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心肌梗塞奪藝人命!「健康搜查隊」追蹤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塞奪藝人命!「健康搜查隊」追蹤心血管疾病#腦中風

許多人平時感覺身體無恙,就誤認自己健康狀況良好,但其實不佳的生活習慣早已埋下疾病的危險因子,成為健康未爆彈。心血管疾病就是一個例子!2007年台灣知名音樂人馬兆駿、2008年準內政部長廖風德都是心肌梗塞猝死,讓人不勝唏噓。本周公視「健康搜查隊」邀請腦中風專家胡漢華教授、行醫數十年的心臟內科洪惠風主任,以及已逝藝人馬兆駿的妻子Juby、曾經膽固醇過高現在很注重保養的吳敏,帶大家一探心血管疾病的面貌。到底什麼是心肌梗塞?洪惠風主任表示,心臟有三條血管,血管就是負責供應血液給心臟的肌肉,但是血管裡面如果突然有個血塊把它完全堵到,心臟肌肉得不到養分,肌肉就會壞死,這種情況就是心肌梗塞。洪惠風主任說,美國有個研究,研究人員從1948年在佛拉明罕這個城市作記錄超過60年,研究結果發現一件事,不管是心肌梗塞或猝死,62%的男生在發病之前沒有任何症狀,46%的女生在發病之前也沒有症狀,等於發病之前是沒有任何的感覺,不過哪一天要是突發起來,人一下就走了。馬兆駿就是心肌梗塞突發死亡,讓人措手不及,他的妻子Juby表示,四年前我跟他去吃牛肉麵,吃麵的過程當中我們都很愉快,從頭到尾都沒有聽他說哪裡痛、哪裡不舒服,吃完之後他就騎著摩托車載我到超級市場,到超級市場才剛把推車推出來,他就講完他人生的最後一句話,他說「我好暈…」,人就倒下去,就這樣走了。藝人吳敏的丈夫也是心肌梗塞猝死,丈夫的死讓她嚇到,也更注意飲食,不敢吃太油膩的食物,並會定時運動。根據統計,2010年心臟病仍然高居國人死因的第二名,恐怖的是半數民眾第一次發病就是心肌梗塞、甚至猝死,難道心臟病真的事前完全毫無預兆嗎?「健康搜查隊」找到一個案例,70歲的美麗最近覺得身體好像不太對,一走起來路左耳常常莫名發痛,怪異的是只要她稍微休息一下,疼痛馬上不翼而飛,幾次下來美麗決定乾脆去看醫師,最後檢查發現她心臟上面的三條冠狀動脈竟然都已經嚴重堵塞,再晚個幾天她極有可能面臨病發猝死的命運!胡漢華教授與洪惠風主任還提醒,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引起動脈硬化、心臟病,人體從十幾歲開始就已經一天一天逐漸在老化,因此越早預防越好。另外心血管疾病另一頭號殺手「腦中風」,平均每天奪走近30人性命,面對這恐怖疾病你瞭解多少?你相信即使血壓低,仍有中風的機會嗎?前總統李登輝也有心臟問題,他到底裝了幾支支架?精彩的節目內容都在本周「健康搜查隊」,請於11月20日晚間19:00準時收看。●換了心個性跟著變?健康搜查隊直擊「器捐」問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79●小心「肝」爆掉了! 「健康搜查隊」追蹤無聲器官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04●歡歡吃安眠藥助睡吃到洗胃! 「健康搜查隊」帶你對抗失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07

中風後黃金期! 半年到一年積極復健很重要

中風後黃金期! 半年到一年積極復健很重要#腦中風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科主治醫師駱逸明表示,腦中風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每年大約新增3~5萬名病患。腦中風指腦血管或腦循環出現異常,導致腦部組織受到傷害所造成的各種臨床表現。包括腦血管阻塞(即梗塞性腦中風)和腦血管破裂(即出血性腦中風,又稱腦溢血)兩種,前者腦血管阻塞的情形較為常見,約佔腦中風的五分之四,其餘則是後者腦血管破裂所造成,約佔五分之一。駱逸明醫師說,一般腦中風的症狀依腦部病變之位置與大小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可能有半邊身體癱瘓、半邊身體感覺麻木、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楚、視力變差、視野缺損、複視、 空間、定向力不足、思考減退、遲緩以及走路搖晃等,嚴重的甚至會產生重度昏迷或是呼吸困難的情形。中風病人在中風後五年內,每100位病患中約有30人會再度中風。而二次中風發生後,肢體殘障程度及後遺症通常要比第一次還要嚴重許多,復發者的死亡率更高達四分之一;如何預防再次中風呢?要注意包括1.危險因子的控制、注意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肪過高症及注意心臟疾病。2.均衡的營養、控制熱量、低脂低鈉高纖飲食、控制體重、適度的運動、規律的生活、不抽菸、喝酒要適量。駱逸明醫師提醒民眾,中風後黃金期(半年到一年)的積極復健至為重要,影響是否可恢復行走機會的關鍵,建議家屬協助中風患者堅持定期復健治療,讓中風後受損組織功能的恢復較能達到一般可預期的效果。

