訓練。因為吞嚥困難於急性或亞急性期容易導致病患有吸入性肺炎的危險,加上有營養照顧上的需求,所以必須與營養科整合溝通以提供病人不同口感的食物濃稠度及質地的飲食選擇,也是吞嚥困難治療照顧上的重要環節。心理治療:主要面對及處理病人認知退化,情緒波動及沮喪的情形,並評估家庭及社會的支持狀況,提昇患者的復健動機及信心,並增加家屬的支持與參與。於住院期,復健團隊會依據病人的臨床其他疾病(如原本是否有心肺疾病,下肢人工關節置換,糖尿病合併多發性神經病變等)及中樞神經損傷後遺症嚴重度,復健治療表現及配合度,配合腦部的影像檢查或經顱磁波刺激檢查,動態吞嚥攝影檢查等,並考量個人家庭經濟及後續復健照顧的需求,訂定合理的復健治療之短期及長期目標,並規劃好出院後續門診復健治療追蹤,居家照顧復健需求或轉介安養中心安置。總之腦中風的復健在腦中風患者整體照顧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掌握黃金治療期的契機,作好預防再發腦中風的工作,並完整評估及介入後續照顧安置及復健的需求,才能提昇整體復健治療效果,減低患者的殘障程度。

關鍵3小時 急性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

關鍵3小時 急性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腦中風

文/87期奇美醫訊 神經內科 林慧娟醫師腦中風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三位,耗用全民健保資源則高居第二位,也是老年人殘障最重要的原因。隨著人口的老化,因中風造成的失能已逐漸成為社會與家庭沈重的負擔。而即時有效的中風醫療,除了醫界的努力之外,民眾對腦中風的認識及力行,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中風的防治包括未發生中風前的初段預防,及已發生中風的急性治療、二次預防和復健。腦部和其他器官一樣,需要足夠的血流來供應營養及排除代謝廢物。一旦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血流供應受阻,神經細胞受損,即產生中風的種種症狀。奇美醫學中心每年需診治約1,300人次急性中風,其中缺血性中風約佔八成,出血性中風兩成。兩者的治療並不完全相同,必須立即做頭部電腦斷層掃瞄,確定是哪一型中風後,再決定如何治療。目前針對急性缺血性中風,唯一證實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在發作3小時內從靜脈血管施打血栓溶解劑,雖然要冒著增加6%血管破裂造成腦出血的危險,但可以增加3分之1的機會在中風後3個月時能獨立生活。根據院方統計的結果,大多數的病人都是因為中風後沒有能夠即時就醫,致使無法在3小時內接受這項治療。超過3小時再治療,不僅效果大打折扣,出血的機會增加更多。所以,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尤其是有中風危險因子如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心臟病、高血脂、肥胖等,一旦有突發性兩側不對稱的症狀,要立即到有能力處理急性中風的醫院急診,以搶機先。此外,立即使用口服抗血栓藥物如阿斯匹靈等,並持續長期治療,也有減少殘疾及預防再度中風的效果。對於一些因心律不整或心瓣膜疾病引起的中風,抗血栓藥物的使用另有其特殊的選擇,名為「抗凝血劑」,服用這些藥物要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並定期抽血監測藥物效果,以減少出血的副作用。至於出血性中風,大多是長期高血壓且控制不良,造成血管壁損傷破裂所引起,通常中風症狀較嚴重,死亡率也比較高。治療的方式會因血塊的大小、位置而決定是使用外科手術,還是內科支持性治療。此外,在中風後第1-2天內再度出血的風險也很高,必須嚴密地監測及控制血壓在合理的範圍內。除了以上針對急性中風的特定治療,中重度嚴重的病人因為臥床不起,也會產生很多併發症,例如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瘡、跌倒受傷意外等。本身已有的慢性疾病如心臟病也可能惡化。即使一開始中風輕微的病人,也有10-20%在急性期症狀會惡化。另外,儘早開始復健治療,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及加速功能的恢復。所以急性中風必須住院,接受積極的評估、檢查和治療,將傷害減到最少,才有利於將來的復原。腦中風源自血管和循環系統的疾病,而血管循環的病變大多非一夕造成,而是長年累月浸潤在危險因子之中,直到有一天爆發中風而造成腦部的傷害。因此,治本之道,還是在於中風危險因子的控制:除了適當的藥物治療,生活形態的改善以及健康的促進,更是成效的關鍵。所以,專業的醫療加上病人及家屬積極主動的參與,才能有效地防治中風。

氣溫過度變化 起床後小心腦中風

氣溫過度變化 起床後小心腦中風#腦中風

溫差變化大容易引起心血管不適而導致中風,臺北縣立醫院日前就有2個案例,都是在早上起床後不幸中風。縣醫神經內科蔡東融醫師呼籲民眾要做好預防措施,如醒來後宜先動動手腳再掀開棉被,以避免環境溫度的過度變化;高血壓患者更應按時服藥,可降低腦中風的風險。蔡東融醫師表示,案例一的52歲女性患者,平日無任何不適。她是在早晨起床進食後突然右側肢體無力並且言語困難,家人緊急送醫,確定是心律不整引起腦中風。案例二的60歲男性患者有高血壓,但不規則服藥,也是在早晨起床時左側手腳麻木就醫,經檢查後確定為腦缺血性中風。腦中風是因為急性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因傷害腦神經而導致肢體無力、麻木、說話不清、甚至陷入昏迷或死亡。其中,腦血管阻塞約佔70~80%,又可分為血栓性及栓塞性腦中風,致病因子包括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中風雖然可怕,但卻是可以預防的,包括避免環境溫度的過度變化,如泡溫泉或寒流低溫時切記保暖、避免過度勞累、脫水、便秘及情緒激動等,更應該要注意心臟病、血壓、血糖、血脂及飲食控制與規則運動等。另一項預防中風的有效利器則是健康檢查,經由精密的檢驗儀器,不僅可以快速篩檢出有無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並加以控制,也可以讓其他潛伏的病兆無所遁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