控制體重、注意「FAST」 防治腦中風

控制體重、注意「FAST」 防治腦中風#腦中風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20歲以上民眾自述經醫師診斷有中風之比率為1.39%,推估全國約25萬人。其中男性(1.56%)比女性(1.22%)高,且呈現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之趨勢;尤其是65歲以上老人,每15人就有1人罹患中風。國民健康局於2007年委託進行的「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造成中風發生的可歸因危險達4成,即表示15歲以上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國人發生中風的原因有4成是因過重及肥胖所造成的。BMI≧24的男性發生中風的可歸因危險達46.1%,較BMI≧24之女性發生中風的可歸因危險(32.9%)高。另15歲以上民眾因BMI≧24導致中風之風險是體重正常者(BMI 18.5~23.9)者的1.69倍,而腹部肥胖者(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導致中風之風險亦為一般人的1.47倍。肥胖是中風的危險因子,依據上述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7%(男性51.8%,女性33.5%);其中20~64歲過重及肥胖者中,只有將近3成(27.9%)執行減重,近半數(44.5%)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尤以男性較為明顯。進一步分析該調查發現,20歲以上中風患者,近5成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男性中風患者有52.9%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較女性中風患者(41.9%)高。另對於已經患有中風,且為過重及肥胖者的個案,是否會因此而進行體重控制呢?前項調查結果顯示,20~64歲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中風民眾,採取控制體重者僅有4成多,仍有進步的空間。衛生署署長邱文達呼籲為了自己的健康,鼓勵大家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技巧,落實飲食健康化、運動生活化的健康生活習慣。中風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2010年因中風死亡的人數達1萬134人。國內民眾的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佔7成左右。由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的殘障健康。然而,分析中風患者的到院時間發現,卻僅有28.7%的缺血性中風病患於發作後能在2小時內到院。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民眾,牢記FAST辨別中風四步驟:一、「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二、「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三、「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趕快送醫。四、「T」就是TIME,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國民健康局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配合「世界中風日」宣導,訂於10月29日(星期六)上午9點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辦理「黃金救援123 搶救中風動起來」中風防治園遊會,宣導「搶救腦中風 牢記FAST黃金口訣」,並呼籲國人重視中風預防的重要性,教導社會大眾認識中風危險因子,以及透過維持健康體重,聰明吃、快樂動、戒菸等健康生活模式,降低中風發生風險。

防範腦中風 注意飲食、服藥、量血壓

防範腦中風 注意飲食、服藥、量血壓#腦中風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賴郁凱醫師指出,今年中秋節剛過,秋老虎餘威尚存,每日的門診就不乏有腦中風的病患。為提供腦中風病患全方位便捷的服務,配合健保局開辦「腦血管疾病中醫輔助治療計畫」,讓病患獲得更完善的治療。腦中風主要病因是顱內的循環障礙,造成腦部的功能損傷,其症狀包含了急性的肢體無力感或活動障礙,嚴重的會造成神智昏迷,甚至死亡。在分類上,現代醫學依照其導致腦部循環障礙的原因,分為「出血性腦中風」及「梗塞性腦中風」;而中醫則依照發病的症狀,分為「中臟腑」及「中經絡」。賴郁凱醫師提醒有高血壓、心律不整、高膽固醇血症、高脂血症的患者,在中秋佳節之後,天氣逐漸變冷的秋冬時節,更應該定時測量血壓,規律的服藥,注意飲食的控制。期待民眾均能平安健康,事先防範「腦中風」的發生,遠勝於日後任何的治療。

嚴重頭痛、耳鳴、眩暈 小心腦中風

嚴重頭痛、耳鳴、眩暈 小心腦中風#腦中風

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平均每天都有30人因腦中風而死亡。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莊欽翔指出,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機,尤其是中風的機率從三十歲後便會大幅提升,如果又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史,就要特別注意。當腦部血管阻塞,會導致腦組織功能障礙及壞死,一但延誤就醫,就可能導致動作、聽力、言語的神經受損造成癱瘓,甚至死亡。因此當收到腦中風病人,急診室會立刻啟動對應機制,二十五分鐘內完成電腦斷層掃描,並請腦神經專科醫師共同會診,決定是否施打血栓溶解劑。莊欽翔醫師提醒,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然出現的單眼或兩眼視力模糊,或是半邊顏面、肢體麻木或無力,甚至是突然出現嚴重頭痛、耳鳴、理解、說話能力障礙、步態不穩、眩暈、失去平衡感或協調能力,這些肢體控制失常的情況,都有可能是腦部血管阻塞導致,應該盡速就醫,千萬別以為休息一下就好。要預防出血性腦中風,除了平常就應該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飲食也要注意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並避免煙、酒以及刺激性食物。在秋冬之際,更是要注意溫差變化,保暖身體。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腦中風

對罹患唐氏症的唐寶寶來說,大約45歲就已進入老年,造成「老人照護老人」情形,為了因應雙重老化的社會問題。唐氏症基金會舉辦「雙老無憂」全省巡迴論壇,在花蓮慈院小兒科醫師朱紹盈的積極爭取下,東區唯一一場論壇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除了花蓮慈院醫護團隊之外,更邀請了台大醫院、台東馬偕醫院、慈濟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唐氏症(Down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發生率大約是1/800到1/1000,正常人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唐氏兒是因第21對染色體突變,導致成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雖然很多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唐寶寶(唐氏症患者);但是朱紹盈醫師表示,唐寶寶是一份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跳出一般世俗的框架去看待事情。雖然唐寶患有遺傳病,但若知道他們的特殊與優點,例如友善、節奏感好等,唐寶寶還是一樣可以成為傑出的人,有名的指揮家胡舟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生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另一項令家人擔心的就是提早老化的問題,唐氏症基金會執行長林美智最近也發現,就讀國三的兒子出現了白頭髮與白斑。唐氏症患者因年齡的成長,老化、退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家長年紀日益增長,可提供的照顧相對降低,雙重老化凸顯出唐氏症患者家庭需要多重照護服務的課題。因此,林美智表示,希望整合醫療、家庭與社會資源規劃而成「雙老無憂」健康論壇,能讓大家從中得到更多正確的照護知識,也希望當更多人透過論壇了解唐氏症後,能讓整個社會環境進步的速度加快,讓唐寶寶與家屬不再因為雙重老化造成困擾。

機械式血栓移除系統讓血管暢通 搶救腦中風

機械式血栓移除系統讓血管暢通 搶救腦中風#腦中風

台北榮總放射線部神經放射線科鄧木火主治醫師表示,時間等於救腦機會,腦動脈阻塞後之幾個小時內,中風壞死區域會隨時間而增加,神經學缺損也漸加重。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愈早開始打通阻塞之動脈,最後留下之神經缺陷會越少。因此一旦疑似中風,應分秒必爭地緊急到醫院。對動脈阻塞導致之急性中風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溶栓劑rt-PA治療 (溶栓治療)或由動脈放導管做介入治療。由動脈放導管做介入治療包括由動脈導管注入溶栓劑例如urokinase或rt-PA、動脈導管使用機械式去栓系統、血管擴張術和置放支架等。根據2007年一篇對過去53篇動脈阻塞導致之急性中風之治療研究包含2066病患治療之結果所整理報告(stroke 38:967-973) 發現如下:動脈打通者58.1%的人預後良好,不能打通動脈者則只有24.8%的人預後良好。如果能在6 小時內打通者50.9%的人預後良好。動脈阻塞之急性中風死亡率在動脈打通者為14%,未打通者高達42%。因此病人的預後主要決定於是否能早期打通動脈。衛生署去年開始允許進用機械式去栓(彼娜波Penumbra System)系統,可以在腦中風時緊急將動脈內的血栓抽出,使血管暢通,讓腦子重新獲得供血。北榮已在3個急性腦中風病友使用此機械式去栓系統有效打通阻塞動脈。 目前機械去栓系統健保尚未給付,需自費特殊材料費約大約新台幣15~20萬,另外尚須負擔治療技術費。更多精采內容請看:http://www.uho.com.tw/article.asp

暫時性腦缺血 當心腦中風

暫時性腦缺血 當心腦中風#腦中風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李怡蓁醫師表示,48歲的張先生是一位中階主管,最近因為常覺得頭重重、脖子硬梆梆,擔心自己是不是血路不順快要中風了;經檢查他的脖子緊繃是壓力造成肌肉無法放鬆所引起,並不屬於腦中風的前兆。李怡蓁醫師指出,腦中風的前兆症狀包括突然出現的半邊顏面或是半邊肢體麻木或無力、突然出現的理解或說話能力障礙、突然出現的單眼或兩眼視力模糊、突然出現的步態不穩、眩暈、失去平衡感或協調能力,以及突然出現的不明原因嚴重頭痛。若曾出現以上的症狀,持續的時間約5~10分鐘,且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醫學上定義為「暫時性腦缺血」。這是一種暫時性,可完全恢復的神經功能失調,可視為腦部血管栓塞的前兆、腦中風的警訊。延伸閱讀「暫時性腦缺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432

Menu